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一、概述礼乐、雅乐与鼓吹乐,这三者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音乐艺术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制度以及社会风貌的缩影。本文旨在辨析这三种音乐形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以期对现代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深入的了解。礼乐,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合了音乐与礼仪,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维护社会秩序。雅乐,则是一种更为庄重、典雅的音乐形式,多用于宫廷祭祀、宴会等正式场合,体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高雅气质。鼓吹乐,则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乐器组合和演奏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通过对这三种音乐形式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它们在塑造中国传统文化风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1.简述礼乐、雅乐、鼓吹乐的概念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礼乐、雅乐和鼓吹乐犹如三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支撑起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瑰丽殿堂。它们各自独特,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乐,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道德、艺术和信仰的综合体现。礼,主要是道德的直接体现,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的秩序。乐,主要是艺术的直接体现,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理想。在古代,礼乐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它们是宗教的体现,同时也是王权的象征。礼乐的存在,使得早期的人文主义得以产生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雅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乐舞文化的关键组成内容,是阶级在阶级统治过程之中所生成的附属产物。它起源于周朝,逐渐成为各个王朝政权用于承办盛典的音乐。雅乐的历史悠久,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经历了历代王朝政权的兴衰和社会生活的巨变。雅乐不仅是王权统治的象征,更是传统礼仪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在历史上,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的宫廷音乐表现形式以及礼仪体系,亦深受雅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的影响。鼓吹乐,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音乐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它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其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鼓吹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被广泛应用于宴会、祭祀、军事活动和王朝仪式等各种场合。鼓吹乐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音色和表现手法而闻名,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风格,还承载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礼乐、雅乐和鼓吹乐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三种音乐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2.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即辨析三种音乐形式的异同,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演变和影响。本文旨在深入辨析三种音乐形式:礼乐、雅乐和鼓吹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演变和影响。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能揭示音乐如何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对礼乐、雅乐和鼓吹乐这三种音乐形式的辨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音乐风格、演奏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差异。礼乐作为古代宫廷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秩序和礼仪雅乐则更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而鼓吹乐则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节奏韵律,成为了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对这三种音乐形式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演变和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礼乐作为古代宫廷文化的核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雅乐则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创作和审美观念鼓吹乐则以其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成为了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本文的研究还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为现代音乐创作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对于保护和传承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二、礼乐的内涵与特点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审美情感的体现与引导。在礼乐中,“礼”指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如祭祀、宴饮、婚丧等“乐”则是以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艺术,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陶冶性情、和谐社会的目的。礼乐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礼仪性和象征性。礼仪性体现在礼乐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以体现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象征性则体现在礼乐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达了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追求。礼乐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教化性。情感性体现在礼乐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参与礼仪活动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化性则体现在礼乐通过其艺术形式和道德内涵,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礼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其内涵和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文化审美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视角。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礼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同步。早在夏商时期,古代先贤便开始通过制礼作乐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到了周朝初期,周公旦进一步完善了礼乐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不仅维护了宗法制度,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在东周时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出现混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创始人孔子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将其作为毕生追求。