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
属于
,子贡属于
。(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依据这么断句,综合
上述材料,分析孔子教育技巧。(4分)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候人。孔子经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涵养,或同有某种不足,表达出平
等候人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一样含有“用舍行藏”涵养,意在勉励颜回愈加精进。孔子对
子贡一番话,意在抚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第1页解析
(1)假如能记得《论语·先进》中评判孔子弟子那段话,就很轻易。假如不记得,能够根
据所给文段做推断。子贡赞赏颜回(即颜渊),孔子也赞赏他。在《论语》中,孔门学子崇尚
学问主要是做人学问,故可推断颜渊属于“德行”标兵。在《论语》中,子贡与孔子对话很
多,从第一段材料中也可看出子贡很会说话,故可推断子贡为“言语”标兵。(2)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在学生面前称赞另一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同自己说话学生同等地
位上,说自己也不如。包含两重意义:①很平易近人,说“我和你一样”,放低姿态,平等候人,尊重
他人;②善于赞扬,也善于勉励,对某方面较落后学生,既认可他差距,又不是批评他促他进步,
而是说“我和你一样”,包含着我陪你一起追赶意思。[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加好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事
能够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能够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话,不如
啊。”(《论语·公冶长》)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么了!”(《论语·述而》)第2页2.(浙江,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
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
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含义是
。(不超出6个字)(1分)(2)依据选文,了解并概括墨子“为政”思想。(4分)答案(1)去无用之费(2)①不赞成经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第3页解析(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关键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
起,谈到节约费用对为政含有主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中心即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
用,即原文中“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答案。(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办法。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
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依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去无
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概括出墨子“为政”
思想即可。[译文]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财利能够加倍增加;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财利能够加培增加。这种
财利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依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
君主当政,他公布命令,举行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所以使用
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利益也就很多。第4页3.(浙江,23—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
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
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
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依据材料能够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注
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功效。(3分)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解释。(2)分别以“知言”“养气”为陈说对象压缩两个分句,而且注意句式一致。第5页4.(浙江,23—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
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表达了孔子
观。(1分)(2)孔子为何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
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评价是正确,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标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
取舍标准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他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无须向他人去借来表明自己善良,所以
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第6页5.(浙江,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
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
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空缺部分。(2分)(2)依据上面材料,简析孔子观点。(3分)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埋怨是困难,富有而不骄横是轻易,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
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但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但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1)“箪食瓢饮”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
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
遇中人格操守必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问答中,孔子观点有显著倾向性,这应
是答题关键点。第7页1.(福建,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
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
易:修治,耕种。(1)尧、舜“忧”与农夫有什么不一样?请简述。(3分)(2)为何说“为天下得人难”?请依据选段谈谈你了解。(3分)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1)[关键点]“忧”内容不一样:①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②尧、舜则为治理天下人才难得
而忧。(意思对即可)(2)[关键点]①“得人”中“人”,是治国理政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
