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探究13000字(论文)】_第1页
【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探究13000字(论文)】_第2页
【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探究13000字(论文)】_第3页
【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探究13000字(论文)】_第4页
【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探究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研究目录TOC\o"1-3"\h\u17503一、绪论 115067(一)研究背景 16523(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966(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241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目标 62918(一)信息技术课程 624164(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618309(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711136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931610(一)研究对象 92717(二)研究方法 917138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98558(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915841(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选用情况 11883(三)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设施情况 11202551.校园网建设 12313332.计算机配置 1225445(四)校内外师资保障情况及各部门领导态度 13263321.教师数量 13256672.教师的态度 13192273.教师的培训 13220374.教师的专业化情况 1483395.校领导态度 14166476.当地政府部门态度 1522861五、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存在的问题 1530536(一)教材的选择 1511746(二)课程的设置 1518851(三)缺乏考核机制 169248(四)教学方法不合理 161564(五)各级领导重视不够 1723485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改进策略 1714408(一)教材应加强实际应用性 1722993(二)物尽其用,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应用 188555(三)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184331(四)创新教学模式 1820147(五)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184857总结 199723参考文献 20摘要:当今这个世界,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教育方式,信息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代人的核心文化素养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年轻一代的信息素养,21世纪初,我国从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基础知识教育的重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是由于各因素的种种制约,该课程的实施不容乐观,然而农村小学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质量,对学生乃至我国社会人口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找出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保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的对策。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在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99年6月,教育部实施了全日制教育制度。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学习者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学习者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200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要具有获取、传递、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认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环境问题负责任地去使用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培训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以适应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它为信息技术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去其本身还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由于城乡差异较大,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保障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小学的深入实施。基于以上分析,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因此,本研究从师资力量、硬件情况分析以及课程相关人员态度等方面为出发点调查农村小学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可以更清楚地发现S区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保障条件存在的问题。(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为背景,从教师的角度调查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总结了保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缺陷,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实现以下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调查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的现状,围绕信息技术学科培养方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归因分析,总结保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针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实施保障条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2017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的培养。本文参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的调查,总结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特点,有助于提升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理性认识水平,丰富相应学科教学论知识。(2)实践意义①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提供参考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促进中国学生进行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终身发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作为初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本研究针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稳定实施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②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本文主要从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教师领导态度等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顺利、有效实施,为基于学科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进行提供实践性的指导。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内涵研究“信息素养”的概念起始于北美地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所有学生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北美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为了让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发展进一步提高重视,奥巴马在2009年宣布每年的十月为国家经济信息科学素养宣传月。阿肯色州率先要求所有小学和小学生在2017-2018学年学习计算机科学课程。弗吉尼亚州和包括罗德岛州在内的其他州也在采取行动。积极推进K-12计算机科学教育。