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小组理论综述_第1页
政策执行小组理论综述_第2页
政策执行小组理论综述_第3页
政策执行小组理论综述_第4页
政策执行小组理论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策执行文献综述PAGEPAGE34一.政策执行研究文献综述根据相关文献查阅,我们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政策执行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代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整合途径,同时于三代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工具研究途径被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一)、政策执行的第一代研究和自上而下的途径1973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是执行研究的第一代。第一代研究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2)第一代研究主要是偏重于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比如对奥克兰项目的研究等等。案例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总结执行成功和失败的因素,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执行的一般性的理论框架。(3)深受古典行政模式官僚层级体系、政治与行政分离、效率至上的特点影响。意义:拓展研究视野,推动“政策执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是帕雷特(SusanBarrett)和佛杰(ColinFudge)对7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这一阶段政策执行研究主导途径的概括。自上而下途径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普雷斯曼(J1Pressman)和威尔达夫斯基(A1Wildavsky),随后史密斯(T1B1Smith)提出的政策过程模型(1973)、霍恩(C1E1VanHoer)和米特(D1S1Meter)提出的系统模型(1975)、马兹曼尼安(D1A1Mazmanian)和萨巴蒂尔(PaulASabatier)提出的执行综合模型(1979)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自上而下”途径,或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政策制定者透视”。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依据这种途径,政策过程被看作是一种指挥链条,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所执行。这种途径关注的焦点是政策制定者,考察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将政策付之于实践而生效。其强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界限,认为“政策一旦制定,政策即被执行,而政策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相差无几。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的基点是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第二,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待政策执行问题。“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观意味着:决定的重要性取决于它是在科层等级的哪一层做出的;因此,最重要的决策是由政府机构的最高人物做出的,而处于科层等级中级层次的人们,只是执行决策罢了。”第三,区分了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线。第四,区别作为创设初始条件的政策制定(意向合法化)和把政策假设转化为行动的项目设置。第五,政策执行就是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主要着眼于对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合作、协调等)”。第六,重视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这一研究途径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批评,具体表现为:第一,过多的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第二,完美执行的必要条件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科学的政策、明确的目标、依法建立的执行程序、充足的资源、高素质的执行者等)。第三,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的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此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第四,通过强调中央的目标,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第五,某些政策并不具有(已有的政策从来都不具有)明确的目标,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第六,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实践执行过程中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的实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第七,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二)、政策执行的第二代研究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在对自上而下模式提出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下而上的模式,构成了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特点:(1)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2)这一阶段的研究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功能的互动性,制定者与执行者共同协商达成政策目标。(3)偏重政策执行理论分析架构及模式的建立。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是70年代末以来执行研究的主导研究途径。李普斯基(M1Lipsky)对街头官僚(StreetlevelBureaucracy)的研究,埃尔默(RichardF1Elmore)对追溯性筹划(Backwardmapping)的研究,贺恩(BennyHjern)和波特(David1O1Poeter)对执行结构(implementationstructures)的研究是主要的代表。1975年维泽尔勒(R1Weatherley)和李普斯基(M1Lipsky)在《哈佛教育评论》(HarvardEducationalReview)上发表了“街头层次的官僚和制度创新:特殊教育改革执行”(StreetlevelBureaucracyandInstitutionalInnvation:ImplementingSpecialEducationReform)一文,随后李普斯基(M1Lipsky)在1977年发表了“街头官僚的理论面向”(TowardaTheoryofStreetLevelBureaucracy)一文,在1980年出版了《街头官僚》(StreetlevelBureaucracy)一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街头官僚理论。街头官僚理论是自下而上执行研究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思想在于:街头官僚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并不像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认为的那样,消极地、被动地执行上级的政策,恰恰相反,街头官僚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裁量的余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即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与街头官僚的权力、利益、意愿和政策执行能力直接相关。追溯性筹划理论是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又一重要代表。1980年埃尔默(RichardF1Elmore)在《政治科学季刊》(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上发表了“追溯性筹划:执行研究与和政策决策”(Backwardmapping:implementationresearchandpolicydecisions)一文。作者区分了向前性筹划(Forwardmapping)和追溯性筹划(Backwardmapping)两种不同的政策执行的研究方式。与向前性的筹划相对,追溯性筹划是“从作为政策所要解决问题中心的个人和组织的选择,到与那些选择密切相关的规划、程序和结构,再到用以影响那些事项的政策工具,以及可行的政策目标的追溯性的推论。”