他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礼乐能够教化人民,提升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孔子对礼乐的推崇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礼乐文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通过对礼乐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同时,礼乐所蕴含的和谐、有序等精神内涵,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礼乐的核心价值与功能,如社会秩序的维系、道德规范的传承等。礼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与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和道德规范的传承。礼乐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古代中国,礼被视为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一种区分身份、明确职责、规定行为的制度。通过礼的约束,人们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遵循相应的行为准则,从而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乐则与礼相辅相成,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强化礼的规范,使人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礼的庄重与威严。礼乐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秩序基石。礼乐还是道德规范的传承载体。在古代中国,道德观念与礼乐紧密相连,许多道德规范都通过礼乐的形式得以传承。例如,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都通过礼乐的传播深入人心。人们在参与礼乐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礼仪规范,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从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种道德规范的传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礼乐的核心价值与功能体现在维系社会秩序和传承道德规范两个方面。通过礼乐的实践,人们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行为准则,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种礼乐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礼乐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如宫廷礼仪、民间习俗等。礼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其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它体现在庄严肃穆的宫廷礼仪中,另一方面,也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里。在宫廷礼仪中,礼乐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也是维护社会等级和尊卑有序的重要手段。宫廷中的礼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旋律和演奏方式,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无论是祭祀天地、宗庙,还是朝会、宴飨,都离不开乐器的演奏和歌舞的表演。这些礼仪活动,通过严谨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使得宫廷的庄重与威严得以充分体现。而在民间,礼乐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生活习俗和庆祝活动的形式。婚丧嫁娶、节庆日、庙会等民间活动中,常常伴随着欢快的鼓吹乐和舞蹈。这些民间礼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风格,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们或热烈欢快,或凄美动人,或庄严肃穆,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样。礼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宫廷礼仪还是民间习俗,礼乐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风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礼乐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魅力。三、雅乐的风格与特色雅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与特色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雅乐不仅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更是传统音乐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雅乐的风格,首先体现在其庄重肃穆的仪式性上。无论是祭祀天地、祖先,还是朝会、宴飨等场合,雅乐都以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营造出一种肃穆、庄重的气氛,彰显出古代礼仪的庄重和神圣。同时,雅乐还以其古朴典雅的旋律和节奏,传达出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在特色方面,雅乐注重音乐与礼仪的紧密结合。雅乐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往往与特定的礼仪场合和仪式规范紧密相连,音乐与礼仪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雅乐还注重音乐与诗歌、舞蹈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雅乐的演奏中,乐器、歌唱和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雅乐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独具特色。雅乐不仅体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更承载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念。通过雅乐的演奏和传播,古代社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雅乐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它不仅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雅乐的风格与特色体现在其庄重肃穆的仪式性、音乐与礼仪的紧密结合、音乐与诗歌舞蹈的有机结合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这些风格和特色共同构成了雅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1.雅乐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雅乐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这些原始的乐舞和祭祀音乐构成了雅乐的雏形。随着社会的演进,雅乐逐渐与宫廷礼仪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形式。在西周时期,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宫廷雅乐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的雅乐主要用于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体现了其庄严、肃穆的特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加剧,雅乐开始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雅乐的社会功能也逐渐扩展,不仅用于宫廷礼仪,还用于外交场合和民间祭祀等。汉代以后,雅乐逐渐与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雅乐既有宫廷的庄重,又有民间的活泼,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同时,雅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场合。唐代是雅乐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雅乐与民间音乐、外来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唐代的雅乐既有传统的庄重,又有创新的活力,被誉为“盛唐之音”。同时,唐代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品,如《破阵乐》和《庆善乐》等,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唐代雅乐的最高水平,也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雅乐逐渐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雅乐的地位逐渐降低,被民间音乐和其他音乐形式所取代。雅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仍然被保留下来,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仪式中得到使用。雅乐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文化遗产,雅乐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2.雅乐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如高雅、庄重、和谐等。雅乐,作为古代中国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高雅、庄重、和谐,这三个词汇恰当地概括了雅乐的艺术特征。