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诊疗指南_第1页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_第2页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_第3页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_第4页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有一定的传染性,

绝大多数与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

有关,亦可由肺炎支原体、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葡萄球菌等直接引

起或继发感染所致。临床常根据受累及的部位而诊断为急性鼻(咽)炎、咽峡

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婴幼儿患感冒后,往往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

轻,炎症亦向邻近器官扩散而引起喉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故需

及时诊治。

【临床表现】

症状可轻可重。一般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症状较重。

1.轻者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涕、鼻塞、喷嚏等,也可有流泪、轻咳。咽部

不适,约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炎症涉及鼻咽或咽峡部及扁桃体,常有发热

(持续3-7天),咽部肿痛,扁桃体、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生恶心、

呕吐或腹泻。

2.重者可突然高烧达39~40℃或以上,发冷、头痛、全身乏力、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咳嗽频繁,咽部红肿或有疱疹及溃疡(称疱疹性咽峡炎)。

可有扁桃体肿大,出现滤泡、斑点状白色或脓性渗出物,咽痛和全身症状均加

重,鼻咽分泌物由稀薄变粘稠,亦可有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高热者

可出现惊厥、腹痛等。

3.血象白细胞在病毒感染时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严重

病例也可减低。

4.婴幼儿可继发中耳炎、喉炎、颈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败

血症等。有的则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链球菌感染后可引起肾炎、风湿热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

-1474-儿科

-1475-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2.与流行感冒鉴别比较困难,除了病原学诊断有区别外,流感最大的特点

是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临床症状较重,表现为发病急骤、发热、寒战、头痛、

肌痛、乏力等不适,体温在39-41C之间,流感的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3.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流行性腮

腺炎等传染病的早期,均可出现上感样症状,须详细询问病史及流行病学情况,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合有关化验及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做出正确诊

断。

4.婴幼儿上感往往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可能被误诊为胃

肠道疾病,必须慎重鉴别。

5.与过敏性鼻炎的鉴别有典型的过敏症状,病史,常与吸入变应原有关。

常打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但一般不发热,鼻黏膜苍白水肿,鼻

腔分泌物涂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其含量增

高,上述表现支持变应性鼻炎的诊断。

【治疗】

1.治疗

(1)一般治疗:充分休息,多饮水。给予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增加维

生素。加强护理,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当的温度及湿度。

(2)对症治疗:①发热:体温38℃以下,一般可不处理。高热或有热性

惊厥史者应积极降温,可以头部冷敷,口服对乙酰氨基酚5-10mg/kg或布洛芬

5-10mg/kg,安乃定滴鼻、小儿解热栓肛门塞入,均有良好的降温作用;②鼻塞:

轻者不必处理,影响哺乳时,可于授乳前用0.5%麻黄素1-2滴,滴鼻;③止咳

化痰;④镇静止痉:烦躁时苯巴比妥2~3mg/kg,口服。

(3)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上感多为病毒所致,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现常用的有利巴韦林雾化吸入。

(4)抗生素类药物:链球菌所引起的咽炎或扁桃体炎,用青霉素类或第一

代头抱菌素治疗,疗效较好。

(5)中药:辩证施治,有一定疗效。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2.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增强营养和身体

抵抗力,防止病原体入侵。

(2)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加强护理,合理喂养,积极治疗佝偻病

和营养不良。

(3)流行性感冒流行时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小儿集体机构,可用食醋

2-10ml/m功口水1~2倍,加热熏蒸至全部气化,每日一次,连续5~7日。

(4)必要时可采用免疫调节剂。

-1476-儿科

-1477-

第六节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内,

尤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

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

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

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本病可由不同的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

感病毒(以3型最常见)、腺病毒等。亦可伴细菌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1.感染是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历

史。接触后潜伏期为4~5天。初始出现上呼吸道症状,2~3天后出现下呼吸道

症状,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呼吸困难发展很快,迅速出现发作性喘憋。大多数

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低热(或无热)、中等发热及高热各占1/3,一般

伴有呕吐,但不严重,多无严重腹泻。由于肺气肿和胸腔膨胀压迫腹部,使进

食和喂养困难。喘憋发作时呼吸加速、费力,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喘憋。

婴儿呼吸频率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以上,脉搏快而细,150~200次/

分。

患儿有明显的鼻扇和三凹征,部分面部苍白和发组。

2.胸部检查时可见胸廓饱满呈桶状,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

及哮鸣音,偶闻笛音等干啰音,当喘憋缓解时,可有弥漫性细湿罗音、中湿罗

音或捻发音。因肺气肿严重致横隔和肝脾下移,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

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

性酸中毒。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典型病儿的血气分析显示P02下降和PC02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

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婴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通气/灌流(V/Q)不均而

