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昂】作物生产技术-绪论_第1页
【李子昂】作物生产技术-绪论_第2页
【李子昂】作物生产技术-绪论_第3页
【李子昂】作物生产技术-绪论_第4页
【李子昂】作物生产技术-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李子昂绪论XULUNCONTENT目录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ZUOWUJIZUOWUZAIPEIXUEDEGAINIAN01作物生产的特点ZUOWUSHENGCHANDETEDIAN02CONTENT目录作物生产概况ZUOWUSHENGCHANGAIKUANG03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ZUOWUDEQIYUANJIYU

FENLEI04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WEILAIZUOWUZAIPEIKEXUEYUJISHUDEFAZHANQUSHI05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ZUOWUJIZUOWUZAIPEIXUEDEGAINIAN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汉书·食货志》:

“辟土植谷曰農”----即开垦农田种植谷物为农业。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论贵粟疏》: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无论历史发展到什么阶段,农业的作用都是其他产业不可代替的。农业还包括:利用土地生产农畜产品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营活动。特点:人类活动(非自然活动);以土地为基础(与工业不同);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农畜产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食品需要。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1.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

(农、林、牧、渔)种植业养殖业作物(crop)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广义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作物(crop)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包括:

农作物、蔬菜、水果、绿肥、牧草、经济木本和栽培建材、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栽培菌类等等。作物(crop)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野生)植物30万种被人类利用2500种栽培植物1500种农作物170种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茶、糖、烟、菜、果、药、杂等。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的行业即为种植业。作物(crop)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狭义狭义的作物则指由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即粮、棉、油、麻、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农作物等,也就是中国古书上和目前农村所说的“庄稼”。作物(crop)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有9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50多种。对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定义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以作物为对象,以产量、品质、效益为目标,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研究作物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栽培技术和措施的研究与运用,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的概念作物环境措施生长发育产量形成气候土壤生物施肥灌溉农药除草栽培方式作物生产的特点ZUOWUSHENGCHANDETEDIAN作物生产的特点1.作物生产的任务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作物生产的特点1.作物生产的任务实现作物生产的任务,必须三者要做到最佳的基础上,合理调节三者的关系。使相互促进,互相提高。作物生产的特点2.作物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作物加工产品的原料等。可见,作物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的特点人民生活资料

主要来源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2.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作物生产的特点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重要的生物质能源2.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作物生产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理论基础研究作物作物形态解剖生理生态生化群体群落作物生产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理论基础研究作物环境的学科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作物病虫害

防治作物生产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理论基础研究作物、环境、措施关系生物数学计算机统计学作物生产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作物栽培学不是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的科学成果,也不是单纯的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学。只有在深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和运用适宜的促控措施,获得高额优质的产品。作物生产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理论基础生物

产量光合作用品种非籽粒产量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籽粒产量经济系数耕作技术施肥技术栽培技术防治技术灌溉技术光温水土蛋白淀粉脂肪作物生产系统——多学科应用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作物加工产品的原料等。可见,作物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长期性作物生产的永久性是指农业自然资源可能长期被利用而人类又必须长期利用它们。人类对粮食和其它农产品是不断需要、长期需要的,因此土壤肥力必须长期维持。既考虑当前,又兼顾长远,对土地用养结合,才能保持长期的高产稳产。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复杂性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又有各自的特征特性。每种作物又有很多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性。另外,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不同,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任何变化,都对作物的生长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的特点。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季节性季节性实质上就是作物生产的时间性。季节性是由热量、光照、降水等自然资源的年周期内分布的不均衡所决定的。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形成了对外界环境条件的特定要求,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里各地都有其适宜生长的作物和必须完成的耕作栽培措施,不能错过时机。错过时机,轻则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重则可能造成无收绝产。因此,“不违农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一条宝贵经验。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地区性由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的状况所决定的。各个地区光水热条件的不一致,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认识的深入及品种的更新,栽培技术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作物生产的特点4.作物生产的特点生物性和社会性作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只有深入了解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作物生产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实行科学种田,才能夺取全面丰收。作物生产的特点5.作物生产研究方法理论

