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考点卡片
i.病句辨析修改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该知识点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E.病句辨析常用选择题考查,修改病文,常用
简答题,与完整连贯综合考查。
二、知识讲解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掌握病句类型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
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是指主语、宾语中心语前的多个定语,它们一般按照语法规则排列,如果排列不当,
就会出现语病。
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名
词、代词或短语;②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
性短语;⑤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
前。
2、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状语指的是动词前的多个修饰成分,它们应按照语法规则合理修饰该动词,否则,就会
出现语病。
多项状语的排列次序,一般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
词短语;②表时间的词或短语;(D表处所的词或短语;④表语气的副词或表对象的介词短
语;⑤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另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着中心语。
3、并列词语或短语次序不当。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与分句的主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两个分句的
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
一部分不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
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
3、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这种病例通常发生在主语“是”宾语的句
子中•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都有固定搭配,不能取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主语残缺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主语套在介语短语中,造成主语残缺。
(2)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
(4)不恰当的主语省略,造成残缺
2、缺谓语。
谓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
(2)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
3、缺宾语。
宾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
(2)误把宾语前的定语当作了宾语
(3)句子稍长,说到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的呼应,这一条是造成宾语残缺的主要
原因。
4、缺其它
(1)中心语残缺
(2)介词残缺
(3)关联词语残缺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即两种句式混在一起表达,造成了结构上的混乱。
常见句式杂糅类型:
(1)表对象。对于……上
(2)表决定。以……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8)高达...之巨
(9)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10)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11)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
(12)表时间。长达...之久
(13)表限制。超过……以上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2、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中途易辙型句子一般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1)句子结构复杂,在混乱表达中前后表意背离或违背逻辑。
(2)所给句子是个复句,前后分句却暗中偷换主语.前面分析的第一种情况所给句子虽然
也可能是个复句,但是前后分句表意还不清晰,就冒出第二个分句出来。与之类似的情况还
有:所给的句子虽然前后语脉相通,表意也比较明确,但是却暗中偷换主语。
中途改弦易辙的句子,往往可搭配使用划分句子成分,或者寻找搭配关系手段来进行,
有时甚至还需要揣测句子的逻辑关系,才能发现其表达上的不合逻辑。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主要指代词指代不明。代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如“此”“这”“这方面”等;二是
人称代词,如"自己”''他(她)”等。
指示代词指代不明指前面的句子叙述了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后面的句子中用指示代词“此”
或“这”等来替代前面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造成后面的句子有两种以上的理解。
另外,句子叙述两种以上的情况通常采用“是……还是……或(者)……有……也有……”
等句式结构。
2、修饰两可造成歧义。
中心名词前有多个定语。多个定语既可以同时修饰中心名词,也可以存在定语之间的相互修
饰,当断句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理解。
另外,一词多义、语序不当等也会造成歧义。
(六)不合逻辑
1、概念并列不当。
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用
2、否定失当。
(1)是否使用否定词判断不当。
(2)多重否定导致造成否定失误
(3)“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3、不合事理。
【规律总结】
(一)辨析病句的方法:
1、语感直觉扫描法。凭语言经验,读读句子是否顺畅,从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
出判断。可反复体会,快捷有效。
2、语法分析法。从语法结构入手,进行主干枝叶梳理,先去定状补,看主谓宾是否有
语病,再看定状补的语序及其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语病。
3、句意分析法。先看句意是否明确(一个句子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唯一的,有
两种以上的理解是歧义),再看句意是否合理。
4、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主结构造句,用一个常用的句子和原句比较,找出不同,再作分
析。
5、逻辑分析法。从概念的判断、推理、使用方面考虑,即进行逻辑意义上的分析。
6、词语审视法。
①看否定词。如: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三重否定)而是说这希望
非常渺茫。【数清否定词,反问也算一次否定,双重否定为肯定。再看否定的具体含义,以
防句意说反或前后矛盾,还要特别注意词语本身暗含否定--拒绝、反对、禁止、避免、阻
挡、忌、防止、无时无刻等。
②看两面词(是否、能否、优劣、好坏、高低、生死等)。如: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个
人努力。
③看关联词。复句的病句,首看关联词呼应,次看有无这种关联,再看位置是否得当,最
后看内容顺序是否合理.