出现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生I型或H型呼吸衰竭。

4.胸部X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临床诊

疗指南内科分册

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

例出现肺不张。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10%~50%RSV下呼吸道

感染患儿可发生复发性喘息。在RSV支气管肺炎分泌物中检测到较高水平

RSV-IgE特异性抗体的患儿中,有70%患儿具有喘息症状。

5.本病病程一般为5~10天,预后较佳。近年来治疗措施得当,发展成重

症者已较少见。

【诊断要点】

1.本病发病年龄偏小(2岁以内),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喘憋;体检两肺闻

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

2.X线检查胸片显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本病诊断不难,但尚需与

支气管哮喘、粟粒性肺结核、呼吸道异物等相鉴别。

【治疗】

1.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和喘憋。

(1)一般治疗:室内增加空气湿度极为重要。重症病例合理应用雾化吸入,

对患儿有一定帮助,可稀释痰液,易于咳出。一般雾化可与给氧同时进行,雾

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应抬高头部和胸部,以减轻呼吸困难。缺

氧明显时最好雾化给氧。喘憋发作期间,宜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复方异丙托澳

铁溶液雾化吸入缓解支气管痉挛,喘憋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3)及时补充液体以纠正脱水,一般先予口服补液,不足时可以静脉补给

5%~10%葡萄糖液,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及大量维生素Co如有代谢性酸中毒,

可予碳酸氢钠补碱,剂量按公式[0.3x体重(kg)x剩余碱(负值)=补给碳酸氢

钠(mmol)]计算。

(4)对出现呼吸衰竭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排除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

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5)并发心力衰竭时,应及时给予地高辛治疗。

(6)抗感染: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利巴韦林(病毒唾)、双黄连等,如无细

菌感染征象,一般不应使用抗生素,如交叉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

2.预防同支气管肺炎。

-1478-儿科

第七节肺炎

一、肺炎

肺炎至今仍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5岁以内小儿的第一位死因。国内统

计,肺炎占小儿内科住院人数的24.5%~56.2%,WHO已将小儿肺炎列为全球

重要儿科疾病之一,我国政府也将其列为儿保四病之一。

【分类】

1.病理分类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等。

2.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肺

炎、吸入性肺炎等。

3.病程分类急性肺炎(病程在1个月以内)、迁延性肺炎(病程在1~3

个月)、慢性肺炎(病程在3个月以上)。

4.病情分类轻症肺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重症肺炎(有严重并发

症或过高热或体温不升)。

【病因】

主要是细菌和病毒,其次是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所致。常见细菌有: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

肠杆菌等,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

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麻疹病毒等,主要引起

间质性肺炎。引起小儿肺炎的病原体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尽一致。发达国家小

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原体80%为病毒,而发展中国家则以细菌性肺

炎为主,我国尚无确切资料统计。有人估计,小儿肺炎的病原体中,细菌、病

毒和混合性感染各占1/3左右。病毒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呼吸道防御屏障

受到破坏,易继发细菌感染,止匕外,真菌和寄生虫(卡氏肺抱子虫)等肺部感

染亦不容忽视。

-1479-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1480-

【发病机制】

近年来,对有关在病原体作用下体内免疫应答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

其相互间的关系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超氧阴离子、各类炎症介质、氧自由基

等对细胞膜、细胞质的损害和在整个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

展;在治疗中除了抗感染外,并注意了调节免疫功能,保护细胞功能,减少或

消除免疫性损伤、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损伤等,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诊断】

临床上准确判定不同肺炎的病原体,对正确的治疗极为重要。但由于病原

体诊断的滞后,临床医生仍然要凭借对各类肺炎特点的了解,并仔细观察病情,

进行全面分析,做出基本估计和经验治疗。如果有条件借助细菌学、病毒学、

血清学技术,则可明确诊断,经验治疗应及时改为病原学治疗。还有两点值得

注意:肺炎可以有各种并存症和并发症,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肺炎时,除

呼吸道的症状和体征外,常有其他系统的改变,甚至可以掩盖原发病,而其他

系统的疾病也常出现呼吸系统的症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主次,抓住主要

矛盾。

一、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四季均可发病,尤以

冬春气温骤变季节多见。多见婴幼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

40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我国每年约有30万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占

西

太平洋地区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总数的2/3o

本病的病原体为细菌和病毒。一般由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流

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常见病毒为呼吸道

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真菌(白色念珠菌、

放线菌)引起的肺炎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凡能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因皆

可导致肺炎。许多慢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贫血和唐

氏综合症等,都易并发本病。

【临床表现】

轻症主要表现呼吸系统症状,重症因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毒血症,儿科

除呼吸系统外,尚累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并可引起电解质及酸

碱平衡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1.一般症状起病或急或缓,开始常有上感或气管炎症状。发热为本病最

早表现,一般为高热,热型不定。但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患儿常有烦

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主要有咳嗽、气促、呼吸增快,重症有鼻翼扇动、口周和

指(趾)端发绢及三凹征等。两肺满布中、细湿性啰音。叩诊多为正常,但当

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肺部炎症发展到一定严

重程度,或(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及黏稠分泌物的堵塞,均可导致肺部换

气功能及通气功能障碍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它是导致婴幼儿肺炎病情恶化和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其他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根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小儿肺炎防治方案》

的诊断标准,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症状之外,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

