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1(含答案)_第1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1(含答案)_第2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1(含答案)_第3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1(含答案)_第4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1(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i.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⑴是固执的方法。人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做不

可变异和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⑵是权威的方法(强迫的方法)。

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它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⑶是先验的方法(又

叫倾向性方法、理性方法)。这是社会上有教养人们所使用的方法。这些人既不接受固执

的方法的极端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的方法的过度专横。他们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

分的知识根据,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⑷是科学的方法(探索、研究和推理的方法)。皮

尔士认为这是确定信念的最好方法。它既排斥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

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外部永恒因素,即客观事实。

2.简要评述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理论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①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学说一一康德的伦理学,他

的普遍价值不外就是康德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

“应当这样”行动,按照“良心”原则行动:文德尔班的估价的最高标准也是“应当如此

进行估价”,按“良心”的原则进行估价。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标准类似康德的伦理学标

准。他指出:“我们认为这种伦理学规则是凌驾于个别人的个人感情之上的东西。众所公

认的标准是一种正确的标准,个人的决定必须服从它,必须与它一致。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到良心的心理学性质,它是一般意识在个别人中的声音,我们由之而引出个人对它的服

从规律。”

②康德的伦理学最后把承认上帝当做是道德行为的保证。弗莱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者也同

样如此。文德尔班说:“我们相信存在着人类进行估价的绝对的标准……这种相信是以我

们具有超越的理性秩序的特权这个假定为基础的。只要我把这种秩序看一个较高的实在的

心灵的内容……那它们就必须看做是一个最高的理性、即上帝的内容。”

3.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皮尔士:从主要倾向来说,他作为一个严肃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企图对真理问题作出比较客

观的回答。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他的确定

信念的方法也正是确定真理的方法;而他只主张以实在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当他像其他实

用主义者把效用、满足当做真理的标准时也往往企图用这种科学方法去加以限制。他在真

理观上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认为真理独立于个别人或某些人的思想,但并不独立于一般

思想。他对这种使人一致的东西的所是未作出客观回答。他有时把真理等同于人们对于对

象的信念,而信念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状态,并不一定有客观根据。

詹姆士:他的真理论其基本思想倾向与皮尔士也大体一致。但两人立论角度不同。皮尔士

注重以实际效果来确定概念的意义,詹姆士注重概念的实际效果对于具体的个人的作用。

詹姆士真理论的主观点是:……(四点)。他在阐述其真理论时,总是力图与理性派的真

理论对立起来。他在正确地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时,却又由于将其绝对化而倒向了主观主

义、相对主义。

杜威:他认为如果它们对达到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

误。基本倾向与詹姆士几乎一致。然而他把满足观念和行动的要求当做真理的标准,把满

足人的愿望和目的当做真理的标准,尽管他把对个人的满足改为对“大家”、“公众”的

满足,但也并无肯定科学的概念、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的含义。他也像詹姆士一们由否

定真理的客观性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倒向了相对主义。

4.试述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

主要有两个方面:⑴他认为作为笛卡尔哲学出发点的普遍怀疑实际上不能成立•在人们的

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没有正当理由加以怀疑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不能仅

仅是怀疑,而必需有一定的信念,要将认识和行动看做是一个具体和现实的探索过程,也

就是肯定它的现实性和时间性。⑵他认为被笛卡尔当做惟一不能怀疑的“我思”未能越出

自我的狭隘范围,由之出发来肯定知识和观念的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意味着认为个体意识

的直观具有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认为“凡我清楚地确信的任何东西就是真的”⑶他在批

判笛卡尔传统时之援引中世纪经院哲学不是全盘否定笛卡以来近代西方哲学发展所取得的

进步,更不是要求从笛卡尔倒退到经院哲学。他只是认为笛卡尔没有从批判经院哲学中得

出正确结论,反而抛弃了经院哲学中本来存在的关于现实的人类精神活动的多样性的因

素,而后者则超越了绝对理性主义的局限性。总的说来,他对笛卡尔传统的批判主要是反

对其认识论的直观性和绝对性,特别是反对把知识看做是作为主体的个人的自我确定,而

强调应当将其看做是“共同体”中的不断商讨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实践

和探索过程。

5.简述詹姆士的真理论。

⑴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⑵把真理论与“人本主义”统一起

来,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

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⑶真理就是对确定人们的信念、注意有实

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⑷在强调

事实性和具体性的口实下把真理当做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宜手段,是纯

粹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和绝对的意义。

6.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对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义的超越及它的局

