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康复学见习指导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8/30/wKhkGWZD8NyAb-8eAAFCFt9JLVg974.jpg)
![临床康复学见习指导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8/30/wKhkGWZD8NyAb-8eAAFCFt9JLVg9742.jpg)
![临床康复学见习指导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8/30/wKhkGWZD8NyAb-8eAAFCFt9JLVg9743.jpg)
![临床康复学见习指导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8/30/wKhkGWZD8NyAb-8eAAFCFt9JLVg9744.jpg)
![临床康复学见习指导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8/30/wKhkGWZD8NyAb-8eAAFCFt9JLVg9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脑卒中康复见习指导.....................................3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见习指导...............................4
脑性瘫痪见习指导(一).................................12
脑性瘫痪见习指导(二)..................................14
颈椎病见习指导.........................................15
下背痛康复见习指导....................................20
孤独症见习指导........................................24
手外伤的康复见习指导..................................25
脑外伤的康复见习指导..................................29
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见习指导............................30
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的康复见习指导........................31
免疫性疾病的康复见习指导..............................36
脑炎和脑膜炎的康复见习指导............................42
骨折、骨不连的康复见习指导............................43
截肢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见习指导..................46
脊柱脊髓和骨盆损伤临床见习指导........................52
脑卒中康复见习指导
见习内容
脑卒中患者
见习目的
1、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体征。
2、熟悉脑卒中的各种功能障碍。
3、掌握脑卒中患者的各项评定。
见习场所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病区
见习方法
先由教师讲解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体征、功能障碍、各项评
定,后到病房患者床边实践操作各项评定。
具体内容
1、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O
2、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Fugl-Meyer,改良Ashworth
评定。
3、认知功能评定:MMSE、数字复述测验、单侧忽略。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
具体见附表。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见习指导
一、康复目标与时机选择
1.脑卒中康复目标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
疾和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吸人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
等),改善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2.康复时机选择大量临床康复实践表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
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
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
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要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
开始康复治疗)。
对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
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
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一)急性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一般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
疗,并发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
48小时后开始进行,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1〜2期本期康复治疗的目
的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
道的感染等。
1.体位与肢体的摆放在急性期,多数脑卒中患侧肢体主动活动不能或很
弱,肌张力低。因此正确的体位与肢体摆放尤为重要。正确体位可以抗痉挛、
防关节脱位、挛缩,促分离运动的出现。为增加患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患
侧卧位,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整体伸展,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又不影
响健侧的正常使用。此时头部要自然舒适,患侧上肢尽量前伸,将患肩拉出,
避免其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掌心向上;腕关节自然背
伸,指关节伸展;患侧髅关节伸展,膝关节微曲;健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
健侧骸、膝关节屈曲,下垫一较长软枕,踝背屈90。。
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在躯干前后方各置一软枕,以保持躯干
完全侧卧位、而非半侧卧位;患上肢充分前伸,肘、腕、指个关节伸展,掌
心向下,肩关节屈曲100°左右,患上肢下垫枕;患下肢微膝下方垫枕,髅
关节自然屈曲,并防止踝关节内翻;健侧上肢自然舒适;健侧下肢微膝略微
屈曲,自然放置。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防止日后的后缩,患侧上肢
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呈屈懿、屈膝、
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或帮助)或伸麟、伸膝、踝背屈90。
(足底可放支持物或置丁字鞋,但痉挛期除外,以免足底受刺激引发紧张性
反射而加重足下垂)。
2.患肢被动活动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患
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期出现,以被动活动患肢为主。活动顺序为从近端关节
到远端关节,一般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患肢主动活动恢复。
同时,嘱患者头转向患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有助于患者的
主动参与。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
(1)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收等方向的训练应使肱骨呈外旋位,在正
常关节活动范围,注意保护关节,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前臂:易出现旋前挛缩(即旋后受限)。训练时,治疗师一手固定患
者上臂下部,另一手握住腕部,缓慢地使前臂旋后。
(3)腕、手指关节:训练时应充分对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进行
伸展和屈曲,并注重拇指外展方向的运动。
(4)骸关节:在仰卧位下,充分屈曲健侧下肢的微关节和膝关节,同时
用另一手向下方(床面方向)按压患侧膝关节,达到伸展患侧髅关节的作用。
股外展内收,利用沙袋固定健侧膝部,使健侧下肢保持在轻度外展位,治疗
者用双手托起患侧下肢,作外展内收运动。酸内旋,仰卧位下,患侧股关节
屈曲,治疗者一手托起小腿做酸关节的内旋运动。
(5)踝关节:治疗者用一手托起膝部呈屈膝位,另一手握住足跟,同时
用右前臂将足底向背伸方向运动,牵张跟腱。
(6)活动肩胛骨:活动肩胛骨可在仰卧位、健侧卧位、坐位进行。治疗
者一手托起患侧上肢,保持肩关节外旋位,另一手沿肩胛骨内侧缘使其向前
上方运动,避免向后运动,以防肩关节回缩强化。
3.床上活动早期床上运动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尽早作使
患者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
(1)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双手叉握,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之上(Bobath
握手),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侧上肢的被动活动。注意肘关节要充分伸展,
肩关节前屈。也可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上举
运动。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多用于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度及抑制痉挛。
(2)翻身训练: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并可
促进全身反应和肢体活动,对患者十分重要。开始应以被动为主,待患者掌
握翻身动作要领后,由其主动完成。
向健侧翻身时,取Bobath握手,伸展肘关节,肩关节90°屈曲位,头
转向健侧。由双上肢、肩部带动躯干翻向健侧,随后旋转骨盆,带动下肢
翻向健侧。治疗师对患侧下肢可给予最小限度的辅助。
向患侧翻身时,取Bobath握手,伸展肘关节,肩关节90°屈曲位,头
转向患侧;健侧下肢屈曲,脚支撑床面并配合健侧上肢,借助惯性,翻向
患侧。治疗师在患侧膝部给予辅助,并注意保护患侧肩关节。
(3)桥式运动(仰卧屈能屈膝挺腹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
肢屈靓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酸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此姿势并酌情持续
5〜10秒钟。
双侧桥式运动:治疗师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双脚在臀下平踏床面,让
患者伸儆将臀部抬离床面,下肢保持稳定,持续5〜10秒。必要时,治疗师
可以帮助将患膝稳定住。
单侧桥式运动:当患者完成双桥运动后,可让患者伸展健腿,患侧下肢
支撑将臀部抬离床面。动态桥式运动:在做双桥运动时,双懿做内收内旋和
外展外旋运动。
(4)侧方移动:仰卧位,先做桥式运动,然后再向左或右侧移动臀部,
待臀部放至床面后,分别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身姿势。
(二)亚急性期(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本期约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2〜3期,主要治疗目标除前述的预防
常见并发症以外,应减轻患肢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
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
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1.软瘫肢体强化治疗患者通过上述体位的正确摆放和肢体的被动活
动治疗后,仍有一部分患者的肢体处于软瘫期,特别是上肢和手。软瘫肢体
强化治疗的治疗原则,除上述治疗仍可进行外,主要是利用躯干肌的活动,
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部分恢复,通过紧张性反射、姿势反射、联合反
应、共同运动、Rood感觉刺激等手段,促进软瘫肢体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肌
张力增高。应注意将患侧上肢置于患者的视线之内。
(1)紧张性反射(tonicreflex):是皮层下中枢(脑干)控制的姿势反射.
