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各论_第1页
针灸治疗学 各论_第2页
针灸治疗学 各论_第3页
针灸治疗学 各论_第4页
针灸治疗学 各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各论(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

一、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病因病机】【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1、病因:内因一正气不足外因一风寒湿热【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脆穴为主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组成】

【分类】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昆仑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过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方义】环跳一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阳陵泉一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

疼痛,特别就是膝、肘、腕、踝关节【辩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1、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

为特点。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

点。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清,面浮而不华,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与触【治则】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肺热伤津、湿热侵淫一一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与夹脊穴为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与足少阳胆经腌穴为主【组成】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就是穴上肢:肩胭、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伏兔、血海一一通行气血腰夹脊

阿就是穴一一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治痿独取阳明”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与失荣阳陵泉一一筋会,通调筋脉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三阴交一一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六)末梢神经炎

【治则】寒湿腰痛一一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治则】早期一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只针不灸,泻法

肾虚腰痛一一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后期一一补益肝肾、养血柔筋,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腌穴为主【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胸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就是穴(七)中风:治则、处方、方义

【方义】委中一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临床表现】

肾俞一壮腰益肾中经络一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蜗斜而无意识障碍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就是穴一疏通局部经脉、络脉中脏腑一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治则】

中经络一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1、阳明经头痛: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与因眼、鼻、上牙引起的疼

中脏腑一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捕一印堂、上星、阳白、横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2、少阳头痛: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一

【处方及方义】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过

中经络: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3、太阳头痛: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在内一

水沟、百会一一督脉入络脑,可调脑神、通脑络天柱、风池、后溪、甲脉、昆仑

内关—小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4、厥阴头痛:癫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一

三阴交一一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5,全头痛: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一

中脏腑:水沟、素醪、百会、内关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水沟、素醪一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

百会一一督脉要穴,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腌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选穴为辅(经脉所通,

内关—口主血脉,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

(八)面瘫: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治则、处方“通则不痛”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侵袭人体一(十二)眩晕:辩证、治则、处方、方义

经气阻滞,脉络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辩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病变部位】【治则】

1、眼部:“目上冈”一足太阳经筋“目上冈”一足阳明经筋风阳上扰一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

2、口颊部: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痰浊上蒙一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气血不足一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一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头部与足少阳经腌穴为主

【处方】以面颊局部与足阳明经腌穴为主【组成】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组成】阳白、四白、颗醪、颊车、地仓、国风、合谷【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海

【方义】面部腌穴一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不宁。

合谷一祛风通络“面口合谷收”百会一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

(九)面肌痉挛风池、头维、太阳一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临床表现】面部肌肉阵发性瘫痪悬钟一髓会,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

【治则】疏筋通络、熄风止搐,只针不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十三)失眠:总的原则、心脾两虚及阴虚火旺所致的失眠的治法、处

【组成】太阳、攒竹、额修、翳风、合谷、太冲方、方义

(十)三叉神经痛:相关经脉、针刺手法【分类】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相关经脉】【治则】调与阴阳,宇心安神

1、眼部疼痛:足太阳经病证心脾两虚一补益心脾心胆气虚一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

2、上颌、下颌: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阴虚火旺一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临床表现】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火肝郁化火一平肝降火痰热内扰一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

灼样剧烈疼痛【组成】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瘀滞【方义】神门(心经原穴)内关(心包经络穴)一宁心安神

【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百会一清头目宁神志

【处方】面颊局部与手、足阳明经腌穴为主安眠一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组成】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十四)嗜睡

【方义】四白、下关、地仓、攒竹一疏通面部经络【分类】湿浊困脾、胆经湿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合谷+太冲一"面口合谷收",太冲可以祛风通络止痛定痉【治则】交通阴阳、调神醒脑

【针刺手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位,重刺激;而后取局部穴位,面部湿浊困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一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宜久留针,面部穴位要透刺,柔与适中。胆经湿热一只针不灸,泻法

(H^一)头痛:处方【组成】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

头痛在针灸治疗时辩证有何特点:完全就是循经取穴。【方义】百会、四神聪一治疗昏困多寐的经验穴

【临床表现、处方】头部疼痛印堂一重在调神

丰隆、足三里一调理中焦、与胃安神【治则】豁痰开侨、熄风止痉

(十五)痴呆:病位、涉及的脏腑、主要病机、总的原则、处方、方义实证一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病位】脑【处方】以督脉腌穴为主

