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_第1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_第2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_第3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_第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晓雨老师

模块一:历史风云

1商鞅①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②书日:“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

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印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

袭虏公子印,因攻魏师,大破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

孙鞅。他原先在魏国做官,但不被魏惠王重用•后乃离魏去秦,被秦孝公重用,为秦国的发展

壮大起到了很大作用。②公子印:又作公子昂、魏昂,是战国初期魏国公子,其为人正直,颇

有才气,乃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卫鞅遗公子卬书日

(2)乐饮而罢我

(3)今俱为两国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公子卬(ang)以为然,乃相与会。

3.下列对商鞅人物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商鞅和公子印原本是有不错的关系,只是各为其主才成了敌人。

B.商鞅与公子印会盟的目的是“罢兵”“以安秦、魏之民”。

C.从短文中可看出商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不讲情义的特点。

D.“公子印以为然”可见公子印易轻信他人,最终导致了魏军的失败。

4.魏军失败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教训?(4分)

答:

自我评价:得分:

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

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

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

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

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当然,商鞅也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处事风格招来不

少非议。

2越国灭亡

越王无疆①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

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无疆:越王的名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越王无疆色齐

(2)乘胜垦取吴纹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东至于浙江。朝服于楚。

B.楚人大败之。以安秦、魏之民。(《商鞅》)

C.越以此散。以安秦、魏之民。(《商鞅》)

D.智伯军救水而乱。(《资治通鉴》)乐饮而罢兵。(《商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

4.越、楚相争,最终的结局:楚国“";越国""(用原

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越王最初的目的是想伐齐,是因被齐王蛊惑,才伐楚的。

B.越王被楚军打败,越国瓦解,四分五裂。

C.越、楚相争,让齐国收渔翁之利,夺取了越国土地,东至于浙江。

D.越王无疆贪心不足,又愚昧无知,最终葬送了越国。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并列,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相比。“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王顾左右而言他》

【补充含义】

①(副)接连。“又比杀三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②<副>近来。“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③〈副〉都,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3鲁连不受封

平原君①欲封鲁连②使者三返终不肯受。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士,A

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平原君:即赵胜,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号平原

君。②鲁连: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平原君欲封鲁连便者三返终不肯受

(2)又以千金为鲁连寿

(3)是商贾之事也

(4)遂辞平原君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也!

3.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天下之士最珍贵的,是做人就要排除忧患,解释疑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报酬。

B.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

C.天下之士最珍贵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

D.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做人就要排除忧患,解释疑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报酬。

4.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用“/”分成三句)(3分)

平原君欲封鲁连使者三返终不肯受

5.你认为选文中鲁连身上具有的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4分)

答: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补充含义】】

①〈动)鄙薄,轻视。“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②谦词。“敢竭鄙诚。”《滕王阁序》

③(形)轻贱。“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齐国灭亡

君王后死,后胜①相②齐,多受秦间金③,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

从①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

敢格③者。王建遂降,迁于共⑩.故齐人怨王建不蚤⑦与诸侯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

之日:“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胜:即姓后名胜。②相:做国相。③间金:这里指用来挑拨齐国君臣关系的金钱。

④从:与下文的“合从”意思同,是诸侯国间的联盟组织,用以对抗秦国。⑤格;抗争。⑥共:

地名。⑦蚤:同“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劝王去从朝秦

(2)秦以故得灭五国

(3)秦兵卒人临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和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4分)

A.后胜相齐o

B.秦相穰侯东行县邑。(《史记》)

C.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资治通鉴》)

D.劝王去从朝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

4.“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表达了齐国百姓的情感。(4分)

5.从选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齐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4分)

A.国相后胜贪财私心重,对国家不忠,不为齐国大局着想。

B.齐王建昏庸,受奸臣和宾客蛊惑,不与诸侯合纵抗秦。

C.秦国对齐国用了反间计,导致齐国不修战备,不助五国。

D.齐国百姓怨恨齐国君王田建,没有积极抵抗秦军的入侵。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②军队。“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③兵士。“行收兵。”《史记•陈涉世家》

【补充含义】】

①<名>战争,军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②(名)战略。“故上兵伐谋。”《谋攻》

第二单元

1信陵君①之死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②,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