基础作物生理学(Cropphysiology)研究方法生物观察法(Biologicalobservation)产量对比法(Yieldcontrast)生长分析法(Growthanalysis)发育研究法(Developmentstudy)作物生产的特点5.作物生产研究方法生物观察法(Biologicalobservation)作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及物质积累,构成了作物的生命过程,在进行试验时,要对这些过程进行观察,(肉眼或仪器)通过观察的现象发现本质。作物生产的特点5.作物生产研究方法产量对比法(Yieldcontrast)产量对比法是最基本的田间试验法,无论是一个作物的试验、还是一个品种的试验,或者是一个栽培技术措施的试验,最终都要通过产量的大小来衡量供试作物(品种)或技术的优劣。产量对比是永远的。尽管有些试验是作为品质的试验,但其中仍然的产量的对比作为品质的间接评价标准,如果产量太低,品质试验的结果往往也不能实际应用。作物的生育进程是用干物质来衡量的,作物的干物质又是通过光合面积来形成的。因此利用光合面积的大小或干物质的积累状况可以标定作物的生育状态。这就是作物的生长分析法。作物生产的特点5.作物生产研究方法生长分析法(Growthanalysis)作物生产的特点5.作物生产研究方法发育研究法(Developmentstudy)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一般是茎长,叶龄、叶大小、拔节期、孕穗期(结蕾期)抽穗期、开花期、结果期(灌浆期)、成熟期出现时期等等。与对照相比,了解试验结果的好坏。作物生产概况ZUOWUSHENGCHANGAIKUANG作物生产概况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2012年)种植面积7.03亿公顷单产3278公斤/公顷总产23.05亿吨作物生产概况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2012年)粮食总产最高的几个国家中国:

6.02亿吨(2013年)美国:3.54亿吨印度:2.36亿吨作物生产概况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2012年)粮食总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作物生产概况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2012年)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英国:6743公斤/公顷;日本:6064公斤/公顷法国:6896公斤/公顷;德国:6469公斤/公顷玉米:8.72亿吨;4916kg/ha;1.77亿公顷作物生产概况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2012年)粮食作物产量顺序(2012年)水稻:7.20亿吨;4410kg/ha;1.63亿公顷小麦:6.71亿吨;3113kg/ha;2.15亿公顷作物生产概况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源远流长的中国农业人类的出现迄今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农耕前的采集和渔猎时期(200-300万年)原始农业时期(1万年)古近代农业时期(1000-2000年)现代农业时期(<100年)作物生产概况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都江堰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以千百万计的品种其次,留下了广阔的耕地。如今有18.2亿亩(2011)再次,修筑了许多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作物生产概况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郑国渠红旗渠作物生产概况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四是留下了许多生产工具作物生产概况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五是留下了宝贵的农学著作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天人合一、精耕细作吕不韦(公元前214年)先秦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作物生产概况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北魏贾思勰(公元534年)根据各种植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似性、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的相似性、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相似性,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1998年)作物生产概况3.我国的作物生产区域和作物分布作物生产概况3.我国的作物生产区域和作物分布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作物生产概况3.我国的作物生产区域和作物分布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作物生产概况3.我国的作物生产区域和作物分布Ⅰ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Ⅱ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Ⅸ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Ⅲ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Ⅳ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槡菜区Ⅴ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Ⅵ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Ⅷ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Ⅶ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槡区Ⅹ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作物生产概况4.辽宁省作物区划—分为5个一级农业区Ⅰ东部山区Ⅲ中部平原区Ⅳ西部低山丘陵区Ⅱ辽东半岛区

Ⅴ西北风沙低山丘陵区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丰富。年平均气温7~11℃,平均日照2400~2900小时,有效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5天,年降水量450~1150mm。作物生产概况4.辽宁省作物区划—分为5个一级农业区辽宁省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生产概况4.辽宁省作物区划—分为5个一级农业区辽宁省作物生产概况耕地416.42万公顷,占28.2%,西部略旱(水果和小杂粮);东部山水(绿色食品);北至南粮食(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花生、烟草、棉花、甜菜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ZUO