超高热或体温不升、中毒性脑病等。

(1)循环系统症状:心力衰竭是重症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诊断标准见心

力衰竭节。诊断时须注意心衰前期,即肺动脉高压期的临床表现,如出现呼吸

困难、心率加快、鼻翼扇动、三凹征明显、烦躁不安、肺啰音增多或酸中毒等,

应密切观察。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

碍、视神经乳头及球结膜水肿、昏迷甚至惊厥。但惊厥发作也可能与高热或低

钙血症有关。病情进一步发展,颅内高压而形成脑疝,患儿可因中枢性呼吸衰

竭而死亡。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考虑有脑水肿或中毒性脑病。并发脑膜炎时,

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中毒性脑病诊断依据为:①嗜唾8小时以上,

眼球上窜、斜视、凝视;②球结膜水肿,前卤紧张;③昏迷、昏睡、反复惊厥

(除外高低钙血症等原因);④瞳孔改变,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⑤中枢性呼吸

节律不整或暂停;⑥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蛋白正常或偏高。如①〜②

项出现提示脑水肿,伴有其他一项以上可确诊。

(3)消化系统:多伴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毒血症和严重缺氧

可导致DIC,吐咖啡样物,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至血便。发生中毒性肠麻痹时,

可有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下叶肺炎可引起急性腹痛,应与腹部外科

疾病鉴别。

-1481-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4)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由于缺氧,代谢障碍,加以发热,进食

少,患儿常有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同时有呼吸性酸中毒或混合性酸中毒。

血清钠、氯常偏低,血清钾大多在正常范围。多有水潴留倾向。因呼吸增快、

呼吸道失水增多及过分地限制液体摄入量也可造成脱水。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有条件的可进行病原学检查,确定病原。无此条件的可

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C反应蛋白等。在多数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

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毒性肺炎则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

反应蛋白正常。

(2)X线诊断: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

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以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在致密阴影内也可见到密度减低区,表示液化,形成多发性小脓肿。

【诊断要点】

1.诊断根据呼吸道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不难,应该做胸部X线检查。

并以相应的标本(咽拭子、痰液或肺泡灌洗液)进行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或细

菌培养或病毒抗原检测等以确定病原,还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C反应

蛋白等协助判断病原为病毒或细菌。

2.鉴别诊断普通支气管肺炎应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

肺结核等鉴别。重症肺炎则根据其并发症的不同,分别与相应疾病鉴别,如并

发心力衰竭者与心肌炎等鉴别,并发中毒性脑病者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鉴

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1)休息和护理: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持适当的室温

(18~20℃)及湿度(55%)左右,保持呼吸道通畅,且应常翻身及更换体位。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操作,烦躁不安常可加重缺氧,可给适量的镇静

药物。

(2)饮食:供给充足水分,宜给热量丰富,含有较多维生素并易于消化吸

收的食物。有缺钙历史者应同时补充钙剂。

-1482-儿科

-1483-

2.支持治疗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静

滴免疫球蛋白、肌注干扰素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3.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为选用敏感抗生素,及时、足量或联合应用。

(1)合理选择:①根据临床诊断先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治疗应考虑社区感

染或院内感染、新生儿或年长儿感染、营养良好或营养不良基础上的感染、急

性或慢性感染、当地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及变迁情况等。②经验治疗应根据抗

菌药物的抗菌谱、体内外药代动力学特点及临床使用中的药效学特点、不良反

应、药源及价格等,选用合适的类别及品种。③病因特异性治疗,应用特异性

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相应的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或培养,根据细菌学诊

断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即由经验治疗转为病因治疗,以选用最佳类

别和品种的抗菌药物。

(2)合理使用:选择最佳给药方案,采用正确的剂量、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间隔时间和恰当的疗程,使之达到最大杀菌(抑菌)效应,并尽量减少毒

副反应。

(3)合理联用:联合抗生素用药的指征为:①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②单

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和(或)混合感染。③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

的可能性者。④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得以减量。联用的机制为:①二者

作用机制相同,作用环节或作用位点不同,如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叶酸代谢双重受阻。②二者作用机制不同,有协

同作用,如青霉素类和头抱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使其形成受阻,而氨

基糖甘类抗生素易通过受损的细胞壁,进入菌体靶位发挥作用。罗红霉素于复

方新诺明联用对流感杆菌有效。③与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抑制超广谱p-

内酰胺酶。④支原体或衣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可选用p内酰胺抗生素之一加大

环内酯类之一种联合用药效果较好。

4.对症治疗

(1)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咳嗽者用止咳祛痰剂,气喘重者可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复方异丙托浪

钱溶液雾化吸入。

(3)有低氧症状者吸氧。

(4)腹胀者可用生理盐水灌肠,肛管排气,无效者肌注新斯的明每次0.03〜

0.04mg/kg,对过度腹胀可用胃肠减压,松节油热敷等。如因低钾所致可补钾。

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1484-

(5)糖皮质激素疗法:危重患儿中毒症状明显者,特别是中毒性脑病或喘

憋较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4〜8mg/kg静滴,一般用3〜5天,病情改善后停

药。

(6)并发脓胸、脓气胸者应及时处理,包括胸腔抽气、抽脓、闭式引流等。

(7)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治疗,见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节。