【涉及的脏腑】主要就是肾,其次为心、牌【组成】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主要病机】本病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阻窍、瘀血阻络等【方义】水沟一醒脑宁神

引起长强、鸠尾一任督络穴,能交通任督、调整阴阳

【临床表现】记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症状阳陵泉(筋会)、筋缩一舒缓筋肉、解痉止痛

【分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闭窍、瘀血阻络丰隆一与胃降浊、清热化痰

【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加减】病在夜间发作+照海病在白昼发作+申脉(通调阴阳)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一针灸并用,补法(十九)郁病:主要病机、治则、处方、方义

痰浊闭窍、瘀血阻络一以针为主,平补平泻【病因病机】气机郁滞,心神不宁

【组成】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临床表现】抑郁善忧、情绪不宁、胸胁及脱腹胀闷疼痛,或易怒

【方义】百会、四神聪一醒脑开窍、健脑益智善哭为主症

太溪、大钟一补肾养髓悬钟一髓会,健脑益智【分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心脾两虚、阴虚火旺

足三里一补益后天、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源【治则】理气解郁、养心安神

(十六)癫病:病因病机、治则、主方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一只针不灸,泻法

【病因病机】阴阳失调,痰气郁结,蔽阻神明阴虚火旺一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心脾两虚一针灸并用,补法

动【处方】以手厥阴、足厥阴为主

【分类】痰气郁结、气虚痰凝、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组成】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太冲、心俞、合谷

【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方义】神门、大陵一宁心安神内关一宽胸解郁

心脾两虚一针灸并用,补法期门、太冲一疏肝理气心俞一补益心气而安神

气虚痰凝、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一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合谷+太冲一“开四关”,醒神开窍作用

【组成】神门、丰隆、心俞、脾俞(二十)震颤麻痹:病位、病性、治则、处方、方义

【方义】【病位】脑

神门、心俞一心为神之舍,取心经原穴与俞穴,调养心神、醒脑开窍【涉及的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肾

丰隆、脾俞一健脾胃、化痰湿【病性】本虚标实

(十七)狂病:病因病机、治则、主方【临床表现】正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

【病因病机】阴阳失调,痰热壅盛,迷塞心窍【分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动风

【临床表现】精神亢奋、燥扰不宁、打人毁物、动而多想【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颤,针灸并用

【分类】痰火扰神、火盛伤阴、气血瘀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一补法痰浊动风一平补平泻

【治则】清心降火、宁神定志,只针不灸【组成】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

痰火扰神、气血瘀滞一泻法火盛伤阴一平补平泻【方义】本病病位在脑,病脏在肝

【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腌穴为主百会、四神聪一醒脑、宁神、定惊

【组成】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风池一祛风、宁神定痉

【方义】水沟、大椎一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合谷、太冲一通行气血、调与阴阳

风池一接近大脑,能醒脑宁神阳陵泉一养血柔筋、疏筋通络

劳宫一清心包而泻心火二、循环系统疾病

大陵一心包经原穴,醒脑开窍、宁心定志(一)原发性高血压:处方、方义、针灸措施、补泻手法的特点

丰隆一化痰通络、醒脑开窍【分类】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

(十八)痫病:主要病机、治则、处方、方义【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

【主要病机】肝风内动,脾虚生痰,风痰上扰。痰邪就是关键【治则】

“痫久必归五脏”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一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

【临床表现】猝然昏仆、强直抽搐、醒后如常人痰湿壅盛一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分类】气虚血瘀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并用,补泻兼施

实证(多见于初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血瘀阻络阴阳两虚一滋阴补阳、调与脏腑,针灸并用,补法

虚证(多见于后期):血虚风动、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方义】百会一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分类】心阳不振、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血瘀阻、

曲池、合谷一清泻阳明,理气降压水气凌心

太冲一疏肝理气,平降肝阳【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

三阴交一调补肝脾肾阴虚火旺一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针灸措施】【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腌穴与相应俞、募穴为主

1、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百会可加灸【组成】神门、通里、内关、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2、太冲:应朝涌泉方向透刺,以增加滋阴潜阳之力【方义】神门一心经原穴,宁心通络、安神定悸

3、其她腌穴常规针刺内关(心包经络穴)、通里(心经络穴)

