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习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

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但是对于因疾病而瘫痪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

又是那样的残酷,他甚至一度产生厌世的情绪,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

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个人就是史铁生的母亲。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

天,去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吧!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

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

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

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

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

益幽暗的内心。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

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

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母亲的早逝,让

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后来,他在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对“母爱”这个话题,

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她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

世以后,这也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三、预习设计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命若

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瘫痪()憔悴()仿膳()侍弄()诀别()整宿()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瘫痪:

⑵憔悴:

⑶诀别:

⑷翻来覆去:

⑸暴怒无常:

四、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五、合作探究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为什么?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4、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六、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仿膳()捶打()沉j)()侍弄()xu()叨

Tanhuan()bao()怒无常脾气()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⑴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燕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⑵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1)改为(2)改为

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黄色的花(),白色的花(),紫红色的花()而(),泼泼洒洒,秋风中

正开得()。(烂漫高洁淡雅深沉热烈)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⑵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

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H4)题。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

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

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cu〕()的脸上现出ydng()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

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整宿()憔cul()yang()求

⑵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⑶“喜出望外”中“望”的意思是()

A.向远处看B.观看;察看C.盼头;希望D.探望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描写。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完成《课堂点睛》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d()碎sh1()弄bao()怒tanhuan()

chuf()打沉j】()淡yd()翻来fC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瘫痪雁阵砸碎爆怒无常B.憔悴央求漂落喜出望外

C.昏迷深沉整宿絮絮叨叨D.可恨决别侍弄泼泼洒洒

3.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⑴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

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于是喜出望外,还絮我叨叨起来。

B.困意来袭,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让人很痛苦。

C.约翰逊-弗里兹表示,美国是时候改变咄咄逼人的姿态,与中国进行合作了。

D.正月初一,同安区民俗文化展演为市民献上了一场惟妙惟肖的新春文化盛宴。

6.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

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二、合作探究

1.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

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如

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2.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3.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这段话?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

括归纳。

2.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⑵''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如果将这篇课文的标题改为“怀念”好吗?为什么?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五、体验中考

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母亲”性格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

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

①“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

②“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答: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

说明。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1】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

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新生”。

B.文章的第一段写到''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

主要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

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儿子的情绪的变

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

调主要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2、续写母爱:

如果有人问我母爱是什么,我会说……

母爱是o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习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

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但是对于因疾病而瘫痪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

又是那样的残酷,他甚至一度产生厌世的情绪,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

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个人就是史铁生的母亲。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

天,去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吧!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

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

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

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

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

益幽暗的内心。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

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

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母亲的早逝,让

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后来,他在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对“母爱”这个话题,

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她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

世以后,这也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三、预习设计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命若

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瘫痪()憔悴()仿膳()侍弄()诀别()整宿()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瘫痪:

⑵憔悴:

⑶诀别:

(4)翻来覆去:

⑸暴怒无常:

四、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五、合作探究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为什么?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4、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六、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仿膳()捶打()沉j)()侍弄()xO()叨

Tanhuan()bao()怒无常脾气()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⑴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燕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⑵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1)改为(2)改为

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黄色的花(),白色的花(),紫红色的花()而(),泼泼洒酒,秋风中

正开得()»(烂漫高洁淡雅深沉热烈)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⑵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⑶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

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坦、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H4)题。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

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

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cu〕()的脸上现出yfing()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

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整宿()憔cul()yang()求

⑵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⑶“喜出望外”中“望”的意思是()

A.向远处看B.观看;察看C.盼头;希望D.探望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描写。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完成《课堂点睛》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碎tanhuan(

)打沉jI淡yC(翻来fC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瘫痪雁阵砸碎爆怒无常B.憔悴央求漂落喜出望外

C.昏迷深沉整宿絮絮叨叨D.可恨决别侍弄泼泼洒洒

3.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⑴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

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于是喜出望外,还絮絮叨叨起来。

B.困意来袭,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让人很痛苦。

C.约翰逊-弗里兹表示,美国是时候改变咄咄逼人的姿态,与中国进行合作了。

D.正月初一,同安区民俗文化展演为市民献上了一场惟妙惟肖的新春文化盛宴。

6.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二、合作探究

1.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

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如

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2.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3.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这段话?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

括归纳。

2.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⑵''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如果将这篇课文的标题改为“怀念”好吗?为什么?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五、体验中考

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母亲”性格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

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

①“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

②“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答: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

说明。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

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新生”。

B.文章的第一段写到“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

主要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

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儿子的情绪的变

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

调主要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2、续写母爱:

如果有人问我母爱是什么,我会说……

母爱是o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史铁生散文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2>tanhuanqidocu1shansh1juexiD

3、(1)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⑵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⑶不再相见的分别。

(4)来回翻身。

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四、1、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

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五、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

2、“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4、“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六、1.shanchuf寂sh〕絮瘫痪暴p(

2.⑴燕雁⑵决诀

3.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4.⑴语言描写⑵动作描写⑶神态描写

5.B

6.(1)xiQ悴央⑵翻来复翻来覆去⑶C(4)神态

第二课时

一、1.⑴砸(2)侍(3)暴(4)瘫痪(5)捶⑹寂⑺雅(8)覆

2.C

3.⑴憔悴⑵诀别⑶烂漫(4)乞求

4.A

5.D(解析:D项中“惟妙惟肖”的意思是形容工艺品等十分精妙逼真,不能修饰“文化盛宴”。)

6.B(A.“某某说”如果在句子的中间,“说”后面用逗号,所以应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B.正确;C.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内;D.应改为: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故选B。)

7.B(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

右”;D项语序颠倒,应改为“她对越剧一点都不陌生”。B项正确。)

二、1.(1)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动作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