它有颈反射和腰反射等,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可使面向侧的手臂伸肌张
力增高;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使颈部后伸,手臂的伸肌张力增高.
(2)联合反应(associatedreaction):是指当身体某一部分进行抗阻运
动或主动用力时,处于静止状态的其他部分可产生不随意的运动反应。当健
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可引起患侧肌肉收缩,但上下肢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健
侧上肢抗阻运动,可引起对侧上肢相同方向的运动反应,而下肢则运动方向
相反。
(3)共同运动(synergymovement):是脊髓水平的原始运动,患者在完
成某项关节活动时,可引发该肢体其他关节肌肉同时进行粗大、僵硬的运动。
如患者抬偏瘫上臂时,出现耸肩、肩胛骨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旋
后、腕关节屈曲内收、拇指屈曲内收、指间关节屈曲等。
(4)Rood感觉刺激:短时间局部皮肤冰刺激,快速逆毛发生长方向轻刷
刺激,可引起患肢局部的肌张力增加,同时要求患者做相应的肌肉收缩。挤
压或快速活动患侧肢体关节,可引起相应关节周围肌肉出现反射性收缩。
2.床上与床边活动
(1)上肢上举运动:方法同前,只是患侧上肢主动参与的程度增大。
(2)下肢屈伸运动:仰卧位,下肢由伸展位作屈曲运动,治疗者可帮助
控制足跟不离开床面或略加助力。俯卧位,在膝关节伸展下,向后屈膝,治
疗者可帮助纠正足内翻。可作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休息时应避免足底的刺
激,防止跟腱挛缩与足下垂。
(3)桥式运动:基本动作要领同前,可酌情增加难度。
(4)卧坐转移:卧坐转移时要求在侧卧的基础上,逐步转为床边坐,开
始练习该动作时,应在治疗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注意:若床较高时,应事
先准备一个高度合适的木凳,便于患者取坐位后垫于足底,双脚不能悬空。
从健侧位坐起时,先做翻身动作,或健侧卧位,将患侧上肢置于体前,
指示患者一边用健侧臂支撑,一边抬起躯干。必要时,治疗者用一只手在患
者头部给予向上的辅助,另一手帮助患侧下肢移向床边并沿床缘垂下。从患
侧坐起时,先取患侧卧位,Bobath握手,指示患者在用健手支撑的同时抬
起上部躯干起坐。治疗者一手在患者头部给予向上的辅助,另一手扶住患侧
下肢移向床边并自床缘下垂。
(5)坐站转移:坐一站训练时,患者取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Bobath
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躯干前倾,将重心移至患侧下肢,抬头向前上方向,
伸股,躯干伸直。治疗者从腰部辅助患者,并用自己的膝部抵住患侧膝部,
以促进患侧膝关节伸展。可通过调节座位的高度进行坐一站转移的运动控制
训练。
(6)床边站:治疗师应站在患者的患侧,并给予其患膝一定帮助,防止
膝软或膝过伸,要求双侧下肢同时负重或患侧为主,防止重心偏向健侧。
3.坐位活动与卧位相比,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促进身体和精神
状态的改善。因此要尽量早坐。
(1)床上坐位:此时多易后仰,呈半卧位,半卧位会助长躯干屈曲,激
活下肢伸肌痉挛。因此,原则上不主张半卧位,仅在患者进食时、排泄等不
方便的情况下采用。首先保持患者躯干端正,用大枕头垫于身后,使股关节
屈曲90。,将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垫枕,以
防肘部受压。
(2)保持正确的坐姿:正确坐姿是头颈躯干左右对称,无扭转现象,尤
其患肩不得偏向后方。躯干伸直;龌、膝、踝关节均90o屈曲位;臀部尽
可能坐在椅子的偏后侧,以防出现臀部过度前置,引起躯干后倾,并保持双
侧臀部同等负重;膝关节下的小腿部分保持与地面垂直,避免出现患酸关节
外展、外旋,足内翻、下垂,两侧臀部负重不均等。
椅子和轮椅的调整,为尽可能保证患者取得良好的坐姿。有时需要对椅
子或轮椅进行调整,满足以下条件:椅面保持水平,椅面高度应适合患者的
身高及肢体长度,可用较硬海绵垫、木板足垫调整,保持膝、踝关节的屈曲.