限性。

超越: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抓住了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主义在解决事物之间

的联系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他反对休谟主义者用心理联想、理性派唯心主义者用绝对理性

原则来解释这些联系是可取的。

局限性:否定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经验或理性原则为转移的客观联系。他把心物

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结为经验内部的联系,并未能取消、更未能解决心物等之间的差异和对

立等关系的问题。由于经验往往局限于现象范围,而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他的彻底

经验主义并未能越出现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窠臼。

7.詹姆士在具体解释意识流时所提出的五种特征。

⑴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是无法证明的。⑵思想

永远是变化的。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

物在不同时刻也会有不同的感觉。⑶思想总是连续的。每一个人要活着,其意识、思想总

是处于没有间断、没有裂痕、没有分离的状态,永远是连续的。⑷思想必有不以思想为转

移的对象。它由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思想具有同一对象而肯定思想之外有

作为对象的实在存在,并以此批判某些公开的唯心主义。⑸思想总是有选择性,总是与人

的利益和兴趣相关.

8.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

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

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

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

根本问题。

9.简述皮尔士的意义理论。

⑴他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密切相关。⑵为了使意义或者说逻辑解释具有实际内容,必需

提出一种实际的意义标准,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即皮尔士原则。⑶他非常

强调作为意义标准的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握,感觉效果就是引起行动和实验

的效果。

10.新实在主义与柏拉图、中世纪的实在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们所说的独

立存在的本质、共相、形式等,首先就是指一些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而数学和逻辑

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客观基础的,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验的,因而是自明的,不依

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他们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图

的“理念”,并企图以此标榜自己的理论为“科学的哲学”,但其本质仍然和理念论一样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11.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

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

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他把一切知识

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

问题。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

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0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

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

法。”

12.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

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

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

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观点。

13.简述布拉德雷对“绝对”的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与黑格尔的不同?

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

验。从布拉德雷把绝对经验当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说,他仍倾向于黑格尔式的客观唯

心主义;当他认为绝对经验只能存在于众多的个人的经验之中时,他的理论又有明显的主

观唯心主义色彩。⑵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

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所谓绝对经验中,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

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能体验,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起决

定作用的东西。

14.柏格森的“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

柏格森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

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它不间歇的冲动变化着,故又称“绵延”。他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

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假象,它的本质是永动不息的

生命之流。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由此产生宇宙间万物。

15.柏格森怎样通过区分两个“自我”来解决传统哲学中自由和必然的问题的?

通过辨别“真正的自我”和表面的自我,柏格森认为可以进一步解决传统哲学制造的一个

假问题:自由和必然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绵延出发,就能够得到关于自由的清晰概念;如

果我们从空间出发,我们就只能看见决定论。真正的自由是不可预见的,是纯粹的自我创

造。不能用带框框的理性概念或逻辑的方法去看自我。自由的活动只是过程,而不是确定

的事物。如果我们坚持要分析它,我们就自觉地把过程变成了事物,把绵延变成了广延,

把自发性降为惯性,把自由降为必然。

16.拉康与福科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基本思路)他们都着重于无意识的结构的探索,但他们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的认识形

式的形成都着重于社会因素,企图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这在他们研究的领域中是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

17.皮尔士是怎样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的?

