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 课件 申素平 第11、12章 科学研究制度、学校安全制度_第1页
教育法学 课件 申素平 第11、12章 科学研究制度、学校安全制度_第2页
教育法学 课件 申素平 第11、12章 科学研究制度、学校安全制度_第3页
教育法学 课件 申素平 第11、12章 科学研究制度、学校安全制度_第4页
教育法学 课件 申素平 第11、12章 科学研究制度、学校安全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法学目录CONTENT01教育学与教育法02030405学校09教育教学制度依法治教原理06教育行政机关10教育惩戒与学生纪律处分学生07父母与社会11科学研究制度教师08考试招生制度12学校安全制度学习目标1.了解师生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遵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2.了解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内涵和意义,掌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3.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类型、处理机制以及法律责任。第十一章科学研究制度1.科学研究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活动科学研究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活动,其有利于教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改进课程教学思维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高校的学术环境与专业氛围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土壤,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示范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根据教学实践与研究思考产出相关科研成果,有助于其解决实际问题、助推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推动教育发展科学化的进程。从现实需求来看,科学研究水平愈发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成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关键因素。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实践研究活动,探索和把握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科学研究是教师、学生的重要活动第十一章第一节科学研究制度概述2.科学研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而言,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小学生不仅只是需要进行简单的课堂知识学习,也要通过科学探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高等教育阶段而言,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本就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主动探索真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到博士,随着学历教育的提升,对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位立法也是如此,申请授予学位者必须满足具备相应程度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要求,呈现科学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程度的学术水平,才能依法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一、科学研究是教师、学生的重要活动第十一章第一节科学研究制度概述我国已在法律层面确认公民享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从整体上看,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科学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教育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劳动法》也规定了国家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科学技术进步法》同样规定国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保护科学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等。我国重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出台了若干文件以助力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正直诚信、恪守科学道德、献身科学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展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精神、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我国科学研究法律体系建设第十一章第一节科学研究制度概述1.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的准则。3.学术伦理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一、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及相关概念的含义第十一章第二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4.科技伦理科技伦理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伦理聚焦于有关科学方式及其结果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而非科研行为操作主体的自身学术品性,以“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为原则,应坚持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治理要求。5.科研诚信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主要是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一、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及相关概念的含义第十一章第二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6.概念辨析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人员自身品德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自律性规范,体现出希望科研人员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建议性质和倡导性质;而学术规范是旨在约束科研工作者行为的外部规则,是一种他律性规范,体现出要求科研人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强制性,相较于学术道德规范而言更加容易施行和监督。与学术规范相比,学术道德更具抽象性。为了端正学风、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应当双管齐下,在自律和他律、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作用下推进学术规范制度建设。一、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及相关概念的含义第十一章第二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术道德建设其一,坚持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其二,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其三,树立法治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其四,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其五,积极开展学术批评。案例延伸:梁某因论文抄袭违反学术道德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违反学术道德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第十一章第二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2.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1)选题与资料规范(2)引用与注释规范(3)成果呈现规范(4)学术批评规范(5)学术评价规范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第十一章第二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3.高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1)基本准则