④看介词。介词造成的病句只要是缺少主语,主客颠倒,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漏用滥用,
造成歧义等。
⑤看并列短语。易出现的病点是不完全搭配、交叉或包容,还有歧义。
⑥看数量短语。主要病点是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约数词重复等。
⑦看代词。病点是指代不明。⑧看助词。“的,着,了”等使用时,易造成不合逻辑、漏用、
句意不明等。
⑨看隐含词语的重复。如:见(付)诸于、这其间(中)、涉(波)及到、凯旋而归、差别
悬殊、报刊杂志、互相厮打、体育教育、十分罕见、您令郎、妄自菲薄自己、正方兴未艾、
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被人贻笑大方、来我校莅临指导等。
⑩看特殊句式。
A、“把”字句。B、被字句。
(11)看误用词语。
(-)病句修改题--通语感,理主干,抓标志
1、通读全句,从语感上看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规范,以判断有无结构混乱的问题。
2、将句子的主干成分抽取出来,看主干之间、主干与枝叶之间是否存在搭配不当、语序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问题。
3、抓住句中的标志词看使用是否合理、准确。标志词主要包括:
(1)两面词,如“能否”“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对不对”及“是非”“胜负”等,
看是否两面失衡;
(2)介词,特别是句首介词,如“通过”“经过”“在”“从”“随着”“关于”“对于”“对”
等,看是否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
(3)重复词语,如“提出质疑”“十分悬殊”“突然猝死”等,看是否存在语意重复的毛病;
(4)否定词,如“不“否”“没有”“不能”等,看是否有否定失当的毛病;
(5)代词,看其指代内容是否明确,是否存在指代不明的问题;
(6)数量词,“降低”“减少”“缩小”“缩短”等的后面不能跟倍数,概数前面不能加“至
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等词语;
(7)时态词语,句中若出现“日前”“目前”“已”“已经”“将”“将要”“正”“正在”等时
态词语,看是否存在时态矛盾、不合逻辑等问题。
(三)修改原则和方法
(1)原则:保持原意,多就少改。
(2)方法:a、补--残缺成分:b、删--多余混乱:c、换--搭配不当;d、调--顺
序错乱
2.名篇名句默写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二、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
字、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他i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崂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俑i”“帽'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
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
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
柳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
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二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
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下面列举了几个省市的默写真题:
(北京卷)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阚,俯雕薨,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
答案: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好其骇瞩。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鹃。
(天津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重点空缺部分。(5分)
(1),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羁鸟恋旧林(2)橘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
以孝悌之义
(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8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诗经•卫风•氓》)
(2)小知不及大知,.(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
(4),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8)在地愿为连理枝
(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于我如浮云。(《论
语》)
(2)且矫诏纷出,,,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鹏鸽
天》)
答案:(1)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3)士
贰其行士也罔极(4)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
头葬菜花
(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2)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
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描写了骇浪
惊涛的壮丽景色。
答案:(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辍)
(3)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
5.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
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
面的出处。
如:同样是关于“三人行”后一句的填写,如果后面出处标注是《论语》的话,则填写“必
有我师焉",而若标注是韩愈的《师说》,则需填写“则必有我师”。
【规律总结】
(-)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3.散文阅读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
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
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的考查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
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考查形式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知识讲解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
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的特点
1.选材广泛自由。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
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
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2.抒发真情实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
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
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形”指文中所摄
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
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
4.具有美感性。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
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
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三)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
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途径: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人物的形象意义:
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对比、映照、衬托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2.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
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
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
解读途径: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3.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
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
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
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读途径: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联系文章主旨。
4.哲理散文。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的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
启发读者,让他们明白其中包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从近年来高考
的选材看,哲理散文比较常见,所以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阅读时要细细品读、细细琢磨,
准确把握,既能找到切入点,又能挖掘得恰到好处。
解读途径:把握全文主旨;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
哲理的思路;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
1.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3.常见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
耐人寻味。
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增强作品
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
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
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
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
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
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
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会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即散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
识、评价,也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
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主题思想表达程式:本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反映了……的社会生活,赞美了……
的精神品质(或批判了什么样的思想/现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或思想情感)。
【规律总结】
一、如何读懂散文
1.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
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
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
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
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②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
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③分析表现技
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
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
“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
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
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
句,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二、散文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
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
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
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
回忆等。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
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
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
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记叙三种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
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
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
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
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
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
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
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
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
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在全文的彩
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
物往往不同。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有的
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
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
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
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
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五、理解标题内涵题的思考方向
1.深刻理解标题中的词语。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
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
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
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
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
2.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
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
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
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
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
3.联系文章主旨和背景。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
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
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
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六、“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
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
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
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
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