(二)低血压症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一心经、心包经的俞穴、募穴

【临床表现】三、呼吸系统疾病

轻度: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面色苍白、消化不良等(一)感冒: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治疗

重度:心悸、站立性眩晕、呼吸困难、发音含糊、共济失调【病因病机】卫表不与、肺失宜肃

【分类】【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酸楚

西医:体质性、体位性、继发性【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

中医:心阳不振、中气不足、心肾阳虚、阳气虚脱【治则】风寒证一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泻法

【治则】风热证一疏散风热、清利肺气

补益心脾、调与气血、补肾充髓、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暑湿证一清暑化湿、疏表与里,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足太阳经背俞穴【组成】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组成】百会、气海、足三里、心俞、脾俞、肾俞【方义】风池、大椎、外关一疏风祛邪解表

【方义】百会一提升阳气气海一补气升压合谷一祛风清暑、解表清热

足三里一补中健脾、化生气血列缺一宣肺止咳

心俞、脾俞、肾俞一调补心脾肾,益气养血升压(二眩嗽

(三)贫血【分类】外感: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疲劳无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皮内伤:痰湿阻肺、肺肾阴虚、脾肾阳虚、肝火灼热

肤,黏膜苍白【治则】

【分类】心脾两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肾阴亏虚外感:直通肺气、驱邪止咳,以针刺为主(风寒加灸)泻法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内伤:调理脏腑机能,补肺、健脾、清肝、化痰止咳

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痰湿阻肺一针灸并用,泻法脾肾阳虚一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足太阳经背俞穴肺肾阴虚一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火灼肺一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气海、血海、足三里、悬钟、膈俞、心俞、脾俞、肾俞【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腌穴与肺的俞穴、募穴为主

【方义】气海、血海一气血双补【组成】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悬钟(髓会)、膈俞(血会)一补血养髓【方义】肺俞+中府一调理肺脏气机、宣肺化痰

足三里一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肺俞、列缺一宣通肺气

心俞、脾俞、肾俞一滋养心、脾、肾肺俞、太渊一直肺化痰

(四)白细胞减少症(三)哮喘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病程呈短暂而自限性,无明显症状【概念】哮喘就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

持续性白细胞减少可有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平卧位特点的过敏性疾病

腰酸背痛,嗜睡困倦,健忘,耳鸣,自汗,纳呆【分类】寒饮伏肺、痰热壅肺、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心肾阳虚

(本病以气虚、阳虚为本)【临床表现】

【分类】气血不足、脾肾阳虚1、多数病人在发作前会出现鼻咽发痒、咳嗽、喷嚏、胸闷等先兆

【治则】健脾益气、温肾固本,针灸并用,补法症状

【处方】以足太阳经穴为主2、典型发作:突感胸闷,呼吸困难,喉中哮鸣,呼气延长,不得平卧,烦躁,

【组成】气海、大椎、膈俞、膏肓、足三里、脾俞、肾俞汗出,甚则紫绢。

【方义】气海、大椎一补气通阳【治则】

膈俞、膏肓、足三里一益气补虚寒饮伏肺一温肺散寒、止哮平喘,针灸并用,泻法

脾俞、肾俞一健运牌土、温补肾阳痰热壅肺一清热润肺、化痰平喘,只针不灸,泻法

(五卜小悸:处方特征、方义肺脾气虚一滋阴润肺、平降喘逆,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平

肺肾阴虚一培土生金、扶正固本,针灸并用,补法胃寒积滞、脾胃阳虚一温中散寒、通降腑气,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心肾阳虚一补益心肾、温阳平喘,针灸并用,补法肝郁气滞、胃火上逆一疏肝理气、与胃降逆,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腌穴与肺的俞穴、募穴胃阴不足一养阴清热、降逆止呃,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组成】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组成】天突、膻中、中脱、足三里、内关、膈俞

【方义】肺俞、中府一俞募配穴,调理肺脏机能、止哮平喘【方义】天突一位于咽喉,可利咽止呃

天突一降逆顺气、祛痰利肺膻中一位于膈肌附近,气会穴,理气降逆

膻中一气会,宽胸理气、舒展气机中脱、足三里一与胃降逆

孔最一郑穴,主急性发作性病症,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内关一通阴维脉,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