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极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解析在弄懂文段意思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译文]尧把得不到舜看成自己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看成自己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
作自己忧虑,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所以,把天下
让给他人是轻易,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第8页2.(北京,15)依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志向,孔子对子路话不认为
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一样标点,其中一个标点以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
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个标点以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说话人。(1分)②不一样标点源于对文本不一样解读,请简明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个不一样之处。有些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个,你赞成哪一个?请说明理由。(5分)第9页答案①曾皙孔子曾皙孔子②不一样之处关键点一:第一个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
孔子三次作答。关键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关注点不一样,直到最终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是
“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话不认为然;曾皙志向与其它三人不一样,他不想从政(有出
世倾向),他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差异,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从政“哂之”,就应该也
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发问。第一个解读没有表达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1)赞同第一个解读。理由是,孔子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
他用一连串反问句,强调赤和求一样也是为政不过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
致地回答了曾皙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
间对话过程和各自不一样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友好师生关
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第10页解析①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②本题利用不一样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认识,是一道很新奇题目。做题时要把握
出题人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提议
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二者不一样,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差异;然后
从语句表示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译文](曾皙)说:“您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莫非冉有讲就不是国家大
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莫非公西华所讲不是国家大
事吗?宗庙祭奠、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
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第11页3.(福建,9)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
孙丑章句上》)[注]
厚:重,与“薄”相对。(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共同之处。(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话侧重点有什么不一样?请简述。(4分)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本身涵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2)[关键点]孔子话侧重点是,少责备他人,从而防止他人怨恨。孟子话侧重点是,假如不如
他人,不要怨恨他人,而要从本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解析(1)抓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和“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能够得出“严于责
己,宽以待人”观点。(2)孔子话重在强调“宽厚遇人,少责备他人”,而孟子话重在强调“要从本身找原因”。
读懂原文是关键。第12页1.(浙江,23—2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句读能够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一样标点引文中孔子对人、马态度。(2分)①
②
(2)对照孔子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个句读看法。(3分)C组教师专用题组第13页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表达了后儒对孔子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因为孔子“仁”
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1)不一样标点断句,表示不一样意思。主要区分在于,《论语》中了解是“不问马”;而
《经典释文》中了解是问马,只不过是后问。(2)本题含有开放性,但要在对孔子思想全方面了解基础上来思索。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理
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但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它章节有表示。
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分,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第14页2.(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
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为政观。(1分)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明评析。(4分)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作用,但也有缺点,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
人极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第15页解析(1)全文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德”字,抓住韩非子“法”字,答案就
很轻易得出。(2)本题包括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和评价。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异同,再评析即
可。[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理他们,老百姓能够免去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
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理百姓,老百姓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善,要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
