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苏州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苏州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苏州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苏州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1课时连加、连减

第2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第3课时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第4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多边形的认识

第2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1)

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2)

第3课时1〜4的乘法口诀(1)

第4课时5的乘法口诀

第5课时乘加、乘减

第6课时6的乘法口诀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

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2)

第3课时两种分法对比

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5课时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6课时复习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认识厘米

第3课时认识米

第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3课时8的乘法口诀

第4课时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5课时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第6课时乘法口诀表

第7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第8课时复习

第七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第1课时数的运算(1)

第2课时数的运算(2)

第3课时图形世界

第4课时应用广角

一100以内加减法(三)

第1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生用竖式笔算连加、连

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

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有三个好朋友在折纸船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三个人折的数目不一样多,最左边的小朋友折了19只,中间的小朋友折了27只,

最右边的小朋友折了26只。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不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学生能提出

“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

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师: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列出算式?

生:19+27+26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算什么?自己试一试怎样列竖式计算。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

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9

+27

19464627

十27+26+26+26

X⑵⑶

/u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

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

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3.师:同学们,学习了连加竖式的计算,你能试试用竖式计算90-25-28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的方法:

90

-25

65-652590

-28+2853

⑵37⑶5337

28

37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⑴种和第⑵种算法,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⑶种方法,

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

的和,这是为什么呢?

三、巩固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再在竖式上计算。

交流每一步的得数,说明连加、连减一般像这样把竖式连起来写比较方便。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

根据板演题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列式和结果,并要求口答。

提问: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一共摘了多少个?又根据什么求的还剩多少个?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2.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其余四小题,第3题。

第2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

并能灵活应用□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

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男生一共折了38只小纸船,女

生一共折了42只小纸船,送给幼儿园33只。

师:谁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能提出“还剩多少只”的问

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二、自主探究

1.教学题2。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算式?

在学生列出38+42-33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男生折了38只,加上女

生折的42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送给幼儿园33只,就是减少33只,所以要从总只数里面减去

33。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38+42=80(只),80-33=47(只),教师也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

算式改为一个算式:38+42-33,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

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

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

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

教师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

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分组练习,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说一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票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

提问: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可以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方框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每题里哪一步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算?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提问: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说一说。两个问题间有什么关系?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学生想一想: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互相说一说。

再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2课堂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其余三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在课本上.

第3课时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

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

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穿珠子吗?瞧,小军和芳芳在聊什么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3情景图。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二、自主探究

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摆圆片,交流自己的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重点说清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我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

穿的彩珠。观察后我发现,如果再让小军穿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

芳穿的彩珠。但是我是想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就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

芳穿的彩珠。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别的彩珠,就可以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给小军,这样他们穿

的彩珠个数也可以相等。

师:同学们,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摆小棒操作,并根据操作的结果完成填空。

全班交流,说说想的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1小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2)出示第2小题。

引导看图:这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追问:明明比大力多20枚邮票,为什么只给10枚后,两人就同样多?还可以怎样使两

人邮票的枚数同样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追问: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就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口答第2小题,启发学生想象两盆花排列的样子,并尝试着想象调整盆花的过程。也可

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概况内容。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解决怎样的问题?(把两个大小不同的数量摆成同样多的问题)

通过什么活动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你知道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吗?

第4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4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

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做小红花吗?看,这有三个小朋友正做小红花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

师:观察得很细心,说得很棒!

二、自主探究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

­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平做了多少朵?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因为他们都是在跟小英作比较,小华比小英做的花

多,小平比小英做的花少,这样就说明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

师:说得很有条理,特别棒。可是小华到底做了多少朵?我们先用圆片摆一摆,想想该怎么

解答呢?

学生自己摆圆片,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单独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在第二行又多摆了3个圆片表示小

华比小英多做的3朵花,这样小华做的花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跟小英同样多的11朵,一部

分是多出来的3朵,所以计算小华做了多少朵,要用加法11+3=14(朵)。

师:说得真棒!根据解答的结果再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呢?

生:小华做了14朵,小英做了11朵,14-11=3(朵),小华就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

师:检查后发现与之前的题中条件说法一致,就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可见在计算“比

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用刚才摆圆片的方法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吗?