高雅,是雅乐最为显著的艺术风格。它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给人以高尚、纯洁之感。雅乐在演奏时,要求乐器的音质纯净,演奏者的技艺精湛,以呈现出音乐的纯净与高雅。同时,雅乐的歌词内容也充满了诗意,通过对自然、人生、道德等主题的描绘,进一步提升了其高雅的艺术气质。庄重,是雅乐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点。雅乐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一定的庄重感。在演奏雅乐时,演奏者需保持庄重的姿态,以表达对音乐的尊重和对观众的敬意。雅乐的演奏场合也多为庄重肃穆的宫廷仪式,如祭祀、朝会等,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雅乐的庄重感。和谐,是雅乐在审美追求上的重要目标。雅乐注重音乐内部的和谐统一,追求旋律、节奏、音色等各个音乐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同时,雅乐也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和再现,使人感受到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与和谐。雅乐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音乐的力量,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团结。高雅、庄重、和谐,是雅乐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这些特点不仅使雅乐在古代中国宫廷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3.雅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如文人雅集、诗词歌赋等。雅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雅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塑造着诗词歌赋的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人雅集,是雅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这些雅集中,文人们以雅乐为媒,通过演奏、欣赏、探讨,交流思想,抒发情感。雅乐成为了他们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他们展示才情、切磋技艺的舞台。在这些雅集中,雅乐不仅提升了文人的艺术修养,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是雅乐文化在文学领域的体现。诗人们常常将雅乐的旋律、节奏、意境融入诗词之中,使诗词更加具有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雅乐也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他们通过描写雅乐的演奏场景、表现雅乐的情感内涵,进一步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和表现力。雅乐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祭祀、宴会、庆典等场合,雅乐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更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雅乐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通过雅乐的演奏和欣赏,人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雅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丰富了文人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更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鼓吹乐的表演形式与风格鼓吹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形式与风格独具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表演形式上,鼓吹乐通常采用集体表演的方式,乐手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各种乐器,按照固定的队形和节奏进行演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乐手们的技艺,更传递了古代社会的礼仪精神和文化内涵。同时,鼓吹乐还常常与舞蹈相结合,通过舞蹈的动态表演,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观众的艺术感受。在风格上,鼓吹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它的音乐风格既庄重肃穆,又不失活泼欢快,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无论是宫廷宴飨、祭祀典礼,还是民间婚丧嫁娶、节庆活动,鼓吹乐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吹乐还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和变化性。在表演过程中,乐手们会根据场合、气氛和观众的反应,灵活地调整演奏的曲目、节奏和风格,使表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观众。这种即兴性和变化性,不仅展现了乐手们的艺术才华,也增强了鼓吹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鼓吹乐的表演形式与风格,既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示了乐手们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它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1.鼓吹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鼓吹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那时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广泛流行。鼓吹乐最初可能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以鼓、角、笳等乐器演奏为主。这些乐器,特别是角和笳,与畜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音乐审美。随着历史的演进,鼓吹乐逐渐从外族音乐转变为中原地区的军乐,其嘹亮雄壮的特点被用于各种军事场合。此后,鼓吹乐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鼓吹乐,如汉哀帝时乐府中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这些都可能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这些乐工们不仅将鼓吹乐传播到各地,还使得鼓吹乐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喜爱。进入现代,鼓吹乐的发展更是多姿多彩。例如,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鼓吹乐,已经从传统的民间习俗乐曲发展成为传统乐曲与流行乐曲相结合的形式,广泛用于庆祝寿诞、结婚、生子、节庆日等场合。而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武家鼓吹乐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曲目,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河北省的永年区和抚宁区的鼓吹乐,也以其粗犷热烈、欢快活泼的演奏风格,成为了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的历史渊源深远,其发展脉络丰富多样。无论是从外族音乐到军乐的转变,还是与民间音乐的结合,再到现代的多样化发展,都体现了鼓吹乐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如今,鼓吹乐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2.鼓吹乐的表演形式与技巧,如吹奏乐器、表演形式等。鼓吹乐,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形式,其表演形式与技巧既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示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其表演主要依赖于吹奏乐器的运用,这些乐器包括笛、箫、笙、鼓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在吹奏乐器方面,笛子是鼓吹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笛子的演奏需要精湛的呼吸控制和手指技巧,演奏者需要通过调节呼吸的强弱和手指的按放,来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箫则以其悠扬婉转的音色为特点,演奏时需要注重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笙则是一种多音孔吹奏乐器,演奏时需要同时控制多个音孔,产生和谐的音响效果。在表演形式上,鼓吹乐通常采用集体演奏的方式,演奏者们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鼓吹乐还常常与舞蹈、戏剧等表演形式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们需要紧密配合,通过音乐的变化和节奏的调整,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使观众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鼓吹乐的表演形式与技巧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鼓吹乐的美妙之处。3.鼓吹乐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如不同地区的鼓吹乐风格差异、民族音乐的融合等。