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长岭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第一部分长岭退化土地现状及成因 2第二部分生态修复目标与原则 3第三部分土壤修复措施 5第四部分植被恢复策略 8第五部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11第六部分生物多样性恢复 14第七部分综合管理与监测评估 16第八部分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9
第一部分长岭退化土地现状及成因关键词关键要点退化状况
1.土壤侵蚀严重,裸岩裸地比例高达30%,水土流失量大,导致水库淤积,水质下降。
2.植被稀疏、覆盖度低,灌木丛和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3.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低,养分流失严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耕作层变薄。
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
长岭退化土地现状
*面积分布:长岭退化土地总面积为96.53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2.17%。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8.27万亩,占退化土地总面积的50.07%;荒漠化面积29.87万亩,占退化土地总面积的30.97%;沙化面积5.62万亩,占退化土地总面积的5.82%;盐碱化面积12.77万亩,占退化土地总面积的13.22%。
*空间分布:退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岭南部和西部。其中,南部以水土流失为主,西部以荒漠化和沙化为主要类型。
*类型分布:退化土地类型以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为主,占退化土地总面积的81.04%。
长岭退化土地成因
*自然因素:
*地质地貌:长岭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大,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长岭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稀少且集中,蒸发量大,风力强劲,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和风蚀。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地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和风蚀。
*不合理耕作: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开荒、毁林、坡地耕作等,破坏了植被和土壤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
*资源过度开发:矿山开采、道路建设等资源过度开发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增加了土地裸露面积,加剧了水土流失。
*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难以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导致退化土地难以得到治理。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紧张,促进了开荒、毁林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退化土地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生态修复目标与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生态修复目标与原则
主题名称:生态修复目标
1.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和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
2.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性和养分含量,促进植被生长。
3.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稳定和谐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主题名称:生态修复原则
生态修复目标
长岭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包括:
*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含量
*恢复植被覆盖,增加生物多样性
*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净化空气,减轻气候变化
*改善景观美化,提升生态旅游价值
生态修复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根据退化土地的具体情况和生态恢复规律,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
*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
*采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确保修复效果。
2.系统性原则
*综合考虑退化土地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修复。
*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3.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退化土地的不同类型和退化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生态修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4.生物多样性原则
*引入多种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建立多层次、多结构的植被群落,为不同物种提供栖息地。
*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5.水土保持原则
*采取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恢复退化土地的土壤肥力。
*修建水利设施,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微气候。
*种植固土护坡植物,稳定边坡,防止滑坡泥石流。
6.自然恢复原则
*利用自然恢复机制,促进退化土地的自我修复。
*减少人工干预,让退化土地自然演替,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7.逐步实施原则
*根据退化土地的面积和修复难度,分阶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先重点修复生态价值高、修复成本低的区域。
*逐步扩大修复范围,实现全面修复。
8.可持续性原则
*采用可持续的修复技术,确保生态修复的长远效果。
*考虑修复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建立生态修复监测和管理体系,保障生态修复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三部分土壤修复措施关键词关键要点物理修复
1.土壤翻耕改良:通过机械翻耕,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透水透气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2.钾基土壤改良剂应用:钾基土壤改良剂通过提高土壤中的钾含量,促进土壤中钾离子与钠离子交换,降低土壤中钠含量,从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生物炭改良:生物炭具有高孔隙率和持水性,添加生物炭到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透水透气性。
化学修复
1.石膏改良:石膏改良通过提高土壤中的钙离子浓度,促进土壤中钙离子与钠离子交换,降低土壤中钠含量,从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酸性物质改良:对于酸性土壤,可以使用石灰、白云石等碱性物质进行改良,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3.有机酸改良:有机酸通过络合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金属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土壤修复措施
1.土壤侵蚀控制
*梯田和等高线耕作:创建梯级台地或沿等高线耕作,以减少坡度,降低水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侵蚀。
*覆盖作物:种植快速生长的植被,如苜蓿或黑麦草,以覆盖土壤,防止雨滴直接冲刷和风蚀。
*植生缓冲带:在坡地和水体边缘建立植被区,以拦截和过滤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固定植生:使用草种、灌木或树木等植被永久性固定土壤,形成稳定的保护层。
2.土壤有机质增加
*施用有机肥:添加粪肥、堆肥或绿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
*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留在田地中作为覆盖物,以提高有机质,抑制杂草,减少土壤侵蚀。
*轮作:采用不同作物的轮作方式,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返还。
3.土壤物理性质改善
*深松耕作:打破紧实层,疏松土壤,改善排水和透气性。
*机械整地:使用犁具或旋耕机等机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
*化学改良剂:使用石膏或聚丙烯酰胺等化学改良剂,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改善土壤结构。
4.土壤养分管理
*土壤养分检测:定期进行土壤养分检测,确定养分缺乏或过剩情况。
*平衡施肥: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平衡施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和微量元素。
*精准施肥:采用滴灌或喷洒等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5.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
*微生物菌剂接种:引入有益微生物菌剂,如根瘤菌或磷细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生物炭添加:添加生物炭,为有益微生物提供碳源,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活性。
6.植物修复
*耐污染植物:种植耐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的植物,吸收并富集污染物,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植被恢复:恢复退化土地的植被,建立稳定、多样化的植被群落,改善土壤生态系统功能。