⑴一方面他强调要把逻辑当做形而上学的基础,由逻辑结构引出存在结构。他把本体论的

基本范畴与他提出的逻辑范畴联系起来,由后者来说明前者;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而上学

应以经验观察为基础。⑵他企图调和建立形而上学的这两种矛盾,当他肯定形而上学要建

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时,他所指的是现象学和规范科学所进行的经验观察。在他看来,

现象学是这样一种考察经验的方法,它从经验中抽取其最一般的、绝对必然的特征,这是

一种达到普遍范畴的方法,这些范畴同样可能通逻辑程序而获得。因此二者只是重点不

同,结论则一致。⑶经验观察观点着重于形而上学的思维的“物质”方面,逻辑观点着重

于“形式”方面,它表明范畴学说得自逻辑反省。由于他不懂得由特殊经验得出一般结论

的辨证法,他实际上无法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

18.简述蒯因的整体论对当代分析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⑴它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陈述式分析方法,用对知识的整体考察取代了对知识的

零敲碎打的分析,重新确立了知识整体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这直接导致了当代科学

哲学中历史学派的产生和发展;⑵它强调了知识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对

逻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非对称的解释,从而为后来的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理解逻

辑与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思路;⑶它对知识整体的分析为本体论命题的存在提供了某

种逻辑的合理性,由此产生了“本体论的相对性”和“本体论的承诺”概念对分析哲学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本体论问题以及形而上学论题重新回到分析哲学,成为像克里

普克、普特南和戴维森等分析哲学家讨论的话题。

19.福科的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文化史)的基本思想;

福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现象如何凌乱复杂,他们都受内在的深层结构

所制约。他称这种结构为“知识型”。他认为“知识型”结构决定着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现

象。就象科学和技术一样,也都依赖于“人心”的抽象的范畴。由于结构不同,他们的文

化表现也就不同。

20.伽达默尔:语言与理解的关系。

语言是理解必不可少的媒介,理解只有通过这个媒介,才能得以进行。这并不是说,语言

是一种纯粹客观的表达形式或手段,也不是一种工具或符号形式,而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

式,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

关系。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

一种基本的联系,理解和解释没有根本区别,解释只不过是理解的发展和实现,不同语言

就是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表达了不同的关系。

21.简述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和存在者的混淆是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困境和危机的根本原因。为克

服之,根本的道路就是把存在本身和存在者严格区分开来,即重新把存在从存在者中烘托

出来,揭露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对二者的混淆,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的探究,

澄清和阐释他的意义,由此建立起来的关于存在理论将具有始源的意义,成为有根的本体

论,即基础本体论。

22.伽达默尔的“经验”。

伽达默尔的“经验”,与近代哲学中传统的“经验”理解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

的、发展的经验。“经验”是必须不断地被获得的,它不是固定死板的东西,它是一个历

史的过程,“经验的真理始终包含一种朝向新经验的倾向。”

23.简述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的已成为

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原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

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一切存在者只有先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没有

存在就没有存在者。但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无论是作为自我或对象),也不是一切存

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的和绝对的存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只能是存在者“存在着”,

即“存在起来”这个事实。

24.简述在世的存在状态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烦,分为烦心

(Bedsore又译烦忙)和麻烦(Forswore;又译烦神)。烦心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

状态。他物、世界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从属于烦心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正是烦

心这种活动赋予其他一切存在者和世界以意义。麻烦,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

态。麻烦这种在世活动中的此在是共同此在。

25.简述实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⑴他们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与普通

人所具有的素朴实在主义有共之处。⑵他们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

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由此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和反映论。⑶

他们又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因此又有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实在主义的倾向。⑷在

批判唯心主义的理论而主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时,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唯物主义因素。因

此,实在主义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性质。

26.简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费耶阿本德反对单一、独断、不变以及“普遍适用”的教条方法:主张开放

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方法。这就是他的多元方法论的根

本原则。其他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一方法论原则展开的。主要有:选择法、历史回顾法及非

理性方法。

27.马堡学派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神秘主义有何异同?