鼓吹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深深地扎根于各地的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之中。这种音乐形式在不同地域的演绎中,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差异,以及与其他民族音乐的融合现象。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地的鼓吹乐风格各具特色。例如,北方的鼓吹乐,受其寒冷、干燥的气候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往往呈现出雄浑、激昂的特点。演奏时,鼓声如雷,铜号高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相比之下,南方的鼓吹乐则更显细腻和柔和。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水乡文化深厚,这使得南方的鼓吹乐在演奏时,更注重旋律的流畅和节奏的变化,给人一种温婉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鼓吹乐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融合。例如,在西部地区,鼓吹乐与当地的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这些地区,鼓吹乐不仅继承了原有的雄浑和激昂,还融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元素,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元。在东部沿海地区,鼓吹乐则与当地的渔歌、船歌等水乡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不失海洋风情的音乐形式。鼓吹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这种音乐形式在各地的不同演绎和与其他民族音乐的融合中,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音乐文化特色。五、礼乐、雅乐、鼓吹乐的辨析在古代中国的音乐文化中,礼乐、雅乐和鼓吹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它们都是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性质、用途、演奏场合等方面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礼乐是古代中国官方制定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宣扬儒家道德观念。礼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通过音乐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在礼乐的演奏中,注重音乐的庄重、肃穆,以符合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雅乐则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雅乐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追求音乐的清新、淡雅之美。雅乐的演奏场合多为文人雅集、宴会等,其演奏方式注重技巧和情感的表现,以表达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鼓吹乐则是古代中国军队和民间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鼓吹乐以其激昂、热烈的音乐风格而著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鼓舞士气、激发人们的斗志。在鼓吹乐的演奏中,注重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以表现出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礼乐、雅乐和鼓吹乐在古代中国音乐文化中各具特色,它们分别代表了官方、文人和民间对音乐的不同追求和理解。通过辨析这三种音乐形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1.三种音乐形式的异同比较,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等。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礼乐、雅乐与鼓吹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在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从历史背景来看,三种音乐形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礼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雅乐,作为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的音乐,同样源自周代,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而鼓吹乐,则起源于汉代,是一种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在文化内涵方面,礼乐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以及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雅乐则以其高雅、庄重的艺术风格,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精华。鼓吹乐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在民间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民间风情和民俗习惯。在表现形式上,三种音乐形式也各有特色。礼乐通常与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雅乐则以其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通过独奏、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鼓吹乐则以其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音乐元素,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喜爱。礼乐、雅乐与鼓吹乐在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异同。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通过对这三种音乐形式的深入剖析和辨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2.三种音乐形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如各自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在传统文化中,礼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礼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的体现。在古代的宫廷、祭祀、宴会等场合,礼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尊卑有序、和谐共处的社会秩序。通过礼乐的传承,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念得以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雅乐,作为古代宫廷音乐,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的体现。雅乐注重音乐与诗词、舞蹈的结合,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古代,雅乐常常与文人雅集、诗词唱和等活动相结合,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雅乐的传承,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文化精神得以流传后世,对后世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吹乐,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它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虽然不如礼乐和雅乐那么显赫,但其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鼓吹乐常常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相结合,成为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鼓吹乐的传承,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地域特色得以传承和发展,对后世的民俗文化、音乐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礼乐、雅乐和鼓吹乐在传统文化中各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不同层面上对文化传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礼乐代表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雅乐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而鼓吹乐则展示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特色。三种音乐形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3.三种音乐形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如如何融入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等。