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根据下表,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D)史籍历史记载(北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太祖向赵光义嘱托事宜后便就寝,宫人还能听到太祖鼾声。宋太祖鼾声在五鼓天时消失,太祖去世。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召赵光义进宫嘱托事宜。宫人远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避让行为。不久,太祖用柱斧戳地,大声与晋王说话。次日太祖去世,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A.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未入宫B.赵光义蓄意谋杀宋太祖C.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D.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部史籍中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和“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的说法,可以认定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是历史事实,D项正确;两则史料都体现出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曾经入宫,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赵光义蓄意谋杀了宋太祖,排除B项;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只在李焘的文章中有体现,不能认定其一定为历史事实,排除C项。2.(2024·淮北统考)宋代以前,民众对善政的地方官员,往往采取向官府陈状、直诣宫阙、遮道攀辕等方式乞求留任。宋初朝廷只禁止诣阙方式,徽宗至南宋时期则禁止任何乞留。这一变化反映出(B)A.官员久任是地方割据的根源B.政府强化对地方政治的调控C.朝廷有意塑造和谐政治氛围D.民众诉求左右选官制度调整[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对于地方乞留警惕性不断增强,其实质是担心中央的任免权被地方势力通过乞留而裹挟,是政府强化对地方政治调控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宋代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官员久任是地方割据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和谐政治氛围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徽宗至南宋时期则禁止任何乞留。”可知民众诉求并未左右选官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3.(2024·蚌埠统考)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A)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解析]根据材料“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其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不会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排除B项;材料无其他信息反映其不掌握实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4.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A)时间用相人数平均任职年限太祖朝62.8太宗朝92.3真宗朝122.1仁宗朝231.95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宋代前期使用宰相人数逐渐增多,且宰相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换相的做法是为了削弱相权,A项正确;宰相任职时间较短不等于政局动荡,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丞相干预朝政,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2023·泉州)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这说明宋代(A)A.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B.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C.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D.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重视文人,促进理学形成,朝廷任命范仲淹等人为待遇更优厚的观察使,范仲淹认为,观察使名号与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名号相混淆,会被轻视,而且觉得自己没有战功,不应再增加厚禄,反映了范仲淹等人胸怀天下,不贪图富贵的品质,体现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A项正确;用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反映朝廷重用文官,不是削弱了文官权力,排除B项;北宋建立后,实行强干弱枝政策,而边防理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有利于巩固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6.(2023·常州)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诗以和。诗中写道:“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欧阳修此举旨在(B)A.批评汉朝和亲政策B.表达强硬的对外态度C.谋求加入变法阵营D.支持王安石强兵举措[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妃指王昭君,王安石和欧阳修是以汉寓宋,欧阳修诗中的“安能制夷狄”是反问,本意是汉代和亲的做法无法成功,是拙劣的计谋,因此欧阳修反对和亲,即主张强硬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批评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欧阳修诗歌内容的体现,并不是其表达的目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政见不合,并不赞成王安石变法,排除C、D两项。7.(2024·潍坊)“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B)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解析]根据材料“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外敌是匈奴,唐朝的外敌是突厥,这两者都是较为落后的部落,而宋朝面对的是辽、金等相对先进的国家,边防压力严峻,B项正确;A项错误,宋朝国势并不强劲,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防御策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朝相比汉、唐,民族交融加快,排除D项。8.(2023·青州)下表为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统计的陕西、河北和河东三路钱帛粮草收支状况变动表。地区用兵前(万)用兵后(万)收支收支陕西路1978155133903363河北路2014182327452552河东路103885911761303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北宋(A)A.与西夏的边地冲突加剧B.变法理财措施效果显著C.河北河东屯田规模扩大D.守内虚外政策有所松动[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陕西、河北和河东三路钱帛粮草在用兵前收入明显大于支出,用兵后收入与支出相当,甚至入不敷出,结合陕西、河北和河东三路所管辖行政区域可知,这一时期与西夏的边地冲突加剧,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排除B项;依据题干表格无法得出屯田规模扩大,排除C项;表格只统计的陕西、河北和河东三路钱帛粮草收支状况变动,与国防政策无关,排除D项。9.(2023·成都)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D)借贷方式实际支给还贷数实际价值现钱例1000文1200文(借钱还钱)1200文120斗(借钱还粮)2400文A.