(2)查新和项目申请规范(3)项目实施规范(4)引文和注释规范(5)参考文献规范(6)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后续工作规范(7)学术评价规范(8)学术批评规范(9)人类及动物做实验对象的规范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第十一章第二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根据2016年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该办法还列举了较详细、准确的七项具体情形,为高等学校认定和处置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法律指引。一、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1.抄袭与剽窃抄袭是指将他人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以或多或少改变形式或内容的方式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剽窃是指行为人通过删节、补充等隐蔽手段将他人作品改头换面发表,且没有改变原有作品的实质性内容;或窃取他人的创作(学术)思想或未发表成果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包括剽窃他人思想、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和文字表述等。2.篡改篡改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操纵实验材料、设备或实验步骤,更改或省略数据或部分结果使得研究记录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的一种行为。3.伪造伪造是指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作假。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4.不当署名不当署名是指与研究贡献不符的署名或署名排序,包括将对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外、将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记载其中、署名顺序与实际贡献大小不相符合、记载虚假的作者个人信息等。5.提供虚假学术信息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构成学术不端行为。6.买卖、代写论文买卖、代写论文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购买、出售论文或者组织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7.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同时投给两个及以上的期刊,或者在首次投稿的期刊回复之前或约定期内,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再次投给其他期刊的行为。重复发表是指在未说明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已发表作品的内容的行为,包括使用某一篇文献内容和摘取多篇进行拼接,也包括在不加引注或说明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调查结果、实验数据、研究方法等。8.违背研究伦理违背研究伦理指论文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伦理审批,或超出伦理审批范围,或违背研究伦理规范,包括但不限于研究内容涉及个人隐私、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等。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1.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构: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为了加强高等学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建设,根据《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学术委员会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履行在评价科研活动、调查处理学术纠纷、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有关学术发展、学术评价、学术规范事项上的职责。学术委员会一般应当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及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上,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是重中之重。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2.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程序(1)受理高等学校依申请或依职权启动学术不端行为调查。(2)调查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受理后,应当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开展调查,可以分为初步审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3)认定

在调查结束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对调查组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审查;必要的,应当听取调查组的汇报。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4)处理根据学术委员会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高等学校应当依照职权和程序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并制作处理决定书;对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据被举报人的申请,高等学校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5)复核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高等学校提出异议或者复核申请。异议和复核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1.学术不端行为的民事责任学术不端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侵权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具体而言,对于侵权责任,表现为侵害权利人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等;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其情形包括科研项目申请人伪造职称、提供剽窃或虚假的申请材料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导致科研合同因未成立、成立后被撤销或合同无效,且给项目委托方造成一定损失的,行为人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对于违约责任,较常见的为学术不端行为人在科研合同的履行中剽窃他人成果,构成侵权,同时对项目委托方来说,这种行为属于合同欺诈行为,项目委托方有权追究学术不端行为人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案例延伸:原告庄某与被告潘某等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由学术不端行为而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案件?如何科学预防此类学术不端行为?四、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2.学术不端行为的行政责任《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一)通报批评;(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三)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四)辞退或解聘;(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同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获得有关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等利益的,学校应当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案例延伸:北京某外国语学院教师芈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案【想一想】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制势在必行,其涉及师生等诸多责任主体,对于矫正不良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我们可以作出哪些努力?四、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3.学术不端行为的刑事责任除上述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外,为营利剽窃他人作品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相关规定,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指出,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文字作品、音乐、美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四、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第三节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说科学研究是教师、学生的重要活动?第十一章2.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类型?需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3.中小学生抄作业、网络搜题、寻求家长帮助等行为是否涉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问题?如果涉及,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引导和教育?Thanks教育法学目录CONTENT01教育学与教育法02030405学校09教育教学制度依法治教原理06教育行政机关10教育惩戒与学生纪律处分学生07父母与社会11科学研究制度教师08考试招生制度12学校安全制度学习目标1.掌握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处理和预防方法。2.了解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内容,掌握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了解学校食品安全的现状,了解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类型、预防和处理方法。4.了解校车校舍安全事故的类型,了解如何加强校车与校舍安全。第十二章学校安全制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将学生伤害事故定义为: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第一,在时间方面,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负有管理职责期间发生的事故。