进行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局面,就能够使全国整齐
一致。治理国家人需要采取多数人都得恪守方法,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方法,所以
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施法治。第16页3.(浙江,24)《论语》对后人思想有深刻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
仿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示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应
在欧阳修《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本质区分在于对义与利有不一样价值取向。解析解题关键是了解欧阳修话语:凡是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
求相同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规律。[译文]“普通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规律。”第17页4.(浙江,24)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成
语。(1分)(2)依据孔子与子贡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标准,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标准:学生主体标准(答“自主学习标准”亦可),重视身教标准(答“无言之教”或“教
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第18页解析(1)本题属于知识利用题,能够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
三”。(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往返答,以四时运行、百物生长往返
答子贡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重视身教标准。评析要言之有理。[译文]
孔子说:“(教诲学生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表示不出
时,不去启发他。提醒给他某首先,他却不能推知出其它几个方面,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
了。”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假如不说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记述什么呢?”孔
子说:“天说过什么话了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依然生长,天说过什么话了吗?”第19页1.(稽阳联谊学校联考,21—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6分)(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为政》(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3)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
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
为非。《韩非子·六反》三年模拟A组—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第20页(1)依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三个阶段。(2分)(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经济思想有何不一样。(4分)答案(1)庶民,富民,教民。(2)①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
社会秩序友好。②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轻易犯罪,
使社会混乱。解析
(1)从第一段中可找到关键词“庶”“富”“教”;第二段讲治国要先“制民之产”,使
其“足以事父母”“足以蓄妻子”,然后“驱而之善”。(2)第三段韩非子讲角度就与孔孟不
一样,他强调父母不能溺爱儿女,不应该给他们足够财物,由此延伸到国君治国,也不能让老百
姓太富有,财物富足了,人就会懒惰,懒惰了就会犯罪,社会就会混乱。第21页[译文](1)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
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
行教化。”(2)所以英明君主要求老百姓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
丰衣足食,年成不好时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轻易了。(3)母亲溺爱儿女,提供财货足够他们用了;财货足够用,他们就会滥用;一旦滥用,就会浪费无度。溺爱儿女,就不能果断加以约束;不能果断加以约束,就会使他们骄横放纵。浪费无度,家境就会
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这就是财物富足并加以厚爱、使用轻刑造成祸患。大凡人
本性,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君主软弱了,下面人就会放肆地干坏事。第22页2.(浙江十二校联盟质检,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6分)(1)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
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2)(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
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5)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
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第23页(1)面对春秋末期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3分)(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么做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1)主动入世,为人所用;若道不行,避居海外。(2)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
(或“反真”),是一个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对待生死。解析这五段语录,前两段讲是面对丧事,孔子及其学生了解和态度与孟子反、子琴张理
解和态度不一样。孔子及学生子贡主张要尊重死者,表现哀伤,“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合乎于“礼”。而孟子反、子琴张则是另外认识与做法,他们认为人死了是“反其真”,认为
是值得庆贺事情。后三段讲孔子政治思想倾向,第五段讲孔子见有机会主政,便准备前往,
表现是主动入世思想;三、四两则,则讲是没有机会出来做事,便打算避居海外等地。[译文](1)(“宰我问: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从上古行到现在,很古老了。三年什么都不能动,结果什么都
坏了,像稻谷一样,旧割掉了,新又长起来,钻燧改火,时令也改变了,岁月换了,我看管丧一年
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能够吃好饭,穿丽服,你心安吗?”宰我说:“心
第24页安啊!”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方法去做吧!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悲愁,吃
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高兴,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我现在问你一年能
不能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2)(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非常要好朋友)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
弟子子贡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