用简单辅助用具防止不良坐姿,如麟关节外旋倾向,在双膝间夹一皮球
(直径10cm),使患者主动收缩酸关节内收肌,有效防止骸关节外展。踝关
节内翻倾向,在患足下垫-楔形板。
使用轮椅,应注意保护肩关节:利用轮椅板保持肩部的正常位置,避免
肩部的下坠和肩胛骨后缩。在轮椅板上于放置前臂的位置上固定一块软板,
防止肘部长期受压损伤尺神经。在轮椅板上于放置手的位置上固定一块较大
的硬海绵,使患者的手置于其上时自然形成腕关节的背伸位。前臂有旋前倾
向的屈曲时,可在轮椅板上放手的位置处固定一个小立柱,让患者握住立柱,
保持前臂中立位。
(3)坐位平衡训练:通过重心(左、右、前、后)转移进行坐位躯干运动
控制能力训练,开始训练时应有治疗师在患侧给予帮助指导,酌情逐步减少
支持,并过渡到日常生活活动。
(4)患侧上肢负重:患侧上肢置于体侧伸肘、腕背伸90八伸指,重心
稍偏向患侧。可用健手帮助维持伸肘姿势。
(5)上肢功能活动:双侧上肢或患侧上肢肩肘关节功能活动(包括肩胛骨
前伸运动),双手中线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6)下肢功能活动:双侧下肢或患侧下肢能、膝关节功能活动,双足交
替或患足踝背屈运动。
4.站立活动
(1)起立床训练:早期的起立床训练可预防直立性低血压;通过患肢负
重,可获得直立的感觉刺激,并通过反射机制诱发肌张力。
(2)患侧下肢负重(单腿负重):健腿屈髅屈膝,足踏在矮凳上,患腿伸
直负重,其酸膝部从有支持逐步过渡到无支持。
(3)站立平衡训练:通过重心转移进行站立位下肢和躯干运动控制能力
训练,开始应有治疗师在患侧给予股、膝部的支持,酌情逐步减少支持,注
意在站立起始位双下肢应同时负重。患者可先扶持站立,平行杠内站立,逐
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侧的负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进行
站立三级平衡训练。
(4)上下台阶运动:患者面对台阶,健手放在台阶的扶手上,健足踏在
台阶下,患足踏在台阶上,将健腿上一台阶,使健足与患足在同一台阶上,
站稳后再将健腿下一台阶回到起始位,根据患者的体力和患侧股四头肌力量
等情况,酌情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上下楼梯训练的原则是上楼梯时健腿先
上,下楼梯时患腿先下,治疗师可在患侧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
5.平行杠内行走在患侧下肢能够适应单腿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平行
杠内行走,为避免患侧伸髅不充分、膝过伸或膝软,治疗师应在患侧给予帮
助指导,如果患足背屈不充分,可穿戴踝足矫形器,预防可能出现的偏瘫步
态。
6.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在患者能较平稳地进行双侧下肢交替运动的情
况下,可先行室内步行训练,必要时可加用手杖,以增加行走时的稳定性。
在患者体力和患侧下肢运动控制能力较好的情况下,可行户外活动,注意开
始时应有治疗师陪同。
7.物理因子治疗,重点是针对患侧上肢的伸肌(如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
改善伸肘、伸腕、伸指功能、患侧下肢的屈肌(如股二头肌、胫前肌和腓骨
长短肌)改善屈膝和踝背屈功能,常用方法有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
和低中频电刺激等。
8.传统康复疗法常用的有针刺和按摩等方法。部位选择患侧上肢伸肌和
下肢屈肌,以改善其相应的功能。
9.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选择适应其个人的作业活动,提高患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作业活动一般包括:①日常生活活
动:日常生活能力的水平是反映康复效果和患者能否回归社会的重要指标,
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主动移动、进食、个人卫生、更衣、洗澡、步行和
如厕等)和应有性日常生活活动(如做家务、使用交通工具、认知与交流等)
都应包括在内。②运动性功能活动:通过相应的功能活动增大患者的肌力、
耐力、平衡与协调能力和关节活动范围。③辅助用具使用训练:为了充分利
用和发挥已有的功能可配置辅助用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功能活动能力。
10.步行架与轮椅的应用对于年龄较大,步行能力相对较差,为了确保
安全,可使用步行架以增加支撑面,提高行走的稳定性。若下肢瘫痪程度严
重,无独立行走能力者可用轮椅代步,以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
(三)恢复中后期康复治疗
本期约相当于Brunstrom分期的4〜6期,主要治疗目标是加强协调性
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
化训练,同时注意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1.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偏瘫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较患侧下肢相对滞
后,这可能与脑损害的部位和上肢功能相对较精细、复杂有关。上肢和手是
人体进行功能活动必需的功能结构,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应当重视患侧手臂的
功能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不能忽略患侧上肢和手。
在进行患侧上肢功能性活动之前,必须先降低该肢体的屈肌张力,常用
的方法为反射性抑制模式(RIP):患者仰卧,被动使其肩关节稍外展,伸肘,
前臂旋后,腕背伸,伸指并拇指外展。该法通过缓慢、持续牵伸屈肌,可以
明显降低上肢屈肌的张力,但效果持续时间短。为了保持上肢良好的屈肌张
力,可重复使用该方法。另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肩胛骨的前伸运动也可达
到降低上肢屈肌张力的目的。患手远端指间关节的被动后伸、患手部的冰疗、
前臂伸肌的功能性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均有助于缓解该肢体的高屈肌张
力,改善手的主动活动,尤其是伸腕和伸指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肢
体推拿应为上肢的伸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否则将加强上肢屈肌张力。
在进行上述的功能性活动中,可逐步增加上肢和手的运动控制能力训练(如
某一肢位的维持等),为以后的日常生活活动创造条件。在进行上肢和手的
运动控制能力训练时,为了防止共同运动或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治疗师可
用手给予一定的帮助,以引导其正确的运动方向。
在偏瘫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中,尤其是在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中,尤
要重视“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的恢复规律,近端关节的主动控制能力直接
影响到该肢体远端关节的功能恢复(如手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2.下肢的治疗性活动当患侧下肢肌张力增高和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
常先抑制异常的肌张力,再进行有关的功能性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必要
时可给予适当的帮助)。降低下肢肌张力的方法(卧位)有:腰椎旋转(动作同
骨盆旋转);患侧躯干肌的持续牵伸(通过患髅及骨盆内旋牵拉该侧腰背肌,
患者屈膝、微内旋,治疗者一手下压患膝同时另一手作用于肩,使患侧的躯
干肌得到缓慢和持续的牵拉);跟腱持续牵拉(可在屈膝位或伸膝位进行被动
踝背屈);牵张胭绳肌法,在膝关节伸展的状态下,屈曲酸关节,达到牵张
胭绳肌的作用。
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训练可在屈酸屈膝位、屈歌伸膝位、伸嵌屈膝位进
行患侧下肢主要关节的主动运动控制活动,可以加用前述的指压第1、第2
跖骨间肌,以促进踝背屈功能的恢复;患足的跟部在健腿的膝、胫前、内踝
上进行有节律的、协调的、随意的选择性运动称跟膝胫踝运动。
在运动控制训练中,主要练习不同屈膝位的主动伸膝运动、主动屈膝运
动和踝背屈活动,可加用指压第1、第2跖骨间肌。
3.步行训练下肢的功能除负重以外,更重要的是行走。如果患者的踝背
屈无力或足内翻明显,影响其行走,可用弹性绷带或AFO使其患足至踝背屈
位,以利于行走,休息时可将其去除。对于老年体弱者,可根据其具体情况,
选用相应的手杖或步行架。如果患者脑损害严重,同时合并有其他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等),影响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使其无法行走时,可使用
轮椅,以减轻其残障的程度,在患者出院前,治疗师应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如