学生自己摆圆片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把自己的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现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然后又在第二行摆了11个圆片,因

为题中说“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所以我在第二行拿走3个圆片,这样小平做的花就是

11-3=8(朵)。

师:是啊,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就要在跟小英同样多的基础上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敬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练习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

1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多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

形,能判断一个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儿边形,能按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

2.学生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

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多边形。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不知道你在参观古建筑或看古装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我国古代建筑上的窗

格图案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欣赏老师带来的这幅窗格图案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1图。

学生欣赏窗格图案。

二、自主探究

师:教材第12页,就是这幅图案,你能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在图中描一描。

学生自己描图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生1:我找出的图形都有3条边,是三角形。

生2:我找出的图形都有4条边。

生3:我找出的图形都有5条边。

师:像这样有4条边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几边形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所以也是四边形。

师: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最下面的图形。

生:这两个图形各有5条边,是五边形。

师:这两个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最上面的图形。

生:这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是六边形。

三、巩固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明图里围出的各是什么图形。'

指名一人板演围图形,其余学生分别围一围并交流围出的不同图形。

结合交流说说围成的是几边形。

强调:围成的图形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明确第(1)题的要求。

出示两张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想怎样剪成两个三角形,怎样剪成一个

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学生操作剪图形,教师巡视。

交流剪的图形,了解要得到题里的结果,

(2)让学生明确第(2)题的要求。

出示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可以剪下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剪下一个三角形。

展示交流:你是怎样剪的?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追问:从正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剪法?(从一个顶

点向相对的顶点剪,从一个顶点向相对的边剪)剪下一个三角形后,剩下的

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能找到几个就找儿个;然后交流自己找到了儿

个四边形。对能找出四边形的,不管找到几个,都给予肯定、鼓励。对能从

不同角度找出四边形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样看出是四边形的。

总结学生的观察方法,指导找四边形的方法,了解可以先数最小的四边

形有几个,再横看、竖看由两个最小的四边形连成的四边形有几个,最大的

四边形有几个,得出一共有9个。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第2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

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

2.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

形的直观表象。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

建立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观察图形,出示一些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图形。

提问:你准备把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分成三角形、四边形和

五边形三类)

引导:按照边数可以分成三类。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些四边

形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吗?

说明: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但四边形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今

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特殊的四边形,请小朋友看下面的情境。(出示例2)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2.

(1)这是生活里常见的情境。小朋友能在这些情境中找出四边形,用手

沿四条边指一指吗?(指名学生指一指)

你也找出这样的四边形了吗?在课本例2的图上用铅笔描出这样的四

边形。

交流:小朋友在生活里一定也看到过这样的四边形。哪位小朋友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

的四边形?

(2)操作。

请同桌小朋友拿出三角尺,每人找出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四边形吗?拼一拼,拼成功

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

交流:你能到黑板上拼i拼,把你的拼法介绍给大家吗?肯定学生的正确拼法,给予鼓

励。

说明:小朋友都拼出了刚才生活里见到的那种四边形。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集体读两遍:平行四边形。

(3)抽象出图形。

引导:小朋友现在知道了,这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

(完成课题板书)老师现在想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平行四边形这四条边要怎样画

才对?

画图:小朋友想法真不错!现在看老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方向要完全

一样(画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方向也完全一样。追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齐说两

遍)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完成练习。

交流.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一个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

理由。(强调要是四边形)

第四个为什么也不是呢?(说明每两条相对的边方向要完全一样)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图里找到平行四边形,再画一画。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指出画对的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位置、形

状不一样,但都是平行四边形。

3.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

引导:老师为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材料袋。咱们来打开材料袋看一看

里面有什么。(材料提供:8根同样长的小棒、钉子板、方格纸)

要求: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些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把你的想

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比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多。

交流: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方格纸上画的、钉子板围的、小

棒摆的。

交流中,结合用小棒摆的方法,要求说说可以用几根围一个平行四边

形,并围一围、看一看,呈现4根、6根、8根围的平行四边形,想想相对的两条

边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要求。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木条做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拉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拉一拉,注意观察,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再全班交流自己的

发现。

说明:一个长方形,不管怎样拉,虽然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它始终

都是平行四边形。

四、回顾过程,课堂小结

交流: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能回顾说说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吗?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学生

体会到图形的千变万化。

2.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思考不同的想法和拼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了解七巧板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七巧板。

二、自主探究

1.比比想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副七巧板有几块?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块的形状和大小完全

相同?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七巧板图。

生:一副七巧板有7块;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有两组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

2.想想拼拼。

师: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七巧板,你能用七巧板拼出己经认识的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自己的作品。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展示自己拼出的图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介绍是用几块拼成的,拼成的是什么图形。只要

学生回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

如果学生没有全部拼出教材第18、第19页的图形,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引导,促使

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3.拼拼说说。

师:下面都是用一副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分别像什么?你能照样子拼一拼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金鱼”等三个图形。

学生观察交流,自由拼图;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还能用七巧板拼出哪些图形?课下把拼出的图形贴在教室里,大家共同欣赏。

师:回顾刚才的活动过程,你觉得七巧板“巧”在哪里?