相同点是:都把数当做一切事物的实在性的来源。不同点是:毕过哥拉斯派把数看做是本

体论的单,是“单子”性的存在,是不以个人的意识和思维为转移的,因此毕达哥拉斯派

的唯心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在柯亨等人的哲学中,数是纯粹思维的产物,不是作为实体

性的存在。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一体系的

成分、环节。每一数都是相对于整个体系以及体系中的其他成分、环节而获得其意义。

28.简述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

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

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区分,同进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这是来

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

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量。其三,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

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

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29.日常语言哲学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⑴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

源,因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理想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

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

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⑵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形

而上学基本上全盘否定,日常语言哲学家则比较缓和,承认形而上学的积极作用。⑶逻辑

经验主义者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他们主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

对古典学和语言学有更深的造诣,他们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意义分析和对语词与

句子的分类研究。

30.维特根斯坦是怎样论证对私人语言的否定?

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之有所了解。但我们却无法判

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

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

所涉及的心理内容。⑵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把使用第一人

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

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⑶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

当有概括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私人的感

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从中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

语言。

31.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⑴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折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

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①他们将有意义的命题分为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类。分析命题

也就是逻辑命题,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命题,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的形式本身,与外在实

在无关;综合命题则是经验命题,它们对实在有所陈述,其真假也必须由经验加以检验。

②而形而上学命题的出现是错误地使用日常语言语法的结果:或者是句子中包含了一个被

误认为有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意义的词;或者是由有意义的词构成但却违反了逻辑句法的

句子。这样,逻辑实证主义者相信,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一切形

而上学。

⑵他们认为,形而上学不具有认识意义,但却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产生这种混淆的原

因,正是由于形而上学命题具有一般命题的外表形式,似乎对实在有所断定,提供了关于

实在和世界的知识。所以,只要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命题形式,使-一切命题都符合逻辑句

法,我们就会很容易地从一切命题中清除形而上学。

32.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家族相似性”?

⑴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⑵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

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而是通过分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明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

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⑶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

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

33.新实在主义者无法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⑴他们都反对把认识看做是对客观事物的映象或摹写,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⑵都把认

识和被认识的对象等同起来,抹煞了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或者说意识和存在之间的

区别;⑶都没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更谈不上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来探讨认识问题,因而不可能正确解决存在和意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所以虽然他们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但并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

们的理论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34.海德格尔“此在”的含义。

“此在”(又译“亲在”、“纯存在”),是海德格尔给了人这个独特的存在者的一个专

用名称。海用它专指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

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人们对Dasein既不可能有具体的、确定的感觉,又不可能有

一般、抽象的概念,而只能有关于人存在在此(Da)的原始和混沌的意识,即对人的存

在、显现的直接领悟。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存在有这种领悟,才使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于其

它一切存在者区分开来。

35.简述毕达哥拉斯将“数”作为世界本原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作为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摹本,

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他们看来,事物

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比例,这里就孕育着规律的思想,为赫拉克利特的“逻格

斯”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数论中也包含有某些自然辩证法的因素。毕达哥拉斯

学派从“一”中引出奇与偶、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提出了十组对立的范畴,这对于辩证法

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把数加以绝对化、神圣

化,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以至近代的唯理论和康德黑格尔的唯心论。

36.简述生命哲学的两种主要类型。

由于生命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与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及生物科学的兴起关系密切,

因此它虽然包含了各种不同派系,但它们大都与这二者相关,生命哲学由此表现为生物学

倾向和历史一一文化倾向两种主要类型。⑴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派系往往与对生命现象

的活力论和新活力论的解释有密切联系。这些派系的哲学家大都受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革

命的影响,对单纯从力学观点解释生命现象、把整个有机自然界的发展看做量的渐进的机

械进化论作了尖锐批判,试图用运动变化和整体联系的观点说明生命现象。⑵历史一一文

化倾向的生命哲学主要是从人的生命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在此所谓生

命大体上是指人的生活经验。生命不是作为一种外在地给予的对象,而是人的存在的直接

和内在的呈现的过程。换言之,不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外在生命,而是作为反思主体的

人内在地体验和领悟到的生命。这种内在生命超越了外在生命的被动性,包含了主动的参

与的动态意义。它的形态往往是合目的性的,即追求有待实现和达到的价值。

37.简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与奥古斯丁“我怀疑故我在”命题的区别。

奥古斯丁断言,在一个我的怀疑的世界之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我是不能怀疑的一一那就是