追溯性筹划这一研究方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环节:(1)研究出发点不是领导的意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正是这种行为导致的现象,产生了政策干预的需要;(2)分析一系列被认为能够影响这种行为的组织运作过程;(3)描述这些组织运作所预期的效果;(4)然后,明确执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现实政策目标所发挥的作用。(5)如欲实现各自的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执行结构理论也反映了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1981年贺恩(BennyHjern)和波特(DavidPoeter)在《组织研究》(organizationstudies)上发表了“执行结构:一种新的行政分析单元”(implementationstructures:anewunitofadministrativeanalysis)提出了“执行结构”的概念。执行结构即是一种分析单元,又是区别于市场和官僚组织,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协调和联系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公共政策这一纽带将政策执行涉及的各种组织以相互依赖的结构联系起来。执行结构不通过权威设立,是在组织成员自我选择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执行结构的正式程度较低,权威关系不如行政组织系统那样明显;所处的社会环境较容易变动,其行动集合体并非具有法律地位的实体;参加项目执行的决定是模糊的,基于同意和相互妥协”。执行结构的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对其做了深化和细化,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在执行研究的第三代中,执行结构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为政策网络的概念。总结上述的研究成果,与“自上而下”途径相反,“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执行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它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第二,认为政策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包括公众、社会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等)之间互动的过程。第三,从基层和个人出发看待政策执行问题,政策链条中的底层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第四,政策执行过程是不同行动者表达自己意志,提出动议,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第五,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是不可分离的,制定政策是执行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主张用政策和行动关系取代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二分。第六,以克服和修正自上而下途径的缺陷为己任,将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条件、时空、执行者等纳入研究视野,扩大了理论范围,促使我们能够正视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也有自身的缺陷,学者们对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分的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第二,行动者的认知被辨认出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讨价还价规则的起源,互动者之间资源的拥有情况,每一个参与者可资利用的策略范围等等,也有待解释。第三,自下而上的主张者一开始关心的并非是政策执行问题(即政策执行了没有),而是关注在一个特殊的政策领域,实际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对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正,过分夸大了许多因素;有些政策确实具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弄清楚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政策形成和执行的区分也并非是理论的精确描述,因为所做出的政策决定确实框定了地方或基层行动的决策环境。行动者相互作用的无处不在并没有取消这种区分。第五,放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二分法,使人们很难区分政治家和文官的相对影响。故尔排除了进一步分析民主负责和官员自由裁量这个问题的可能性。第六,将政策过程视为一个变动的无缝隙之网,其中没有决策点,就排除了政策评估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政策可以评估)。同时也无法进行政策变迁的分析(不存在界定的政策之变动)。第七,把焦点放在执行者互动层面,这种最现实的途径只适用于分权的政策环境,集权条件下不适用。台湾学者吴定在《政策管理》中综述了不同学者就政策执行研究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美国学者埃尔默认为公共政策管理者在研究政策执行如何发动,如何落实时,可以分为两大类的执行研究:向前推进的策略和向后推进的策略。而萨巴蒂尔从政策的主导权把政策执行的途径或模式分为自上而下的执行和自下而上的执行。以上两类的划分内涵基本上是一样的。而Goggin,Bowman,Lester,Toole四人在《执行理论与实际:迈向第三代》中从政策执行研究重点把执行研究分为偏重实务的第一代研究,偏重理论的第二代研究以及整合理论和实践的第三代研究。同时作者在美国学者Deleon在1999年发表的《重访失落的连结:当代执行研究》中提出第四代以多元参与对话,多元协商沟通,平衡研究成功与失败的政策执行案例,反对价值中立及定性研究,权变性的执行观的政策学习的执行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其认为第四代研究的主题,包括更重视民主和后实证主义取向的方法论,以及权变的政策观等观点。(三)、政策执行的第三代研究—整合途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有效的一面,但不得不承认两者都存在着弊端。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这两种途径有针锋相对的倾向。后来的学者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性质,为了跳出狭隘的研究视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对两种途径进行整合研究。当然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综合前两种途径,而是在提取有效成分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第三代研究途径的综合趋势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成果达成了共识,在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认识到了二者的局限性。其次,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超越以及分析工具的丰富多元化。第三,学者们对自我理论的修正以及第三代研究概念的形成。第三代研究时的学者们引入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来说明执行现象。这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政策执行的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把决定不同政策执行模式的诸多因果关系具体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把影响执行的诸多变量组织化并开发执行模型以及能够检验这种假设的科学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方面。在以前两种研究途径的基础上,最初形成的几种新的尝试为:第一种尝试的代表是爱尔默。他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合并,经过综合,认为政策制定者既需要考虑政策工具,又要考虑在处理最终目标团体的激励结构时的其他资源,因为在诸多的因素作用之后政策的成功与否是很难预料的。然而,他却未能提供能够被学者们使用的图表模型以解释这种特殊的现象。第二种尝试的代表是萨巴蒂尔。他在综合分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研究取向的过程中,着重关注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受法律工具限制的行为方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然后,他用这种综合的观点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过去十多年的政策变迁,提出了一个庞大的支持联盟框架模型。但他的模型主要注重理论的发展,而不是给实践者提出政策建议。