生1:用2块、3块、4块……都能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生2:七巧板能拼出很多有趣的图形。

三、巩固拓展

1.用七块拼。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而且能拼出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

形。你们看看,这些图形像什么?(课件)

除了这些,在家里你还用七巧板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如果有学生拍照片记录,就用电脑展示;如果没有,就等学生小组交流后

指名上台拼一拼。)

2.介绍七巧板相关知识。

提问:课前,你都从网上搜索了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

(1)学生介绍

(2)老师介绍(课件)

3.利用七巧板进行自主拼搭活动。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要和大家分享的吗?

三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写、读乘法算

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式算出乘法的积。

2.学生在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求“几个几相加”列

乘法算式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碧绿的草地上都有什么动物?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图。

生1:我看到了小兔子是2只为一组,共有3组。

生2:我发现草地上的鸡是3只为一组,共有4组。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兔子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

生:兔子有3个2只,鸡有4个3只。

师:兔子有多少只?该怎样计算?为什么?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2+2+2=6(只),兔子有3个2只,所以就是3个2相加得6只。

师:那么鸡有多少只呢?

生:3+3+3+3=12(只),鸡有4个3只,所以4个3相加得12只。

师:照样子摆一摆,填一填•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2+2+2+2+2=10。5个2相加得10。

师:观察刚才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

师:我们把这样加数相同的算式,说成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例2。

师:你能自己看图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2图。

生:从图中我知道了每张桌子上有2台电脑,共有4张桌子。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求

4个2相加的和,2+2+2+2=8。

师:像这样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4x2=8或2x4=8。(边板书边讲解乘法算

式各部分的名称、乘法算式的读法)

师:你能把前面的几个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吗?

学生尝试改写乘法算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

师:你能发现什么样的算式才可以改写为乘法算式吗?有什么规律?

生1:加数相同的算式才可以改写为乘法算式。

生2:当我们把加数相同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时,乘数分别是加数和表示加数的个数。

师: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5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4=20;乘法算式是4x5=20或5x4=20。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四、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道

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活动:学生在座位上自由摆一摆,填一填。

全班交流:

两次摆放,有什么不同?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还有什么发现?(乘法算式一样等)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生读一读,其它学生做出评判。

4.“想想做做”第4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

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第3课时1〜4的乘法口诀(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7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

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口诀的意义,会背口诀,并会用它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口诀的含义,初步掌握口诀的编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3情景图。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个跷跷板上坐着2个人,2个跷跷板上一共有4个人。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师:1个2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1*2=2。

师:根据这个乘法算式我们就可以编一句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你知道这句口诀是什么意

思吗?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生:“一二得二”的意思就是说1个2就等于2。

师:那么计算2x1能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吗?为什么?

生:当然可以,因为前面在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时,我们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交换,

结果一样。

师:2个2相加,该怎么列乘法算式呢?你能模仿着编制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2x2=4,乘法口诀是二二得四。

师:“二二得四”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二二得四”的意思就是说2个2相加等于4o

2.教学例4。

师:从下面的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图中1只船上有3个小朋友,2只船上有6个小朋友,3只船上有9个小朋友。

师:那么1个3该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呢?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1个3就可以写成1x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

师:“一三得三”这句乘法口诀还可以用来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生:也可以计算3x1。

师:如果是2个3相加该怎样列乘法算式,乘法口诀是什么呢?3个3呢?自己试一试。

生1:2个3相加,乘法算式就是2x3=6或3x2=6,口诀是“二三得六”。

生2:3个3相加,乘法算式是3x3=9,口诀是“三三得九”。

3.教学例5。

师:请认真观察图画,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5图表。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汇报。

师:你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共同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写出乘法算式,编写4的乘法口诀;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4的乘法口诀。

4.教学“试一试”。

师:lxl表示什么呢?等于多少?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lxl表示1个1,1个1还是1,所以说1x1=1,口诀就是“一一得一”。

三、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明确题目要求:①看算式摆小棒;②把算式填写完整;③把口诀填整。学生独立

作业。

同桌互相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强调:口诀中的数字要大写。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检查。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同桌两人中一人用铅笔指着卡片,另一人说得数和口诀。完成后再交换。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根据得数想口诀,熟练后再根据口诀想得数。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用3句话描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算式后面要加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谈话: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玩2、3、4的乘法口诀“对口令”游戏。

第4课时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例6o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通过学习,学生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形成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含义,并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编制乘法口诀一一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师:你们喜欢去公园玩什么呢?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6。

生:图中的小朋友在划船。每只船上有5个小朋友。

师:每只船上坐5人,2只船坐多少人?3只、4只、5只船呢?算一算,填在表里。

学生自己计算,完成表格。

师:1个5,我们就写成乘法算式1x5=5,口诀是“一五得五”。那么2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

什么呢?口诀呢?一直到5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口诀是什么?同学们在小组里共同编制5

的乘法口诀吧,遇到困难就多想想我们以前编制1〜4的乘法口诀的经验。

学生在小组里共同写乘法算式,编制5的乘法口诀。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成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师:我们一起总结出了5的乘法口诀,请大家把这几句口诀读一读。