在现代社会中,礼乐、雅乐和鼓吹乐这三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并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都开设了相关课程,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和了解这些传统音乐。通过这种方式,这些音乐形式得以在年轻一代中扎根,为它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音乐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许多音乐家和艺术家在保持传统音乐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使得这些传统音乐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例如,一些音乐家将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音乐作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些传统音乐形式也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它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国际音乐活动、举办音乐会等形式,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礼乐、雅乐和鼓吹乐等传统音乐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们通过教育传承、创新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方式,不断融入现代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这些传统音乐形式的保护和推广,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六、结论经过对礼乐、雅乐和鼓吹乐的深入辨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三种音乐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礼乐作为官方仪式和庆典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秩序和礼仪雅乐则更多地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儒家文化的内涵而鼓吹乐则以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和音乐风格,成为了民间音乐的代表。三种音乐形式在发展历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礼乐和雅乐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演奏曲目和表演形式,而鼓吹乐则随着民间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创新。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音乐风格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对三种音乐形式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这些音乐形式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反映。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也能为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礼乐、雅乐和鼓吹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历史背景共同构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这些音乐形式的内涵和价值,以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总结全文内容,强调礼乐、雅乐、鼓吹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全文深入探讨了礼乐、雅乐、鼓吹乐这三种传统音乐形式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厚内涵与重要地位。这三种音乐形式,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音乐的瑰丽画卷。礼乐,作为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载体,既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又展现了和谐美好的音乐艺术。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与人伦道德,通过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引导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雅乐,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它以清新淡雅的音乐风格,表现出文人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雅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鼓吹乐,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以其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与审美追求。鼓吹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音乐宝库,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礼乐、雅乐、鼓吹乐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通过对这三种音乐形式的辨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展望三种音乐形式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礼乐、雅乐和鼓吹乐,这三种古老而独特的音乐形式,历经千年的沉淀和传承,至今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三种音乐形式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对于礼乐而言,其作为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蕴含着深厚的礼仪精神和文化内涵。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礼乐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在重要的社交场合或文化活动中引入礼乐表演,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雅乐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音乐形式,具有高雅、清新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对雅乐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雅乐音乐会、雅乐节等活动,提高雅乐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吹乐作为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鼓吹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鼓励其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鼓吹乐作品。还可以将鼓吹乐与旅游、文化产业等相结合,推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礼乐、雅乐和鼓吹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宣传推广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这三种音乐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其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广义的“鼓吹”,见于明代的专业鼓吹行。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渐在民间发展;明、清虽仍有官府设置,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世各类新兴乐种。初创阶段不晚于汉初。班氏家族称雄于西北时,班壹已经用了鼓吹乐(《定军礼》),它的来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至汉武帝时,鼓吹乐中的“横吹”,还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中汲取创作素材;六朝时亦与“北狄乐”、“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作为在中原发展、成熟的乐种,与先秦“恺乐”(一种军乐)的关系无考;从两汉间,朝廷与军中习用民间音乐的传统来说,则与相和歌、清商乐有密切联系。《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小序:“长箫、短箫,《伎录》并云:孙(丝)竹合作,执节者歌”;清商乐曲辞《黄鹄曲》小序:“按《黄鹄》本汉横吹曲名。”鼓吹乐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在汉代军乐中也并不避免爱情和反战题材的民歌原词,如汉铙歌《上邪》歌唱爱情的永恒,横吹曲《紫骝马》歌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之类。只从《乐府诗集》中现存鼓吹曲辞的形式与内容上即可看出鼓吹乐与两汉魏晋以来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流行,大约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当时用鼓、角、笳来演奏。角和笳这两种吹乐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联系。