第三种尝试以高金为代表。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综合分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取向所提出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执行的府际间关系模型。该模型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三个变量:因变量(即州政府的政策执行)、自变量(包括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两个层次上的诱因和限制)、中介变量(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结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这些变量之间是互动、互赖、多元的动态过程。第三代研究途径时期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型主要有:门泽尔的组织间模型,郭锦等人的府际关系模型,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和学习模型,麦特兰德的不明确冲突模型,瑞恩的综合途径,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途径等等。1.门泽尔的组织间模型1987年门泽尔指出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忽视了组织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没有一个组织理论或模型能较好的应用到政策执行研究当中。为此,他构建了政策执行的组织间模型。政策执行的组织间模型认为:执行的成功不但依赖于组织自身的选择,还依赖于其他组织的选择。该模型将焦点集中在互动网络中组织的相对属性上,认为组织间的依赖包括资源依赖和结构依赖两个重要的方面。2.郭锦等人的府际关系模型1990年,郭锦(MalcolmL1Goggin)等人提出了府际关系模型,该模型认为:第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冲突或合作关系;第二、州政府具有自主裁量权,可以解释联邦计划的内容也能够了解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不同时间或不同管辖权下具有不同的执行模式。府际关系模型包括三个变量:(1)因变量:即州政府的政策执行。(2)自变量:包括两项:第一项为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第二项为州与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两者形成交互依赖关系。(3)中介变量: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后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3.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和学习的宣导联盟模型萨巴蒂尔(PaulASabatier)在1993年出版了政策变迁与学习:一个宣导联盟途径》(PolicyChangandLeaning:AnAdvocacyCoalitionApproach1)一书,提出了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联盟模型(Advocacycoalitionframeworkofpolicychange)。该模型建立在政治系统论、精英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改变政策内涵、政策取向学习(policy-orientedlearning)的过程。这一模型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1)政策变迁受到两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一种是,相对稳定变项(relativelystableparameters)另一种是动态事件变迁(dynamicevents)。(2)行动者通过宣导联盟影响政策。(3)政策变迁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取向的学习过程。4.制度分析理论模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都是关于执行过程的单一向度的分析,忽视了执行过程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和由此形成的制度共识。“事实上所有的政策和规划都依赖制度行动,而且制度框架现在对于政策执行而言愈加普遍了,政策执行包括了远在官僚机构和市场传统焦点之上的特征。”以奥斯特罗姆(Vincent1Ostrom)为代表的印第安那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WorkshopInPo2ticalTheoryAndPolicyAnalysis)试图将公共物品理论和制度分析结合起来,开创了一套理解复杂制度安排的方法———“制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框架”,这一框架具有以下要点:首先,倡导多中心治理。其次,制度分析与发展的框架是多层次的。“制度分析与发展的框架区分了操作、集体选择与立宪选择三个相互影响的层次和领域。”执行就是这几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最后,自主治理的框架。自主治理是政府与市场之外的一种治理方式。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自理,可以避免搭便车、规避责任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取得共同的收益。5.治理理论模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在研究的出发点上都有单向度的特点。很难理解执行事务的复杂性。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要求有新的组织方式和协调方式。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治理。90年代以来,以米尔沃德(H1BrintonMil2ard)、普罗旺(KeithG1Provan),斯铎克尔RobertP1Stoker)、斯舵(ClarenceStone)、维博EdwardP1Weber)、巴贝奇(EugeneBardach)、利恩(LaurenceE1Jr1Lynn)、赫润奇(Carolyn1Heinrich)、黑尔(CarolynJ1Hill)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将治理理论运用到执行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执行的治理理论和模型。治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核心内容:首先,扬弃管理作为执行研究的分析工具,提出了治理的分析工具。“治理…被认为是为私人、非赢利部门和公共部门机构达成一致的规则和集体行动创造条件。治理的本质是它对于治理机制的关注,如同意,合约和协定,治理机制并不单纯的依赖于权力和政府的批准。”其次,将执行看作多变量的相互作用。再次,博弈论的分析框架。6.政策网络理论模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对于各个执行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缺乏分析和表述。网络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政策网络则是一种分析政策参与过程中团体与政府关系的方法,它是一群互赖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就执行研究领域而言:90年代以来,在胡弗恩(HansHufen)、麦恩(BerndMarin)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持续努力下,政策网络已经成为超越官僚和市场机制的第三种治理机制;成为公共政策执行的要素,且有取代政策分析、新公共管理、新制度主义的趋势。政策执行的网络模型将政策执行过程理解为行动者在网络结构中互动,形成一定的政策结果,政策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行动者下一步行动的辩证过程。从上可以看出第三代研究的理论模型有类似和交叉的地方,但与前两代研究途径相比,它有明显的进步性,将会取得不同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成果。(四)、政策执行研究的工具选择途径该途径的学者认为,不管是以何种途径来研究政策执行,其实质和形式过程总包含着在政府工具箱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工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更多的是从政治途径来研究政策工具的选择。达尔和林德布罗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中已经论及政策工具选择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在20世纪90年代,受公共选择学派的影响,学者们开始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和分析方法来研究政策工具的选择,并形成了一种研究工具选择的新途径公共选择途径。经济途径因经济主张不同而有不同选择,福利经济学主张选择强制性工具,而新古典经济学则主张非强制性工具更符合政策实际。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的文献有:卡安的《政策工具选择的公共选择途径》,简·莱恩的《新公共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开始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运用综合模型或从政策网络的角度研究政策工具的选择。