我在怀疑。实际上,我越是怀疑,就越是确定存在。如果怀疑发生了,一个怀疑者必然存

在。奥古斯丁在这里从思维出发推出存在,开辟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这个思想给后世

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以很大影响。

除了受奥古斯丁的影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更多地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尽管奥古

斯丁、笛卡尔从怀疑出发确定“我思存在”有其表面上的相似性,但二者的指向不同。

奥古斯丁通过“我怀疑我存在”指向论证上帝的存在,而笛卡尔恰恰相反,“我思故我

在”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冲破经院哲学的笼罩,确立人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黑格尔才称笛卡

尔为近代哲学之父。

38.简述霍布斯的自然法权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

“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

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

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

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

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

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39.霍布斯是如何分析“自然法”产生的根据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

“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

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

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

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

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

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40.简析斯宾诺莎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论证。

斯宾诺莎伦理学上的一个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认为,情欲是人保存自己

的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这些情绪随着人身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自然界

中的其它事物一样,一切情绪“皆出自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要杜绝人们的情欲

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认为,一个完全为情欲所支配的人,必定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行

为使没有自主权只能服从命运的宰割,因而不符合人的“自由的”、“主动的"本性。斯

宾诺莎肯定自由的存在,但否定唯心主义的自由意志。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乃在于对必然性

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把它纳入理性的轨道,获

得自由,使人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因此,要取得自由与主动,就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严格

遵守理性的指导。斯宾诺莎倡导面向自然,正确认识自然,其目的就在于争取人的自由和

主动的资格,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界。

41.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

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智,它的功能是

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

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

以调和的。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在直觉之

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

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

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42.简析卢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一一不平等一

一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

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

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

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

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

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

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43.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

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

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

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

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

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

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第

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

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

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

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

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

小。

44.简述“人是机器”这一命题的方法论意义。

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征。”为了彻底否定“精神实体”,论证物

质是唯一的实体,拉美特利着重研究了人的肉体和心灵的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和精神的

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人

的心灵是否独立于肉体的问题。在宗教神学者看来,人的灵魂是上帝所赋予的,因而上帝

的存在是灵魂不朽的前提。拉美特利对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研究。拉美特

利指出,人本质上是物质性的东西,和万物一样,人也是自然用“面粉团子”造出来的,

人的心灵不过是肉体这种有机物的属性而已。为了论证人的物质性,他提出了“人是机

器”的著名命题,把力学运用于对人的研究。按照“人是机器”的观点,在人身上,思

想、心灵是不独立的实体,而是肉体的属性。在拉美特利看来,物质不仅具有广延性、运

动力,而且还具有第二种属性及“潜存于物质之中”的感觉能力,思想则是有机物质人脑

的特性。为了论证精神现象是肉体的特性,拉美特利利用当时医学、生理学的大量材料,

表明心灵的一切作用完全依赖于人脑和整个身体的组织.

可以看出,拉美特利的关于身心关系的学说,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的,体现了

时代的精神,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

但是还可以看出,拉美特利的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理解,还是十分粗浅和狭隘的。人的意

识、思维不仅是人脑的属性,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正因为拉美特利不懂得意识的社会

性,所以他就不能正确指出动物的感觉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原则区别,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

能动方面。

45.简述智者运动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智者打破以往狭隘的学派界限,让哲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提高公民的实践能

力,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产生的一次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他们的学说可以分为四个

层次:首先是同他们的教育实践有直接关联的修辞、论辩和语言的学说;其次是他们的论

辩和教学必然涉及的有关经验、法律、人神关系、城邦奴隶制等社会学说和人生哲理;第

三是观察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历史观;第四是指导他们言行的哲学准则。

智者学派终结了希腊哲学传统的以宇宙生成论为主体的自然哲学,开阔了以研究人和社会

为中心的新的哲学领域。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与怀疑论助长了社会的破坏和堕

落。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智者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不过他们以人的

普遍理性取代了人的感觉和体验。

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经过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

以后,到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和宗教哲学中又重新出现。

46.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

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

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

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

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

等级。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

形式、纯粹的现实性。

47.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

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

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

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

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

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

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48.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