何进行床椅转移和轮椅的使用。
(1)踝关节选择性背屈和跖屈运动训练:双下肢作步行状训练时,患侧
下肢支撑期足底完全触地,健侧下肢向前迈出一步。在这个状态下,指导患
者略微屈曲患侧膝关节,足跟离地,使前脚撑着地,做背伸踝关节动作的训
练。做这个动作时,始终注意出现足内翻。然后,再作上述动作的反方向运
动,即将重心逐渐后移,使患侧足跟徐缓着地。上述两动作可反复交替进行
练习。必要时给予诱导,但应注意防止诱发躯干及微关节的屈曲运动。
从站立位向前迈出健侧下肢训练,待患侧下肢伸肌痉挛减轻后,指示患
者自立位向前迈出患侧下肢,要求迈出的下肢必须保持踝关节背屈并避免出
现内翻。可反复多次进行此项训练,治疗师可给予必要的辅助。
(2)加强患侧下肢负重和平衡功能训练:利用平衡板进行双下肢的运动
训练:训练患侧下肢时是将患足踏于板上,重心向前、后、侧方移动,训练
目的在于强化患侧下肢的支撑及平衡能力。利用体重计的动作训练:目的在
于通过体重计来检测下肢向地面方向施加压力的程度0
(3)向后方迈步训练:人体在向后迈步时,首先需要屈膝而不是上提骨
盆,以便髅关节获得充分伸展,踝关节获得充分背屈,因此练习向后迈步对
改善步态是有效的。
(4)骨盆和肩胛带旋转训练:肩胛带的旋转可以带动上肢摆动,骨盆的
旋转有助于抑制下肢痉挛,它们都对改善步行的协调性起重要作用。①肩胛
带旋转训练,最初可在立位下进行。在立位下,指示患者双手交替做触碰对
侧大腿部的摆动。步行时指导患者用一侧手试图去触碰向前迈出的下肢大腿
部。②骨盆旋转训练.需要治疗者的辅助。治疗者位于患者后方,双手置于
患者的骨盆处,在患者步行的同时,辅助骨盆旋转。如果在步行过程中,出
现患侧整体僵硬,则要停止步行,原地进行数次骨盆旋转运动,使躯干和下
肢放松后再继续进行步行训练。
(5)上下楼梯训练:正确的方法是上楼先上健侧腿,下楼先下患侧腿。
(6)减重步行训练: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几年受到关注的康复治疗方法之
一,它主要是
用吊带将患者身体悬吊,使患者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减少,步行能力提高。
(四)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
碍、失语、构音障碍,面瘫、吞咽困难、偏瘫步态、患足下垂行走困难,两
便失禁、血管性痴呆等。
本期的康复治疗应加强残存和已有的功能,即代偿性功能训练,以适应
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注意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失用
综合征、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下床活动和适当的户外活
动,注意多与患者交流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脑性瘫痪见习指导(一)
见习内容
1、脑性瘫痪的定义
2、脑瘫的临床分型和每一类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3、脑瘫的诊断依据
4、脑瘫的鉴别诊断
见习目的
1、掌握脑性瘫痪的定义
2、掌握脑瘫的临床分型和每一类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3、掌握脑瘫的诊断依据
4、掌握脑瘫的鉴别诊断
见习时间:3学时
见习场所: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步骤:
1、病房示范性操作
2、结合具体病例讲解
3、教学实验室同学的提问和解答
4、总结
见习细则:
1、脑性瘫痪的理论内容
定义:在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
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
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异常和其他异常。
脑瘫的临床分型:
痉挛型:特点是肌张力增高,临床呈现异常姿势如剪刀步态,被动运动
时关节呈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束,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
儿易患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手足徐动型:特点是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有目的运
动是不随意动作增多,肌张力增加,安静是不随意运动缓解,肌张力无增高。
损伤部位在椎体外系,约占脑瘫患儿的20%。
强直型:特点是肌张力严重增高,呈僵直姿势,关节被动运动时呈铅
管状或齿轮状。系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较少见。
共济失调型:特点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临床见步态不稳,基底宽,
易跌倒,可见醉酒步态,眼球震颤常见,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胫膝试验
难以完成,肌张力低下。损伤部位在小脑。
震颤型:临床多见四肢静止震颤,极少单独出现。
肌张力低下型:特点为肌张力低下,表现为四肢软瘫,见于脑瘫的早
期,后期多转为肌张力增高。
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两种以上上述表现为混合型,表现复杂,难以
分类即为无法分类型。
脑瘫的诊断:三个方面的依据和五个关键点
脑瘫诊断的依据来自于三个方面:1.有引起脑瘫的原因2.有脑损伤的发
育神经学异常3.有不同类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诊断脑瘫的五个关键点:1.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2.肌张力异常3.姿势异
常4.反射异常5.辅助检查:主要有头颅MRI
4)脑瘫的鉴别诊断:
1、与一过性发育迟缓做鉴别,因为外部环境的关系正常儿可有运动发
育短暂落后,鉴别点在没有异常姿势,将来运动可以正常化
2、脑肿瘤:鉴别点在进行性加重表现,颅内高压表现,和局部占位表
现,头颅MRI可协助诊断
3、颅内感染:起病同时伴有感染症状,如发热,脑积液异常
4、肌张力低下型脑瘫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鉴别点在特殊的起
来姿势,肌萎缩和假性肌肥大,腱反射消失,肌电图和肌活检可确诊。
5、痉挛性脑瘫应与脑白质营养不良鉴别如遗传性痉挛性性截瘫:鉴别
点在一次病史和进行性加重的病程
6、各类代谢性疾病:有代谢异常特征性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7、痉挛性截瘫还可见于:脊髓损伤,脊椎肿瘤,先天性脊椎畸形等,
脊柱影像学可协助诊断。
8、共济失调型脑瘫应与进行缓慢的小脑退行性变鉴别:后者随年龄增
长而进行性加重。
脑性瘫痪治疗的见习指导(二)
见习内容:
1、参观温医附二院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2、了解脑性瘫痪的发生、临床表现、评定及康复训练措施
3、了解脑性瘫痪的相关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
见习目的
1、掌握脑性瘫痪的分型及评定
2,掌握脑性瘫痪的各种分型的治疗方法
3、熟悉脑性瘫痪的概念
见习时间:3学时
见习场所:
温医附二院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见习步骤:
1、1、参观训练中心半小时
2、带教老师介绍有关中心训练情况1小时
3、具体了解治疗师治疗患儿情况1小时
4、总结半小时
见习细则:
1、参观儿童训练中心,包括环境改造、病房布局、专业分组、专业人
员组成及分工
2、了解脑性瘫痪的诊疗程序和流程及注意事项
3、掌握脑性瘫痪的评定工作及注意事项;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及实施
4、熟悉脑性瘫痪的训练方法及相关训练设备的使用
颈椎病见习指导
见习内容
颈椎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颈椎病的康复评定,及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见习目的:掌握颈椎病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熟悉颈椎的解剖特点及分型。
见习场所: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方法:
一、概述:
定义: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变化累及颈部
肌肉和筋膜、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结构而引起的一系
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发病基础: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由此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变。
易受累的节段:C5〜C6、C6〜C7最为常见,其次是C4〜C5。
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继发因素。内因有颈部先天性骨关节结构畸形,椎