主张政府可以运用多元工具实现政策目标。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献有:萨拉蒙的《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H.A.布耶赛尔的《政策网络中的政策工具选择》,E.F.特恩的《政策工具的背景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当是彼特斯和尼斯潘及他们的著作《公共政策工具》。该书认为在理论上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在实践上,西方学者比较重视“实证取向”的研究方法。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政策工具选择有五种研究途径。传统工具途径,强调目的和工具的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政策工具本身。精制工具途径,强调背景和工具的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工具的背景环境。制度分析途径,强调制度和工具的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制度结构与风俗惯例。公共选择途径,强调偏好和工具的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僚的动机。政策网络途径,强调网络和工具的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网络特性、规范以及网络成而国内学者对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不多,陈振明、张成福、张璋对政策工具的选择有所涉及,他们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主要因素;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政策工具效力的评价及其价值标准选择;政策工具选择的未来趋势等。持工具途径研究取向的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民营化浪潮的到来,政策工具的抉择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相当重要的任务,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执行过程,都必须从事政府工具箱可用工具的选择。因此,政策工具的选择要解决为何政府从许多可供利用的工具中选择特定的工具以及是否可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探明工具选择的模式或风格等问题。政策工具选择的合适与否是影响政策执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政策执行模型研究综述摘要:所谓模型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用以解决问题的“公式”,因此对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对更有效地执行政策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谨对国内外对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做一个简单梳理。关键词:政策执行模型(一)、国外政策执行模型研究综述1.过程模型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构建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1973年,史密斯在《政策科学》(PolicySciences)杂志上发表的《政策执行过程》(ThePolicyImplementationProcess)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如图: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制定过程执行机关目标群体理想化的政策环境因素紧张处理建制政策反馈史密斯的政策过程模型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分为四种: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理想化的政策,即合理、正确、科学、适当的政策。执行机构,即符合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组织。目标群体,亦即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环境因素,执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那些影响政策执行的政策执行影响的因素。“具体的说,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及受支持程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与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和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指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要考虑和认定的因素。”①T.B.Smith,“ThePolicyImplementationProcess”PP.203-205对该模型的评述: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政策本身的研究,在强调理想化的政策的同时还注重其他三个因素的作用。四个因素呈现互动状态,当达到一定平衡时,政策能够比较好的被实施。有人认为这个模型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这个模型的批评主要在于它没有对执行人员的重要性给与恰当的关注。建制处理紧张T.B.Smith,“ThePolicyImplementationProcess”PP.203-205建制处理紧张系统模型1975年卡尔·范霍恩和唐纳德·范米特在《行政与社会》(AdministrationandSociety)杂志上发表了《政策执行过程的概念和框架》(ThePolicyImplementationProcess:AconceptualFramework)一文提出了一个系统模型,说明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关特性5.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6.执行者的偏好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政策目标和政策标准政策目标和政策标准政策执行者的偏好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政策执行者的偏好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政策政策执行绩效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源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源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对这个模型的评述:该模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都纳入了模型中,比较完整全面。不足之处在于,六大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够明确,没有对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不影响进行详细说明。3.互动理论模型M.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是这一模型的提倡者,他于1976年发表了代表著《互相调试的政策执行》,文中提出互动理论模型(mutualadaptationmodel)。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作互相调试的一个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试的程度。这个模型包含的主要思想有:1.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彼此需要经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程度,实现“共赢”。2.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之间是平等的地位,实行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富有弹性,可随环境因素或受影响者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4.受影响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会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执行者的价值偏好。对该模型的评述是:优点:简单明了,充分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缺点:模型过于简化,考虑的因素太少,现实环境负责要复杂的多,因而适用范围会严重受限。相互调适部分相互调适部分受影响者政策执行者受影响者政策执行者政策环境因素调适策略政策反馈M·麦克拉夫林的政策执行相互调适模型博弈模型是用“博弈”的概念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人员就政策目标达成所做的谈判、评价、妥协的互动情景。