“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跟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3)孔子说:“假如我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到海外去。能跟从我大约只有仲由吧!”子
路听到这话很高兴。(4)孔子想要住在偏远地方。有些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人居住在
那里,有什么简陋呢?”(5)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人那里,君子是不
去。’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怎样解释呢?”孔子说:“是,我有过这么话。不
是说坚硬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雪白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莫非是个苦味葫芦吗?怎
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第25页3.(绍兴新昌中学,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6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文灭质,博溺心[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注]
溺心,指掩盖了天然心性或纯朴本质。(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认识有何差异?(2分)(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4分)第26页答案(1)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主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质”。(2)(示例1)我赞同子贡观点。人有了好本质,还要重视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涵养。当
代人,还是要重视文质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极难完全
实现人生价值。(示例2)我赞同庄子观点。过多外在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妨害内心淳朴。比如一个学生
假如过分重视自己仪容,就可能会妨害到本身学习或内心宁静,影响人生成长。解析(1)子贡认为“文犹质也”,庄子认为“文灭质”。答题时,要把两人观点都写出来,要
注意依据原文概括,用当代汉语表述。(2)依据自己了解写出自己观点,不论是赞同子贡,还
是赞同庄子,都必须说清理由。[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品质良好就能够了,为何还要用文采去显露呢?”子贡说:“遗憾呀,夫子
这么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就如本质,本质就如文采,它们同等主要。去掉了毛
虎皮、豹皮,和没毛犬羊皮又有什么区分呢?”“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俗学淹溺了纯真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
什么方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情状。”第27页4.(宁波镇海中学,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善无礼,
救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1)结合上述材料简明概括“礼”作用。(2分)(2)结合上述材料简明分析孔子提倡“仁”和“礼”之间关系。(4分)答案(1)①礼助人走向仁;②礼维护等级差异,使人各安其位;③礼使人自别于禽兽。(2)①仁是礼基础和内核,克己复礼是一个仁。②礼是仁目标和外在表现形式,像季氏因为
没有仁,表现在礼上以不合要求“八佾舞”出现。③孔子仁是礼指导之下仁,是以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仁爱,不是无差异兼爱、博爱。第28页解析(1)第一则,孔子讲,复礼则天下归仁,这是作用之一;第二则讲有礼,才有等级规范;第四则
讲有礼,是人与动物区分。(2)此题主要包括三个点,其一,仁是礼基础和内核;其二,礼是仁
目标和外在表现形式:其三,孔子提倡仁是有限制。[译文]颜渊向孔子请教“仁”问题。孔子说:“抑制自己,一切照着礼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
这么做了,天下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施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莫非还在于他人吗?”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规格八行乐队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这么事都能容忍,还
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恪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鹦鹉会学人说话,但一直是飞鸟;猩猩会学人说话,也一直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规
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心态吗?正因为禽兽不知礼仪,才会有父子共妻现象。所以,圣
人兴起时,才制订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知道把自己与禽兽区分开来。第29页5.(浙江教育考试院调研,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2)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能够利民也,而义能够利人,故
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不一样了解。(3分)(2)结合材料,简明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看法。(3分)第30页答案(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弟兄等之间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能够维系社
会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能够利国利民。(2)(示例1)儒家“义”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文化中正义、公平思想基础上概括
提出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是人生责任和贡献,至今仍是中国人高尚道德表现,对促
进社会发展有着主要现实意义。(示例2)墨家认为义就是利,不一样于儒家所说私利,而是符合天下人民百姓根本利益公利,
讲现实(功用),追求社会效果。从目标上讲,殊途同归。解析
(1)搜索材料中关键词句,如儒家“长幼”“君臣”“孝悌”等,讲都是人伦礼
法、社会秩序;墨家“利”“为政”“刑政”“社稷”“利民”“利人”“良宝”讲都是
治国理政,“义”好处。第31页(2)首先要读懂材料,所提出看法不可脱离材料内容,并结合材料内容对提出看法进行阐释。[译文](1)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间礼节不能废弃,君臣间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道理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
着东西了。(2)义就是利。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人口必定增多,刑政必定得到治理,国家必定安定。我们所以看
中那所谓宝物,是因为它们有利于民,而“义”却能够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就是天下
宝物啊!第32页6.(浙江吴越联盟高三二联,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
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
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庄子·田子方》)(1)李白《嘲鲁儒》里“鲁叟谈五经”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和
、
五部儒家典籍。(2分)(2)依据选文,了解并概括庄子关于“儒”要求。(5分)第33页答案(1)《周易》《春秋》(2)知晓天时,目光远大,知道自然、人事变迁规律。脚踏实地,熟悉地理地形等实用知识、技
能。遇事能决断,有经国济民才能。解析(1)考查对古代文化典籍了解,属于基本常识。(2)抓住“知天时”“知地形”“事至而断”等关键词句进行恰当翻译、总结。[译文]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多儒学之士,极少有信仰先生道学人。”庄子说:“鲁国