英国是欧洲最早把计算机用到教育中来的先行者,英国的信息资源管理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课程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信息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实现企业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系统设置,高质量的计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我们学生的数字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现代企业社会和未来发展,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数字时代的积极参与者。21世纪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技术问题进行社会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虽然国外研究企业文化没有像我国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针对这些信息网络经济技术学科提出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特有的,但国外各国对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技术产品创新创业教育及信息数据技术水平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素养的培养从未放松,一直在国家的发展战略计划中,不断强调信息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相关素养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能够提供信息技相关素养的培养。"魏雄鹰"等人(2017)提出,在没有配套教材和考试大纲作为参考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可以考虑信息技术学科的三个方面,即其层次定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高中信息技术学术质量标准。在构建评价框架时,应注意情境、知识和三个维度对评价的影响。此外,肖广德(2017)认为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学生应该围绕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学科教学开展,将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培养效果可以作为重要目标,在评价工作过程中要兼顾对能力与基础的测评,注重对学习活动过程与学习分析结果的测评,根据课标中对信息系统技术学科的等级水平的描述,选择适当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依据制定的合理评价标准,设计制定有效的对信息数据技术学科知识进行测评的试题。(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笔者以“信息技术”为搜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篇名精确搜索,共得到137条结果,其中124篇与信息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工作实施现状分析有关,在这当中仅有几篇文章是从管理者角度下对信息服务系统课程设计实施现状问题学生进行调查方法研究的。目前,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展开,从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入手。从课程角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现状、课程理念、资源配置等方面。2008年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边缘化的五大原因是:课程定位模糊、课程认同度低、教材质量不高、教师职业定位不清、评价体系不完善。赵全辉(2018)提出支持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设备缺乏先进性、课程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设备应用频率较小以及科任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足三方面的研究问题。"沈君英"(2019)提出,由于地域差异,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对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和实施不足: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技术企业进行课程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影响,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可以作为一个中国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对信息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每一位研究者都在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审视信息技术课程,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在一线工作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的研究1.基础设施白雪指出,部分学校因计算机数量不足,硬件设备不到位,导致无法正常上课。刘倩以农安县农村中小学为调查对象,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一次性投入,缺少后期维护,硬件设备短缺,无法共享教学资源,网络建设滞后的局面。总之,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性是保证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基础知识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在逐年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硬件方面进行不断更新发展能力不足和多媒体教室维护社会工作不到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信息系统硬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维护不到位,值得我们去研究。2.教材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是在不违背纲要和指导意见的情况下,陈美丝以西安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教材存在出版社不固定,教材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小学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忽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忽视人文精神信息安全的培养,教材内容的工具性组织,不同地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吉林省教材分省编、市编,还有校本培训课程,选择我们自己进行不同版本教材,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内容也是不尽相同。3.教师刘倩以农安县农村中小学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教师专业队伍、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培训三方面进行研究,农村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数量上无法满足当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不是专业学科教师,教师队伍薄弱。综上所述,农村小学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仍然处于多重岗位。希望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越来越规范,负责机房和办公电脑的维护。他们不能长期专注于自己的学科,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教育课程在小学的正常工作实施。4.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小学的信息课程由三年级开始,根据《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引(试行)》的规定:每学时不少于68小时,原则上每星期一节课。目前S地区周边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学校系统管理机制上的不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不同,现场S地区周边部分我国农村小学,据了解,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材,硬件设备工作条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也不同,课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和个人学校甚至可能有相同的老师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5.教学模式李晶(2014)通过调查指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绝大部分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改进新的教学资源管理发展模式与方法,不仅可以通过进行优化教学研究工作时间,还培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6.缺乏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根据调查,尽管教育部表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将其纳入评估范围,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被忽视的信息管理技术教育课程在重现阶段的学校教学形式下越来越好。因为企业存在不受考试的制约,完全是为了学生完成相关学科的任务和课堂。缺乏考核机制,缺乏教师监督标准。(四)综合述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相关素养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国外重视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在我国,有关主管部门明确提出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技术课程在对学生品德教育教学理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改革,实现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是教育者今后的工作和使命。