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_第1页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_第2页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_第3页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_第4页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二学期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一、什么是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

),而硬度较低,加入锡、铅,可以降低熔点(800℃)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二、青铜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人类文明诞生的三大标志:文字、城市、青铜器●青铜器是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让华夏文明跨越5000年的历史长河,创造了近3000年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年)●青铜器是华夏民族的国之重器,代表了我国先人的惊人智慧、华夏民族厚重的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考古意义。鼎甗鬲簋盨簠敦豆铺盂青铜饪食器青铜器的分类1)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如鼎、鬲、尊等鼎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园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通耳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毛公鼎(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阿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铭文

内壁有铭文291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

大克鼎

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

人面纹方鼎(商)

四足鬲(lì)所属年代:商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通高23.5cm,口径21cm。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体独特,世界独一无二利簋(guǐ)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盂大型盛饭器,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饭,兼可盛水盛冰,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因其铸造需用铜量大,耗资较巨,故出土的数量也少。它可能和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乃取自盂中,孟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前段,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注:在一些分类上将其划分为“水器”。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春秋)爵古代饮酒器,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在《说文.鬯部》中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的记载。目前,最大的青铜爵群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有各种形式的爵四十件。其中一件爵杯的铭文上记载了爵的用途为“用献用酌”,说明了爵是饮酒之器。青铜爵是在夏代晚期开始出现的,当时的形制还带有陶爵的特征,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没有铭文。这一时期的爵都是扁体,截面呈橄榄形,平底。商早期的青铜爵是夏代晚期爵的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扁体平底,流稍有加宽,尾部多数较短;商代中期的青铜爵基本上都是圆体爵,器壁大多加厚。这时期还出现了大量有柱的爵;到了商代晚期,青铜爵的造型趋于成熟,流和尾的长度比例较为接近,在以前,鋬的上端是不加装饰的,而此时开始进行装饰;到了周代,青铜爵上的纹饰更加复杂,三足普遍加长,造型更加优美。

该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爵之一,它的时代最迟为商代早期,甚至可能会早至夏代末年,距今已有约3600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早,它的装饰显得较为简单,形制也颇为原始:口上的两个蘑菇形小柱既矮还远离杯口,底是平的。

兽面纹平底爵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流柱鋬(pàn)

尾足觚

(gū)

古代饮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器,常伴随出土。龙纹觚(商代晚期)觯(zhì)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觯,形状像觚。兽面纹觯(商代晚期)斝(jiǎ)

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无尾。有的腹部分档,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主要盛行于商代。凤柱斝(商代晚期)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尊

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尊的形制可分为:

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高58.3cm,口长:52.4cm重34.5公斤出土地湖南宁乡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容器的口颈部分被制作成强劲有力的弧线形,下部的支座是由稳重的直线围成的圈足,中间的羊型装饰雕刻是整个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四个造型雄伟奇特、伸出硕大卷曲羊角的羊头形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容器的四周转角处,神情安祥而平静。作品中,线条的雕刻强劲有力,在宁静和动态中透出神秘、威严的气氛。羊的肩部空隙中雕有带双角的小龙头,四周分布精细的鳞纹、饕餮纹等装饰。整个作品不仅造型生动奇特,雕镂精美,还显示出高超的铸造技艺:羊头和羊角都是事先铸造出的,被镶嵌在铸造整个容器的外模中浇铸而成。这种方法在铸造工艺中被称为二次铸造法,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四羊方尊》集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于一身,体现出威严的气氛和华丽精美的装饰风格,表现出了极其成熟的金属加工技巧和出色的艺术感染力,不愧是古代青铜艺术最杰出的珍品之一。

西周。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壶《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壶内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壶也用于盛水。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酒器的容量爵(1升)觚(2升)觯(3升)角(4升)壶(6升)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共一对,现分别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壶形体高大,藏故宫的一件通高122厘米、宽54厘米。壶身饰蟠曲的龙纹,两旁为镂孔的龙形大双耳,圈足下伏双兽。有盖,盖周并列莲瓣两层,莲辩中央立—鹤,作振冀欲飞和引吭长鸣的姿态。这种艺术构思和精心的设计与商周以来青钢器的静止。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反映了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莲鹤方壶是我国青铜器中的杰作之一。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制特点: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战国的匜一般都没有足。(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náo)、钟、錞(chún)、铃、鼓、铎(duó)等。

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该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的钢琴两端各少了一个八度,用这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是考古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錞于(chún)古代军中乐器,也称为錞。青铜花瓣铃鹰铃商代晚期,原件高14厘米,宽8.8厘米

铜铃(夏)

(长90宽70高75)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铃古代乐器。形状像钟而小得多,平口或凹口,上有桥形钮。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兽面纹铃铸于商代晚期原件高7.3厘米外卒铎

通高11cm,宽9cm,重0.46kg。

铎桥形口,方柄中空,柄内有横梁,隧饰兽面纹。隧两面分别有铭文5字,一面为铸造文字“外卒铎”。一面为刻画文字:“锺尹。“铎”记此为外卒之铎,“锺尹”则是官名。铎(duó)

古代乐器。(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青铜器的造型美兽面纹大钺商代后期越王勾践剑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就是提着这把剑起兵灭吴,迫使夫差自刎。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及北京钢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发现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锋利无比。剑身菱形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原始空首布空首布自殷商起到春秋战国止共流通了1000多年。空首布的主要形制耸肩尖足平肩弧足斜肩弧足三孔布(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兽面纹龙纹凤鸟纹动物纹兽体变形纹几何纹人物画像其他纹饰注: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一些典型的兽面纹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一些典型的兽面纹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青铜器上的龙纹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