儒学之士极少。”鲁哀公说:“全鲁国人都穿着儒士服装,怎么说少呢?”庄子说:“我听
说,儒者头戴圆帽知晓天时;穿着方鞋,熟悉地形;佩带用五色丝绳系着玉玦,遇事能决
断。君子身怀那种学问和本事,不一定要穿儒士服装;穿上儒士服装人,不一定会含有那
种学问和本事。……”第34页7.(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21—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
子、弟兄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1)两则材料都表现了
义利观。(2分)(2)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认识。(4分)第35页答案(1)重义轻利(2)君子勇于担当道义。我们应该学习君子这种重义品格,高举正义大旗,勇敢担当,勇于践
行,自觉地把这种勇于担当精神传承下去。解析(1)从文中“去利,怀仁义”“求利也略”可知。(2)荀子“其行道理也勇”中“道”是“道义”,这里意思就是对道义要勇于担当,结合现
实进行展开即可。[译文]做臣下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
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弟兄之间都去掉利观念,心怀仁义来相互对待。君子对于寻求私利很不在意,对于祸患早早远离,对于耻辱警觉而回避,对于道义又勇于担当。第36页8.(宁波高三期末统考,21—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
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
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注]
①齐:通“斋”,祭奠时斋戒。②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气”
同“饩”,食气指主食。(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
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孔子思想。(3分)(2)上述材料中,孔子首先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
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考究。你认为这二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明分析。(3分)第37页答案(1)中庸。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能够了。这表达了孔
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处世标准。(2)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考究吃穿,是对“道”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
(“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普通“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
视,则是对“礼”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社会制度,以及与之对应礼节仪式)
祭奠斋戒是主要“礼”,自然要考究对应饮食。解析
(1)本题属局部取材设题,“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意为席上肉虽多,但
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能够了。这表达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中庸
思想。第38页(2)此题包括孔子两个主要思想,一是对“道”强调,一是对“礼”强调,答题时,要能够
从两个不一样角度进行分析。[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呀!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小巷子里,他人无法忍受那种忧愁,颜回
却不改变他自有高兴。颜回多么有道德呀!”孔子说:“士人追求正道,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斋戒时一定要改变日常饮食,住处也要变动,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
不嫌切得细。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妥,不
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适当调味酱,不吃。肉即使吃得多,但不超出
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第39页9.(浙江样卷,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5分)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
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
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
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修身》)(1)这段话中“礼”和“师”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2)依据这段话,简析“修身”方法。(3分)第40页答案(1)①“礼”是用以规范人行为规则法度。②“师”是能端正礼法并以身作则人。(2)①向老师学习礼法,不师心自用,不自行其是。②将学到礼法表达于本身言行举止中,避
免乱说妄为。③行动上合于礼法,情感上安于礼法,以到达圣人境界。解析(1)找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这句话,正确了解其含意,可得出答案。(2)荀子经过对比与比喻论证手法阐述修身方法。关注文中结论性句子,结合“情安礼”“知
若师”“学也者,礼法也”等内容,加以概括。[译文]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
我怎么知道礼法就是这么呢?礼法这么要求,就按照这么做,是性情适合礼法;老师这么说,就跟
着这么说,是认知如同老师。性情适合礼法,认知如同老师,就是圣人了。所以,违反了礼法,就是
无视法度;违反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教诲,违反礼法,喜欢自认为是,这就好像让
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乱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事来。所以,学习就是学
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教人们安心于这么做。第41页10.(浙江五校二联,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5分)①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二者
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②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
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认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
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
幽险而尽亡矣。(《荀子·天论》)(1)依据上述文字,阐释荀子所说“礼”内涵。(2分)(2)材料中,荀子对统治者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说说你看法。(3分)第42页答案(1)荀子所说礼是国家命脉,是法根本标准,是外在约束规范。(2)在荀子看来,统治者应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礼义;利用礼义调整社会矛盾,制订社会规范;运使用方法
度约束百姓,修身齐家。这些对为人处世、社会治理等仍有主动意义。解析
(1)可由材料提炼出以下观点:礼是国家根本,礼对外物有约束与协调功效;统治者
“隆礼尊贤”,也就是“重法爱民”。(2)第一则材料从礼产生背景展开,指出礼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出现,它能调整欲与物
矛盾;第二则材料表明,礼义能表达一个人品质,治理国家要依靠礼法来推进。联络现实谈意
义即可。[译文]①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假如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