目前,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对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的现状研究较少,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的融合,必须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三、研究设计(一)问卷设计对于本研究问卷的设计,笔者是借鉴众多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确定了问卷的具体维度和指标。问卷具体的维度及指标设计如下表所示:表3-1课程实施保障条件问卷的维度和指标维度指标课程开设课程开设情况开设年级课时安排课程地位教材选用教材版本硬件设施校园信息化环境计算机配置机房数量计算机台数与生机比例表3-2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影响因素分析维度与指标维度指标校内教师(态度、学历、培训情况)校领导态度校外政府部门态度(二)研究问题首先,查找相关文献,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问卷制作,以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电子问卷并收集,通过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对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以相关数据为理论支撑,提出了改善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的策略。(三)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以S区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主。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更好的体现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的现状。调查的对象是在S区59所农村小学,农村小学的性质属于镇小或者村小。预测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65份。正式问卷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问卷104份。表3-3样本基本情况项目类别人数百分比性别男女495547.12%52.88%教龄5年以下5-10年11-20年20年以上79106975.96%9.62%5.77%8.65%学历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10187159.62%17.31%68.27%4.81%职称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暂无职称247126123.28%6.73%11.54%58.65%毕业专业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其他专业192265718.29%21.15%5.77%54.81%通过表3-1,可以看出在性别上,男、女教师差异不大,女教师稍多,在学历上68.26%的教师是本科毕业,中师毕业为9.62%。从教龄上75.96%的教师未超过5年,年轻的教师比较多。从教师职称上看,58.65%暂无职称。从教师的毕业专业上,其他专业毕业54.81%,信息技术教育专业5.77%,可以看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缺乏的。(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工具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间接获取最真实的资料。本研究是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和阅读文献基础上,编制了“S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条件调查问卷”。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来展开:农村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机房的软硬情况、机房的数量、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生机比等。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结果处理,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频率、百分比、均值等。从而发现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问卷测量指标依据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法,每题分数在1-5分之间,最低分1分,最高分5分,以3分为中位数,求平均值。3分及以下为差,3-3.75为一般,3.75-4.25为较好,4.25及以上为好。为了保证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运用SPSS25.0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3-4问卷信度、表3-5问卷效度。表3-4问卷信度分析指标题数Cronbach’sAlpha计算机配置机房生机比教材版本教师态度教师培训校领导态度政府部门态度22232220.8030.8720.8440.8340.8640.9030.872表3-5问卷效度分析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0.912近似卡方Bartlettdf的球形度检验Sig10782.7649050通过以上各指标信、效度分析,各维度的Cronbach’sAlpha都达到0.8以上,属于高信度。同时,问卷的KMO值为0.912,在0.9以上,表明该问卷个变量的相关性很强,效度很好,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非常好。可靠性高。因此,调查问卷可以正常使用。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基本情况1.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开设情况主要从学校是否会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按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来调查,从以下图表中得知。描述统计量均值为4.36,81.73%课程会按时开设。还存在1.92%左右的教师认为学校不是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按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16.35%的教师认为学校开设课程不太符合主管部门规定。表4-1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学校会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按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04154.361.051表4-2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情况选项人数比例非常符合3533.65%比较符合5048.08%不太符合1716.35%不符合21.92%2.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学校的课时安排。课时长短是否合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都有规定,要求每周一都要上一节信息技术课。每学期总课时量一般要求不少于68学时。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上课时间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小时,53.85%的学校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按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4.04%的每周2课时,甚至有12.5%的学校每周4课时不属于正常的开设范围。表4-4信息技术课程每周的课时选项人数比例1课时5956.73%2课时3432.69%3课时65.77%4课时54.81%3.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年级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根据各学校的地区文化差异等做了相应的弹性规定,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拓展知识由于涉及到学习内容难易以及学校环境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开设等问题推荐在五、六年级开设,且由学校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决定。59.62%的学校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五年级和六年级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比例相对较小占20.19%。高年级开放是为了拓展知识面。由于地区和学生的差异,每个学校都选择是否开放。表4-5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年级选项人数比例三年级6259.62%四年级2120.19%五年级1211.54%六年级98.65%4.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地位在调查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中,描述统计量均值为3.77,处于比较符合和不太符合之间,还没有达到比较同意符合,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受重视程度比较低。表4-6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受到重视104153.771.169表4-7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受到重视选项人数比例非常符合3129.81%比较符合4644.23%不太符合2423.08%不符合32.88%(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选用情况1.