WU

DE

QI

YUAN

JI

YU

FEN

LEI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1.作物的起源(origin)与起源中心(centeroforigin)I.作物起源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来自2个方面:一是从野生植物或原有的品种中经过选择、驯化、改造、培育而成;二是从外国或外地引进。但追根溯源,最终都是来自野生植物。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1.作物的起源(origin)与起源中心(centeroforigin)II.作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及其八大起源中心NikolaiVavilov瓦维洛夫WorldcentersoforiginofCultivatedPlants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1.作物的起源(origin)与起源中心(centeroforigin)II.作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及其八大起源中心1.墨西哥危地马拉2.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

2A.智利南部2B.巴西南部3.地中海4.中东5.埃塞俄比亚6.中亚

7.印度半岛7A.暹罗-马来亚-爪哇8.中国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农作物种类很多。为便于比较、研究和利用,常根据作物的某些特征、特性进行分类。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各有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植物学分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进行分类。一般用双名法进行分类,称为学名。即第一个拉丁文字为属名(genusname),第二个为种名(speciesname)。属名和种名一般为斜体字。然后是命名人的姓的缩写(CarolusLinnaeus)(林奈)。如玉米的学名为ZeamaysL.、水稻的OryzasativaL.。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植物学分类这种分类法的

优缺点最大优点是能把所有植物按形态特征(特别是花器的构造)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可以国际通用。缺点是对农业工作者不甚方便,尤其是不便与农民交流。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耐寒作物和抗寒作物。喜温作物

(warm-seasoncrops)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20~25℃,最高温度30~35℃。如稻、玉米、谷子、棉花、花生、烟草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耐寒作物和抗寒作物。耐寒作物

(cool-seasoncrops)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3℃左右,最适温度12~18℃,最高温度26~30℃。如小麦、黑麦、豌豆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耐寒作物和抗寒作物。抗寒作物(cold-seasoncrops)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0℃,而在低温(-18℃)也能存活,能安全越冬。如冬小麦(winterwheat)、冬黑麦(winterrye)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短日照作物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如稻、玉米、谷子、棉花、花生、烟草等。(Short-daycrops)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长日照作物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Long-daycrops)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日中性作物开花与日长几乎没有关系的作物,如荞麦、豌豆等;(Day-neutralcrops)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定日作物要求日长在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小时45分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Fixed-daycrops)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可以分为:C3作物光合作用最初形成的含碳化合物为磷酸甘油酸(C3),如水稻、小麦、大豆等。二氧化碳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可以分为:C4作物光合作用最初形成的含碳化合物为草酰乙酸(C4),如玉米、高粱、甘蔗、苋菜等。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作用也低,光合作用效率高。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根据作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类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可以分为:CAM作物光合作用最初形成的含碳化合物为景天酸(CAM)。晚上气孔开放,吸进CO2,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带有4个C原子的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氧化脱羧,释放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如仙人掌。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I.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Spring-sowncrops):

春小麦、春玉米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I.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播种期,可分为夏播作物(Summer-sowncrops):夏玉米、夏大豆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I.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播种期,可分为秋播作物(Autumn-sowncrops):冬小麦、冬黑麦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I.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播种期,可分为冬播作物(Winter-sowncrops):油菜、小麦(新疆)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I.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以分为密植作物(Denseplantingcrops):

麦类、谷子、大豆、花生、以及多年生牧草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II.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以分为中耕作物(Tilledcrops):