管狭窄,肥胖,糖尿病。外因有颈部急慢性损伤、风寒侵袭、环境潮湿,姿
势不良等。继发因素有颈椎骨关节的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关节囊松弛、
韧带肥厚和骨化等。
分型及临床表现:
软组织型:各种原因所致的颈部软组织受压所致,青年多见,为颈椎
病早期。多有诱因(疲劳,姿势不当等),临表: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
个肩背疼痛发板。查体:可见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辅检:X线片:无
异常,或仅有颈椎曲度变直。功能位片(过屈、过伸位片)可见颈椎节段性
不稳定。
神经根型: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
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是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年人。临表:
颈痛和颈部发僵,患上肢沉重、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疼痛和麻木沿着受
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查体:椎间孔挤压试验(压头试验)及臂丛
神经牵拉试验常出现阳性。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
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压痛。辅检:X线片:
可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
脊髓型:较少见,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感觉、运动和反射障
碍,特别是出现双下肢的肌力减弱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依据,中年人
多见。临表:下肢无力、抬步沉重,肢体麻木,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
能障碍,性功能减退。查体:感觉异常:患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
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早期腱反射活跃,
后期减弱和消失。辅检:X线可见椎管有效矢状径减小、椎体后缘明显骨赘
形成、后纵韧带骨化等征象。
椎动脉型:因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临表:发作性眩晕,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
力下降,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查体:患者头部转向健侧时头
晕或耳鸣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猝倒。辅检:X片可见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
增生,斜位片椎间孔狭小,颈椎节段性不稳。
交感型:由于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以及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
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临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差;
恶心、呕吐、腹胀;心悸、胸闷等。查体:颈部活动多正常,有棘突位移征、
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等。辅检:X片可见椎间隙狭窄,
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性不稳。
混合型:以某一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不同程度地合并出现,病变范围
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片,MRI检查颈椎,DSA,MRA,TCD可检查
椎动脉血流供应。
二、康复评定:
1.疼痛评定:疼痛的部位与病变的类型和部位有关,一般有颈后部和肩部的
疼痛。常见评定方法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scale),数字疼
痛评分法,口述分级评分法,McGill疼痛调查表。
2.运动功能(颈椎活动度)评定:
⑴旋转嘱患者在尽可能舒服的情况下向一侧转头,然后再向另一侧
转头,旋转的范围约70度。
⑵伸展嘱患者在尽可能舒服的情况下向上看。在颈椎主动伸直过程
中,患者应能在感觉很舒服的情况下看到天花板。伸展使关节突关节间隙及
椎间孔截面积减小,如果存在关节突关节固定或关节囊刺激,则会引发局限
性疼痛。伸展时枕骨下肌群紧张,会引起枕骨下区疼痛;如果颈前肌群已受
损,则会引起颈前区疼痛。肩头区或肩胛区的牵涉痛提示关节受刺激。臂或
手相应皮节的牵涉剧痛提示神经根疾患。
⑶屈曲嘱患者在尽可能舒服的情况下屈头至前胸部。在颈椎主动屈
曲时,下颌与前胸间有两个手指尖宽的距离属于正常范围。屈曲时,椎骨关
节突关节张开,使关节疾患得到缓解。
⑷侧屈嘱患者使耳朵尽可能的向肩部靠。正常侧屈范围约45度。侧
屈时同侧疼痛通常提示关节疾患,对侧疼痛或紧张通常提示肌肉损伤或肌张
力增加。侧屈使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和椎间孔截面积减小,可引发肩头的弥
散性牵涉痛。颈部侧屈受限则提示关节囊纤维化或退变性关节病。
3、肌力评定:
⑴以徒手肌力评定法(manualmuscletesting,MMT)对易受累及的肌
肉进行肌力评定,并与健侧对照。常评定的肌肉有:冈上肌(肩关节外展外
旋),三角肌(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胸大肌(肩关节屈
曲、内收、内旋),肱二头肌(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肱三头肌(肘关节
伸展),伸腕肌(腕关节伸展),骨间肌(手指内收、外展)。
⑵握力测定:使用握力计进行测定,测试姿势为上肢在体侧下垂,用力
握2〜3次,取最大值。反映屈指肌肌力。正常值为体重的50%。
三、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因病而异,适度选择。
1.软组织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方法治疗为主。牵引、按
摩、理疗、针灸均可选用。
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牵引有明显的
疗效但要掌握牵引角度、时间和重量。药物治疗能缓解疼痛和减轻神经根水
肿,疗效也较明显。推拿手法应用得当,可明显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但切
忌操作粗暴而引起意外。
3.脊髓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原则:对于症状和体征较轻者主张以非手
术治疗为主,若出现脊髓受损的体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该类型较重者牵
引和手法治疗多视为禁忌。
4.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90%的病例均
可获得满意疗效。具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发
作。
治疗方法之一保守治疗:
1.围领及颈托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减轻椎间关节
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长期
应用颈托和围领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所以穿戴时间不可过
久。
2.药物治疗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
用的药物有:非留体类消炎止痛药,扩张血管药物,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
药物,解痉类药物。
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主要有祛风散寒法、益气化瘀补肾法、活血通络
法。外用中药,如止痛擦剂对减轻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劳损所引起的疼痛有
良好的效果。
3.注射疗法:局部痛点封闭,颈段硬膜外腔封闭疗法和星状神经节阻滞。
4.颈椎牵引治疗:较常用,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重量和时间三大要素,
以保证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牵引时间:10〜30min,牵引角度:颈椎前倾
10°〜25°,原则是上颈椎疾患前倾度数小些,下颈椎疾患前倾度数大些。