它把政策执行看作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得克(E.Bardach)是用博弈概念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代表。他在《执行博弈》一书中将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包括竞赛者——政策执行人员、厉害关系——竞赛可能的原因、竞赛的资源、竞赛规范——获胜的标准或条件、公平竞赛的规则、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状况;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等。巴得克认为,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各方参加者的博弈策略。对该模型的评价:把政策执行视为政策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是对传统的静态执行的扬弃和发展;它的不足在于它认为,每一参加博弈的群体都力求获得最大收获,这种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本身就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5.循环模型1978年,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者马丁·恩雷(M.Rein)和弗朗西·拉宾诺维茨(F.F.Rabinovitz)在《执行:理论的观点》一文中提出政策执行循环理论。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认为这三个阶段不是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相互作用和双向循环的复杂过程。同时,循环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遵守三条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对该模型的评析:优点是:对政策执行系统内在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说明,对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加以强调,认为同时强调政策环境的重要性。缺点:模型忽略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更不用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拟定纲领分配资源执行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监督过程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雷恩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综合模型1979年,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保罗·A.萨巴蒂尔和丹尼尔·A.马兹曼尼安合著的《公共政策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政策执行的综合模型。他们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各阶段因素,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政策问题的可出理性、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以外的变量。问题的可解决性问题的可解决性1.具有有效的理论和技术2.目标团体行为的多样性3.目标团体的人数4.目标团体行为改变的幅度政策以外的变量经济环境与技术政策以外的变量经济环境与技术媒体对问题注意的持续程度公众的支持利益团体的态度和资源监督机关的支持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艺术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含有充分的因果论明确的政策法令充分的财政资源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整合执行机构的决定程序征募执行的人员安排外界人士参与的机会支持执行过程的各阶段支持执行过程的各阶段执行机构的目标团体对政策产出感知的政策政策主要政策产出政策产出的服从的实际影响产生的影响的调整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对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评析:囊括了影响政策执行的三大类、十七种因素,概括得比较全面;将政策执行分为五个阶段,联系每一个阶段谈影响因素,清晰明了。政策执行模型1980年,G.爱德华三世在《执行公共政策》中提出了政策执行模型,认为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间接或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这四项因素分别是:沟通、资源、执行者偏好、官僚组织结构。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资源资源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执行者偏好执行者偏好官僚组织结构官僚组织结构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对政策执行模型的评析:模型提到的四因素是影响政策执行的最关键的几个因素;不足是忽略了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政策执行沟通模型1990年,麦尔克姆·L。高金(MalcolmL.Goggin)在其出版的《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ImplementationTheoryandPractice:TowardaThirdGengeration)一书中,提出了“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这一模型是建立在三点假设之上的:第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具有冲突的合作关系;第二,州政府具有裁量权,可以解释联邦计划的命令内容或指明地方式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不同时间和不同管辖权下具有不同的执行形态变项。基于此,高金等人把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为三类。自变量,包括联邦政府的诱导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诱导和约束;中间变量,包括地方政府能力与地方政府输出的决定,他们由两个自变量共同影响;因变量: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对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的评析是:首次提出动态性、网络性的政府间关系作为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突出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裁量权,并且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详尽区分。这个模型的提出意义重大,其后众多追随者丰富发展了该模型。其中,兰德尔·雷普利和格雷斯·富兰克林提出府际间关系的顺畅对着政策执行的效果息息相关。施柏莉强调培养正面的府际间关系(workingrelationship)。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反馈联邦政府的诱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能力地方政府输出的决定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地方政府的诱导和约束反馈高金等人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资料来源:MalcolmL.Goggin.,AnnO’M.Bowman,jamesP.Lester,LaurenceJ.Jr.O’Tool,op.cit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联盟模°型萨巴蒂尔(PaulASabatier)于1993出版的《政策变迁与学习:一个宣导联盟途径》(PolicyChangeandLearning:AnAdvocacyCoalitionApproach)一书中提出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模型(AdvocacyCoalitionFrameworkofPolicyChange)。该模型建立在政治系统论、精英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改变政策内涵、政策取向学习(policy-orientedlearning)的过程。这一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②PaulASabatier,Jenkins-Smith,HankC.,eds,PolicyChangeandLearning:AnAdvocacyCoalitionApproach,Boulder,Coli:Weatview,1993;另外还参考了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92页;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1页;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282页。