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

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③不朝,日夜以酒

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

皆称其为信陵君。②晋鄙客:晋鄙的门客。晋鄙,人名,被信陵君派人所杀。③谢病:称病引

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令选魏王日

(2)公子立在外十年矣

(3)诸侯皆暹

(4)凡四岁而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

3.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天下的人白白听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却听不到魏王您的声音了。

B.天下的人只听说有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

C.天下的人只听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却听不到魏王您的声音了。

D.天下的人白白听说有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

4.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用“/”把句子分五个节奏)(3分)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5.秦王对魏国的信陵君用了离间计,主要有两条(用自己的话概括):

一是

二是

离间的结果是“",并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原文中的语句回答)(8分)

自我评价:

得分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

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

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

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

交宾客之人(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不是),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2张良出道

初,韩人张良①,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始皇②东

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

索十日。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张良:(约前250-前186)字子房,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

后率部投奔刘邦,为其重要谋士。②始皇:即秦始皇赢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及韩立

(2)求,弗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始皇东游(名作状,向东)

B.良散千金之产(助词,的)

C.其父、祖以上五世想韩(名词,国相)

D.天下徒闻信陵君天不闻魏王矣(表转折的连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4.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为韩国报仇,在行动上有哪两个表现?(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分)

答:①

5.根据选文内容,你觉得张良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

自我评价:

得分

“谋圣”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

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父、祖等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国相。张良依附刘邦后,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

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

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

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3陈涉无亲

初,陈涉①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

曰:“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

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

亲陈王者。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陈涉:即陈胜,泰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后被叛徒所杀。②怙(hii)乱:乘乱取利。

僭(jian)号:这里指超越本分自封帝王的称号。③颛:同“专”,专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陈王以会宾待之

(2)不辞而去

(3)遂不为顾

(4)言陈王纹情

2.给下面句子划分句读。(用“/”分开)(3分)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陈涉不念旧情,最后是众叛亲离。请从选文中找出两个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一是““;二是",。(4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陈涉称王后,他的故人去投靠他,陈涉态度高傲,冷落了故人。

B.陈涉的岳父生气离开,陈涉表示感谢,没有看他一眼,态度冷淡。

C.陈涉杀故人,既说明他心胸狭隘,也是因为受小人挑唆蛊惑。

D.从本文看,陈涉在性格方面存在的缺陷:偏听偏信,缺乏主见。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疾病,生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②疲劳,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③毛病,缺点,弊端。”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④辱,耻辱。“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橘逾淮为枳》

【补充含义】】

①〈动〉担忧;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4刘邦遇张良

楚王景驹在留①,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

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

殆②天授!”故遂留不去。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留:留县,地名。②殆: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丛景驹

(2)道遇沛公

(3)遂矗焉

(4)沛公姜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沛公拜良为厩将(做)

B.良数以太公兵法逸沛公(屡次;解说)

C.沛公善之(他)

D.故遂留不去(所以;离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4.张良说“沛公殆天授!”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答:

5.你对张良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刘邦的评价是(6分)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习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补充含义】

①(动)尽;完:到底。“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动>同"撤”,去掉:拿掉。“彻其环瞋,至老不嫁,以养父母。”《赵威后问齐使》

第三单元

1丁公

布①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②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③

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①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

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布:指项羽手下大将季布。②帝:指汉高祖刘邦。③厄:这里是迫害的意思。④徇:

巡行示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短叁接

(2)题谓丁公日

(3)丁公为项王臣不忠

(4)使后为人臣无数丁公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亦为项羽将”和“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中的“为”都是“担任”的意思。

B.“且籍……渡江而西”中的“西”和“引兵解而东归”中的“东”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法。

C.“帝以丁公徇军中”和“乃以所乘马隹马赐亭长”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

D.“亦足王也”和“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中的“王”在词性活用方法上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

4.选文中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具体表现是o(用

自己的话回答)(4分)

5.下列对刘邦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遇事冷静

B.善于权谋

C.薄情寡义

D.凶残成性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问典

【基本含义】

①坐、驾(车)。“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②趁,引申为“冒着”。“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登泰山记》

③音shGng,量词。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

记•陈涉世家》

【补充含义】

①〈动〉利用。“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教战守策》

②(动〉顺应;顺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李广其人

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土共之,为二千石①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猿臂善射度不

中不发。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

为用。及死,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Q)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2)家无余财猿臂金:射度不中不发