牵引重量:6〜15kg。
5.物理治疗:包括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中频电疗、高频电疗法、石
蜡疗法、磁疗、超声波、光疗、水疗、泥疗等。
6.针灸治疗针法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再配以局部穴位的大椎、风府、
天脊、天目、天柱等。
7.推拿和手法治疗按摩、推拿疗法对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其手法大
致分为三类:一为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二为旋转复位手法,三为关节松
动术。
8.运动疗法功能锻炼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应在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进
行,急性发作期限制活动,尤其是脊髓型和椎动脉型的患者,动作应缓慢,
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肌力训练多进行等长收缩。
治疗方法之二-手术治疗:
1.手术疗法适应证①经合理的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或反复发
作,并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②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
得到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③上肢某些肌肉,尤其是
手内在肌无力、萎缩。经保守治疗4〜6周后仍有发展趋势。④颈椎病有脊
髓受累症状,经脊髓碘油造成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⑤颈椎病病人突然
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⑥颈椎病引起
多次颈性眩晕、晕嬲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颈椎病椎体前方骨赘
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
2.手术术式:分颈前路和颈后路手术两种。
四、颈椎病的预后
软组织型颈椎病的预后大多数较好。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单纯髓核
轻度突出者,及时治疗,大多可痊愈。髓核突出较重,病程较长,突出物与
周围组织有粘连者,残留一定的后遗症。钩椎关节增生,早期治疗,恢复满
意。多节段椎体退性行变,骨质增生广泛者,预后较差。脊髓型颈椎病的预
后,单纯椎间盘突出,造成硬膜囊受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满意。因椎间
盘突出造成脊髓压迫者预后较差。椎管矢状径明显变小并伴骨质增生、后纵
韧带钙化者预后较差。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因椎节不稳所致,保守治疗后,预
后较好。
见习时注意事项:注意治疗时各种手法治疗的适度原则。
下背痛康复见习指导
见习内容:下背痛的分型及临床表现,康复评定,及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见习目的:掌握下背痛的临床特点和康复治疗:熟悉下背痛的病因和类型
及腰舐椎解剖特点
见习场所: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方法:
定义:下背痛(lowbackpain,LBP)表现为腰舐臀部的疼痛症状,伴有或
不伴有下肢的症状。又称“腰痛”、“下腰痛”。下背痛不是一种疾病诊断,
而是以背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侯群或症状综合征。
类型:
(1)特异性下背痛:由于肿瘤、感染、骨折等具体的病理变化引起的下背
痛。
(2)非特异性下背痛: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涵盖了以
往的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织炎、腰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
(3)根性下背痛:又称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神经或神经根受到压迫、刺
激所致,多数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病因:可能是局部的骨骼、肌肉、椎间盘、软组织等受到激惹所致。最常见
的病因有: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腰椎管狭窄、
腰椎失稳、病毒感染以及腰能部移行椎等先天性疾患;强直性脊柱炎、腰椎
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患;腰椎转移瘤、椎管内肿瘤等各种肿瘤性
疾患;肾脏疾病、输尿管结石、盆腔炎等内脏疾患;以及因情绪、压力等心
理因素。
诊断:病史、体检及X线、CT、MRI等辅助检查
康复评定:
1、JOA腰背痛评定:该标准主要包括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活动三
个部分,最高总评分为29分。此外,对于有膀胱功能障碍者还专设膀胱功
能一项评分,并设自我满意程度和精神状态两项内容作为参考。
2、Quebec下背痛分类评定:简单易行,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按照患者症状
的部位、放射痛症状、神经检查的阳性体征、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手术
等情况将下背痛分为11个级别,已经被证实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疼痛程度的评定:(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scale,VAS评
分法),(2)数字疼痛评分法,(3)口述分级评分法(4)麦吉尔(McGill)
疼痛调查表。
4、腰椎活动度评定: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
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其中尤以腰椎前屈活动度的测量最
为重要。
(1)屈伸、侧屈测量法:患者取站立位,以第5腰椎棘突为轴心,与地面
垂直线为固定臂,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为移动臂,用量角器测
量腰椎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四个方向的关节活动度。腰椎屈曲正常活动范
围为0°~90°,伸展为0°〜30°,左右侧屈各为0°~30°o
(2)腰椎旋转测量法:患者取站立位,以非旋转侧的肩峰为轴心,起始位
双肩峰连线为固定臂,终点位双肩峰连线为移动臂,用量角器测量腰椎左右
旋转两个方向的关节活动度。左右旋转的正常活动范围各为0°〜30°。
另外,腰椎前屈活动度的测量还可用距离测定法:患者并腿直立位,尽量
向前屈曲,测量最大屈曲位时中指指尖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5、肌力和耐力评定(下背痛症状严重者常伴有局部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减弱)
(1)躯干肌肉肌力评定
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髓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
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
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
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级肌力;仅能抬
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
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2)躯干肌肉耐力评定
躯干屈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测量能维
持该体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躯干伸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双手抱头,脐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
测量能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6、下背痛生存质量评定
生存质量评定常用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the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D<,Oswestry功能不良问卷共有10部分,分别是