角最初是用兽角制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作。笳最初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两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鼓吹乐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汉哀帝时乐府里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看,不仅仅限于军乐军歌,还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和反战内容的作品。其中有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思》,歌颂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诅咒统治阶级发动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民歌,后被各地鼓吹乐所吸收。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的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有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等不同称谓。汉魏间的鼓吹乐按用途区分,一般有下列几种类:①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称为“食举乐”(宴席、饮膳时所用),亦称“长箫”。黄门鼓吹也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仪仗)。《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列殿廷与供卤簿,和后世鼓乐兼有坐乐、行乐颇为相同。②骑吹:用于卤簿,随行帝王、贵族等车驾,以用箫、笳、鼓、□等乐器在马上演奏而得名。③短箫铙歌:蔡邕指为军乐,主要用于社、庙、“恺乐”、“无会”、“郊祀”“校猎”等盛大活动。④横吹:用于随军演奏,朝廷常以其赐予边将。《乐府诗集》卷21解释鼓吹与横吹的区别:“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晋书·乐志》又说:“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由此可知“横吹”为后起,它的代表作品即著名的《新声二十八解》(《晋书·乐志》)。隋唐鼓吹乐仍由天子近侍及太常鼓吹署掌握。略同前代,但分部与名称有异,其礼仪用途则仍为汉代鼓吹的延续。①前代黄门鼓吹用于宴享及天子专用卤簿者,相当于隋代“□鼓部”,或唐代“鼓吹部”。“□鼓部”用□鼓、金钲、大鼓、小鼓、长鸣角、次鸣角、大角。唐“鼓吹部”不用大角。②前代短箫铙歌用于郊、庙及恺乐。相当于隋代“铙鼓部”,用歌、鼓、箫、笳。唐代则分之为“羽葆部”(乐器加用□于)、“铙吹部”2部。《旧唐书·音乐志》载:“铙吹部”用于凯乐时,又别增乐器如筚篥、铙等,取骑吹形式。“鼓吹令丞前导,分行于兵马俘馘之前。将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③前代骑吹、横吹兼用于卤簿与行军。略可相当于隋、唐的“大横吹部”(角、节鼓、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与“小横吹部”(大横吹减去节鼓)。宋代的宫廷鼓吹乐称“随军番部大乐”,用于贴近皇帝御驾的仪仗行列,多用禁军或内监掌握,而不属鼓吹署。据《武林旧事》,有拍板番鼓大鼓札子哨笛龙笛□篥2,全乐队约50余人。规模较小的活动中,则由禁军选拔组成“马后乐”。明、清鼓吹乐中同类的卤簿乐,则由“銮仪卫”掌握。清代宫廷鼓吹乐称为“铙歌乐”,分卤簿乐、前部乐、行幸乐、凯旋乐4类。卤簿乐用于祭祀、朝会及宴乐,名为“铙歌鼓吹”。前部乐又称“大罕波”。行幸乐不用于祭祀,用于出行及停留之时,也常在骑驾出入间用以引导卤簿乐,包含有“鸣角”、“铙歌大乐”、“铙歌清乐”诸曲。凯旋乐用于出师、报捷、凯旋的祀神、敬天行礼活动,其铙歌、凯歌乐曲至今有乾隆年间定的工尺谱留存。铙歌乐所用乐器,除保存汉以来鼓吹乐有鼓、有角的遗制外,又加用笙、篪、云锣、铙钹等金属打击乐器。大体如上,无严格界限,每随时代而异。一般情况下宋以前的鼓吹乐,共同点较多,宋、元以后则变化较大,愈近后世,鼓吹乐各种类就愈加失去其间的区别,逐渐混一,统称为鼓吹。但即使是汉魏六期间的鼓吹乐,其种类、用途之间的关系也未可执一而论。陈后主遣宫女学来的“北方箫鼓”(实即“长箫”)却不限于黄门鼓吹的原有用途;将鼓吹用于游乐活动直至“百戏”的伴奏,将鼓吹场合自亭台而至楼船、楼车等,也是汉画像砖中常见的传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小序:“周武帝每元正大会,以梁案(梁时鼓吹称“熊罴十二案”)架列于悬间(钟、磬“乐悬”之间),与正乐合奏”,更是一种俗乐雅奏。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虽在理论上将鼓吹乐所用乐器排斥在雅乐诸器之外,但与鼓吹乐的历史相始终,自西汉王朝直至清末,从号称神圣的郊庙祭祀活动直至隆重的军事大典,都有大量应用鼓吹乐的事例存在。鼓吹乐的初期阶段,采自民间而供奉官府。其后,至南北朝时如邓县画像砖所示,则又流入民间并为豪富之家使用。明、清以后,作为宫廷与官府使用的鼓吹乐,已成古代史上这一乐种的余波;反之,流入民间的鼓吹艺人及其技艺,却在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取得新的进展,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各以“鼓吹”、“鼓乐”、“吹打”为名的近世民间器乐合奏诸乐种,逐渐进入形成或发展的鼓吹乐种吹打乐是中国最普遍的器乐品种,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岁时节日,都少不了吹打锣鼓。它的主奏乐器“唢呐”,也就成为民间运用最广泛、普通百姓最喜闻乐听的乐器。“唢呐”俗称“喇叭”,小者称“海笛”。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苇制哨子,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它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开始热烈、欢快的乐段结束后,乐队奏出一个固定的伴奏音型,在它的衬垫下,音色高亢明亮的唢呐细腻地模拟各种飞鸟啼鸣。这些极近形象、竭尽变化的模仿,既表现了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在凡俗生活中提取艺术性灵的趣味,同时也是表现民间艺人演奏功夫的即兴性乐段。它的广泛流传,更得益那如此美妙、吉祥的曲名。展示“唢呐”另一面品格的传统曲目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一枝花》,它采用梆子“哭腔”,奏出凄楚悲切的音调。最后以曲牌《小桃红》为素材的快板乐段,充分发挥了这一乐种中紧板慢唱的“穗子”手法,渐次逐一拉长一串长音,尽情表现演奏者的气息偷换技巧。因与宗教音乐关系密切,将在有关章节一同介绍,这里只介绍管子演奏的几首著名乐曲。本世纪最著名的民间管子演奏家杨元亨先生吹奏的、流传于北方地区民间笙管乐种中的《万年欢》,据音乐史学家的考证,相当程度地保留着唐代同名曲牌的面貌。旋律庄重古朴,常作移调处理,中间部分对变化音的强调,尤其具有唐代音乐中突出“新声变律”的鲜明色彩。流行于冀中地区的大管子曲《放驴》,具有浓郁的北方音乐风格。乐曲的慢板部分,表现了农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和热烈奔放的感情,逗趣对答式的乐汇极富生活气息。快板部分旋律活泼欢快,曲调轻松诙谐。大管特有的演奏技法如涮音、跨五音、打音、颤音等,借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曲是河北民间器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另一首名作《江河水》是50年代初由王石路等人根据辽宁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改编成的双管独奏曲。曲调凄厉哀婉,感情悲怆激越。仙游度尾鼓吹乐始兴于宋,盛行于建国初期,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称其“闽中雅乐,太古遗音。”仙游县志载:仙游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又经长期演变发展,形成浓郁地方特色,其中“大鼓吹”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鼓吹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声复调因素),迎宾送客等大场面开场和收场都要用“大鼓吹”演奏。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古老乐种,源于北宋。本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结合,成为黄门鼓乐,后经历代入闽的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因战乱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场面相吻合。清光绪五年的《仙游县志》引黄仲昭《旧志》说:(宋)太祖兴国初,陈洪进据漳泉二州,戎马千万众,前歌后舞入此城……王师入城,作笳鼓为乐……。笳鼓就是吹鼓乐。史载,宋代武职官员在协台以上的都在衙署东西辕门外,各搭吹鼓楼,东边司吹,西边司鼓,每日三餐鸣炮吹打,以示武官威仪。光绪末年废除此制,乐工转到民间演奏。演奏时用大唢呐一对,打击乐除大鼓外,还有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逐渐演变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调式和板式则尽显简约质朴之美,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其曲谱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表示,随后才改为“1234567”。“文革”动乱时期,鼓吹乐遭劫,乐班遣散,艺人改行,曲目流失,乐音沉寂。民间鼓吹乐。俗称“鼓乐”。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省,其中尤以流传于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地区的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中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据当地鼓吹艺人的回忆,有的已有十几代的家传技艺,仅从这一点来推算,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将它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一江风》、《朝天子》、《到春来》、《叠断桥》、《采茶儿》之类。