玉米、向日葵、高粱、棉花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依此方法,常把农作物分为四大部门、九大类别。粮食作物I)谷类作物II)豆类作物III)薯芋类作物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依此方法,常把农作物分为四大部门、九大类别。经济作物IV)纤维作物V)油料作物VI)糖料作物VII)嗜好作物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依此方法,常把农作物分为四大部门、九大类别。绿肥及饲料作物VIII)绿肥饲料作物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依此方法,常把农作物分为四大部门、九大类别。药用作物IX)药用作物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粮食作物I)谷类作物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稻小麦大麦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粮食作物I)谷类作物禾谷类的玉米、高粱、粟、黍等。玉米高粱粟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粮食作物II)豆类作物豆科的大豆、扁豆、绿豆、蚕豆、豌豆、红豆(赤豆、小豆)等。大豆绿豆扁豆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粮食作物II)豆类作物豆科的大豆、扁豆、绿豆、蚕豆、豌豆、红豆(赤豆、小豆)等。蚕豆豌豆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粮食作物III)薯芋类作物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等)甘薯甘薯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粮食作物III)薯芋类作物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等)马铃薯芋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经济作物IV)纤维作物有棉花、红麻、苎麻,亚麻等。棉花棉花红麻苎麻油菜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经济作物V)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等。花生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经济作物V)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等。芝麻向日葵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经济作物VI)糖料作物禾本科的甘蔗,藜科的甜菜,菊科的甜菊。甘蔗甜菜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经济作物VII)嗜好作物有茶、烟草、咖啡。烟草烟草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经济作物VII)嗜好作物有茶、烟草、咖啡。茶叶咖啡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绿肥及饲料作物VIII)绿肥饲料作物以豆科居多。包括苕(tiáo)子(毛叶、光叶)、苜蓿(紫花、黄花)、紫云英、草木樨、田菁(jīng)、柽(chēng)麻、沙打旺、紫穗槐。苕子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绿肥及饲料作物VIII)绿肥饲料作物以豆科居多。包括苕(tiáo)子(毛叶、光叶)、苜蓿(紫花、黄花)、紫云英、草木樨、田菁(jīng)、柽(chēng)麻、沙打旺、紫穗槐。苜蓿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绿肥及饲料作物VIII)绿肥饲料作物以豆科居多。包括苕(tiáo)子(毛叶、光叶)、苜蓿(紫花、黄花)、紫云英、草木樨、田菁(jīng)、柽(chēng)麻、沙打旺、紫穗槐。紫云英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绿肥及饲料作物VIII)绿肥饲料作物以豆科居多。包括苕(tiáo)子(毛叶、光叶)、苜蓿(紫花、黄花)、紫云英、草木樨、田菁(jīng)、柽(chēng)麻、沙打旺、紫穗槐。草木樨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药用作物IX)药用作物药用作物:三七、天麻、人参、黄莲、甘草、枸杞、麻黄、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半夏等三七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药用作物IX)药用作物药用作物:三七、天麻、人参、黄莲、甘草、枸杞、麻黄、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半夏等人参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药用作物IX)药用作物药用作物:三七、天麻、人参、黄莲、甘草、枸杞、麻黄、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半夏等枸杞作物的起源及与分类2.作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IV.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药用作物IX)药用作物药用作物:三七、天麻、人参、黄莲、甘草、枸杞、麻黄、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半夏等五味子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WEI

LAI

ZUO

WU

ZAI

PEI

KEXUEYUJISHUDEFAZHANQUSHI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与成就I.基本情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1950年~1990年,世界粮食生产取得了空前的发展(6.3-19.5亿吨)粮食增长的原因除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外,主要在于单产的提高(80-184公斤/亩)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与成就I.基本情况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复种指数和作物单产来保持农产品总量的增加(2012年总产25.5亿吨;亩产241公斤)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与有关组织的关注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与成就II.对世界粮食单产提高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良种化良种改良与推广化学化增施肥料与合理肥料运筹技术水利化扩大灌溉面积与

节水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与成就II.对世界粮食单产提高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机械化设施栽培与农业装备防灾减灾一体化作物病虫草害与逆境的预防信息化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2.我国作物生产成就与问题I.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玉米、水稻和小麦,其次是油料作物;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玉米、水稻、小麦。由于新开垦耕地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弥补了因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网络建设而减少的耕地,保证了作物生产的播种面积。

