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_第1页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_第2页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_第3页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_第4页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SXX.XX

F20

备案号:XXX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01×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

WaterSav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RecirculatingWaterofThermalPowerPlants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XXX—201X

II

DL/TXXX—201x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节水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节约用水技术原则、技术要求和主要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淡化海水和再生水等作为补充水的敞开式循环冷却水处理

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632水处理剂阻垢性能的测定碳酸钙沉积法

GB/T18175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旋转挂片法

GB/T21534工业用水节水术语

GB/T31329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

GB/T50050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GB/T50102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GB50660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DL/T712发电厂凝汽器及辅机冷却器管选材导则

DL/T1027工业冷却塔测试规程

DL/T5046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程

DL5068发电厂化学设计规范

DL/T5513火力发电厂节水设计规程

DL/T806火力发电厂循环水用阻垢缓蚀剂

HG/T2160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153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节水watersaving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加强管理,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措施,改进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

减少浪费,合理利用水资源。

4总则

4.1火力发电厂节水工作应确保各用水系统的运行安全,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排污许

可证管理要求。

4.2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设计应按照GB/T31329、GB/T50050、GB50660、DL/T5046、DL5068、

DL/T5513规定要求,在设计阶段考虑循环冷却水的综合利用技术措施,配置废水回收利用系统,装设

在线水量计量和水质监测仪器,实现用水和排水实时监测管控。

4.3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水源条件、冷却系统金属耐蚀性能、水质

稳定处理费用、环保要求等因素,并经过阻垢缓蚀试验及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凝汽器管材的选择应符

1

DL/TXXX—201X

合标准DL/T712的要求。

4.4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应进行水质稳定处理,选用环保、高效的水处理药剂,循环冷却水的控制

参数应通过阻垢缓蚀剂动态模拟试验确定,鼓励采用非化学加药的处理方法进行除垢和杀菌灭藻。

4.5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节水工艺和技术宜积极采用国内外成熟的生产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和专利

技术,达到精细化水务管理和节水降耗效果。

5水质技术要求

5.1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要求

5.1.1采用地表水、地下水或淡化海水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时,水质宜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淡化水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水质指标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

1浊度NTU≤5

2pH值(25℃)—6.0~8.5

3Femg/L≤0.3

4Cl-mg/L≤200

5NH3-Nmg/L≤0.5

6石油类mg/L≤0.3

7CODCrmg/L≤15

5.1.2采用再生水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时,水质指标宜符合表2的规定或根据试验和类似

工程的运行数据确定。

表2再生水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水质指标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

1pH值(25℃)—6.0~9.0

2浊度NTU≤5

3BOD5mg/L≤10

4CODCrmg/L≤60(40)(GBT31329)

5Femg/L≤0.5

6Mnmg/L≤0.2

7Cl-mg/L≤250

8钙硬度(以CaCO3计)mg/L≤250

9全碱度(以CaCO3计)mg/L≤200

10NH3-Nmg/L≤5(换热器是铜材质≤1)

3-

11总磷(以PO4计)mg/L≤3

12溶解性总固体mg/L≤1000

13游离氯mg/L≤0.1~0.2(补充水管道末端)

14石油类mg/L≤5

15细菌总数CFU/mL≤1000

5.2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要求

5.2.1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根据全厂水量、水质平衡确定排污量及浓缩倍率,水质控制指标宜符合

表3的规定。

2

DL/TXXX—201x

表3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指标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

1浊度NTU≤20

2悬浮物mg/L≤100

3pH值(25℃)—7.5~8.8

4全碱度mg/L400~500

2+2+2-66

5(Ca+Mg)×(CO3)—2×10~4×10

2+2-6

6Ca×SO4≤2.5×10

7Cl-mg/L根据管材决定

2--

8SO4+Clmg/L≤2500

2+

9Mg×SiO2—≤60000

10SiO2mg/L150~200

凝汽器采用不锈钢管≤10

11NH3-Nmg/L

凝汽器采用铜管≤1

12CODCrmg/L≤100

2+2+2-

注:以上所有质量浓度的单位是mg/L,其中Ca、Mg、CO3、全碱度以CaCO3计。

5.2.2对于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进行阻垢缓蚀剂动态模拟试验,确定最佳浓缩倍率、合适的药品及

使用剂量、加药方式等,并宜符合表4的规定。

表4海水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指标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

1悬浮物mg/L30a

2碱度mmol/L≤7b

3硬度mmol/L≤300b

4pH—7.5~9.0

5总Femg/L≤1.0

6硫酸盐mg/L≤6000

7石油类mg/L≤5

8CODCrmg/L≤100

a补充水的悬浮物宜小于10mg/L

b宜结合厂况根据试验确定

5.3循环冷却水系统控制指标

5.3.1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不应大于3.0×10-4m2•K/W。

5.3.2碳钢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应小于0.075mm/a,铜合金和不锈钢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应小于

0.005mm/a。

5.3.3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异养菌总数不宜大于1×l05CFU/mL,生物粘泥量不宜大于3mL/m3。

6节水技术要求及路线

6.1一般要求

6.1.1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变化大、耗水量大或者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不能满足节水要求时,应进行

补充水预处理或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

6.1.2循环冷却水系统提高浓缩倍率,应综合考虑循环冷却水系统下游的用水量和系统金属材质的耐蚀

性能,循环冷却水最佳浓缩倍率应通过阻垢缓蚀剂动态模拟试验确定。在满足阻垢缓蚀要求下,应尽量

3

DL/TXXX—201X

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采用非海水水源时,浓缩倍率设计值不宜小于3倍;采用海水水源时,浓缩