教材出版社调查显示,有34.62%的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程时还是无规定教材,而关于省/市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各占28.85%,只有7.69%的教师还在上信息技术课程时使用的是校本教材。表4-8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出版社选项人数比例省编教材3028.85%市编教材3028.85%校本教材87.69%无规定教材3634.62%(三)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设施情况1.校园网建设描述统计量均值为4.12,介于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之间,说明农村的小学整体的信息化环境相对完善。此外,75%的教师在学校都有校园网的设备,15.38%的教师表示校园网正在建设中,7.69%的教师表示校园网还没有,正在筹建,仅有1.92%的教师表示学校没有校园网的情况。表4-8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学校网速很流畅104154.121.17表4-9学校建校园网的情况选项人数比例有7875%正在建设1615.38%还没有,正在筹建87.69%没有21.92%2.计算机教室配置机房是满足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正常开设的基础,计算机教室的数量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是否能正常开设。基于“计算机教室数量满足学生需要”这一问答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10、表4-11所示,均值为3.17,53.84%的教师认为满足不了学生需要,超过50%的教师都低于均值。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室远远不够学生使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表4-10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机房数量能满足学生需要104154.171.174表4-11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合计133554210412.533.6551.921.92100.012.533.6551.921.92100.012.546.1598.07100.03.计算机台数与生机比调查显示,上机练习时,有85.57%的教师表示计算机台数能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也有14.43%的教师表示计算机台数与学生需求是符合的。同时,大部分教师觉得机房上课时,每个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是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课需求的,占比85.58%,小部分教师表示计算机台数与学生适配数量是符合的,占比14.42%表4-12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选项人数比例非常符合32.88%比较符合1211.54%不太符合4947.12%不符合4038.46%(四)校内外师资保障情况及各部门领导态度1.教师数量调查显示,只有37.5%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认为学校不缺乏信息技术教师,而的62.5%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师。表4-13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缺乏选项人数比例是6562.5%否3937.5%2.教师的态度信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对课程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中间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其自身的形成态度、理念、素养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在课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决定信息技术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如下表为教师态度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7,超过0.8,信度较好。表4-14Cronbach'sAlpha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Alpha频数0.8170.8223表4-15信息技术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教师态度104154.46800.6464表4-15为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态度维度,从三个题来考查教师的态度。均值为4.4680数值趋近于极大值,这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对待课程态度积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发展,注重教师间的合作精神,提升专业素养,获得教学更好的资源,增长自身的信息知识。3.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按需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表4-16教师培训Cronbach'sAlpha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Alpha频率0.8760.8913表4-17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教师培训按需实施,培训有针对性104154.09120.8734表4-18教师培训有针对性选项人数比例非常符合2625%比较符合4947.12%不太符合2625%不符合32.88%表4-16、表4-17为教师培训维度描述统计分析,分别从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学校提供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均值为4.0912,均值接近于比较符合。所以,就目前小学信息教师培训情况来看,教师培训相对完善,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核心,要促进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机制体制不断地改善,教师的培训质量就会越来越好。4.教师的专业化情况教师的专业化情况主要调查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水平,以及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专职与非专职情况。表4-19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水平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中师109.629.629.62大专1817.3117.3126.93本科7168.2768.2795.22研究生54.814.81100.0合计104100.0100.0表4-20是否是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是3937.537.537.5否6562.562.5100.0合计104100.0100.0如上表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情况分析,17.31%的教师为大专,68.27%的教师为本科生,4.81%的教师为研究生,9.62%的教师为中师。但是从调查的104位教师中,62.5%的教师为非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仅有37.5%的教师为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情况来看,整体教师的学历都较高。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占比有待提高。5.校领导态度校领导的态度主要考察校领导是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与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表4-21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课程104153.7551.1535表4-22校领导支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态度选项人数比例非常符合1514.42%比较符合5855.77%不太符合2826.92%不符合32.88%如上表为校长态度情况维度描述统计分析,均值为2.755,均值处于比较符合与不太符合之间。说明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实施。6.当地主管部门态度表4-23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当地主管部门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104153.941.146表4-24当地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非常符合1918.2718.2718.27比较符合5653.8553.8572.12不太符合2927.8827.88100.0不符合000100.0合计104100.0100.0可以看出,当地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均值为3.94,从表中可得知,政府部门不太重信息技术学科,均值处于比较符合与不太符合之间。因此,要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有序发展。五、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存在的问题(一)教材的选择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收集、选择和复核方面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这方面的教材尚未统一:有的学校使用浙江省出版社的教材,一些学校使用科学出版社的教材。许多教材的设计特别强调步骤指导,只限于教授少数以工具为基础的软体,并不代表学生的实际学习经验。当前的计算机学科教科书主要分为基本信息处理、操作管理系统、文字处理分析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和基础软件或计算服务功能的互联网等模块。