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2.2.2侵犯行为的外在成因_第1页
(13.4)-12.2.2侵犯行为的外在成因_第2页
(13.4)-12.2.2侵犯行为的外在成因_第3页
(13.4)-12.2.2侵犯行为的外在成因_第4页
(13.4)-12.2.2侵犯行为的外在成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侵犯行为的外在内因究竟是什么样的外部条件促使人们做出侵犯行为?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1、挫折与侵犯多拉德:挫折(

fotrtion)即“对行为后果的阻碍”。2、挫折与侵犯的关系多拉德:“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勒温的实验组把实验组的孩子领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虽然孩子们非常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有机会玩那些玩具。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在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实验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心理学家马利克等人以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实验任务是搭积木。对于实验组,搭完积木后会得到报酬,但是在搭积木过程中,安排一个六年级同性别的学生捣乱,不让他们搭成。对于控制组,则搭完积木,没有获取报酬,所出现的大孩子也不是捣乱,而是帮助。实验的后一个阶段

,安排每个被试有机会在不见面的情况下电击实验中出现的大孩子。实验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研究者还发现,如果捣乱者的行为能够被合理解释,则被试可以重新理解捣乱者的行为,减少侵犯。这一发现说明,在实验的条件下,人们仍然掌握着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并要求自己的侵犯行为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2、挫折与侵犯的关系假定: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哈里斯在1974年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他让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被插队的这个人的反应被编码成言语攻击和非言语攻击(包括不友好的动作及推搡)。实验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图:排队的位置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一)最初的理论观点一、挫折—侵犯理论3、替代性侵犯多拉德:直接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是最常见的侵犯类型。然而很多情况下,侵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替代性侵犯有

两种类型:侵犯对象的替代和侵犯类型的替代。米勒:替代性侵犯的对象应该和最初引发挫折感的对象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如果引发挫折感的对象是父亲,那么侵犯可能替代性地指向母亲,因为他们是受挫者的双亲。

(二)理论的修正一、挫折—侵犯理论批评者认为挫折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

而且挫折并不总是导致侵犯,侵犯也不一定是挫折的自动化反应,从挫折到侵犯,这中间有时还存在其他影响要素。1、侵犯线索伯克维茨: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二)理论的修正一、挫折—侵犯理论侵犯线索被定义为那些经常伴随着引发挫折的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它可以是任何事物,比如刀枪、人等而且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理论的修正一、挫折—侵犯理论2、武器效应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一种实验条件是,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猎枪和一支左轮手枪(武器条件)。另一种实验条件是,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实验

(二)理论的修正一、挫折—侵犯理论伯克维茨(

Berkowitz,

1989)还对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他认为,不仅仅是挫折或愤怒能引发侵犯,任何的负面情绪都能引发侵犯。当人们感到愤怒时,侵犯线索会增加侵犯的强度,这可能是由于愤怒的个体更易注意到侵犯线索的缘故。简言之,侵犯线索的出现会增加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但在没有线索时,侵犯行为也可能出现。

(三)对挫折一侵犯理论的评述一、挫折—侵犯理论暴力行为是一种体现控制感的方式。我们对事物进行破坏,并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证明我们有能力掌控它们,决定它们的去留。侵犯行为是我们形成控制感的手段,旨在证明我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为和周遭的环境。质疑

(三)对挫折一侵犯理论的评述一、挫折—侵犯理论控折究竟是指一种外部的环境条件(某一事件),还是一种个体的内部状态(由这一事件引起的内部感受),挫折一侵犯理论在这一点的阐述上有些不足。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事物会成为替代性侵犯的?目标物还没有给出充分的界定,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加以证实。挫折一侵犯理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多样性的问题。侵犯线索理论也没能避开研究者的质疑。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班杜拉提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儿童学会什么时候做出以及怎么样做出侵犯行为。因此,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1、通过强化习得侵犯行为。害怕被大人忽视的孩子非常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来赢得由侵犯带来的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科文和沃尔特斯:强化的模式对将来的侵犯行为起决定作用。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沃尔特斯在1963年做了一项经典研究。这项研究的实验材料是一个肚子上写着“打我”的玩具娃娃。打娃娃的肚子时,它的眼睛和插在纽扣洞上的一朵花会发光。第一组:每次拳击玩具娃娃,都会得到一个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第二组:间断获得同样的奖励;第三组:没有外加奖励,只有拳击时娃娃的发光作为积极反馈;第四组:无强化支持的控制组。实验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实验进行两天后,用巧妙的方式引起被试的挫折,然后安排被试同一个未参加实验的儿童玩游戏,看被试如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结果发现,各个奖励组被试实施的侵犯行为(推人、踢人、撞人等)明显多于控制组,而其中又以间断强化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即使没有奖励,间断强化模式也能维持更长时间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班杜拉等人让被儿童与一个成人一起待在一间屋子里。与实验组被试在一起的成人,先装配一会儿其他玩具,之后对充气娃娃实施长达9分钟的暴力侵犯。与其在一起的孩子则一直看他如何对玩具娃娃实施侵犯。与控制组在一起的成人则修装其他玩具,不去理会充气娃娃。之后,每个孩子都被单独留在游戏室20分钟,室中除其他玩具外,有三个充气娃。实验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实验条件攻击行为总量(得分)身体侵犯言语侵犯暴力模式(实验组)12.738.18平静模式(控制组)1.050.35表:儿童观察不同榜样后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们除了会模伤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之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研究发现,不仅是儿重,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但是,人们在模仿不同的榜样时,程度并不相同。有研究证明,孩子们更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的被试,即男孩于更多模仿男性榜样,女孩子则更多模伤女性榜样。而且,比起地位低的榜样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模仿地位较高的榜样。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二、社会学习理论从做出侵犯行为的榜样是受罚还是受奖来看,被试更可能模伤榜样侵犯后受奖的侵犯行为。从侵犯行为的性质来看,与无理的侵犯行为相比,被试更可能模仿合理的侵犯行为。

(二)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述二、社会学习理论杜会学习理论在习得的侵犯行为和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间作了重要区分。个体可以通过得到的奖励或者观察习得侵犯行为,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侵犯行为。因此,孩子观察到因做出侵犯行为而受罚的榜样后就不会做出侵犯行为。这并不是孩子们没有学会侵犯行为,而是其侵犯行为被抑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