追求;假如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程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
第43页陷入困境。古代圣王厌恶这种祸乱,所以制订了礼义来确定人们名分,以此来调整人们欲
望,满足人们需求,使人们欲望绝不因为物资缺乏而得不到满足,物资绝不因为人们欲
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在相互制约中增加。这就是礼起源。②在天上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在地上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在万
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在人类所含有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所以说,太
阳月亮假如不高悬空中,它光芒就不会显著;水火假如不积聚起来,它们光芒和润泽就不多;
珠玉光彩假如不显露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宝贝;礼义假如不用在国家治理上,执政者功劳和名声就不会显赫。所以人命运在于天,国家命运在于礼。统治他人
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能够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能够在诸侯中称霸。
假如贪图私利而狡诈,就很危险;假如玩弄权术,搞颠覆、阴险等伎俩,那就彻底灭亡了。第44页11.(杭州五校一诊,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5分)“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
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
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1)从材料“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能够概括出来一个成语是
。(1分)(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主要思想。(4分)第45页答案(1)趋利避害(2)荀子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人本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能够不惜一切代价。荀子
这种利害观迎合了当初社会许多人想法,有其代表性。不过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它过分强调人
对“利”追求,忽略了人也有不求名利无私贡献一面。解析(1)抓住“利”“就”“害”“避”四个字,就可得出答案。(2)材料中列举了几个现象,表明追求利益是人类本性观点。图利是种正当追求,但也不能否
定人活着还应有更高尚精神与价值追求。对文化经典态度,应该辩证对待。[译文]常人情感,见利没有不追求,见害没有不想躲避。商人做买卖,一天赶两天路,夜以继日,
千里迢迢而不认为远,是因为利在前面。渔人下海,海深万仞,逆流冒险,冒险航行百里,昼夜都不
上岸,是因为利在水中。所以,利之所在,即使是千仞高山,人们也要上;即使是深渊之下,人们也
愿意进去。第46页12.(浙江六校联考,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5分)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
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②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1)两段文字中“烹小鲜”与“治大国”之间共同点是:
。(2分)(2)韩非子是怎样了解“治大国者若烹小鲜”?(3分)第47页答案(1)无为,不扰民(2)韩非子“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强调在法治前提下各自相安无事,各自遵照自己规则,
不违反法律,统治者不朝令夕改,执法公正,如此就能到达清静无为。解析(1)第一则材料里屡次出现“不伤”,主张治国互不伤害,自然无为;第二则材料否定“数
变”,指出治理国家“贵静”,让百姓安定。(2)与老子观点相比,韩非子观点有层潜在意思:烹小鲜不要多挠,但不排除挠;一样,治国不能
频频变法,不过需要法律。治国是在法律公正制约下,到达人们互不干扰目标。[译文]①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用“道”治理天下,妖魔鬼怪就不能显灵了;不但妖魔鬼怪都不显灵,
神祇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祇不侵越人,圣人也不侵越人。鬼神和有道人都不侵越人,所以彼此
能相安无事。②煎小鱼,假如多加翻动,就会破坏它色泽;治理大国,假如频繁变更法令,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痛
苦。所以,知道治国标准君主看重安定,而不看重变法。所以说:“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第48页13.(浙江模拟,23—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5分)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
而用棰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孔子家语》)(1)此段材料强调治国要
。(1分)(2)请结合社会现实简述你对“德”“法”了解。(4分)答案
(1)重德法(2)古人认为,丢弃德政和法治而用刑罚,民众必定会流亡,国家必定会灭亡。德政与法治应并行
不悖。治国,不但需要德政,更需要法治。我国当前强调依法治国,就是因为一些人在没有章程
第49页时候乱做事,有了章程时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所以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同时,我们要重视道德教化及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教育,这都是与我们民
族精神相一致。解析(1)要通读文段,了解其关键意思,尤其要抓住“德法”这个关键概念来概括。(2)先要正确了解语段意思。语段从反面讲不实施法治和德政必定出现许多社会弊端,从而强
调要实施法治和德政。再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译文]不善于治理民众人,他们丢弃了德政和法治,专用刑罚,这就好比驾驭马,丢弃了勒口和缰绳而
专用棍棒和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定。驾驭马没有勒口和缰绳而用棍棒和马鞭,马必定会受
伤,车必定会毁坏。没有德政和法治而用刑罚,民众必定会流亡,国家必定会灭亡。第50页14.(台州3月调考,23—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注]
由外铄:从外部渗透、给予。(1)这段话是孟子
思想详细阐述。(1分)(2)概括这段话中两层意思,并谈谈“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对你启示。(4分)第51页答案(1)性善(2)意思:①善念是人内心固有;②人要追求自己内心善念。启示:人善念常在一念之间,我们只有坚持内心善念,才能实践善行,假如忽略了内心善念,
就会进退失据。解析(1)语段所说人全部这一切东西都属于孟子所主张“性善”。(2)第一问: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即可。第二问:所得启示是,领悟人必须经过行动唤醒自己善性。[译文]同情他人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心,人人都有;对他人恭敬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心,人
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
加给我,是我原来就有,不过是没有去思索追求罢了。所以说:“一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
义、礼、智),放弃追求就会失去它。”第52页1.(海盐元济高级中学,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6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
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1)据所给两段文字内容,说说孔孟对“孝道”了解差异之处。(2分)孔子:
孟子:
(2)孔子与孟子两种孝道观,你更倾向于哪一个?说说你理由。(4分)B组—高考模拟·提升题组答案(1)孔子:重视精神方面敬。孟子:重视物质方面养。(2)(示例1)我更倾向于孔子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父母有事,弟子效劳;有酒食,让父母享用,并
不是真正孝。唯有“色难”,即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敬意,才是发自内心真正