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教师会教授每个板块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这种大模块综合学习法适用于成人,但不适用于低年级儿童。根据统计,我国现有计算机教科书超过200套。与教材的快速更新发展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明显存在诸多不一致。(二)课程的设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应为68小时。但是,目前,普通学校每周只开设一次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和节假日中断外,实际上课时间约为40小时,这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去甚远。由于没有足够的课时,教师在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时会失去信心。如果教师按照教材来教学,则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如果没有教材,我该说什么?有些人说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但学生的兴趣目标不同,知识水平也不同。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学,“放羊式”的教学时有发生。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无法提供为学生计算机课程;部分学校虽然购买计算机来开办课程,但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计算机教师。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却没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现在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在评估学校管理时,主观的东西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样,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即使你想学习,你也必须放弃,因为担心会影响所要求的课程的成绩。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困难。(三)缺乏考核机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一门非考试科目,所以许多小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但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最近两年,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有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教师也自定标准给学生打分,但大多数学生不买账,甚至有学生说信息技术反正不是考试课程,即使学不好,家长也不会责怪,客观上负面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四)教学方法不合理信息技术课程与曾经开设过的计算机课程相比,两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有根本的区别。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唯一对象就只有计算机,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许多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进行区分,教学模式依旧单一、陈旧,还是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更是学习没有兴趣。(五)各级领导重视不够过去在中小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的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的并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学校软硬件的配置是否能保证课堂正常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虽然我国一直大力提倡和开展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保障改进策略(一)教材应加强实际应用性教材编写者应提出本套教材的特点、功能、模块组合、目标区域、适用的教师设备条件、学生的现状素质和使用建议。编写者不应盲目地去编写教材,更应设计灵活的教案内容,了解需求并加以提高。选择课本是一个地区、学校甚至教师的责任。目前,信息技术教材大多遵循“零起点”原则,即“零起点”原则在小学和中学都是被接受的。与其他课本相比,学生很少将信息技术的教材带到课堂上。大部分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教材都不见了或者被自己“保管”在家里,一如既往的新。所以我在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是否应该和传统教材一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互联网等未来课程,有一本全面的“书”对学生来说可能更为实用。我希望我们的教科书能更实用,更加的人性化。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程就会更加有趣了。(二)物尽其用,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为了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学校向学生和信息技术教师定时开放机房。这样以来,他们就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如果国家也发布相关文件的把信息技术课列入期末考核的话,那学校和学生就会重视,这样在客观上就起到了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也就强制性地提高了学生乃至国家的整体信息技术素养。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运行起来却很困难。难就难在学校数量过多,农村小学占比过大,严重的缺乏基础设施,致使国家也无法实行统一的方案。(三)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许多教育界学者认为,应当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正式考试科目,实行“分级制”,制定和完善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以“考”、“试”、“学”来促进“学”。定期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舞台和环境。及时反馈学生,评价和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营造竞争性学习氛围,在竞争中寻求进步。(四)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为什么网游会让人忘记梦想?因为它遵循“目标驱动”原则,目标设计可以持续激发征服者的好奇心和欲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游戏的设计原则,鼓励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新的生本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内涵的建设者,使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意义与目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多种形式——如任务学习——是一种蓬勃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五)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核心。只有两者相融合,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区校的作用,建设教研组网络。各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应广泛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理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索课程整合。七、结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伙伴关系,和学生交流和学习。同时也应继续深化和拓展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者和问题的解决者。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动力因素,是自由教育的直接执行者,直接决定着自由教育的成败。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认真分析研究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处理教材,科学地规划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生活开发意识。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教师坚持探索,一定会找到一套适合的教学工作模式与方法,更有效地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让他们能够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1]刘祥.中小学课堂教学要素关系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8(07):38-40.[2]刘石成,李静.项目学习法与学科素养教学的融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9):11-15.[3]李毅,何莎薇,邱兰欢,刘明.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8(08):67-72.[4]罗艺杰.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进展[J].图书馆论坛,2019,39(09):156-164.[5]钱松岭,董玉琦.美国中小学计算机科学课程发展新动向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83-89.[6]王芸.项目教学法在小学机器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7]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