1.政策变迁收到两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一种是,相对稳定变项(relativelystableparameters),包括问题领域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分配、基本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基本法制结构等。另一种是动态事件变迁(dynamicevents),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的变迁、系统治理联盟(systemicgoverningcoalitions)的改变、其他政策子系统的政策的变迁等。2.行动者通过宣导联盟影响政策。行动者通过宣导联盟影响政策的基本过程是:具有相同信仰和利益的行动者构成联盟,联盟成员采取若干宣导与公关策略,影响政府的政策,政策的结果再回馈到宣导联盟。宣导联盟之间通过政策中介者(policybrokers)加以协调,以形成平衡的政策影响力。3.政策变迁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取向的学习过程。政策次级体系内的行动者从互动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或行为,累计互动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信仰体系,这就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动态过程。相对稳定变量1.问题领域的基本特征相对稳定变量1.问题领域的基本特征2.自然资源的基本分配3.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4.基本法制结构动态事件1.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的变迁2.系统治理联盟的改变3.政策决定于其他次级子系统的政策的影响子系统行动者的限制与制约集团a观念体系和资源集团B1.观念体系2.资源策略工具A政策中介者政治领导决策政府计划政策产出策略工具B政策冲击政策子系统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联盟框架资料来源:PaulASabatier,Jenkins-Smith,HankC.,eds,op.cit (二)、国内政策执行模型研究综述国内对政策执行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当少,陈振明教授在《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提出了“政策执行过程及其构成因素”的政策执行模型:(见下图)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问题的特性1.政策问题的性质2.目标团体行为的多样性3.目标团体的人数4.目标团体行为需要调适量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的服从2.执行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态度3.执行机关的特性4.机关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5.政策监督6.政策环境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2.政策的具体明确性3.政策资源的充足性4.政策上安排执行机关与人员政策执行国内其他学者对政策执行理论模型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我国的具体政策提出的相关政策的执行模型的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琳娜在她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质量分析与全面管理》的论文中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运用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她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可以被运用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去:一方面,全面质量管理与公共政策执行在实施环节上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各个阶段找到对应的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管理对策[见表一];另一方面,全面质量管理的服务观念与公共行政领域的行政价值倾向相互吻合。所以完全可以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运用到政策执行过程中。[表一]政策执行过程与质量管理各个环节的对应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均平教授《宽严相济政策执行模式研究》的论文中提出了宽严相济政策执行模式。他认为政策执行模式实际上是影响政策执行模式架构和运行的各种要素按照既定的组合、互动规则联结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组织及行动体系。一般而言,影响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组织体系内的政策执行者(包括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政策执行规则或制度、政策执行的行动(包括执行行动的组织、方式、过程和结果等内容)。由此而论,宽严相济政策执行模式,是指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规则以及政策执行行动按照宽严相济政策和刑事法律及相关法律确定的结构和互动规则联结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及行动体系。同济大学的周向红副教授在她的论文《公私部门伙伴关系与政策执行模式转变——以艾滋病防治政策为例》中,提出了公私部门伙伴关系的政策执行模式。她认为:公私部门伙伴关系的政策执行模式是由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既包括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广泛地参与其中。政府管理机构也将从以往的“分而治之”转变到“合而治之”,构建能承担多重任务的网络式组织单元,以有效解决多重属性的艾滋病防治问题。在这种政策执行模式中,政府依靠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关系进行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不再是监督而是谋求合作,不再强调集权而追求权力的适度划分,不再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从而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中一个部门处理一个问题,在面对多重属性的问题时常常出现“管理重叠”或“管理真空”的混乱局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应将市场机制导入公共事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企业更加积极地、持久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成为政府的永久伙伴,分担政府的一些责任和精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政策领域的相关模型分析,例如:内蒙古实施禁牧舍饲政策的执行模型分析,以及农村县级区域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模式研究等等,都是非常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的相关模型研究。(三)、国内外政策执行模型的比较所谓模型就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用以解决问题的“公式”,现在从模型的概念出发来看国内外对政策执行模型研究的特点。1.国外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特点从政策过程模型到政策支持联盟框架,国外对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严格遵循抽象和概括的原则,从理论的高度来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政策执行的方式进行概括和总结,建立一个整体的对“所有”的政策执行都适用的理论框架。尽管不断有人提出政策执行的新模型,但都是从政策执行的过程或者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对政策执行进行框架的概括、总结。2.国内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特点国内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统的模型的研究,另一类是对模型的运用的研究。前一类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陈振明教授,他同样是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一个类似“综合模型”的模型,这一模型是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的角度提出的,这一模型与萨巴蒂尔和马泽曼尼安的“综合模型”的区别是对于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的归纳不同。