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

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

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

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一切宇宙漩涡的

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

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

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

49.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

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

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

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

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

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

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

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在此意义上,以一命题表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50.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

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

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

“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

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51.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

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

“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

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

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

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

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

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第三个

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52.简述黑格尔关于认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发展的过程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具体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完整的认识

过程的第一阶段,完整的直观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第二阶段,用抽象规定重建思维具

体,在这一阶段开始时,出现的是“纯存在”。“纯存在”是一个最贫乏最抽象的概念,

从“纯存在”出发,随着范畴的向前推演,“理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质”的

范畴,“质”使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较之“纯存在”就丰富多了。然后由

“质”到“量”,又由“量”到“度”。认识的层次不断深入,不断丰富起来。黑格尔关

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想实际上揭示了人类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

发展过程。

53.柯亨等马堡学派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

柯亨等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

之物”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①

柯亨等人并不排除“自在之物”概念,只是排除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发挥其他意义,

特别是发挥其不可知论倾向的意义。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认识之物。它必然处于数

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科学范围之外,因为人们不能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方法

达到自在之物。人的认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范

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既然自在之物要

求具有经验以外的实在性,它就只能是不可知的东西。②发挥了康德关于灵魂、世界、上

帝等理性理念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因为人的理性在企图论证它们时必然陷入

矛盾,它们超出于人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外。③经常把“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它

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它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它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把

“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也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界限概念,它表明人为自己的认识设

定的一种目标、界限。④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

起点,思维是不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

动。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由思维所规定的,也没有任何东西不能为思维所规定。任

何经验的规定同时又是思维的规定。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是纯粹思维本

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的结果。换言之,纯粹思维的创造

通过作为它本身的产物的时空等范畴表现出来。

54.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朗格为什么要求回到康德?

为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朗格主张最好是回到康德。他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

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并非把概念(意识、感觉、思想)当做某种绝对原则和

出发点,将一切事物均纳入其中,与其同一。康德强调的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其中主观

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客

观的东西不是指超越人的认识范围的自在之物,而是相对于人的认识(主观)的存在,即

经验的存在。但这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集体的经验。康德强调客观的东西要受到主观的

东西的制约,但这不是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

“如果把这种认识运用于对自在之物即绝对独立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事物的认识,那它

就是超越的,或者说是虚伪的。”

55.简述新康德主义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他们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之中,把康德哲学改造为客观唯心主义;更

反对对康德“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由此建立某种新的唯物主义。他们的根本立

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上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

作用的强调。尽管新康德主义的各个支派在理论上互有差异,但他们儿乎都否定康德以后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要求回到康德。这当然不是简单地复活康德而是要求继承和发展康

德对形而上学和理性独断的批判精神,为哲学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他们大都力图按照他

们所处的时代的条件和需要为康德哲学加以改造。他们也同时接受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哲学

的思想,把它们与康德的有关理论融合起来。

56.简述尼采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

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他

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

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做意志的本质,

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尼采认为人不能满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人

不能庸庸碌碌,苟且偷安,而应当奋发有为、创造进取。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于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

权力意志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动并

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

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存在。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倾向的展开。而这

一点正是它不能是一种单纯追求自我保存,即求生的意志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只是单纯

的自我保存、求生,那倾向、活动就会停滞,生命就会终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尼采

不满达尔文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

用。

57.同样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①尼采反对像叔本华那样把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当做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而认为

它们即存在于现象界之中,人的意志即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这使尼采的哲学具有更

明显的反实体论倾向。②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意志归结为消极地追求生存的意志,

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盲目地追求生存,而应当为其设定更高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朝向这种

目的和意义采取行动。尼采以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叔本华的存在意志论,由此建立了一种主

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③尼采虽也认为人生本质是痛

苦的,但不同意叔本华最后否定生命的消极悲观主义,而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

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58.简述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异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首先,从非理性主义是对近现代理性

主义的超越来说,它偏重于认识层次上的意义,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本体论的

论断;而唯意志主义除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以外,往往蕴含着某种以情感意志

为中心的本体论,甚至以情感意志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存在。其次,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