(3)乏地之处见水

(4)及死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句读。(用“/”分开)(3分)

家无余财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4.选文画线句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分)

5.从选文中看,不属于李广品质的一项是()(4分)

A.为官清廉

B.爱护士卒

C.武艺高强

D.知人善任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跟从,跟随。“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②听从,顺从。“小惠未褊,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补充含义】

①<动>参与。“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上皇帝万言书》

②<动>行;做:处理。“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教战守策》

③〈动)任;任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④(名》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3孙策平江东

策①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

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说,竞以牛酒劳军。策为人,美姿

颜,能笑语,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策:孙策,中国东汉末军阀,三国时吴国的奠基者。孙权之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莫敢当其锋者

(2)长吏委城郭

(3)一无所犯

(4)民乃大逸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句读。(用“/”分成三句)(3分)

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孙策善于带兵,作战勇敢,在江东所向披靡。

B.孙策起初对占领地采取了血腥的高压政策,百姓都闻风丧胆。

C.孙策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很受百姓欢。

D.孙策容貌出众,平易近人,心胸豁达,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5.从江东百姓对孙策态度的转变,你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答: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在(某时、某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

②占着,挡着。“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

③对着,面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登泰山记》

④应当,应该。“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⑤将要,就要。“今当远离。”《出师表》

⑥音dGng,抵充,当作。“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补充含义】①<动>担当;担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②〈动〉承担;承受。“念实娥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

③(动)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动>遮挡;遮蔽。“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⑤通“倘”。如果。“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荀子•君子》

4曹操厚遇刘备

备①败走,归曹操,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②.或谓操曰:“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

为患。”操以问郭嘉③,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

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已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

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操笑曰:“君得之

矣!”遂益其兵,给粮食,使东至沛,收散兵以图吕布。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备:刘备,三国时蜀国的开创者。

②豫州牧:豫州的最高地方官员。③郭嘉:曹操的重要谋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归曹操

(2)推诚杖信以招俊杰

(3)公谁与定天下乎

(4)不可不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或谓操日:“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3.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为了除去一个人的祸患,却使天下人沮丧,那形势就很危险了。

B.为了除去一个人的祸患,并使天下人沮丧,这是关系今后安危的关键。

C.因除去一个人的祸患,却失去天下人的期望,这是关系今后安危的关键。

D.因除去一个人的祸患,并失去天下人的期望,那形势就很危险了。

4.从选文看,“操厚遇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二是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5.选文中的曹操是一个的人;郭嘉是的人。(6分)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记》

②道理,规律。“以咨谀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③道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④说,讲。“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补充含义】

①<动>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名>学说;主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③〈动〉通“导”,引导。“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④〈动〉通“导”,疏通。“九河既道。”《尚书•禹贡》

第四单元

1操①欲伐刘备

操欲自讨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②,绍乘人后,若

何?”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

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操师遂东。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操:曹操,三国时魏国的奠基者。②东:名作动,这里是向东征讨刘备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今绍方来而弃之东

(2)绍塞人后

(3)必为_后患

(4)操理遂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

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4分)

A.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

B.刘备,人杰也。

C.以穷归已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资治通鉴》)

D.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

4.曹操不顾前来征讨的袁绍,而要闪击刘备。从全文看有三点理由(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6

分)

5.选文中的曹操和郭嘉对刘备的态度跟上一篇短文完全不同,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4分)

答:

自我评价:

得分

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及影响

这三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三战相同的地方:①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②一般

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③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

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峡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④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

绍,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

打败了曹操,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孙权打败了刘备,

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2文聘空城计

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①闻权到,不知所

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救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曰:

“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

而去。

(选自《魏略》)

【注释】①聘:即文聘,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孙权尝自将数万众至至

(2)不知所掩

(3)乃敕城中人使不置见

(4)线委之以此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权果疑之。故委之以此郡。

B.北方以此人忠臣也。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

C.遂不敢攻而去。今我至而不动。

D.语其部党日。莫敢当其锋者。(《资治通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

4.孙权前去攻打文聘,当时文聘面临的问题是“

他应对的办法是“”(限两字);结果是“”和“"。(8分)

5.你对孙权的评价是;对文聘的评价是(4分)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得到,获得。“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天时不如地利》

②领会。“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③抓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④找到。”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⑤发现。“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⑥照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⑦能够、可以。“吾不得而见之矣。”《黄生借书说》

