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_第1页
语文(浙江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_第2页
语文(浙江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_第3页
语文(浙江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_第4页
语文(浙江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浙江卷)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谈到“少年智则国智”!班级准备围绕“爱智慧”这一主题做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专题一从字源演变中理解“智慧”(12分)左图是“智”“慧”二字的字源演变。(图源汉典网)1.左图是“智”“慧”二字的字源演变。(图源汉典网)1.探究小组想借助这些古老的字体,设计一张毕业纪念卡片,用于时刻提醒收到卡片的同学要“爱智慧”。(12分)1.(1)(4分)要素一为纪念卡选取名句句子:。理由:。(2)(4分)要素二为纪念卡选取字体字体:。理由:。(3)(4分)要素三为纪念卡选取主色调颜色:。理由:。专题二在文化发展中实践“智慧”(8分)2.探究小组在借助《说文解字》完成纪念卡片设计后,想进一步研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其他篇章。(8分)材料一辩论材料二“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传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节选自《诗经》第四)小语:外交场合中外交家的语言充满智慧,但智慧应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若是如战国策士那样是万不可取的。小文:是的是的,智慧应该使社会更文明更进步,而不应只成为职业策士谋取名利的工具。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节选自《战国策》第八)总结:根据以上小语小文的对话,选择与材料一子太叔或材料二苏秦进行对话,与其辩论策士的意义。专题三感受鲁迅的“智慧”(40分)经过专题一“爱智慧”纪念卡的设计以及专题二对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的研读,相信此时的你一定对“爱智慧”从文字与文化两方面有了些许思考。本专题我们将与鲁迅先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谈。(40分)●教材中的鲁迅(素材收集自西湖语文)表1统编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学段散文小说杂文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祝福》《阿Q正传》《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表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统计七(上)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朝花夕拾》1926.9.18(厦门)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七(下)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1926.3.10(北京)八(上)第二单元藤野先生1926.10.12(厦门)八(下)第一单元社戏小说《呐喊》1922.10(北京)九(上)第四单元故乡1921.1(北京)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杂文《且介亭杂文》1934.9.25(上海)九(下)第二单元孔乙己小说《呐喊》1919.3(北京)●网友眼中的鲁迅(素材收集自西湖语文)●生活中的鲁迅(素材拍摄于绍兴鲁迅纪念馆)●学者眼中的鲁迅(素材收集自西湖语文)鲁迅是永恒的“山”,而年轻人却是一代一代流动的“水”,这“山”和“水”的关系,是永远引人遐想的。——钱理群●朱自清眼中的鲁迅(节选自陈子善《浙江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三面,现在写这篇短文作纪念。第一次记得在十三年的夏天,我从白马湖到上海。有一天听郑振铎先生说,鲁迅先生到上海了。文学研究会想请他吃饭,叫我也去。我很高兴能会见这位《呐喊》的作者。那是晚上,有两桌客。自己因为不大说话,便和叶圣陶先生等坐在下一桌上;上一桌鲁迅先生外,有郑振铎、沈雁冰、胡愈之、夏丏尊诸位先生。他们谈得很起劲,我们这桌也谈得很起劲——因此却没有听到鲁迅先生谈的话。那晚他穿一件白色纺绸长衫,平头,多日未剪,长而干,和常见的相片一样。脸方方的,似乎有点青,没有一些表情,大约是饱经人生的苦辛而归于冷静了罢。看了他的脸,好像重读一篇《〈呐喊〉序》。席散后,胡愈之、夏丏尊几位到他旅馆去。到了他住室,他将长衫脱下,随手撂在床上。丏尊先生和他是在浙江时的老朋友,心肠最好,爱管别人闲事;看见长衫放在床上,觉得不是地方,便和他说,这儿有衣钩,你可以把长衫挂起来。他没理会。过一会,丏尊先生又和他说,他却答道,长衫不一定要挂起来的。丏尊先生第二天告诉我,觉得鲁迅先生这人很有趣的。丏尊先生又告诉我,鲁迅先生在浙江时,抽烟最多,差不多不离口,晚上总要深夜才睡。还有,周予同先生在北平师大时,听过他讲中国小说史,讲得神采奕奕,特别是西王母的故事。这也是席散后谈起的。后两回会见,都在北平宫门口西三条他宅里,那时他北来看老太太的病。我们想请他讲演一次,所以去了两回。第一回他大约刚起来,在抽着水烟。谈了不多一会我就走了。他只说有个书铺要他将近来文字集起来出版叫《二心集》,问北平看到没有。我说好像卖起来有点不便似的。他说,这部书是卖了版权的。