II.1999年以后,作物生产处于徘徊状态;2004以后粮食产量出现“十连增”(2013年达6.02亿吨)。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2.我国作物生产成就与问题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2.我国作物生产成就与问题III.根据净进口量和单产水平测算,2013年我国粮棉油糖四大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8亿多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量,比2000年增加5倍。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4年前7月中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激增80.7%,引发粮食安全担忧。进口的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大麦等。2013年,美国向中国供应了70%的进口小麦,中国还首次成为美国高粱的主要出口市场。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2.我国作物生产成就与问题IV.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的顶峰,全国粮食的总需求量为6.6亿吨。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2.我国作物生产成就与问题2001-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与进口量2004-2013年粮食产量“十连增”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I).生产率目标通过改善和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以及选用抗虫、抗病和抗各种不良环境的品种,从而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I).生产率目标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利用常规育种、株型改良、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等方法可提高产量潜力。提高产量的措施主要依靠综合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包括养分管理、水分管理、土壤管理、综合的病虫害防治、作物高产适用种植技术等。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II).可持续性目标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农业环境和资源继续发展良种、化肥、灌溉和农药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III).营养安全目标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合全面实现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和营养安全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IV).经济高效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生产推广应用简化轻型栽培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面临问题人均耕地面积日益下降农业资源的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

恶化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I).作物生产的发展途径增加投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作物单产、品质和效益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II).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具体途径1建设高产高标准农田低产田:投资高,见效慢,需要计划地分批、分期实施。中产田:增加物质投入,培肥地力,调整作物布局,推广和普及先进技术。高产田:合理增加物质投入,推广利用适用技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II).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具体途径2改革种植制度以合理利用资源,增加复种指数为中心间、套作模式逐步规格化间、套作物中增加经济作物的比重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三元复合结构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II).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具体途径3普及优良品种育种目标多样化品质改良、抗性育种和抗逆育种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高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II).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具体途径3普及优良品种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完善种子产业化工程生产用种全面良种化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II.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III).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具体途径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丰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两作、多作或轮作的复合群体单一作物研究单纯追求产量高产、优质、高效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单纯微观研究微观与宏观研究并重单纯研究农田的自然性、生物性、生产性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系统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单纯研究某一生育阶段或生产技术应用系统论的原理和观点指导栽培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单纯隶属于自然科学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中国农作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全国农区耕地产量潜力的研究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作体系的研究主要农作物合理布局和调整结构的研究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中国农作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不同类型地区农作体系相适应的集约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我国高产、中产、低产农区农田产量综合分类指标及潜力分析与效果的研究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I).集约条件下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系统及突破点的研究主要农作物高产(超高产)潜力的估算和可行性分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农作物最大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模拟农作物产量、品质、效益多因素多水平互作相关规律的研究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I).集约条件下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系统及突破点的研究农作物不同等级产量水平的限制因子及突破效应的研究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体系的机理和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流程的研究与制定化控高产栽培——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和调控机理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II).在限制条件下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旱作地区耕作栽培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研究封闭半封闭覆盖种植新材料、新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抗盐碱耕作栽培机理与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II).在限制条件下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抗寒冷低温耕作栽培机理与技术抗湿害耕作栽培机理与技术特殊生态条件下(新垦地、弃耕地、高海拔地)作物耕作栽培的研究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V)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设施栽培包括大棚、温室、塑膜、无土栽培、育苗移栽等。设施栽培机理和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V)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设施栽培包括大棚、温室、塑膜、无土栽培、育苗移栽等。名优特稀产品无土栽培的营养和水分调控理论与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V)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设施栽培包括大棚、温室、塑膜、无土栽培、育苗移栽等。工厂化育苗(秧)的自动化管理流程设计和移栽技术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IV)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设施栽培包括大棚、温室、塑膜、无土栽培、育苗移栽等。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机理及检测指标的研究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作物栽培学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V).间作复种立体种植机理与技术的研究农作物复合群体中的共生、联因、竞争、能效、拮抗关系的生态学、生理学机理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4.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