(8)重症肺炎并发脑水肿:不宜应用大量高渗性脱水药,因可使血液循环

量骤增,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衰,此时应先用吠塞米减轻心脏前负荷,

再应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地高辛强心,并控制输液速度。地塞米松能减轻脑

水肿,降低颅内压。剂量为每次0.2〜0.6mg/kg,酌情每6小时1次,一般不

过3日。

(9)液体疗法:肺炎患者常有钠、水潴留趋势,故液量及钠盐均应适当限

制,中毒症状明显及进食少者,可静脉补液,液体量60-80ml/(kg-d),以1/3〜

1/5张为宜。如伴有严重吐泻,应根据血清钾、钠、氯及血气分析结果给予补

液。单纯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以改善通气功能为主,但当pH<7.20,已失代偿

并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可给5%碳酸氢钠2〜3ml/kg,静脉输入。必须指出,

在通气功能未改善前,使用碳酸氢钠有加重二氧化碳潴留的可能。因此,保证

充分通气和氧合是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不可忽视的前提。

【预防】

1.广泛进行卫生宣教工作,使父母及儿童工作者都具有正确的育儿知识及

各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2.加强小儿体格锻炼,室温不宜过高、过低。随气候变化加减衣服,预防

感冒,及时治疗佝偻病及营养不良症。

3.在流感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要少到公共场所,居室可用食醋熏蒸,用量

为10ml/m3,以水稀释1~2倍,晚上睡前关闭门窗加热熏蒸1小时,每日1次,

连续3~5日,或用利巴韦林滴鼻,或口服防治上感的中成药等。

4.积极治疗小儿上感、气管炎等疾病。

5.疫苗的应用,如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可按指征使用。儿科

-1485-

二、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MPP)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

MP)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其疾病病理呈现间质性肺炎或支气管炎样改变,

临床表现以顽固性剧烈咳嗽为特征。MPP全年都有散发感染,深秋和初冬为高

峰季节,每4~7年可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流行。MPP的发病率各地报道差异

较大,一般认为MPP在肺炎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可因年龄、地区、年份以及是否

流行年而有所不同。其感染最常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年,次高峰为5岁以下儿童,

近10年来5岁以下小儿MPP发病率显著增加,但罕见于刚出生至6个月的

儿。

【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

2.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剧烈阵咳、痰少。

3.肺部常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肺部X线检查阴影显著),这是

本病的特点之一。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有干、湿性啰音,这些体征常在X线

改变之后出现。

4.部分病人有肺外损害,如可并发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皮

肤、肌肉和关节等肺外并发症,如脑膜脑炎、神经根炎、心肌炎、心包炎、肾

炎、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及皮疹。多发生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0天左右。

【X线检查】

多表现为单侧病变,大多数侵犯下叶,以右叶为多,常呈淡薄片状或云雾

状浸润,从肺门延伸至肺野,呈支气管肺炎的改变。少数呈均匀的实变影,类

似大叶性肺炎。有时两肺见弥漫网状或结节样浸润阴影,呈间质性肺炎的改变。

大部分患儿有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肺门阴影增宽。有时伴胸腔积液。往往一处已

消散而它处有新的浸润发生,肺部X线变化较快也是其特点之一。

【实验室检查】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但也有白细胞减少或偏高。血沉轻、中度增

快。部分病儿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增高。发病期间从痰、鼻分泌物、咽拭

子中可分离培养出MPo血清抗体可通过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冷凝集试验等测定。近年来国内外已

有人通过抗原检测来早期诊断MPPo以PCR法检测患儿痰等分泌物及肺组织

中MP,敏感性高。

【诊断要点】

1.多发年龄为5~8岁;

2.咳嗽突出而持久;

3.肺部体征少而X线改变出现早明显;

4.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冷凝集滴度>1:32(阳性率50%~70%),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

7.该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病毒及细菌性肺炎;②肺结核;③百日咳;

④军团菌;⑤病毒性上感等。

【治疗】

小儿MPP的治疗与一般肺炎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宜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肺外并发症

的治疗5个方面。

1.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由于MPP可造成小流行,患儿病后排MP可达1~2个月之久。

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在感染MP的

同时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

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供给营养丰富、宜于消化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

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

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清除黏稠分泌物。

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

2.对症处理

-1486-儿科

祛痰:目的在于使痰液变得稀薄易于排出,否则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滨已新、乙酰半胱氨酸、氨漠索(沐

舒坦)等祛痰剂。频繁而剧烈咳嗽会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

剂如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平喘:可选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复方异丙托澳镂溶液雾化吸入。

3.抗生素的应用治疗MP感染,应选择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

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鉴于MP感染的组织损伤包括了直接、免疫和炎性

介质等损伤,释放的炎性介质至少有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水解酶和溶酶体酶

等。所以,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MP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

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

可的松,每次5~10mg/kg,静滴;或泼尼松l~2mg/(kg-d),分次口服,一般

程3~5天。应用激素时注意排除结核等感染。

5.肺外并发症的治疗目前认为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除积

极治疗肺炎、控制MP感染外,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用

不同的对症处理方法。

【预防】

主要是隔离病人。在高危人群中应用红霉素作药物性预防。

-1487-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三'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肺炎于1958年在我国以流行和散发的形式发病,北方比南方多见,

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由于病毒基因组型遗传日趋稳定,1982年后发病率下降,

病情减轻。

目前已知有41个血清型,在我国己发现有1~7和11、14、21型,以3、7

型为主,毒力也最强。由接触和呼吸传播,80%发生在6月至2岁的婴幼儿,

无性别差异。北方多见于冬春,南方多见于夏末秋初。可致全身性感染,多脏

器受累。

【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不一,主要有以下表现:

1.一般症状潜伏期2~7天,起病急骤,稽留高热或不规则发热,一般在

39C以上,半数以上超过40℃,热程一般7〜14天,病初即有全身中毒症状,

如面色苍白或青灰等。

2.呼吸系统咳嗽出现早。呈单身咳嗽、频咳或阵咳,继而出现呼吸困难

及发组、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肺部体征出现较迟,多在高热3~4天后,叩诊

浊音,可出现细湿罗音,并渐渐增多,可表现大片融合实变体征,呼吸音减弱

或闻及管状呼吸音。少数见胸膜炎或胸腔积液。

3循环系统心率增快,每分钟达160次或200次以上,严重者可合并急

性心衰,少数并发心肌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T波和ST段改变及低电压,

个别有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肺性P波。

4.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表情呆滞、昏迷

及惊厥,颈部抵抗感,少数可发生中毒性脑病。

5.消化系统多数有呕吐和腹泻,粪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严重者常有

腹胀或吐咖啡样物,甚至有胃肠出血等,预后不良。

6.其他肝脾肿大极为常见,严重者或急性心衰是更著,但质地软,随病

情好转渐回缩,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

能不全(MODS)的一系列表现。

-1488-儿科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可减少、正常或略升高,但以轻度减少或正常多见,如升高且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多提示继发细菌性感染,咽拭子及多种组织、体液和排泄

物中,均可分离到病毒;双份血清抗体恢复期可升高4倍以上,免疫荧光和免

疫酶标检查,病毒快速诊断阳性率达70%以上。单抗(McAb)技术,不但可

靠性高,而且可确定型别和发现新亚型。X线检查:早期仅纹理增多和模糊,

继而见肺实质阴影,可呈片状、大片状或融合性病灶,但不受肺叶的限制,轻

者仅见纹理粗乱和小片阴影。因有气道阻塞,故灶性肺水肿、广泛性肺气肿或

肺不张也常见。约15%有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病灶消散和吸收一般要1个月左

右,如以后又见新病灶,要考虑继发感染。

【并发症】

1.急性心力衰竭出现早,除缺氧和肺炎的作用外,还有腺病毒的直接作

用,甚至发生心肌炎。

2.中毒性脑病中枢性神经系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成为

中毒性脑病,从而有昏迷、抽风等。深度昏迷、持续抽风者,预后多不良。

3.继发细菌性肺炎在病程中,特别是一周后,病情加重,X线检查病灶增

多,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即提示细菌性感染,多为大肠杆菌、肺炎

链球菌、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亦可发展为肺脓肿、

脓胸等。

4.DIC和MODS如病情得不到控制或继发严重感染,均易发生。一旦发

生,预后凶险。

【诊断要点】

首先依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如一起病或略有上感症状即持续高热,抗

生素治疗无效,早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和多系统受累表现,肺部体征出现晚,

肝脾肿大和易出现心衰,6月~2岁小儿多见等,结合X线和实验室检查即可

断,但确诊和分型要靠血清学、病毒学和McAb技术。

【预后】

-1489-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和治疗手段的发展,病死率逐年下降,20世纪80年

代初已降至5%以内,但仍是肺炎的一个主要死因,而且后遗症较多。据随访,

形成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者达5.9%0

【治疗】

本病的一般治疗和护理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与“支气管肺炎”的治疗相同。

以下仅介绍相关的药物治疗。

干扰素:干扰素能诱导正常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

传递,诱导产生蛋白激酶,降解病毒RNA,使病毒蛋白合成减少,生长受抑制。

剂量为50万~100万IU,每日肌注1次共5-6次。

【预防】

流行期,群众性预防,早期诊断、隔离和治疗,仍是十分重要的。

-1490-儿科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本病多见于婴儿及新生儿,儿童亦可感染。病情较严重,发病以冬春季较

多。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

本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引起。金葡菌对干燥、热(50℃、

30分钟)具有相当大的抵抗力。60年代前出现了链球菌和以后的金葡菌耐药性,

许多菌株能产生青霉素酶,诱发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并在80年代后

不断增加,万古霉素的应用大幅度上升,现在已出现耐药万古霉素的金葡菌。

【临床表现】

1.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大及易于化脓为其特点,一开始可有1~2

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皮肤小脓肿的病史,数天到1周后,突起高热、咳

嗽、呻吟、喘憋、发组,呼吸、心率加速。

2.肺部体征出现较早,早期呼吸音减低,有散在的中、细湿性啰音,呼吸

音减弱及语音震颤增强,但婴幼儿即或有脓气胸或大量胸腔积脓,听诊时呼吸

音仍可听到,当脏层胸膜坏死时,可形成支气管胸膜瘦,以致造成张力性气胸,

此时患儿突然呼吸困难,纵膈向对侧移位,发组严重,很快发生呼吸衰竭,甚

至引起突然死亡。

3.伴纵隔气肿时呼吸困难加重,颈部可有皮下气肿出现,扪之有握雪感(捻

发感)。亦可为暴发性起病,突发发组,呼吸困难、嗜睡、烦躁、呕吐、超高热,

甚至昏迷、惊厥与休克,迅速陷于全身衰竭。早期缺乏物理体征及X线改变,

与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不相称。新生儿、早产儿及营养低下、全身瘦弱的婴幼

儿,可见低热、无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拒乳、呕吐,面色苍白,呼吸微

弱、心搏无力,迅速进入全身衰竭状态。

【诊断要点】

1.病原学诊断

(1)在抗生素治疗前必须进行痰、鼻咽拭子、浆膜腔液、血液培养,可获

金葡菌。40%2岁以下婴幼儿及20%年长儿患者有菌血症,阳性者应作药物敏

-1491-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感试验。

(2)细菌培养、痰培养及涂片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可靠性差;合并

胸腔积液时,胸腔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抗原检测方法,如对流免疫电泳(CIE)检测金葡菌感染患者血清中