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而非理性主义倾向并不一定接受唯意志主义,而可以采取其它

理论形态。

59.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近代哲学分三

个时期: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自然和人成为了当时思想界所研究的中心课题。二是

中期近代哲学。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若干问题上。

三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在抽象的哲学王国中,站在唯心主义的

立场上,再一次为维护人类精神的独立自由而斗争。

近代哲学的特征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欧洲人从中世纪的

长期冬眠觉醒后而获得的。近代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把思维着的人,逐步理解为具有主

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主体。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由此,近代哲

学便突出了认识论问题。

近代哲学对人的能动性态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人从神的权威中走出,在

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的能动性,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看作机器,使人受制于自然界的

因果必然性,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又一次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近代哲学家不

仅认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力图克服这种对立,他们对这对矛

盾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最高峰。

60.简述实证主义的基本内容。

①就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的理论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这表现

在他们仍然把经验当做全部哲学的基础,但认为经验应是按照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

的,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能为科学所检验。②他们企图以此克服传统经验主义哲学的

思辩性和抽象性,以便不仅不会像传统经验主义那样被理性派思辩哲学驳倒,反而可以驳

倒这种思辩哲学。③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现象主义,不仅要求把哲学局限于现象(经

验)范围,否定认识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而且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

界的基础、本质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不过他们又企图通过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

元对立来避免或冲淡休谟过分的怀疑论色彩,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

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④在方论上,他们大都抛弃了17世纪一18世纪哲学家从力学所

移入的机械论,接受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方法。他们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变化,但

他们主要是用当时在自然科学中有较大影响的进化论来解释运动变化,反对黑格尔主义相

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⑤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一般避免公开站在保守、反动的方面,

表示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又不赞成各种形态的革命理论。

61.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

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

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

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

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和相反性质的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方面:对立面是同一

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某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

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62.简述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理论。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基于“绝对理念”基础上的辩证同一。他指出,思维是存

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的在存在中实现自

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由于人头脑中的思想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可以从主观

和客观两个方面讲。从主观意义上讲,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性是指,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思想,都

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一致。从客观意义上讲,即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

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

蕴含着的“客观思想”才能具有实在性,而“客观思想”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

物与自己相一致。

63.简述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命题的意义。

“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哥白尼革命”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一般把事物之间的普遍必

然联系称为法则,而康德说,这些普遍必然性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知性范畴具有的。经

验知识一方面依赖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依赖知性范畴的整理,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

概念是盲的,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

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64.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人们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综合形成知识,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达到自在之物,这种认识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

念,功能是推理。康德将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宣言推理推向极端就是理性的三个理念:

灵魂、世界和上帝。理性的作用是调整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理

想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的统一”,传统观念就是把前者误认为后者,因而陷入了“先验

幻象”。

65.简述谢林的历史观。

第一,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谢林认为,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他说:“对立在每一刻都重

新产生,又在每一刻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都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

动的根据。

第三,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乃

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过程,但正如无意识的必然的自然界中存在着有意识和自由一

样,在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着无意识必然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第四,谢林认为,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志的自由性和规律的必然性根源于

“绝对同一性”,整个历史都是对这种绝对的启示和表露。

66.简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简单说来,以三条原理为中心内容。

第一原理,“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自我是基于自我反省的认识。在认识之前,假定

有一个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于是设定自我。自我在设定

自我时,把自我作为认识对象,与认识事实不同,它是一种直觉,还没有规定,没有限

制。

第二原理,“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看待,

必然产生一种对象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但非我并不是唯

物主义所说的“自然界”,它是“自我”建立起来的,是自我能动的创造物。

第三原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

在,精神与物质都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相互限制,相互决定。这种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统

一关系即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这三个阶段是辩证发展的,自我在不断创造非我时不断丰富自己,自我的创造过程也是自

我的认识过程,自我不断丰富着对非我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认识也丰富了。

67.简析爱尔维修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支配环境。爱尔维修从感觉和人的智力天然平等的原则出发,提出