而国内另一类对政策执行模型的研究是从另一个角度,从一个具体化的角度,针对一项具体政策提出相关的政策执行的模型,并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总而言之,国内更多的是对现有政策应该用什么模型去执行的研究,而国外则是提出所有的政策都可以适用的理论高度的政策执行模型,国内可以说是对模型的分析,而国外是提出可供分析的模型。三.有关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摘要:无论是论文还是著作,对影响政策执行因素研究的文献很多,研究得比较深入。但各个学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综合了多篇文献以后,从政策问题、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手段、政策执行资源和执行环境因素等来进行文献综述。关键词:政策执行、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不同的公共政策专家、学者对政影响策执行的因素有不同的见解。国外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许多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史密斯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和构建了执行过程模式的人,在他的《政策执行过程》一书中认为影响政策执行有四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萨巴蒂尔和马滋曼尼安认为影响政策执行有三大因素:政策问题的可办性、政策本身的规则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钱再见和金太军从公共政策执行“中梗阻”现象来分析影响因素,丁煌在《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中分析政策执行,还有一些学者政策执行失败来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参考中国期刊网和国内有关公共政策的著作,决定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因素进行文献综述。(一)政策问题因素学者们对政策问题因素的研究比较不多,可能是被忽略或是觉得只要处理好其他的政策影响因素,政策问题就不会对政策执行有很大的影响。这里主要参考陈振明的《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问题的论述。这本书提到政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复杂度、敏感度、调整利益幅度等)、“政策所规定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试量的大小”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55页.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55页.另外,在沈承刚的《政策学》中也指出,如果政策问题比较棘手和敏感的话,执行起来就比较难。还有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二)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朱志宏在他的《公共政策》认为政策制定本身的因素有:“政策规划合法性的过程是否能被大家所接受,政策本身的理论基础、证据是否坚强,政策目标是否有清楚的界定,执行过程所能动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讯是否足够、充裕,执行机构人员必须能够配合政策”。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5,第276页.陈振明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5,第276页.张国庆的《公共政策分析》中,认为政策本身因素包括:政策的权威性、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政策的正确性明确性与具体性、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指公共政策影响社会成员,并获得社会成员认同、执行的能力,它主要由政策制定主体的权威性和政策制定程序的合法性所决定”。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另外还有政策制定主体和政策内容要合法。政策是否科学,符合客观规律,如“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之间,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政策之间,以及一个大政策和它的具体实施细则之间”郑恒峰.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分析【J】.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郑恒峰.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9),第38页.有些文献还认为:在制定政策时要有准确的政策意识形态导向,就是政策要维护公共利益,要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政策目标要明确,政策方案选择。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权衡各方利益,减少执行过程中的摩擦,防止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扭曲;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要预测政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三)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在研究政策执行主体方面,有的学者单从政策机构或单从执行人员来研究,但多数学者是从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两个方面来分析主体因素。朱志宏在《公共政策》提到执行者良好的态度和健全的组织结构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先决条件,并且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影响政策执行的成果。张世贤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分析投入的执行人员情况,包括数量、素质、态度和沟通协调情形。谢明的《公共政策导论》中政策有效执行要有能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主要包含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执行队伍的互补。在刘春的《公共政策概论》中,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机构的层次和幅度)和功能发挥(执行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机制)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陈振明的《公共政策学》指出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以及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影响指出有效执行。总结有关著作和论文,将执行主体因素分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两方面来看。政策执行机构分析方面斯诺就指出:“任何一项观念化为行动的作为都涉及某种简化工作。而组织机构正是从事这种简化工作的主体,是它们把问题解剖成具体可以管理的工作项目,再将这些项目分配给专业化的机构去执行。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不同,可能会导致迥然不同的政策效果。于是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能知道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定位和调整的。”政策执行机构组织结构,包括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分配都会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纵向结构上的问题是指权力配置和分配情况,横向结构上的问题是指执行机构分工合作情况。另外执行机构的选择要依据政策性质,不能脱离政策的实际内容来随意地选择政策机构。政策执行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执行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二是政策执行机构与政策制定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三是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政策执行人员分析方面“政策执行主体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原有的政策执行经验和价值取向必然影响现在的公共政策执行范式和方法的路径选择,执行主体给目标群体过去所形成的印象必然影响目标群体对现时政策执行的态度和情趣。执行主体受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影响产生的路径依赖必然影响其公共政策的执行”。向加吾.