先齐读,再自由读。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

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能根据“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生:因为1x5=5和5x1=5都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乘法口诀,所以根据这一句乘法口诀

就可以写出这两道乘法算式。

师:同桌互相这样练一练,一个人说5的乘法口诀,另一个人说出乘法算式,然后交换再练

习。

同桌进行相互提问的练习,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一人出口诀前半部分,一人说得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交换练习:先说口诀,再说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限时,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说说用到的是哪句口诀)

4.“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例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

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2.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会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生物活动小组,愿

意吗?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呈现一幅生动有趣的情景图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

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7。

师:这是生物组养的金鱼,漂亮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有3个鱼缸里的金鱼同样多。

生2:我知道了前面的3个鱼缸里都是有4条金鱼,只有最后面的鱼缸里有1条金鱼。

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这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想怎样计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用加法计算,4+4+4+1=13(条)。

•我觉得可以先计算前面3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就是3个4相加用乘法计算;再加上

最后一个鱼缸里的1条金鱼,这样计算比较简单,就是4x3+l=13(条)。

•我觉得可以把4个鱼缸里的金鱼都看作是有4条,这样4个4相加用乘法计算;然后再

减去3,因为最后一个鱼缸里我们刚才多算了3条金鱼,这样就是4x4-3=13(条)。

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后面两种解法中的任何一种,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适时引导学

生分析,重点明确思路,然后由学生尝试解答。如果学生计算时列分步算式也可以,教师可以适

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分步计算与综合算式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2.教学“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在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面,先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师:自己算一算教材第31页“试一试二

学生尝试解答后,交流结果。重点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让学生结合图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以及运算顺序)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先画图,再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通过目标1的实现,学生表达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写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6的乘法口诀,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你会背吗?我们玩一会儿对口令的游

戏好吗?

师生对口诀,帮学生复习2、3、4、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旋转木马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例8图。

师:瞧!图中的旋转木马每次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次、4次、5次、6次呢?你能自

己计算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例8表格。组织交流。

师: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知道,1个6写成乘法算式是1x6=6,怎样

编乘法口诀?

生:一六得六。

师:2个6相加怎样写乘法算式?怎样编乘法口诀呢?后面呢?在小组里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有信心吗?学生共同编制6的乘法口诀。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6的乘

法口诀。多种形式读6的乘法口诀,强化记忆,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想一想,每组两题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得数相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限时,生独立完成。(说说各用到哪句口诀)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6.“想想做做”第6、7题。

生先通读题目,再根据问题找信息,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7课时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第1〜8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使用1〜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

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比一比谁学的最好。

二、练习。

1.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练习,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列式时的依据,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含

义的理解。

2.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

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交流,师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

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

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问: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生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

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儿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

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引导思考:关于几的口诀是不是只有这几句呢?启发孩子在横着看完时再竖着接

着看,这样可以把关于几的口诀都说完。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第3题。

竞赛的行式,同桌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第4题。

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

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5.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说说

是怎样想的?

6.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

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

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第7题。

学生仔细读题,再指名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再独立列式,指名上黑板列式。

7.第8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小朋友们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吗?回家后

和爸爸妈妈比赛,看谁背得熟练。

第8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增强学生对数学

应用意识,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出示□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二、复习应用题。

1.第9题。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讨论可能出现的两种方法,乘加和乘减。

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乘加做?为什么样用乘减做?

错的学生订正。

2.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指名读题,说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为什么小兰家栽的桃树多?

同桌讨论,再汇报。

独立列式算一算。

3.第11题。

第(1)题。

先指名学生读题。

交流想法。

提问:这里先根据什么求小红一共要付多少元,再根据什么求应找回多少元?

第(2)题。

想一想,怎样知道带20元够不够,再自己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生说一说解答时的想法。

4.第12题。

学生间先互相交流图上有什么?

学生提问,师板书。

小组交流后,让学生互相评价。

5.思考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提问:想一想,要用多少枚棋子?

引导:小朋友想的结果对不对呢?

交流想法,并且通过画图作出解释,得出要用20枚。

三、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就要用乘法

计算。

四表内除法

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分物体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

方法。

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解决问题,提高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用语言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能帮老师把这6个桃子分成两堆吗?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两堆都是3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平均分”,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这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还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

生2:也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

师:是啊,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要每份的数量相同,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师:能帮助老师按要求分这8个桃子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师:题中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大家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吧!

生:因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子,所以在分的时候,我把每2个桃子圈一份,表示分给1

个小朋友,一共圈出4份,所以就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摆圆片帮助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来帮助我们完成分一分的

任务,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哦。

3.教学“试一试”。

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自己分分看。

生:先数出12根小棒,每2根放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6份。

师:如果是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吼固拓展

1.课本第43页“试一试”

小组活动: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