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类感情,一类是自然直接赋予我们

的,如饥渴、冷热等;一类是由于建立社会而得到的,如妒忌、骄傲、贪婪、野心等。前

者是人的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后者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获得的。人们的才能和美

德、人们之间的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产物。

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他所理解的社会环境不

是指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而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相互交

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所读的书籍等等。人们之间的性格、才能和道德上

的差异都是由于人们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爱尔维修认为,在上述因素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爱尔维修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断定,人是

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决定法律,观念决定环

境。

68.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的局限性。

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具有某些积极因素。但它并未真正摆脱旧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物质和运动对立起来了,认为物质的进化与其运动方向相反,进化意味着运动的

消散,进化达到顶点、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失去了运动。他显然没有看到作为事物运动变

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他虽然也谈到事物的内在本性、本质,但又把它们与

运动割裂,他所谓进化实质上是指由外力推动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援引伽里略和牛

顿的机械运动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进化。

第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量的进化,而排斥了质的飞跃。在他那里,进化的过程是

由不确定到确定、从分散到凝聚的过程,这些是指量的渐变过程。在谈到社会的进化时,

他认为只能“通过完全不可观察的阶段”、即通过点滴改良来实现。他认为革命行动不仅

不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反而会造成无政府状态,导致社会的退化和解体。

第三,他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节奏性、均衡性作了不少论证,有些论证不无合理之

处。但他把均衡性、节奏绝对化了。

总的说来,斯宾塞的普遍进化理论不同于旧的形而上学,但又与辩证法相对立。它后来既

为许多反对保守和反动势力、要求进步和改革的人们所援引,但往往又成了许多反对革命

变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的理论工具。

二、名词解释

69.“原则同格论”: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以及作为对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

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他把自我叫作同格的常在项或者说中心项,把环境叫作同格的对立

项。认为二者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主体就没有环境,没有环境也没有主体。

70.归纳主义:穆勒认为科学的归纳法即在于它能通过已知而推断出未知,也就是由考察

某个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出该类所有事物均具有这种特性。归纳是“心智的这样一种

活动,借助这种活动,我们由知道某种或某些特殊情况下为真的东西推断出与前者在某些

指定的方面相类似的一切情况下也为真”。为了能从某一类事物中的某个或某些事物属性

推论出该类其余事物具有相同的属性,就必须首先假定自然界的各类事物均有齐一性,也

就是同一类事物和现象有共同的、一般的规律。

71.“绝对经验”理论:即超关系的经验中,布拉德雷认为已经超出了一切矛盾和对立。

换言之,一切矛盾和对立在此都得到了调和。调和本身当然意味着有一种关系在其中。因

为只有存在着关系、矛盾时才存在将它们调和的问题。绝对经验处于超乎一切矛盾之上的

地位来调和一切矛盾,超乎一切关系之上的地位来处理一切关系。绝对经验中的这种关系

就是它超乎一切之上而又包容了一切.

72.直觉(柏格森):直觉是在任何生物中都能想象得到的一种认知力量,它与生命本身如

此同一,以至凡有生命之处也就有直觉意识;它是当下的内心体验,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

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而不是分割事物;它是直接意识,是把自己置身

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73.两种“自我”(柏格森):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这是当我们的意识关注着行动、

因而也关注着广延性时候产生的;另一种是我们通过内省达到的内在状态的自我,是当我

们把这些内在状态作为活生生的、互相弥漫的东西,作为永远生成着、延续着而不分离的

东西来注视的时候产生的。这两种自我都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前者是一般实验心理学

研究的对象,是在空间里的自我;后者就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也即

绵延。

74.绵延: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间是质的过程,即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

分离的迹象,没有任何人为的、量的因素渗透进来,不可估量,是纯粹异质性的,是内在

的、心理的过程。

75.柏格森的两种时间:柏格森认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

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绵延就是“真正的时

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真正的时

间是形而上学的对象,而科学的时间是理智为适应人们生活目的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

76.“生命”(狄尔泰):泛指人类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整个范围,包括它们的表现、创造以

及人类的社会组织、文化成就,人心向内与向外的一切活动等等。

77.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

征的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

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