定喘一止哮平喘之经验穴丰隆一豁痰耍穴膈俞一利膈止呃

四、消化系统疾病(五)腹痛

(一)胃痛【分类】饮食停滞、肝郁气滞、寒邪内阻、脾阳不振

【分类】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胃阴不足、食积伤胃、肝气犯胃、【治则】饮食停滞、肝郁气滞一调气化滞,只针不灸,泻法

瘀血停滞寒邪内阻一温中散寒,针灸并用,泻法

【治则】牌阳不振一温补脾阳,针灸并用,补法

脾胃虚寒、寒邪犯胃一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处方】以任脉与足阳明胃经腌穴为主

胃阴不足一养阴清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组成】中脱、天枢、关元、足三里

食积伤胃一消食化滞、行气止痛(六)泄泻

肝气犯胃一疏肝理气、与胃止痛【分类】寒湿困脾、肠腑湿热、食滞胃肠、肝郁气滞、

瘀血停滞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均只针不灸,泻法脾气虚弱、肾阳亏虚

【组成】中脱、足三里、内关、公孙【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

【方义】一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中脱、足三里一通调腑气、与胃止痛肠呻湿热、食滞胃肠、肝郁气滞

内关一沟通三焦,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一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苦心痛”,取之可畅达三焦气机、与胃降逆止痛【处方】以大肠的俞、募穴、下合穴为主

公孙一调理脾胃而止疼痛,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组成】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神阙

逆气里急”【方义】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一俞募配穴+下合穴,调理肠腑

仁)胃下垂三阴交一健脾利湿、调理肝肾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神阙一居中腹,内连肠腑

【处方】以任脉腌穴与脾胃的背、俞穴穴为主(七)便秘

【组成】胃俞、中脱、足三里、气海、脾俞、百会【临床表现】指大便秘结,排便周期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

【方义】胃俞、中脱、足三里一补益胃气困难的病症。

气海、脾俞一健脾益气、补中与胃【病位】肠

百会一益气固脱、升阳提气【治则】通调腑气、润肠通便

(三)呕吐热秘、气秘一只针不灸,泻法

【分类】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停、脾胃虚弱、冷秘一针灸并用,泻法

胃阴不足虚秘一针灸并用,补法

【治则】理气与胃、降逆止呕【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饮食听停滞、肝气犯胃一只针不灸,泻法【组成】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痰饮内停一针灸并用,补法【方义】

胃阴不足一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天枢+大肠俞(俞募配穴)+上巨虚(合治内腑)一通调大肠腑气

【组成】中脱、胃俞、内关、足三里支沟、照海一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照

【方义】中脱、胃俞一俞募配穴,与胃止呕海养阴以增液行舟

内关一理气降逆,为止呕耍穴(八)胁痛

足三里一下合穴“合治内腑”通调腑气、降逆止呕【治则】疏利肝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肝阴不足者平补平

(四)呃逆泻)

【分类】胃寒积滞、胃火上逆、肝郁气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处方】期门、阳陵泉、支沟、足三里

【治则】【方义】

近取肝经期门、远取胆经阳陵泉一疏利肝胆气机,行气止痛1、痉挛型:受累肌肉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

支沟一疏通三焦之气可出现单瘫、偏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等

足三里一与胃消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运动障碍型:手足徐动或舞蹈样动作

(九憾闭3、共济失调型:步态不稳、指鼻试验易错,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

【治则】调理膀胱、行气通闭【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疏通经络、强筋壮骨,针灸并用,补

湿热下注、肝郁气滞、瘀浊闭阻一针刺为主,泻法法

肾气亏虚一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督脉腌穴为主

【处方】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组成】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

【方义】【方义】大椎、身柱一疏通督脉经气

关元、三阴交一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助膀胱气化风府、四神聪一健脑益智

阴陵泉一清利下焦湿热、通利小便悬钟一髓会,可养髓健脑充骨

膀胱俞一疏调膀胱气化功能阳陵泉一筋会,可舒筋通络、强筋壮骨

(十)淋证第三部分妇科病症

【治则】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健脾益肾、通调气机,以针刺为主,一、月经不调

虚补实泻【病因病机】主要病机一冲任失调

【处方】以足太阴脾经月俞穴与脐胱经的俞、募穴为主【辨证论治】气虚、血虚、肾虚、气郁、血热、血寒

(十一)单纯性肥胖症:针刺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