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向加吾.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1),第13页.“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倾向出现偏差。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实际承担双重角色,既是政策执行者,同时又是政策对象。作为公务员和普通个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人情趣往往在无形左右其判断和选择倾向,对他在政策执行中的思维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具有潜在影响。”刘晓旭.刘晓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第31页.总体上来说,政策主体在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方面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原有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任意取舍,有利的就贯彻执行,不利的则有意曲解乃至舍弃,致使上级政策的内容残缺不全,无法完整落到实处,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郑恒峰.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9),第38页.也就是说政策执行人员受利益驱动,会进行成本-收益预期分析,并时常利用自己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影响政策执行。法国行政学家德巴什说,“如果决策与他所期望的东西不相符合或在他看来是无法实施时,他将反对这种毫无活力的东西或者试图改变既定措施的内容”郑恒峰.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9),第38页.[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第113页.在客观因素方面。执行者的素质,包括认知水平、业务素质、管理技能、行政技巧等。素质这些方面的因素,哪一个水平不好都会影响到政策执行。(四)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因素政策目标群体是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群体。学者们大多数从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支持程度来看其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由于政策是对一定群体的利益进行调整的工具,既要有很好的执行主体,同时也要目标群体的积极支持。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支持程度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从利益因素来讲,政策直接对目标群体利益的调整度(增加其利益还是减少其利益),目标群体得到的利益与参与政策的成本之间的差距。二是政策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目标群体的价值观是否相似。由于不同的人群对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政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目标群体的伦理道德和信仰传统相左的话,群体就不会支持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会障碍政策的执行。(五)公共政策执行手段的因素执行者选择哪一种执行手段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国外学者和专家对政策手段(工具)的研究很多,而且比较深入,像狄龙的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莎拉蒙的13种政策工具。虽然当前对市场化工具研究很多,但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工具上,而且研究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停留在对这些传统工具的一般性分析上,没有突出政策工具的特殊性,可以说在行政管理中这些手段同样适应。并且对社会化工具研究和应用都比较少。综合有关执行手段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六种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说服诱导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并不是选择其中的一种手段来执行政策的,通常是几种手段一起使用。另外国内关于公共政策手段(工具)选择研究的也比较少。在陈振明的《公共政策学》中对公共政策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书中提到影响公共政策选择的五个因素:“政策目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和意识形态”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65页.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65页.(六)公共政策执行环境的因素一般来说学者对环境的研究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来研究。在这里对环境的文献综述主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组织环境来综述。宏观环境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国际环境。很多学者对这些宏观有论述,像陈庆云、周树志、张骏生等。在宏观环境中,新闻媒体、压力集团等团体对政策执行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微观组织环境微观组织环境主要指组织执行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和组织运行机制。在张世贤的《公共政策析论》中,详细地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资源投入度,主要有4种资源:经费、人员、资讯和权威。组织文化是组织所倡导公共价值观,组织成员应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学习组织文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人学习政治文化,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政治人的活动过程。政治社会化也是人类社会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其政治文化、政治标准和政治信仰的方式。人们正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机制,学习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规范和政治文化,理解政治制度,形成政治信仰,从而能够在政治生活中,顺利地承担各种政治角色。成功的政治社会化有助于政策执行主体形成正确的政策执行态度;政治社会化决定了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钱再见.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深层机制探究钱再见.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深层机制探究【J】.理论与改革,2001(5),第15页.上诉有关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现状和对政策因素研究的。对政策问题、政策本身、政策主体和目标群体的研究都比较全面和深入了,但对执行手段因素和执行环境因素的研究不深入。我国对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数是借鉴国外著作,而且研究成果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或借鉴作用并不大。因此应该利用我国一些典型的政策执行案例,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政策执行的因素,并能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参考文献:[1]CatherineE.Johnson,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TheImplementationofFederalPolicies,UMI(bell&HowellInformationCompany),1999.[2]C.Page.Edward.PoliticalAuthorityandBureaucraticPower2th,HarvesterWheatsheaf,1992.[3]SusanBarrettandColinfudge,“Examiningthepolicy–actionrelationship”,IntheSameAuthors(eds.),PolicyandAction,London:Methnen,1981.[4]DavidMarshandR.A.Rhodesend,ImplementingHatcheriesPolicy,OpenUniversityPress,1992.[5]R.Weatherley,M.Lipsky.,Streetle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