再一回看他,恰好他去师大讲演去了,朱夫人说就快回来了,我便等着。一会儿,果然回来了,鲁迅先生在前,还有T先生和三四位青年。我问讲的是什么,他说随便讲讲;第二天看报才知道是“穿皮鞋的人与穿草鞋的人”。(原题记不清了,大意如此。)他说没工夫给我们讲演了;我和他同T先生各谈了几句话,告辞。他送到门口,我问他几时再到北平来,他说不一定,也许明年春天。但是他从此就没有来,我们现在也再见不到他了。3.通过统计表,我们可以清楚鲁迅作品的教材分布。请对比《孔乙己》和《社戏》这两篇小说,分别说明这两部作品中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故事和人物展现当时社会风貌的,并谈谈你对鲁迅作品中儿童视角运用的理解。(10分)4.二选一作答。(10分)(1)有学者认为:在汗牛充栋的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朱自清此文可能并不起眼,但他的文字是朴素的,平实的,他用平视而不是仰视的眼光打量鲁迅,连鲁迅晨起“抽着水烟”都写到了,自有其真实感和亲和力,可谓难能可贵。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此观点做出理解。(2)朱自清弟弟朱国华在《难以忘怀的往事》中写到:我家原是绍兴人氏,母亲周姓,与鲁迅同族。周、朱两姓门户相当,常有联姻,均为当地大族,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是我家的远亲。基于这一亲缘背景,就朱自清此篇纪念文章中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情感作利弊分析。5.综合“网友眼中的鲁迅”与“生活中的鲁迅”材料,探究鲁迅形象与朱自清笔下鲁迅形象异同。(10分)6.综合第4题和第5题以及钱理群先生的评论,谈一谈鲁迅的生活智慧对你的启发。(10分)专题四感受《史记》的“智慧”(20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小文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制作“战国四公子”手抄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向你求助。【资料一】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①,怒而使使召驩。驩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②。文奉邑少,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驩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馀不足。有馀者,为要期③。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岳麓书社)【资料二】平原君已定从而归④,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⑤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岳麓书社)【注释】①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孟尝君,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后面几处“文”即指孟尝君;冯驩,亦作“冯谖(xuān),音同,孟尝君门客;券书,借钱时所立之契约。②薛:孟尝君的封地。③要期:约定日期还钱。要,同“约”。④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平原君,名胜,战国时赵国公子,后文的“胜”即指平原君;定从,从同“纵”,指与楚国定好盟约,联合抗秦。⑤毛先生:毛遂,平原君门客。⑥九鼎大吕:指传国的宝器,这里指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7.(10分)请帮助疏通文意。断句子(1)(3分)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限断三处)释字词迁移法:(2)(2分)曾益其所不能:()→奉邑:()联想法:(3)(1分)厉士民:想到“砺”和“励”,推测“厉”可译为()辨析法:(4)(2分)选出与“毛先生以三寸之舌”一句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A.已而之细柳军

B.丈夫之冠也C.舜发于畎亩之中

D.环而攻之而不胜译句子(5)(2分)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馀不足。8.(10分)学习小组想要在手抄报上写一则“简评”,请你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小文:明明是“孟尝君列传”,司马迁却突出写冯谖;明明是“平原君列传”,促使赵楚“定从”的却是毛遂。你们觉得司马迁更欣赏谁呢?是孟尝君、平原君这样的贵族公子,还是冯谖、毛遂这样的下层门客?说说理由呗。我觉得司马迁更欣赏,你看。专题五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40分)说明:9题10题二选一作答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40分)“墨子号”里有“小孔成像”的基因,飘过秦砖汉瓦的雪也飘过现代高楼,话剧《骆驼祥子》改编于老舍的经典名著,模仿人类智能出现了AI……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包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10.学校举办征文活动,请你参与。【汉字溯源】“路”从足从各,本意为“言道路人各有適也”,表示“路就是每个人各自前往的地方。”【路的解读】(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