⑧合适,适当。”优劣得所。”《出师表》

【补充含义】】

①〈名)心得;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②(形)得意;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③(动)实现;达到。“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信陵君窍符救赵》

④(副)应该;应当。“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张飞义释严颜

诸葛亮①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

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A)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

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B)曰:“斫头便斫头,

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诸葛亮:当时是刘备手下最重要的谋臣。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刘备最重要的将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与张飞、赵云将县溯流克巴东

(2)生获之

(3)大军医至

(4)分遣赵云从外水电江阳、犍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将”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4分)

A.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

B.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文聘空城计》)

C.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

D.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资治通鉴》)

3.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张飞豪情满怀地释放了严颜,并拉住他当自己的宾客。

B.张飞豪情满怀地释放了严颜,并邀请他当自己的宾客。

C.张飞敬佩严颜的胆魄释放了他,并举荐他当自己的宾客。

D.张飞敬佩严颜的胆魄释放了他,并邀请他当自己的宾客。

4.选文中写到了严颜说的两句话,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品质?(4分)

答:(A)句

(B)句

5.选文中的张飞性格鲜明:一是:二是o(4分)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砍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记》

②攻打,讨伐。“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补充含义】】

①(动〉攻破: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谋攻》

②(名)功劳;功业。”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动〉夸耀;自争。“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

4曹仁守樊城

羽①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恂惧。或谓曹仁日:“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

围未合,乘轻船夜走。"汝南太守满宠日:“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部下③,自

许①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虑吾军持⑤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

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乃固守。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羽:关羽,三国时蜀国大将,刘备的结义兄弟。②曹仁:曹魏的大将,曹操的堂弟。

③部下:地名。④许:许昌,曹魏的政治文化中心。⑤椅:牵住;拖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众皆恂惧

(2)可及羽围未合

(3)羽所以不敢遂进者

(4)虑吾军持其后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

3.曹仁守樊城情势很危急,选文中语句“”便能说明。(3分)

4.“冀其不久”中的“其”是指:“虑吾军持其后耳”中的“其”是

指。(6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满宠认为樊城可守,原因是洪水的时间不会太长,再说关羽攻城也是有顾虑的。

B.满宠要曹仁坚守樊城,如果逃走,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C.选文中的满宠深谋远虑,曹仁能以大局为重,从善如流。

D.选文中刻画满宠这个人物形象,除了正面的描写,还用了侧面的衬托手法。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同典

【基本含义】】

①方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

②方圆,周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③区域,地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正,正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⑤将,将要。“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橘逾淮为枳》

【补充含义】】

①〈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史记•屈原列传)

②〈名〉方向;方位。“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③(名〉方法;计策。“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赤壁之战》

④(名〉药方;单方。“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林黛玉进贾府》

⑤〈介〉当;在。“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伶官传序》

⑥〈副〉才;刚刚。“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第五单元

1美髯公

先主收①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

总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③,乃

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繇、彭①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

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收:这里是指占领的意思。②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后归附刘备,是三国时

期蜀汉著名的将领。③护前:很要强,不甘居人后。④踪、彭:指西汉名将踪布、彭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先主西至益州

(2)羽书与诸葛亮

(3)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4)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

A.旧非故人。

B.故亮谓之髯。

C故克之。(《曹刿论战》)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

4.“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中的“髯”借指,从选文中找出理由:

““。(6分)

5.根据选文概括关羽的性格特点。(3分)

答:

自我评价:

得分

常用实词小词典

【基本含义】

①背,以背载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覆盖。“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③辜负,对不起。“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劳山道士》

[补充含义】

①〈动》负担;承担。”而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淮南子•主术》

②<动>蒙受;遭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③〈动〉依靠;凭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动)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动〉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2吕蒙用计

权①尝为其子求昏②于羽③,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及羽攻樊,吕荣①上疏曰:“羽讨

樊而多留备兵,心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

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①也。”遂称病笃。权

乃露檄⑧召蒙还,阴与图计。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权:吴国国君孙权。②昏:同“婚”。③羽:指蜀国大将关羽。④吕蒙:吴国大将。

⑤樊:指樊城。当时曹魏的曹仁据守着。⑥南郡:荆州的一个郡,是关羽的根据地。⑦禽:同

“擒”。⑧露檄:指下达的文书是公开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