加强人身控制 B.放松经济控制C.税收的公平化 D.实物的货币化[解析]据材料“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钱的借贷方式为“现钱例”;“实际支给1000文”,但还贷数为“1200文或120斗(借钱还粮)”,这说明青苗钱这一政策的特征是“实物的货币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身控制,而是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税收内容,排除C项。10.(2024·邯郸)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A)A.托古改制的策略 B.恢复周制的意志C.尊崇儒学的思想 D.继承传统的决心[解析]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A项;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非为了恢复周制和尊崇儒学,更不是为了传承传统,排除B、C、D三项。11.(2024·达州一模)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建立了平准法,设平准官,按长安的物价,将各地运输到长安的物品,贵时抛售便宜时收买。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规定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时,平价收购囤积,待价格上涨过高时,以低于市场价出售。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B)A.面临统治危机 B.对经济的干预C.打击豪强势力 D.旨在关注民生[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实行平准政策,强化国家对物资的统一调配,控制长安等主要城市的物价和市场;王安石颁布市易法,控制物价和市场。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危机,排除A项;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这些举措未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排除D项。12.(2024·杭州)辽圣宗曾多次重九登高,“赐群臣菊花酒”,以后相沿不改;西夏第二位皇帝李谅祚即位后,“遵大汉礼仪以更蕃俗,求中朝典册用仰华风”。这两则史料可以说明(C)A.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B.民族政权实现礼法结合C.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D.中华文化推崇经世致用[解析]辽朝是契丹族政权,统治者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西夏是党项族政权,重视汉族礼仪。这两则史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体现了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C项正确。辽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排除A项;辽朝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与礼法结合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13.(2024·四川模拟)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D)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解析]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14.辽太宗、圣宗、兴宗统治时期,政府不但下令“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还屡次要求各级官员“劝农桑、教纺绩”;除儒家经典外,《贞观政要》《五代史》等汉文典籍也在这一时期被翻译为契丹文。这些现象表明,契丹统治者(A)A.重视吸收中原的治理经验B.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C.在东北推广农耕生产方式D.对民族交融态度比较消极[解析]据题意可知,辽朝统治期间,辽朝的统治者重视农桑,同时翻译汉文典籍,这些都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说明他们重视吸收中原的治理经验,A项正确;材料内容能够体现辽朝统治者的汉化,但并不能说明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辽朝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不能说明在东北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和对待民族交融的态度,排除C、D两项。15.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B)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解析]据材料“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代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元代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而且材料强调的只是四个边疆行省,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现实作用,而D项属于其历史影响,排除。16.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B)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全面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民族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宋朝:“积贫积弱”材料“积贫积弱”源自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之“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国史大纲》是历史学家钱穆于1939年6月撰成的一部通史性论著。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北宋部分皇帝在位时期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盈余(单位:贯)太宗至道末年22245800岁出余大半真宗天禧五年150850100126775200余24074900仁宗皇祐元年126251964所出无余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16138405131864452不足15726047——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下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2)钱穆先生为什么对宋朝有“积贫积弱”的评价?[答案](1)看法:“同意”与“不同意”,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同意。积贫表现为财政危机,材料表明北宋仁宗、英宗在位时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积弱表现为北宋军队战斗力衰弱不振,在与辽、西夏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只得通过谈判签订盟约,以交纳岁币的方式维系和平,最终被金所灭;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仅有的几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最后被元所灭。不同意。北宋某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并不能说明整个朝代的经济状况,多与官僚队伍庞大、军队规模空前等因素密切相关;战事失利也并不能表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多与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统治政策密切相关。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并最终完成,国家人口有所增加,科技发明层出不穷,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对外贸易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