的磷壁酸抗体,以滴定度N1:4为阳性,阳性预测率为98.6%,诊断率为94.6%,

可作金葡菌感染病原学诊断的补充。复查抗体的升降还有助于病情监测,以供

治疗参考。

2.临床表现一岁以下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幼儿患肺炎时,病情发展迅速,

伴肺大泡(泡性肺气肿)、脓胸、脓气胸或肺脓肿形成者,为金葡菌肺炎的典型

改变。

3.病儿或其密切接触的亲属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脓肿,或其他葡萄球菌感

染灶的存在,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

4.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原发性肺结核进展期有空洞形成:患儿有密切结核接触史,PDD试

验阳性,X线胸片示肺门淋巴结阴影增大,周围可有炎性改变,肺内大片浸润,

其中有透光区。

(2)支气管异物(透X线)形成的肺脓肿:患者可有发热、咳嗽,肺部

及X线表现类似肺脓肿,但对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应警惕由异物所致。

患儿有异物吸入呛咳史,支气管异物除形成肺脓肿外,还可能有某阶段或小区

域肺不张的X线表现。

(3)横隔疝伴肠曲进入胸腔:最多者为胸腹裂孔疝,多见于新生儿,儿童

也可见到。按进入胸腔脏器的多少及年龄不同有很大差别,临床可有呼吸困难

及发组,食后及哭闹后加剧,可反复发生肺炎,腹痛与呕吐。体检时可见患儿

患侧胸壁呼吸运动减弱,心界向健侧移位,患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低或消

失,并可闻及肠鸣音。X线可协助诊断,确诊后应手术治疗。

(4)原发性念珠菌病:可有急性发热,咳嗽、吐痰,X线检查可有类似肺

炎或肺脓肿改变,抗生素治疗无效,痰涂片及痰培养可有白色念珠菌,抗真菌

治疗效果好。

【治疗】

本病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治疗原则与一般肺炎相同。

-1492-儿科

抗生素的选择:在取得培养结果后,立即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联合、

静脉用药。常采用不同作用机制(即作用于细胞壁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两

种抗生素。疗程约4-6周,有并发症者用药时间应延长。①对甲氧西林敏感金

黄色葡萄球菌(MSSA)首选苯唾西林或氯H坐西林,50-200mg/(kgd),分3-4

次,静脉滴注;备选第1代或第2代头泡菌素。②对MRSA可用万古霉素与

福平联合治疗,万古霉素40mg/(kg-d),分2-4次静滴,每次静滴在60分

以上;利福平12mg/(kg-d),口服或利福霉素静滴。

【预防】

1.注意营养,合理的生活制度,多进行户外活动,勤洗澡,搞好皮肤黏膜

清洁卫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金葡菌株的产生。

3.医院及新生儿室要健全卫生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室及手术室要定期进

行空气、墙壁、地板、被褥、食具、医疗器械等的消毒,严禁有金葡菌感染的

人员进入,以免感染传播。

-1493-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第八节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

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推测与感染、免疫反应、环境污染

等因素有关。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持续发热5天以上。

(2)双侧球结合膜充血。

(3)口唇鲜红,皴裂出血或结痂,杨梅舌。

(4)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指趾端出现

膜样脱皮。

(5)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向心性分布,无水疱及结痂。

(6)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直径工1.5cm,质硬不化脓。

(7)心血管表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症状,可因冠状动脉炎伴动

脉瘤和血栓栓塞引起心肌梗死及猝死。

(8)其他:尚有关节疼痛肿胀、卡介苗接种处可在现红斑或硬肿,肛周潮

红、脱屑,腹痛、腹泻,胆囊水肿,肺炎,无菌性脑膜炎,颅神经麻痹和脑病

等。

2.辅助检查:

(1)白细胞增多伴核左移,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低

蛋白血症,a2球蛋白增多。CD4+T细胞增多,CD8+T减少。

(2)可有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或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3)心电图:ST段与T波改变,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低电压、心

律失常等。

(4)胸片:心影增大或肺部异常影。

(5)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可见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

-1494-儿科

正常冠状动脉主干内径:3岁<2.5mm,9岁<3.0mm,14岁<3.5mm,冠状

动脉内径超过正常范围或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0.3,提示扩张。

轻度(I度)扩张: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0mm。中度(II度)扩张:

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4.0~7.0mm。重度(III度)扩张:巨瘤内径38.0

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3.诊断标准

除外其他疾病,符合临床表现1-6项中5项以上者即可诊断;若在病程中

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明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有4项症状,亦

