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与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与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与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与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与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定位】

(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成就的意义,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01整合必备知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__(2)评价: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____。工业国成功探索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地位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____________生活的主题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____________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政治

整风运动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1)内容: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实践:在全国掀起了“____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大跃进

经济规律4.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____________1962年初召开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目标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小练1]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调整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提示]

含义: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实质: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毛泽东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以阶级斗争为纲2.经过。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67年“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2年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__________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反革命集团[小练2]邓小平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这些“错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提示]

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质:属于“左”倾错误,经济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1)工业。①基础工业建设: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②三线建设:增强了____________,改善了工业布局。(2)国防科技:成功爆炸了__________、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国防力量原子弹(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文教卫生: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5)劳动者素质:有了很大提高。(6)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7)外交新突破。①表现:建交热潮;1971年,恢复____________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②意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____________,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联合国安全环境[小练3]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次会见在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2.意义。(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____________、奠基性的意义。(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开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究关键能力02主题一艰辛历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

史料证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史料二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项目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1)据史料一归纳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有何意义?[提示]

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意义: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提示]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占比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占比增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历史解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学者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史料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通过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精神彰显出来。——摘自迟成勇《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内在品质》据史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者表现出来的时代风尚。[提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爱国主义、忘我拼搏、科学求实等。主题二曲折发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图文证史——中国的三线建设史料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史料二见下图。据史料图一、二,概括归纳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提示]

特点:三线建设以国家主导;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建”和“拆”结合;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意义:大批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前往中西部,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工业布局;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唯物史观——对三线建设的认识(1)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2)三线建设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3)三线建设毕竟是在急于备战的特殊情况下仓促上马的,并且受到“文化大革命”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因此也存在规划投资综合平衡不够、布局过于分散、盲目追求高速度、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职工生活配套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学者观点——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局面史料一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表决情况,边看边说:“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1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摘自《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史料二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1)根据史料一,说明毛泽东为何将英国、法国等国比作“红卫兵”,并指出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因素。[提示]

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是造反派的代名词;在联大表决中,美国的盟友不顾美国的反对投了中国的票,“造了美国的反”。因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第三世界的崛起,亚非拉国家的支持;自身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提示]

变化: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趋于正常化。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的需要;国际环境的影响。研练重点考题03√命题点1全面建设时期经济探索的特点(2023·高考山东卷)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

……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解析:毛泽东在1956年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在国家统一性之下,要有各生产单位的独立性,才会促进生产发展。他强调要适当发挥工厂独立性,提高工厂生产经营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与工厂的关系”,而非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正值三大改造时期,个体私营经济是被改造的对象,“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命题点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译著变化的原因(2023·高考江苏卷)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解析:根据材料“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在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时空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排除D项。√命题点3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022·高考江苏卷)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解析:据题干材料中“联合国”“美国”“纽约”“孤岛”“红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是第26届联大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史实,“孤岛”指中国台湾、“红旗”指中国大陆、“(美国)阴谋”指的是其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作者明确指出其阴谋一旦得逞,中国就不会派公使参加联合国行动,最终第26届联大否决了“双重代表权”案,故选D项。1971年,中美关系已趋向缓和,排除A项;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谈不上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还处于两极格局对峙状态,排除C项。√命题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变化原因(2022·高考湖北卷)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1962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直接导致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故选D项。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排除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数量有限,排除B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命题点5三线建设的评价(2024·梅州一模)1964年4月25日,总参作战部向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报告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时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