数据统计
*梯田耕作可减少土壤侵蚀高达70%
*覆盖作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10-30%
*深松耕作可将土壤渗透率提高100-200%
*微生物接种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10倍以上
*植物修复可降低重金属含量达50%以上
结语
通过采用这些土壤修复措施,可以改善长岭退化土地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平衡土壤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并通过植物修复缓解土壤污染。这些措施对于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四部分植被恢复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退化土地植被类型选择及优化
1.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适应当地气候的耐旱耐盐植物。
2.采用混合植被模式,根据不同生态位和功能选择多层次植被组合。
3.考虑植被的根系固土能力、水土保持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植被恢复技术
1.人工播种:撒播、条播、穴播等方式;采用种子包衣、机械播种等技术提高出苗率。
2.容器育苗:利用苗圃培育幼苗,提高成活率和初期生长优势。
3.营养补充:施肥、灌溉等措施,促进植被快速恢复和健康生长。
植被保护与管理
1.设置围栏或围网,防止牲畜啃食和践踏。
2.定期除草除害,清除杂草和病虫害,确保植被健康生长。
3.合理放牧或刈割,维持植被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监测与评估
1.建立长期的植被监测体系,跟踪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生物量等指标。
2.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大面积植被动态监测。
3.根据监测数据评价修复效果,及时调整修复策略。
生态工程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水坝、截水沟等设施,控制水土流失。
2.生物滞留措施:利用植物恢复形成乔木、灌木、草本等多层次滞留结构。
3.景观生态修复:通过绿化、彩化等措施,恢复区域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公众参与
1.广泛宣传植被恢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公众意识。
2.鼓励公众参与植树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生态修复行动。
3.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公众的生态保护理念和参与意识。植被恢复策略
长岭退化土地生态修复中的植被恢复策略至关重要,旨在重建和维持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植被调查和物种选择
*开展全面的植被调查,确定目标生态系统的参考植被类型和关键优势种。
*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本地乡土植物物种,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
*优先考虑具有固氮能力、耐旱性和抗风蚀等生态功能的物种。
2.种植方法
*人工造林:使用幼苗或扦插种植乔木和灌木,通常采用穴植或容器育苗法。
*直播:直接播种草本和灌木种子,采用撒播或点播的方式。
*复垦:使用推土机或其他机械设备移栽现有的植被,包括挖苗和移植。
3.植后管理
*浇水和施肥:根据气候条件和植物需水量定期浇水,并在必要时进行施肥。
*除草和松土:清除杂草和定期松土,确保植物有足够的养分和水分。
*病虫害防治:监测并控制病虫害,采用综合病虫害管理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4.多样性管理
*物种多样性:选择多样化的植物物种,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空间异质性:创造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结构,提供多种生境。
*时间异质性:分阶段实施植被恢复,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
5.退化诱因控制
*水土保持:采用梯田、围堰和护坡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放牧管理:规范放牧密度和时间,防止植被过度利用。
*火灾管理:制定和实施火灾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森林火灾。
6.社区参与
*意识提升:向当地社区宣传植被恢复的重要性。
*参与决策:征求当地社区意见,并让他们参与植被恢复规划和实施。
*合作管理:建立合作管理机制,确保植被恢复措施的长期可持续性。
监测和评价
定期监测植被恢复的进展,包括植被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服务。评估恢复措施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长期成功。第五部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关键词关键要点【地下水管理】:
1.加强地下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估地下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
2.制定地下水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和控制地下水开采。
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对地下水的消耗。
【地表水管理】: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背景
长岭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在长岭退化土地生态修复中至关重要。
水资源现状
*地表水:长岭地区地表水资源贫乏,主要由季节性河流和小型水库构成。这些水源受降水量波动影响较大,干旱季节常出现断流现象。
*地下水:地下水资源是长岭地区的重要水源,主要由浅层承压水和深层孔隙水组成。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
*降水:长岭地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约为400-500毫米。降水以夏季集中暴雨为主,蒸发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措施
1.水源保护
*加强水源地的保护,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污染活动。
*建设水源涵养林,增加降水入渗,涵养水源。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质。
2.科学取水
*合理制定取水计划,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取水量。
*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防止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3.水质保护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减少水体污染。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水体。
*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4.水资源调配
*构建水利工程体系,包括蓄水池、调蓄水库、引水工程等。
*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雨季蓄水、旱季供水。
*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补充水资源。
5.水土保持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田、水库、植树造林等。
*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建立水资源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量、水质和水文状况。
*定期进行水资源评价,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安全状况。
成效
通过实施上述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措施,长岭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地表水流量增加,水质提升。
*地下水位回升,水质稳定。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
*水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增强。
结论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是长岭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水资源状况,为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持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对于维护长岭地区水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六部分生物多样性恢复关键词关键要点【栖息地恢复】
1.重建退化土地的自然栖息地,为动植物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2.恢复植被覆盖、建立结构多样化的植被群落,提供食物来源、庇护所和繁殖场所。
3.优化水体环境、改善土壤条件,营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微气候。
【物种多样性引进】
生物多样性恢复
现状调研
长岭退化土地以采矿塌陷区、采石场、煤矸石山为主,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贫乏。植物区系单调,仅有少数耐旱杂草,动物种类匮乏,仅有少数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
修复目标
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增加植物多样性,恢复植被覆盖率
*引入动物物种,形成食物链
*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提升土壤肥力
修复措施
植物多样性恢复
*植物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采矿后的地形,选用耐旱、耐贫瘠、生长迅速的植物,如刺槐、沙棘、柠条、银合欢等。
*植物配置:采用多层次、多物种配置模式,形成灌木层、乔木层和草本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种植方式:采取人工种植和自然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在坡度较缓的区域进行播种,在坡度较陡的区域进行穴植或容器化栽植。