倍率设计值不宜超过2.5倍。

6.1.3海水预处理系统的工艺应根据海水水源及水质条件、机组规模及海水循环冷却系统参数、冷却方

式、设备和药品的供应情况及环保要求等合理选择,海水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一般控制在1.5~2.0倍之

间,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不宜采用加酸处理,经过浓缩的排水可排至盐场制盐。

6.1.4冷却水的用量应根据水源水温和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及机组负荷优化调节。

6.1.5冷却水塔飘滴损失水率。机械通风冷却塔,循环水量1000m3/h以上的,其飘滴损失水率应不大

于0.005%;循环水量1000m3/h及以下的,其飘滴损失水率应不大于0.01%;自然通风冷却塔飘滴损失

水率应不大于0.01%。冷却水塔飘滴损失水率测试方法见DL/T1027,冷却水塔的蒸发损失水率及风吹

损失水率按GB/T50102计算。

6.1.6循环冷却水系统可采用余热回收技术,降低蒸发损失和排污损失。

6.2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处理

6.2.1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是再生水时,当水质指标不满足5.1.2要求时,应根据试验确定处理工艺及循

环冷却水运行控制方案。

6.2.2循环冷却水系统可通过对补充水全部或部分处理实现提高浓缩倍率的目的,处理水量应根据循环

冷却水的水质和处理工艺计算确定。

6.2.3循环冷却水补充水预处理工艺宜符合以下原则:

a)当非碳酸盐硬度占总硬度的比例≥50%时,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应选择石灰-碳酸钠、氢氧化钠-

碳酸钠等软化工艺。

b)当非碳酸盐硬度比例<50%,且碳酸盐硬度指标大于3mmol/L情况下,应优先采用石灰软化等工

艺;当碳酸盐硬度指标小于或等于3mmol/L时,可采用加酸方法。处理后出水碳酸盐硬度指标应小于

1mmol/L,浊度小于3NTU。

6.2.4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石灰处理工艺应符合以下技术规范:

a)加入少量石灰量,只生成CaCO3沉淀,不生成Mg(OH)2,控制处理后水质pH为9.5,残余碱度

0.1~0.2mmol/L。

b)加入过量石灰量,生成CaCO3和Mg(OH)2沉淀,控制处理后水质pH为9.6~10.3,残余碱度0.1~

0.2mmol/L。

6.3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

6.3.1循环冷却水系统可采用旁流处理工艺提高浓缩倍率,旁流处理水量应根据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和处

理工艺计算确定,通常取1%~5%循环水量的循环冷却水处理,并应符合DL5068的规定。

6.3.2循环冷却水提高浓缩倍率后,若悬浮物、氨氮、含盐量等关键指标明显超过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

质指标、引起系统腐蚀、堵塞、结垢的风险时,可设置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系统。同时,应加强循环冷

却水系统和冷却塔塔底淤泥清理、填料冲洗或更换等工作,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清洁度。

6.3.3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主要包括旁流过滤、旁流软化或旁流除盐处理工艺等。具体处理工艺应经技

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6.3.4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或循环冷却水排水回用处理采用膜处理工艺时,在膜处理工艺前可设置气浮

装置除藻。

6.3.5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或循环冷却水排水回用处理采用机械加速澄清池、高密度沉淀池等混凝澄清

设备时,应有避免循环冷却水温度剧烈波动引起翻池的措施。

6.4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6.4.1循环冷却水阻垢缓蚀剂应根据补充水水质和循环冷却水系统材质按照GB/T16632、GB/T18175、

HG/T2160以及DL/T806的规定要求进行阻垢缓蚀性能试验及评价,应选择环保、高效的阻垢缓蚀剂。

6.4.2循环冷却水杀菌(生)剂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通过试验确定,宜交替使用氧化型杀菌(生)

4

DL/TXXX—201x

和非氧化型杀菌(生)提高微生物的杀菌效果。

6.4.3循环冷却水黏泥剥离剂宜定期投加,可选择季铵盐类粘泥剥离剂。

6.5循环冷却水排水处理

6.5.1循环冷却水排水应回用于厂内各用水系统,优先用于脱硫、除渣、除灰和输煤、喷洒等末端用水

系统系统,循环水排水回收率应大于90%。高浓缩倍率的排水或排水经脱盐处理后产生的浓水,经过

试验评估,在不影响脱硫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可用于脱硫工艺用水。

6.5.2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可通过预处理和预脱盐技术进行处理,预处理系统应具有去除有机物、悬浮物

和硬度等功能,处理后的水可作为锅炉补给水的水源,也可以直接补入循环冷却水系统。

6.5.3对于允许回用的循环冷却水排水处理工艺宜符合以下原则:

a)采用混凝、澄清、过滤工艺去除绝大部分悬浮物、部分总磷和有机物,实现达标回用。

b)若采用混凝、澄清、过滤工艺,出水总磷不达标,宜采用石灰混凝、澄清、过滤工艺或以上工艺

的组合,控制排水中的总磷浓度。

c)若采用常规混凝、澄清、过滤工艺,出水COD不达标,宜采用强化混凝、石灰混凝、臭氧—生

物活性炭和高级氧化等工艺。不同水源的循环冷却水排水COD组成不同,应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