可诊断。

【治疗方案】

最佳方案是阿司匹林和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减轻血管炎症,减

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抗血小板凝聚。

1.阿司匹林首选药物。30-5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3天后

逐渐减量,约2周减至3-5mg/(kg-d),维持6-8周。有冠状动脉扩张者延

用药时间,加用维生素E20-30mg/(kg-d),至冠状动脉内径<3.0mm。

2.丙种球蛋白①400mg/(kg-d),连用5天。②lg/(kg-d),连用1-2

天。③2g/(kg.d),1次于10-12h缓慢输入,方法优于①与②。

3.对症与支持治疗法心肌损害给予ATP、辅酶A等,抗生素仅用于控制

继发感染,一般不用皮质激素。心肌梗死发作时采用溶栓疗法,伴发生心源性

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时,给予相应治疗。

【注意事项】

1.注意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如猩红热、败血症、儿童风湿热、多

形性红斑等。

2.发生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年龄<1岁,C反应蛋白强阳性,血小板

<2x109/L,血浆白蛋白<3.5g/L,红细胞压积<35%。

3.及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观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及血小板

变化。

4.本症患儿必须随访半年至1年,有冠状动脉扩张(CAD)者长期随访,

每半年至少查一次超声心动图,直至消退。

-1495-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第九节病毒性心肌炎

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而以柯萨奇病毒最常见,其病理变化是心肌

局灶性或弥漫性炎细胞浸润病灶,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的变性和坏死。

心包和心内膜可同时侵犯。病毒亦可同时侵犯其他系统,如肌炎、脑炎、肺炎、

肠炎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从新生儿至青少年儿童均可发病,年龄愈小,往往病情愈重。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多见。病情轻重悬殊,起病形式多样,多数呈急性

起病。约50%病例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亦可心

脏症状与病毒症状同时出现。

(1)急性期:新发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

1)轻型:心肌缺血表现,以乏力为主,可有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

心悸等。各种早搏、心动过速或过缓。心肌心包炎多见于儿童,呈良性经过。

2)中型:起病较急,乏力突出,年长儿常述心前区疼痛,可伴有恶心、

呕吐。检查心率过速或过缓,心律失常,心脏可稍大,心音钝、心尖部吹风样

收缩期杂音,奔马律,各种心律失常。

3)重型急性重症心肌炎可呈爆发性经过,表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

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如阿-斯综合征其临床可表现晕厥、抽风。

(2)恢复期:急性期经积极治疗,临床表现和客观检查逐渐好转,但尚未

痊愈。

(3)迁延期:急性期过后,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

不愈,心肌酶学检查有活动的表现。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4)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常达一年以上。

2.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心电图异常: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具有多变、多样、易变性的特点。

-1496-儿科

①ST-T改变约占l/3-l/2o最早可在24小时内出现。ST段呈水平下降,T波

平、双相、倒置。由于T波高度受R波影响,因此只有以R波为主的导联如

I、

II、aVF、V5导联,T波低平才有临床意义,并且由于ST-T改变受自主神经功

能改变的影响,因此ST-T改变必须持续4天以上,才有临床意义。②期前收

缩,以室性早搏多见,其次是房室交界性早搏及房性早搏。可呈多源性、多形

性、二联律、三联律。少数可呈RonT现象(早搏的R波出现在T波顶峰附

近)。

③房室传导阻滞(AVB),各种传导阻滞占小儿心肌炎的1/3左右。I度AVB

和II度AVBI型可见。少数II度AVB可进展为HI度AVBoIII度AVB见

于危

重者。④窦性心律失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应做动态心电图观察,当病情发

展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有时是窦房结功能不良的早期表现,以后出现持久性

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结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双结病变等病窦综合征

的各种EKG表现。⑤房、室扩大或肥大。⑥QRS低电压。

(2)超声心动图(UCG):轻症患儿UCG可完全正常。重症可有心脏扩

大、心室壁搏动减弱,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需与先心病、心包炎、心肌

病等鉴别。

(3)血常规检测、酶学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但核左移不明显。血沉

约1/3病例轻度增高。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有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CK-MB)活性和质量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血

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增高,血清羟丁酸脱氨酶(HBDH)在CK-MB活性

己正常时仍可升高,故在后期有诊断意义。此外,心肌肌钙蛋白T(cTnT)、

肌钙蛋白I(cTnT)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4)病毒学检查:

1)血清柯萨奇病毒B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测定:一般用酶标记免疫吸附

试验,病程早期即可阳性。

2)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外周血及心肌活检组织中病毒RNA或DNAo

(5)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肌显像):应用99mTc-MIBI或201Tl心肌灌注显

像(花斑样改变),可作出倾向性心肌炎的诊断。钢(mln)标记单克隆抗肌球

蛋白抗体显像检测心肌坏死灶。及67Ga(钱)心肌显影检测心肌炎性病灶,对

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6)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心肌活检标本检查心肌超微结构、病理组

织学诊断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病毒DNA检测(核酸探针原位杂交)。

-1497-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

【诊断标准】

1999年9月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上,经修订的(小儿病毒性

心肌炎诊断标准)如下。

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有些轻症或呈隐匿性经过者易被漏诊,只有

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aVF、

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行、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