孝,也是最难做到。(示例2)我更倾向于孟子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精神方面对父母孝当然主要,但比较虚幻。
儿女首先应该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衣食所需,这是最实际,也是最能做到,何况长久能做到
这一点,本身也表明儿女存孝心。第53页解析
(1)仔细阅读,分析原文,是准确答题基础。第一则中,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最难做到是
让父母在精神上愉快,也就是从内心里敬重父母;第二则,孟子认为做到孝,要做到帮父母干活,让
父母吃好穿好,爱护妻子儿女首先要爱护父母。两人说法不一样,是从不一样角度说,实质是
一致。(2)更倾向于哪一个,要就详细情况而定。要说出能够服人理由。尤其注意,就题目而言,题目
已经限定必须选定一个人观点,不能有第三种观点。[译文]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经常保持恭敬和悦神色是最难做到。当有事时,
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么就能够算是孝了吗?”孟子说:“……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论父母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论父母生活,二
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论父母生活,三不孝;……”第54页2.(浙江名校联盟,21—22)阅读以下三段文字,完成(1)—(2)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涵养上表现出共同点是什么?(2分)(2)第二、三则材料,孔子和老子观点和表示观点方式有什么不一样之处?请结合材料详细分
析。(4分)答案(1)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认为是才能有更高智慧。(2)孔子是用自己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但是个人涵养,也是“礼”要求。老子是经过
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来表示观点,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
慎重,才是真正有智慧表现。第55页解析(1)先了解概括出每一则语录观点,再找相同点。第一则观点是涵养要到达目标是
“不忧,不惑,不惧”,孔子说这些自己都没到达,表现出谦虚品质;第二则观点是人要善问,要
谦虚,尊重他人;第三则讲是人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第二则,孔子用行动说话,以身作则;第三则老子从讲道理角度阐述观点。[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人不忧愁,睿智人不迷惑,勇敢人不畏
惧。”子贡说:“这正是先生自己形象写照呀!”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些人说:“谁说鲁国人知道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
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
圣人坚守这一标准作为天下榜样。不自我表现,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认为是,所以能自我彰
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久。第56页3.(杭州高级中学,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6分)(1)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夏。(《论语·先进》)(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
然。”(《论语·先进》)(3)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1)子路长于政事且十分尊重孔子,孔子却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这句话中蕴含着
哪些意味?(3分)(2)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孔子教育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有哪些启示。(3分)第57页答案
(1)①既是玩笑之词,又是孔子基于对子路刚强性格了解,而忧虑子路命运,并对其发
出劝说与警醒。(2)①因材施教,注意发觉并培养学生专长;②品德至上,德育高于智育;③有教无类,实施国民平
等教育。解析(1)要从孔子师生关系角度、说话场所和孔子平易近人角度来了解这句话。(2)第一
则,第二则,讲都是人各有专长;第三则讲孔子学生众多,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精通六艺。从
三则材料里能够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针对不一样学生有不一样教育方法,如对子路就显得更自然
随意。[译文](1)(孔子学生各有所长。)德行好: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宰我、子贡。
能办理政事: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件:子游、子夏。(2)闵子骞侍奉在侧,訚訚如一派中正气象。子路行行如一派刚强之气。冉有、子贡侃侃如一派
和乐之气。孔子很欢乐。但说:“由呀!我怕他会不保天年呀!”(3)(孔子)弟子大约有三千,其中兼通六经有七十二人。第58页4.(浙江诸暨中学,21—2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2)题。(6分)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
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材料二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材料三
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致士》)(1)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材料一中荀子思想。(2分)(2)荀子对“礼”与“法”关系有怎样看法?请依据上面材料简明分析。(4分)第59页答案(1)隆礼重法。(2)①礼高于法,荀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根本。②礼法并举(在强调德治同时,荀子更强
调法治主要性)。③礼为法之本,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能够更加好地发挥作用。解析(1)可从“隆礼尊贤”“重法爱民”中提取答案。(2)可参考译文,将每一则里所表达
荀子观点提炼出来,再作出自己分析。材料一,讲是强调“礼”与“法”,但又说“王者
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材料二讲“礼”与“刑”(法)是治国“经”,但后面有尤其强调“明德
慎罚”;材料三还是强调“礼”“义”主要。故据这些就可得出结论。[译文]材料一
统治人民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重视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
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想要靠近那四旁,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称王天下君主一定住在天
下中心地域,这是一个礼制。材料二
治理国家纲领,就是礼制与用刑,君子用礼来修身,百姓怕刑而安宁。彰明美德慎用
刑,不但国家能太平,普天之下全平定。材料三
所以礼制落实到本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落实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落实到所
有方面,那么高贵名声就会显著,天下人就会仰慕,公布了命令就能实施,颁布了禁约就能
阻止,这么,称王天下大业也就完成了。第60页5.(宁波镇海中学,21—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6分)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
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
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孔子家语·执辔》)(1)这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孔子哪些政治思想。(2分)(2)第一则材料反对“杀无道”,第二则材料主张“以法”“御民”,二者相矛盾吗?请结合材料
简明分析。(4分)第61页答案(1)德治(为政以德)。(2)不矛盾。孔子德治思想既强调道德教化作用,反对利用刑罚剥夺人生命;也提倡礼治,