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
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
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对该文的总体评
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
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4.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考查材料为论述类文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等为考查热点。客观选择题为重要考查形式。
二、考查形式
选择题、简答题兼有,课标卷一直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一般设3个题目,以单选为主,
部分自主命题卷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题型。
三、考点讲解
(-)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通常指: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③重点代词的
指代内容;④有深层含义的词语;⑤有具体语境义的词语;⑥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
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
要包括: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
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
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③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④从
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⑤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
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
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
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
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
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形式,“文章思路”是作者按一定条理由此及彼表
达思想的路径与脉络,二者互为表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
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
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思路是靠
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来的。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因此,在
解答试题前,阅读文本,就是沿着文章作者思维轨迹活动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就可对文
章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达,
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
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
具体化地阐发或概括,是“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的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方面:
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所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问题的
主观倾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
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应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
支持,抑或有一定的保留。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宏观及微观的
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不同的论据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如何,论证过程怎样,等等。解答时除了要了解论述类文本
的一般常识,还要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结构有全面而正确的解读,从而做出判
断或准确归纳。
【规律总结】
一、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
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
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
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
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
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
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
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
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论述类文本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
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
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
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
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
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
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
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
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
原文中“将来”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
然--忽视原文中“己经”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6.从信息的准确度上,有推测变肯定、肯定变推测两种。推测变肯定--选项把原文中可
能、或许发生的事说成是一定、绝对会发生。肯定变推测--选项把原文中一定、绝对会发
生的事说成是可能、或许会发生。
三、准确解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试题,要做好三个加强
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议论文的考查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
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生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是:
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当一篇议论文中出现多个论点
时,需要明确的是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
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源。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
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
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相关的统计数字等。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
经过时间检验的,其正确性应以公认的、规范的论证过程为基础。
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方法包括结构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
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
1.仔细准确审读题干,如果题干中有原文的词语或句子,首先要找出它们在原文的位置。
因为答案基本上就在附近(就近原则)。
2.结合上下文语境推导答案,答案有时不会集中在一处,更多时候要善于通过标记性词语
或结构相似的句式来推导答案。
3.如果能原文照抄则最方便,但是一般来看,需要考生根据所需变换句式。肯定句、否定
句互换,各类型问句换成陈述句等,把有效信息加工成准确的答题语言。
4.答题要完整。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考生所忽略的。答题分点作答,要写好序号;答题要使
用陈述句;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完整,清晰地罗列答题要点。
5.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
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
(-)五类常考实词
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
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二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
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
“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
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
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
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
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
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
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
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古义是粮食作
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
腿”,今义专指“足二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
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
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
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
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
时候词义偏在“入二
5.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
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
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的意思。
(4)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为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
数词活用为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意思。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
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
乎、者、也。
【规律总结】
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
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绑有关,”与丝织晶有关。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想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
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握供了
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
充当。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断方法。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
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
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7.通假推断法
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
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
题。
2.语法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
用法。
3.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
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
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
5.对称推断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
连词。
6.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
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二
7.词性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
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
所欣……己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三、文言断句八法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
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
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
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
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
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
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
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
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
“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就不再提姓了。
(-)虚词断句法。
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3.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
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4.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
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5.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
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技学院《素描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维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元统计分析(SPSS)》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模具开发》课件
- 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培训课件
- 油库反恐课件培训
-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教师语言与书写技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监理检查表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小英新人教版PEP三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测试测评卷
- 供应链管理规章制度
- 2023非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 2024年3月八省八校T8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程序设计基础-C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
- 驾驶员三年内工作总结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2023年第八届“鹏程杯”六年级语文邀请赛试卷(初赛)
- 2023-2024学年成都市金牛区八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