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血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l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检

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分离到病毒。

2)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1)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

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

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

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

-1498-儿科

-1499-

或除外心肌炎。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

及代谢性疾病的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

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P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

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

以内。

(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

以上。

(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

病程多在1年以上。

【治疗】

1.休息急性期应充分休息4-6周,重症有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者严格卧床

休息不少于6个月。

2.药物治疗

(1)降低氧自由基促进心肌营养和代谢的药物

1)大剂量维生素C,每天150-200mg/kg,加入50-150ml葡萄糖静脉缓注,

输入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疗程2-4周。

2)1,6二磷酸果糖,每天100-250mg/kg,快速静脉滴注,疗程5-7天。

3)泛癸利酮(辅酶Qio)5-10mg,每日三次口服。

(2)糖皮质激素应用:病情严重,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力衰竭、

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应尽早应用,氢化可的松每天5-10mg/kg加葡

萄糖静脉滴注。好转后改用泼尼松l-2mg/(kg-d)口服,有效后逐渐减量。

(3)抑制病毒:如利巴韦林10mg/(kg-d)分二次服,或一次静脉点滴。

(4)中药治疗:经多次研究证实黄黄能抑制柯萨奇病毒B组病毒,且能

减少钙离子的细胞内流,此外还有抗氧化作用,临床应用也有良好疗效,常用

口服剂量每日30g水煎服,静脉注射为每天8g。此外参麦注射液也有一定疗效。

(5)治疗并发症:如控制心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临床诊疗指南内科

分册

第十节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十二指肠粘膜及其深层组织被胃消化液所消化(自

身消化)而造成的局限性组织丧失。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本病可发生

于小儿任何年龄,以学龄儿童为主。消化性溃疡分二大类:原发性(特发性)

溃疡和继发性(应激性)溃疡。根据部位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

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并存)。消化性溃疡的确切的发病机制未明。目前认为

消化性溃疡的胃和十二指肠内侵袭因子与粘膜防御失去平衡的结果。消化性溃

疡的发生与粘膜损害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增强,保护因素(胃黏膜屏障、

黏液重碳酸盐屏障、血沉、前列腺素、细胞生长因子等)的减弱以及幽门螺杆

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以损害因素增强

为主,而胃溃疡的发病则以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此期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以应激性溃疡多见,通常

见于早产儿,有窒息、缺氧史,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的患儿。以突然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为主要特征,大多在出生24-48小时

发生,起病急骤,呕血、便血、腹胀、休克,易被误诊,往往在手术或尸解时

才被确诊。少数患儿表现为哭吵、拒奶、呕吐等非特异症状。

(2)1个月-3岁:此年龄期仍以急性应激性溃疡为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

溃疡发病率相等。应激性溃疡临床表现危急,呕血,便血,穿孔可以是首发症

状。原发性溃疡则多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阵发性哭闹、腹胀不适,因

呕吐和吃奶差引起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表现呕血和黑便。

(3)3岁-6岁:原发性溃疡渐增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近。

临床表现多有腹痛,不规则间隙性,常位于脐周,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有时也

表现为“心窝部疼痛”,进食后加重,部分病人有夜间痛,清晨腹痛。进食后呕

-1500-儿科

吐是另一常见的临床表现。黑便、呕血可为主要症状。

(4)6岁以上儿童:以原发性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临床症状渐渐与

成人渐近。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多呈间歇性,偶尔持续性或周期性间

以数周或数月。部位多位于剑突下,也可在脐周。多为隐痛,也可为剧烈烧灼

痛,与进食无关。有时进食后缓解,但数小时后又再度发作。还可出现暧气、

泛酸、便秘、消瘦。一些患儿无慢性腹痛,突然呕吐,黑便,昏厥甚至休克。

也有表现为慢性贫血伴粪便隐血阳性。

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以出血为多见。

2.确诊需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可靠的方法,具有确诊价值。

不仅诊断率高,达95%,而且在确定溃疡的数目、形态、部位和分期情况下更

为可靠。溃疡多呈圆形、椭圆形,少数呈线形,不规则形。十二指肠溃疡有时

表现为一片充血黏膜上散在的小白苔,形如霜斑,称“霜斑样溃疡“,在小儿不

少见。根据部位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并存)。根据胃镜所见分三期:①活动期:溃疡基地部有白色或者灰白色后苔,

边缘整齐,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有时易出血,黏膜向溃疡集中。霜斑样溃疡属

活动期。②愈合期:溃疡变浅,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消退,基地出现薄苔。③疤

痕期:溃疡基地部白苔消失,遗下红色瘢痕,以后红色瘢痕转为白色瘢痕,其

四周黏膜辐射状,表示溃疡完全愈合,可遗留轻微凹陷。

(2)X线检查:应用硫酸钢进行胃肠造影。壁翕或翕影是唯一确诊溃疡的

X线直接征象。一些征象如局部压痛、胃大弯痉挛切迹、幽门梗阻、十二指肠

球部激惹、痉挛、畸形,能提示溃疡的存在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X线诊断小

儿消化性溃疡的准确性大约为60%o急性溃疡浅表,愈合快,更易误诊。

(3)HP的检测:常规检测H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