利用礼法来规范百姓行为。这么百姓有羞耻心而且自觉恪守正道。刑罚是礼治一部分,但不
包含杀掉无道人;刑罚是德治伎俩,而非目标。解析(1)材料一讲是治国要“德”,“德”比“杀”(法)主要。材料二也是讲德治。同时也
要讲法,德法结合。(2)要用辩证思想来解答此题,凡事需要整体考虑,要走出非此即彼误区。[译文]材料一
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假如杀掉不守道义人,来亲近道德高尚人,怎
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会从善了。君子道德
好比风,小人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材料二
闵子骞任费地长官时,问孔子治理民众方法。孔子说:“用德政和法制。德政和法制
是治理民众工具,就好像驾驭马用勒口和缰绳一样。国君好比驾马人,官吏好比勒口和缰
绳,刑罚好比马鞭。君王执政,只要掌握好缰绳和马鞭就能够了。”第62页6.(温州中学高三模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荀子》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韩非子》(1)综观两段文字,概述荀子与韩非子义利观。(2分)(2)对于这两种不一样义利观,你更认同谁观点,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简述其意义。(3分)第63页答案(1)荀子主张义利都有,先义后利。韩非子主张弃义重利。(2)(示例)我同意荀子观点,我们讲得利需要正当,即符合义。追求不正当利益,往往会违反
法律法规,使我们误入歧途。比如那些贪污腐败官员,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最终生陷囹圄,为
人所唾弃。解析(1)注意抓住文段中重点句子“好义不胜其欲利”和“非骨肉之亲”等。(2)注意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段阐释义利观内容,最终结合现实进行对应论证。[译文]即使是尧、舜这么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欲望,不过能够使他们对私利追求敌不
过他们对道义兴趣。即使是夏桀、商纣这么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兴趣,不过能够
使他们对道义兴趣敌不过他们对私利追求。医生善于吮吸人伤口,嘴里含着人血液,并不是因为有骨肉亲情,是为利益所驱使。第64页7.(杭州重点中学高三期中,23—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1)从上述材料能够看到,一样是“问孝”,孔子回答却是不一样,能够概括出孔子教育特色
一个成语是
。(2分)(2)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孝”内涵了解。(3分)第65页答案(1)因材施教(2)①与父母相处要和颜悦色,要从心灵深处敬爱他们。②做最好自己,尽可能不让父母为自己
担忧。③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他们;父母过世之后,应时常缅怀他们。④要有感恩之心,报答父母
养育之恩。解析(1)孔子能依据每个弟子特点,对一样问题给出不一样答案。可看出他对学生因材施教。(2)对各段内容进行翻译,抓住关键词句,在了解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容色最难。有事情,做弟子年轻人
效劳,有了酒食,让给父老享用,莫非竟把这看成孝吗?”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
能得到喂养;假如对父母不敬话,供养父母与喂养狗马有什么区分呢?”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反礼节。”以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反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
母活着时候,要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逝世后,要按礼节埋葬他们、祭奠他们。”孟武伯问相关孝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疾病而担心。”第66页8.(台州高三期末质量评定,23—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
不可行也。”(《论语·学而》)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③子曰:“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④“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认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礼”是建立在
基础上,礼作用是
。(2分)(2)依据以上文段,概括并了解中庸之道内涵。(4分)第67页答案(1)仁维护当初社会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关系,保持社会安定(2)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要节制适度。执两用中,实施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方面考查,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主
张加以实施。宽容包容,以和为美,和而不一样。不能“同而不和”。(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标准。)解析(1)“礼”是“仁”表现形式,而“仁”是“礼”内在精神。故由①②两则材料看,
第一空应填“仁”。第二空可从“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等句中概括出来。(2)此题难度不大,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很主要一部分,吃透材料,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概括。[译文]①有子说:“礼作用,以友好为贵。先代圣王治道,这是最为美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照这
一标准。但也有行不通时候:只知友好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②孔子说:“只有有仁德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③孔子说:“君子友好而不一样一,小人同一而不友好。”④“舜喜欢向他人请教,即使他人话很浅显,他都会仔细听,想力图发觉有利于自己东西,包
容他人短处而表彰他人优点,包容他人恶言,宣扬他人善言。审查并掌握事物两个极
端,并采纳适中方法去引导百姓,这就是使舜成为舜帝原因吧!”第68页9.(金华十校高三期末,21—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材料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三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材料四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材料五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
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胶产业国际合作模式-洞察分析
- 硬件加速密码学-洞察分析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服务全面协议3篇
- 云服务监控与优化-洞察分析
- 休闲旅游信息化研究-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和采购订单的市场定位策略3篇
- 脑积水的手术护理常规
- 采购合同范本实务操作3篇
- 采购合同的履行合同解除3篇
- 采购合同谈判的策略分析3篇
- 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英语试题
-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表
- 工程训练(广东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医疗技术行业碳中和战略与实践
- 租金评估技术报告范文模版
- 2024年江苏省专升本考试生理学医学影像技术测试题含解析
- 公司年薪制薪酬管理新规制度
-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位似》(1)教案
- 2024《安全生产法》及《刑法》关于安全生产的38条处罚红线详解培训
-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北区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英语试卷
- 核算岗年终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