疼痛程度、个人照顾、提物、行走、坐位、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交活动
和旅行。每个部分都有6个陈述句,按轻重顺序排列,由患者选择与他的情
况最吻合的1个陈述句。每个部分的得分是0〜5分,最轻为0分,最重为
5分。最高分为50分,用患者实际得分除以50,乘以100%之后得到0DI。
7、心理评定
慢性下背痛的发生、发展以及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与患者心理状态密切相
关,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评定是很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慢性下
背痛的患者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康复治疗
(一)健康教育
在下背痛的急性发作期就应开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保持活
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尽早恢复工作。早期指导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及病态行
为。
(二)卧床休息
急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较剧烈时,可指导患者短时间卧床休息,一般以
2〜3天为宜。不主张长期卧床,应睡软硬合适的床铺。随着症状改善,应
尽可能下床做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
(三)腰围制动
腰围多用帆布或皮革陈以钢片制成,上起肋弓,下达腹股沟,起支撑作
用。腰围佩带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在佩带期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和疼痛
情况,做一定强度的腰腹部肌力训练。
(四)药物治疗
1.止痛药物2.扩张血管药物3.营养神经的药物4.中药治疗5.外用药
物:松节油、冬青油软膏、正骨水、骨友灵、正红花油、关节止痛膏等。
(五)注射疗法
1.局部痛点封闭
2.经皮阻滞疗法
(六)腰椎牵引治疗: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根据牵
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牵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临床除用于治疗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外,还可治疗腰椎小关节功能
紊乱、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下背痛。禁忌症:重度腰椎
间盘突出、腰脊柱结核和肿瘤、舐骼关节结核、马尾肿瘤、急性化脓性脊柱
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
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
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七)物理治疗:临床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程等特点选用高频电疗、
低中频电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光疗、蜡疗等治疗。
(八)手法治疗:手法的主要作用为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的活动度。各种手
法治疗都各成体系,有独特的操作方法。以Maitland的脊柱关节松动术和
Mckenzie脊柱力学治疗法最为常用。
(九)中医传统治疗
1.推拿治疗2.针灸治疗
(十)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对缩短病程,减少慢性下背痛的发病率,改善功
能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下背痛的急性期疼痛较重时,患者不进行特异性
的腰背活动,只是尽可能保持日常活动,尽可能坚持工作,疼痛减轻后以及
慢性下背痛的患者除了进行有氧运动以外,还应该着重于腰腹肌的训练和腰
及下肢的柔韧性训练。
(十一)椎间盘微创手术
常用的微创手术有: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经皮激
光椎间盘减压术和射频消融术。
预防减少下背痛的发生,应预防重于治疗。包括良好的姿势、减少背负重
物,不让腰椎及附近承受过多重力压迫,可预防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
受伤。
病案分析:给出一个病例,进行诊断、评定及制定康复方案。
孤独症见习指导
见习目的
1、掌握孤独症的临床特征
2、掌握孤独症的评定
3、熟悉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方法
见习内容
1、参观温州市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
2、了解孤独症的发生、临床表现、评定及效应康复训练措施
3、了解孤独症的相关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
见习时间:3学时
见习场所: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步骤:
1、参观训练中心半小时
2、中心老师介绍有关中心训练情况1小时
3、具体了解治疗师治疗患儿情况1小时
4、总结半小时
见习细则:
1、参观训练中心,包括环境改造、病房布局、专业分组、专业人员组成及
分工
2、了解孤独症诊疗程序和流程及注意事项
3、结合病历讲解孤独症的临床特点、预后分析;评定工作及注意事项;康
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及实施
4、熟悉孤独症的训练方法及相关训练设备的使用
手外伤的康复见习指导
见习目的:
1.通过见习掌握指总主动活动范围评定方法
2.掌握指屈肌腱修复术后康复要点
3.手部神经损伤后的康复评定及治疗要点
4.掌握手肿胀的治疗方法及瘢痕的处理方法
见习地点:见见习安排表
时间安排:总计3个学时.1.5个学时为手外科病房见习,1.5学时为作业疗法实
验室.
作业疗法实验室见习安排:
一、功能评定.重点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TAM)
1人1\4=屈曲角度(MP+P1P+DIP)-伸直受限角度(MP+PIP+DIP)
正常值MP90°,PIP80-90°,DIP70-90°.
TAM>220屈伸活动正常
200-220良为健侧75%以上
180-200中为健侧50%以上
<180差为健侧50%以下
二、肿胀的处理
1.PRICE
protect
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e
2.主动运动
三、皮肤软组织及瘢痕处理
预防指蹊挛缩
保持掌弓练习
充分握拳练习、对指练习伸展大小鱼际,然后充分握拳.
维持良好血液循环:保暖,加强侧支循环
关节松动练习:MCP/PIP/DIPP-AA-Pmedlatrotation(记录受
限的关节活动)
处理增生性斑痕: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去除坏死组织一温水浸泡一涂擦护肤
品f手法松动。也可使用蜡疗和超声波。
蜡疗(热疗),超声波,按摩,主动运动
四、屈肌腱修复的康复
术后固定体位:背侧石膏托固定,腕关节屈曲20—30°,掌指关节45—60°,
指间关节伸直位
术后1―2天开始早期活动,被动屈曲指间关节。在夹板范围内主动伸指间
关节。禁止主动屈曲指间关节被动伸指间关节。维持PIP关节充分伸直位。
手术后开始至4周,夹板内进行单个手指被动屈曲/伸直训练。第4周伤指
主动屈曲。
术后第6周,轻度功能性活动。如PIP关节屈曲挛缩,可使用手指牵引夹板。
术后第7周,抗阻训练,如:使用强度各异的海棉球、塑料治疗泥进行训练,
以维持手的抓握能力。
术后第8周,强化抗阻训练,增强肌力、耐力。
术后12周,主动活动。
熟悉指屈浅、深肌腱训练方法。
(1)单独指屈浅肌腱的训练方法维持MP关节伸直位,固定P1P关节的近端,
嘱病人主
动屈曲PIP关节,同时保持DIP关节伸直位。
(2)单独指屈深肌腱的训练方法维持MP、PIP关节伸直位,固定DIP关节的
近端,嘱病
人主动屈曲DIP关节。
(3)钩拳训练方法PIP和DIP关节屈曲,同时MP伸直,从而保证指屈浅肌
腱和深肌腱
的最大范围活动。
(4)直角握拳训练方法MP和PIP关节屈曲,同时保持DIP伸直。该训练可
使指屈浅肌
腱做最大范围滑动。
(5)复合握拳训练方法屈曲MP、PIP和DIP关节,使指屈浅、深肌腱做最大
滑动。
五、肌腱松解术后的康复
松解术后24小时开始,去除敷料,病人主动屈伸训练。训练内容有:指屈
浅、深肌腱单独滑动,钩指,握拳,直角握拳等。
主动+助动活动MP、PIP和DIP关节,使其屈伸达最大范围。
疼痛和水肿是妨碍训练的最主要原因,必须给予对症处理。
术后2周,拆线。软化松解瘢痕处理。
假如松解术后没有肌腱滑动,可在术后48小时给予功能性电刺激。
术后2—3周开始功能性活动训练。
术后6周开始抗阻训练。
六、手部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干包含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故周围神