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当地流传。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房”,它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鲁西南鼓吹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打击乐器两类。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把攥子(只用于咔戏)、大号(俗称“老嗡”)。打击乐器有小钹、梆子、钹子、云锣、小锣、乐鼓(也称“小墩鼓”)。如奏“咔戏”,则加用皮鼓、简板、中钹、大锣、小锣等。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合常见的有五种:用一唢呐(一般用中音唢呐)主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单大笛”。所用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一至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汪锣、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八人,是鲁西南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演奏形式。用两支唢呐(用两支低音唢呐)演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对大笛”。所用管乐器有低音唢呐(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六人。用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笙、笛合奏的形式,此编制为演奏大弦子戏曲牌的专用乐队。所用管乐器有锡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只用小钗或梆子。乐队人数一般为五人。笙、笛合奏形式,此编制是用来演奏柳子戏曲牌或民间小曲的乐队。所用管乐器有笛、笙(二人);打击乐器仅用小钗。乐队人数一般为四人。卡戏乐队,所用管乐器有唢呐(兼奏把攥子)、笙(—至二人)、笛子;打击乐器有皮鼓、简板、小钗、小锣、大锣。乐队人数一般八至九人。鲁西南鼓吹乐常用的调名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承袭原地方戏曲的演奏指法变换称呼为平调、越调、二八调、“下调、起调;另一个是民间鼓吹乐所用工尺谱演奏指法变换称呼六字调、尺字调、上字调、凡字调、五字调。鲁西南鼓吹乐曲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为一曲多变的灵活运用。普西南鼓吹乐一曲多奏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有严格变奏、板腔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卖二种。变化最丰富、最集中的是《开门》和《抬花轿》这两首乐曲。以民间器乐曲牌《开门》为例,可变化派生为《上字开门》、《尺字开门》、《凡字开门》、《六字开门》、《五字开门》、《大合套》、《风绞雪》、《婚礼曲》等十几首乐曲。以《抬花轿》曲牌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变体有《抬花轿》、《拜花堂》、《大笛二板》、《大笛锣》、《百鸟朝凤》、《快慢笛绞》等十几首乐曲。其二,鲁西南鼓吹乐富于特点的展开部分“穗子”。“穗子”在全曲是一个具有对比展开性的独立部分,它的持点是演奏上具有极大的即兴性,音型细碎,展开自由,旋律在环绕中心音不断变换游移时,伴随着丰富的节奏音型和多种演奏技巧,是显示民间演奏家卓越才华和高超演技的段落。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气控音、气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萧音、苦音等。除由《开门》、《抬花轿》派生的乐曲外,还有唢呐曲《庆贺令》、《十样景》、《采茶歌》、《集贤宾》、《风阳歌绞八板》、《一枝花》、《一江风》、《越调步步娇》、《混江龙》等;锡笛笛《山坡羊》、《驻马亭》、《锁兰枝》、《驻云飞》、《罗罗》等;笛曲《双合凤》、《小笛曲》、《花香蜂婶舞》、《越调黄莺》、《风落松》、《喜新婚》、《步步高》等。鲁西南鼓吹乐著名的演奏家有袁子文、魏永堂、和贯贤、张玉柏、牛云海、任同祥等。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其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词,可供歌唱。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广义的“鼓吹”,见于明代的专业鼓吹行。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渐在民间发展;明、清虽仍有官府设置,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世各类新兴乐种。初创阶段不晚于汉初。班氏家族称雄于西北时,班壹已经用了鼓吹乐(《定军礼》),它的来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至汉武帝时,鼓吹乐中的“横吹”,还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中汲取创作素材;六朝时亦与“北狄乐”、“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作为在中原发展、成熟的乐种,与先秦“恺乐”(一种军乐)的关系无考;从两汉间,朝廷与军中习用民间音乐的传统来说,则与相和歌、清商乐有密切联系。《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小序:“长箫、短箫,《伎录》并云:孙(丝)竹合作,执节者歌”;清商乐曲辞《黄鹄曲》小序:“按《黄鹄》本汉横吹曲名。”鼓吹乐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在汉代军乐中也并不避免爱情和反战题材的民歌原词,如汉铙歌《上邪》歌唱爱情的永恒,横吹曲《紫骝马》歌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之类。只从《乐府诗集》中现存鼓吹曲辞的形式与内容上即可看出鼓吹乐与两汉魏晋以来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流行,大约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当时用鼓、角、笳来演奏。角和笳这两种吹乐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联系。角最初是用兽角制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作。笳最初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两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鼓吹乐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汉哀帝时乐府里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看,不仅仅限于军乐军歌,还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和反战内容的作品。其中有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思》,歌颂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诅咒统治阶级发动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民歌,后被各地鼓吹乐所吸收。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的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有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等不同称谓。汉魏间的鼓吹乐按用途区分,一般有下列几种类:①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称为“食举乐”(宴席、饮膳时所用),亦称“长箫”。黄门鼓吹也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仪仗)。《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列殿廷与供卤簿,和后世鼓乐兼有坐乐、行乐颇为相同。②骑吹:用于卤簿,随行帝王、贵族等车驾,以用箫、笳、鼓、□等乐器在马上演奏而得名。③短箫铙歌:蔡邕指为军乐,主要用于社、庙、“恺乐”、“无会”、“郊祀”“校猎”等盛大活动。④横吹:用于随军演奏,朝廷常以其赐予边将。《乐府诗集》卷21解释鼓吹与横吹的区别:“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晋书·乐志》又说:“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由此可知“横吹”为后起,它的代表作品即著名的《新声二十八解》(《晋书·乐志》)。隋唐鼓吹乐仍由天子近侍及太常鼓吹署掌握。略同前代,但分部与名称有异,其礼仪用途则仍为汉代鼓吹的延续。①前代黄门鼓吹用于宴享及天子专用卤簿者,相当于隋代“□鼓部”,或唐代“鼓吹部”。“□鼓部”用□鼓、金钲、大鼓、小鼓、长鸣角、次鸣角、大角。唐“鼓吹部”不用大角。②前代短箫铙歌用于郊、庙及恺乐。相当于隋代“铙鼓部”,用歌、鼓、箫、笳。唐代则分之为“羽葆部”(乐器加用□于)、“铙吹部”2部。《旧唐书·音乐志》载:“铙吹部”用于凯乐时,又别增乐器如筚篥、铙等,取骑吹形式。“鼓吹令丞前导,分行于兵马俘馘之前。将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③前代骑吹、横吹兼用于卤簿与行军。略可相当于隋、唐的“大横吹部”(角、节鼓、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与“小横吹部”(大横吹减去节鼓)。宋代的宫廷鼓吹乐称“随军番部大乐”,用于贴近皇帝御驾的仪仗行列,多用禁军或内监掌握,而不属鼓吹署。据《武林旧事》,有拍板番鼓大鼓札子哨笛龙笛□篥2,全乐队约50余人。规模较小的活动中,则由禁军选拔组成“马后乐”。明、清鼓吹乐中同类的卤簿乐,则由“銮仪卫”掌握。清代宫廷鼓吹乐称为“铙歌乐”,分卤簿乐、前部乐、行幸乐、凯旋乐4类。卤簿乐用于祭祀、朝会及宴乐,名为“铙歌鼓吹”。前部乐又称“大罕波”。行幸乐不用于祭祀,用于出行及停留之时,也常在骑驾出入间用以引导卤簿乐,包含有“鸣角”、“铙歌大乐”、“铙歌清乐”诸曲。