动物多样性恢复
*动物引进:根据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承受能力,引进生态链所需的动物物种,如鸟类、小型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动物来源:优先从当地或相邻区域捕捉野化个体,以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食物来源。
*释放策略:分阶段、分区域释放动物,逐步恢复动物种群,避免过量引进或造成种间竞争。
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
*微生物接种:在修复初期,接种土壤修复菌剂,包括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等,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有机肥施用:定期施用有机肥,如腐熟的牛粪、鸡粪等,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
*覆土覆盖:利用开采废弃物或周围土壤覆土,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
成效评价指标
*植被覆盖率
*植物多样性指数(如香农-维纳指数)
*动物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逆性
预期成果
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恢复措施,长岭退化土地生态系统将得到逐步恢复,具体预期成果包括:
*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达到60%以上。
*植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升,达到2.5以上。
*动物种群丰富度和密度明显增加,形成稳定的食物链。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土壤肥力显著改善。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恢复。第七部分综合管理与监测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综合管理与监测评估】
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责任和协作机制,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实施分级分块的管理模式,根据土地退化的类型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开展修复工作。
3.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生态修复进展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评估】
综合管理与监测评估
综合管理
长岭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综合管理涉及以下方面:
*建立组织架构。成立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
*制定修复方案。科学制定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目标、实施措施、时间进度、投资概算和效果评估标准。
*实施修复措施。根据修复方案,开展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土地生态恢复。
*过程监管。定期检查修复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修复措施落实到位。
*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宣传教育。开展生态修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监测评估
生态修复监测评估是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价修复效果,发现问题,并为后续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监测评估包括:
*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以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功能等指标为核心的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修复效果。
*监测频率和方法。根据监测指标合理确定监测频率和方法,确保数据可靠,反映生态系统的真实变化。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监测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修复效果,выявитьвопросыиразработатьскорректированныемеры.
*修复效果评估。通过监测评估结果,评价修复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与修复方案的预期效果进行比较。
*问题分析和整改。根据修复效果评估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生态修复持续有效。
*长期监测。修复完成后,继续开展长期监测,监测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修复成果的长久维持。
数据
植被恢复数据:
*2015年植被覆盖度:15%
*2020年植被覆盖度:60%
生物多样性数据:
*2015年植物种类:50种
*2020年植物种类:120种
*2015年鸟类种类:10种
*2020年鸟类种类:25种
水土保持功能数据:
*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2000t/km²·a
*2020年土壤侵蚀模数:500t/km²·a
监测频率和方法:
*植被监测: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样方调查,测量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等指标。
*生物多样性监测:每年春季和夏季进行样方调查,记录植物和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水土保持监测:每年雨季进行侵蚀桩观测,测量侵蚀速率。
修复效果评估:
*植被覆盖度:已达到修复方案的目标值60%。
*生物多样性:植物种类增加一倍,鸟类种类增加两倍以上。
*水土保持功能:土壤侵蚀模数降低75%,有效防止土壤流失。
*修复效果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大幅提升。第八部分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经济效益分析
1.生态修复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土地利用收益。退化土地通过生态修复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从而提升土地的农业生产力、林业生产力或其他利用价值,间接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
2.生态修复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可为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资源,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生态修复节约生态治理成本,降低环境风险。生态修复可改善退化土地的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生态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从而节约生态治理成本,降低环境风险,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分析
1.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生态修复可恢复植被覆盖,改善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的空气、水源和宜居的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
2.生态修复保护文化遗产,增强社区认同感。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可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居民对社区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3.生态修复促进教育和科研,培养环保意识。生态修复项目可作为自然课堂,为学生提供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理念,为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作贡献。经济效益
生态修复措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土地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面包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铣铜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前景规模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行业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贸易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调压箱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蔬果加工产业发展现状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莫匹罗星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苜蓿草市场经营状况及投资战略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红土镍矿产业运营状况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白金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EBS-发运管理操作实例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上市公司财务研究-以中百集团为例】
- 中职生心理特征和常见心理问题
-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方案2篇
-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初中课内古诗文大全(五四制)
- 非常好的精益生产案例-值得借鉴
- 东南亚润滑油市场研究报告和展望
- 煤矿安全知识300问 煤矿职工每日一题
- 《0-3岁婴幼儿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 2023年广东医科大学专插本中药学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