经损伤,尤其
是神经断裂伤,临床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三方面的障碍。包
括:主动运动消失、肌肉瘫痪,肌力、肌张力下降或丧失,出现特定的畸形
外观;自主区麻木、痛、温、触、两点分辨觉等感受消失或减退;皮肤干燥、
出汗减少或无汗;失神经支配时间长者肌肉萎缩,皮肤变薄、粗糙。
1.康复评定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患者工作和生
活能力也有一定的改善,因此均需要进行功能评定。周围神经的功能评定一
般包括交感神经功能评定、感觉神经功能评定、运动神经功能评定和神经综
合功能评定。
(一)交感神经功能评定
出汗功能检查;O'Rain温水浸泡起皱试验。
(二)感觉神经功能评定
两点分辨试验(2PD);移动触觉;恒定触觉;振动觉;触觉识别;Tinel'
s征。
(三)运动神经功能评定
运动神经功能评定,一般以测定该运动神经支配的肌肉功能为标准。
(四)神经综合功能评定
结合运动评定和感觉评定,可以作出周围神经的综合功能评定。但在进
行综合功能评
定时,首先必须明确运动、感觉各自的评定标准。
2、康复治疗
(一)常用治疗方法
物理因子疗法。
运动疗法:按摩与被动运动、“传递冲动”训练、肌力训练、感觉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
(EMGBF),,
作业疗法。
支具应用。
协调能力训练。
心理治疗。
ADL训练。
(二)手神经损伤康复
感觉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感觉再训练是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整体康复程
序的一个组成部
分。手的感觉恢复顺序是:痛觉和温觉、30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
性触觉、256Hz振动觉、辨别觉。因此,感觉训练程序分为早期和后期阶段。
早期主要是痛、温觉、触觉和定位、定向的训练。后期主要是辨别觉训练。
运动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术后。〜3周用石膏固定;3周后佩戴支具,
使掌指关节伸至
0°,稍屈指间关节,拇伸展并外展,腕伸20〜30°,前臂和肘活动,同时
指导肩关节在正常ROM内主动练习;4〜5周继续佩戴支具,指、拇、腕、
前臂在ROM内主动练习。6周后间断佩戴支具,肌力训练同前;12周肌肉进
行抗阻练习。
交感神经损伤后的康复:交感神经受损的Brand's治疗法。采用每日
浸泡和皮肤涂油
按摩恢复皮肤温度,避免日常活动中因过度使用引起区域炎性反应。
脑外伤康复见习指导
见习内容
1、参观G03病房脑外伤患者
2、了解脑外伤的临床特点,评定工作及注意事项;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及
实施。
见习目的
1、掌握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2,掌握脑外伤的评定
3、熟悉脑外伤的康复治疗
见习时间:3学时
见习场所: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步骤:
1、参观康复病房,选定见习的脑外伤患者。半小时
2、结合病历讲脑外伤的临床特点,评定工作及注意事项;康复训练计划
的制订及实施1小时
3、具体了解治疗师治疗患儿情况1小时
4、总结半小时
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见习指导
见习目的
1掌握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康复评定和治疗方法
2掌握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
见习学时:3学时
见习场地: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器材: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康复评定量表
治疗步骤:
1、治疗师简要讲解临床常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评定和治疗方法。
2、治疗师帮助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分别见习对不同病人进行评定和治疗
操作。
3、治疗师分步演示方法:
(1)周围损伤神经的评定方法和量表的运用
(2)早期康复:a运动疗法b物理因子疗法c支具应用
(3)恢复期康复:a促进神经再生b减慢肌肉萎缩c增强肌力和促进运
动功能恢复d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4)预防并发症a肿胀b挛缩c继发性外伤
注意事项:
1.在对患者评定和治疗中注意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在评定和治疗操作中注意安全
帕金森和老年痴呆康复见习指导
见习内容
帕金森和老年痴呆康复
见习目的
1、熟悉帕金森、老年痴呆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体征。
2、熟悉帕金森后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3、掌握老年痴呆后认知功能下降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特点
4、熟悉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的常用评定。
见习场所:见见习安排表
见习方法
先由教师讲解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体征、药物治疗,功能障
碍特点、各项评定,并发症,护理注意事项,结合我科住院病人,征求病人
同意后,给学生讲明与患者交流注意事项,到病房患者床边实践操作各项评
定,重点掌握帕金森后运动功能障碍特点、年痴呆后认知功能下降后患者生
活活动能力下降特点,相关评定如MMSE,改良Ashworth评定。
具体内容:
1、帕金森、老年痴呆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体征。
2、运动功能评定:帕金森患者步行能力评定,Ashworth评定。
3、认知功能评定:MMSE、数字复述测验、单侧忽略。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
具体见附表。
演的眼名优附属第二国就
温刑僵专施附属人/僵就
改良Ashworth评定
姓名床号住院号诊断
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
部位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屈
肘关节
伸
上肢
屈
腕关节
伸
屈
能膝关
节
伸
下肢
屈
踝关节
伸
评定者
注:评定标准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
1级
最小的阻力或突然出现卡住或释放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
1'级
活动范围的后50%均出现最小的阻力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的大部分范围时,肌张力均较明
2级
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僵直:受累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优化提升链接学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课时分层作业17法治政府部编版第三册
- 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4、邮票齿孔故事
- 知识如何助力商业决策?案例分析与实践分享
- 新员工安全三级教育
- 《失智老年人照护》模块 7:失智症照护体系及照护计划制订-技能 25 情绪管理(SZ-25)
-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for Writing (2)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沟通技巧与汇报礼仪结合应用
- 石墨产业市场现状与绿色发展路径
-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浙江省绍兴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高中英语常用词汇表(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 16万吨_年液化气综合利用装置废酸环保综合利用项目环境报告书
- T∕CAEPI 43-2022 电絮凝法污水处理技术规程
- 品牌简单之道讲义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更高更妙的物理《摩擦角与自锁现象》精讲
- 水转印检验规范(吉利)
-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英语单元题
- 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 广州市服装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