凯旋乐用于出师、报捷、凯旋的祀神、敬天行礼活动,其铙歌、凯歌乐曲至今有乾隆年间定的工尺谱留存。铙歌乐所用乐器,除保存汉以来鼓吹乐有鼓、有角的遗制外,又加用笙、篪、云锣、铙钹等金属打击乐器。大体如上,无严格界限,每随时代而异。一般情况下宋以前的鼓吹乐,共同点较多,宋、元以后则变化较大,愈近后世,鼓吹乐各种类就愈加失去其间的区别,逐渐混一,统称为鼓吹。但即使是汉魏六期间的鼓吹乐,其种类、用途之间的关系也未可执一而论。陈后主遣宫女学来的“北方箫鼓”(实即“长箫”)却不限于黄门鼓吹的原有用途;将鼓吹用于游乐活动直至“百戏”的伴奏,将鼓吹场合自亭台而至楼船、楼车等,也是汉画像砖中常见的传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小序:“周武帝每元正大会,以梁案(梁时鼓吹称“熊罴十二案”)架列于悬间(钟、磬“乐悬”之间),与正乐合奏”,更是一种俗乐雅奏。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虽在理论上将鼓吹乐所用乐器排斥在雅乐诸器之外,但与鼓吹乐的历史相始终,自西汉王朝直至清末,从号称神圣的郊庙祭祀活动直至隆重的军事大典,都有大量应用鼓吹乐的事例存在。鼓吹乐的初期阶段,采自民间而供奉官府。其后,至南北朝时如邓县画像砖所示,则又流入民间并为豪富之家使用。明、清以后,作为宫廷与官府使用的鼓吹乐,已成古代史上这一乐种的余波;反之,流入民间的鼓吹艺人及其技艺,却在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取得新的进展,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各以“鼓吹”、“鼓乐”、“吹打”为名的近世民间器乐合奏诸乐种,逐渐进入形成或发展的鼓吹乐种吹打乐是中国最普遍的器乐品种,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岁时节日,都少不了吹打锣鼓。它的主奏乐器“唢呐”,也就成为民间运用最广泛、普通百姓最喜闻乐听的乐器。“唢呐”俗称“喇叭”,小者称“海笛”。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苇制哨子,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它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开始热烈、欢快的乐段结束后,乐队奏出一个固定的伴奏音型,在它的衬垫下,音色高亢明亮的唢呐细腻地模拟各种飞鸟啼鸣。这些极近形象、竭尽变化的模仿,既表现了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在凡俗生活中提取艺术性灵的趣味,同时也是表现民间艺人演奏功夫的即兴性乐段。它的广泛流传,更得益那如此美妙、吉祥的曲名。展示“唢呐”另一面品格的传统曲目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一枝花》,它采用梆子“哭腔”,奏出凄楚悲切的音调。最后以曲牌《小桃红》为素材的快板乐段,充分发挥了这一乐种中紧板慢唱的“穗子”手法,渐次逐一拉长一串长音,尽情表现演奏者的气息偷换技巧。因与宗教音乐关系密切,将在有关章节一同介绍,这里只介绍管子演奏的几首著名乐曲。本世纪最著名的民间管子演奏家杨元亨先生吹奏的、流传于北方地区民间笙管乐种中的《万年欢》,据音乐史学家的考证,相当程度地保留着唐代同名曲牌的面貌。旋律庄重古朴,常作移调处理,中间部分对变化音的强调,尤其具有唐代音乐中突出“新声变律”的鲜明色彩。流行于冀中地区的大管子曲《放驴》,具有浓郁的北方音乐风格。乐曲的慢板部分,表现了农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和热烈奔放的感情,逗趣对答式的乐汇极富生活气息。快板部分旋律活泼欢快,曲调轻松诙谐。大管特有的演奏技法如涮音、跨五音、打音、颤音等,借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曲是河北民间器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另一首名作《江河水》是50年代初由王石路等人根据辽宁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改编成的双管独奏曲。曲调凄厉哀婉,感情悲怆激越。仙游度尾鼓吹乐始兴于宋,盛行于建国初期,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称其“闽中雅乐,太古遗音。”仙游县志载:仙游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又经长期演变发展,形成浓郁地方特色,其中“大鼓吹”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鼓吹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声复调因素),迎宾送客等大场面开场和收场都要用“大鼓吹”演奏。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古老乐种,源于北宋。本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结合,成为黄门鼓乐,后经历代入闽的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因战乱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场面相吻合。清光绪五年的《仙游县志》引黄仲昭《旧志》说:(宋)太祖兴国初,陈洪进据漳泉二州,戎马千万众,前歌后舞入此城……王师入城,作笳鼓为乐……。笳鼓就是吹鼓乐。史载,宋代武职官员在协台以上的都在衙署东西辕门外,各搭吹鼓楼,东边司吹,西边司鼓,每日三餐鸣炮吹打,以示武官威仪。光绪末年废除此制,乐工转到民间演奏。演奏时用大唢呐一对,打击乐除大鼓外,还有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逐渐演变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调式和板式则尽显简约质朴之美,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其曲谱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表示,随后才改为“1234567”。“文革”动乱时期,鼓吹乐遭劫,乐班遣散,艺人改行,曲目流失,乐音沉寂。民间鼓吹乐。俗称“鼓乐”。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省,其中尤以流传于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地区的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中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据当地鼓吹艺人的回忆,有的已有十几代的家传技艺,仅从这一点来推算,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将它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一江风》、《朝天子》、《到春来》、《叠断桥》、《采茶儿》之类。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当地流传。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房”,它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鲁西南鼓吹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打击乐器两类。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把攥子(只用于咔戏)、大号(俗称“老嗡”)。打击乐器有小钹、梆子、钹子、云锣、小锣、乐鼓(也称“小墩鼓”)。如奏“咔戏”,则加用皮鼓、简板、中钹、大锣、小锣等。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合常见的有五种:用一唢呐(一般用中音唢呐)主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单大笛”。所用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一至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汪锣、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八人,是鲁西南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演奏形式。用两支唢呐(用两支低音唢呐)演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对大笛”。所用管乐器有低音唢呐(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六人。用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笙、笛合奏的形式,此编制为演奏大弦子戏曲牌的专用乐队。所用管乐器有锡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只用小钗或梆子。乐队人数一般为五人。笙、笛合奏形式,此编制是用来演奏柳子戏曲牌或民间小曲的乐队。所用管乐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夫妻双方离婚协议书
- 土地租赁合同双方协议书七篇
- 2025无财产离婚协议书
- 面神经炎病因介绍
- 错构瘤病因介绍
- 荨麻疹病因介绍
- 11化学中考真题汇编《氧气的性质》及答案
- (2024)乳制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真题 专题01 单项选择(安徽专用)
- 2023年耐磨剂项目融资计划书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高级英语I(上)-华东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
- 工程热力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东北电力大学
- 西师大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中职班级建设方案课件
- 【良品铺子应收账款现状及其风险分析(论文10000字)】
-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 TB-T 3356-2021铁路隧道锚杆-PDF解密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MOOC 基础生物化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pfna手术术后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