第二,在空间方面,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内或者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的事故。第三,在对象方面,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校学生发生的事故,不包括教师或者其他人员的事故,并且专指在校学生的人身损害事故。一、学生伤害事故概述第十二章第一节学生伤害事故1.学生之间的行为导致的事故学生之间的行为导致的事故是指在上学期间,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的,学生由于其他学生的侵害导致的伤害事故。2.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事故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多表现为学生自身过失导致的伤害,以及自杀或者自伤的行为。3.学校原因导致的事故学校原因导致的事故是指学校或者教职工违反相关规定,未尽到管理职责,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事故。4.校外第三人导致的事故校外第三人导致的事故是指学生受到校外第三人,即学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以外的人员的侵害而导致的伤害事故。5.不可抗力导致的事故不可抗力导致的事故是指因不可抗力危及学生人身安全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二、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第十二章第一节学生伤害事故1.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关于民事侵权责任归属的基本规则,即法律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依据归责原则,可以确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结果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案例延伸:宋某与郑某争抢篮球碰撞受伤案【想一想】本案中,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让学校、宋某与郑某三方当事人按照一定比例承担损失的判决是否合理?三、学生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认定和处理机制第十二章第一节学生伤害事故2.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是指一定法律效果发生的必要前提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2)造成人身损害后果(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学校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除了上述由行为人的加害行为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外,还存在没有加害行为人的情形,如自然原因或其他意外事件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此时应满足上述一般构成要件中的时间、空间和身份要件,即事故应当发生在上学期间,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地点范围内,且受害者具有特定的学生身份。三、学生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认定和处理机制第十二章第一节学生伤害事故3.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面对已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依法负有及时救助、及时报告等义务。在事故处理阶段,学校可以组织当事学生和学生家长协商,或者书面请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调解。如果当事人不想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纠纷,也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协商、调解和诉讼三种纠纷解决机制没有先后适用顺序,且如果协商、调解不成或者一方不履行双方在协商、调解中达成的协议的,都可以再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三、学生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认定和处理机制第十二章第一节学生伤害事故1.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制度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的家校合作3.做好学生纠纷的矛盾化解工作4.完善对学校安全的监管四、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第十二章第一节学生伤害事故1.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概念(1)校园欺凌的概念校园欺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欺凌的当事人是学生;第二,实施欺凌的当事人主观上是故意的;第三,欺凌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和网络欺凌等;第四,欺凌具有欺负和侮辱性;第五,造成的损害后果不仅包括身体和财产损害,还包括精神损害。(2)校园暴力的概念校园暴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发生的场地是学校及其负有管理职责的地点;第二,校园暴力的受害主体为学校与师生,施暴者为师生或者校外人员;第三,施暴者主观上是故意的;第四,损害后果包括对人身、财产以及校园的管理秩序的损害。一、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概述第十二章第二节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2.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关系(1)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联系第一,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在许多情况下会产生竞合。第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实施者主观上均为故意。第三,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手段都具有多样性,既包括肢体手段,也包括语言和网络手段。(2)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别第一,校园暴力的主体多于校园欺凌。第二,校园欺凌往往呈现出持续性、反复性的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的行为较少;第三,校园欺凌侧重于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具有欺辱性和虐待性,而校园暴力多是伤人和破坏财物,更侧重手段的暴力性。一、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概述第十二章第二节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1.校园欺凌的类型

(1)语言欺凌(2)身体欺凌(3)网络欺凌

(4)社交欺凌(5)财物欺凌2.校园暴力的类型(1)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2)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3)校外人员与学校师生间的暴力行为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类型第十二章第二节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1.加强校规校纪与法治宣传教育2.建立健全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机制3.强化校门口安保和学校周边治理4.严格监管和问责处理制度5.探索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协同机制三、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预防第十二章第二节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1.及时发现问题并报告2.严格、规范地展开调查3.与教育惩戒相衔接4.妥善处理异议请求5.做好后续跟踪观察四、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处理第十二章第二节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1.学校食品安全的概念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2.学校食品安全的现状目前我国学校食品安全保障仍面临部分问题,主要包括: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学校食堂监督管理工作缺位、学校及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落实我国学校食品安全制度、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督和保障,仍然任重而道远。一、学校食品安全概述第十二章第三节学校食品安全1.食源性疾病导致的事故根据《食品安全法》,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涵盖的范围较广,除食物中毒外,还包括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等。2.食品污染导致的事故食物污染是指食品本身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但在食物生长或者食用前处理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可能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致使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降低。二、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类型第十二章第三节学校食品安全1.开展食品安全宣传与教育2.明确学校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