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使学生在语感及语言建构上更上一个层次。
2.思维发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由表及里观察事物的能力。
3.审美鉴赏:通过联想、想象等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和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特别是深沉的爱国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多角度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本单元为诗歌单元,所选诗歌主要为新诗(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有以旧体诗格式表现时代内容的诗歌(如《梅岭三章》),还有散文诗(如《海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舒婷借用新颖而熟悉、凝重而鲜活、定格又流转的意象,先是穿越到历史深处,回望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苦难和沉痛,然后再挣扎回到现实,以“簇新的理想"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追寻,而奋斗。把对祖国炽烈的爱表达得既隐忍深沉,又气势磅礴。
《梅岭三章》用绝句形式抒写革命情怀,可谓“旧体写新意"。三章从追怀往昔起笔,到勉励幸存者,再到展望未来,把诗人视死如归、从容赴难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信念表达得情真意切,炽热激越。
《短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选取自然景物为意象,看似无新意,但诗人赋予其中的表达和哲思却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让读者在蹙眉深思→豁然惊喜→拍案叫绝中完成了一次情绪的波澜起伏,见识的纵横捭阖,思想的醍醐灌顶。
《海燕》是传统名篇,高尔基把海燕与高位空间的天空、乌云、狂风、闪电、雷声和低位空间的大海、海浪、海鸥、海鸭、企鹅等紧密、急速地串联在一起,都随着海燕的翻飞而剧烈地翻转运动,恰如其分地外化了那一场即将来临的人世间的革命风暴。象征手法之纯熟高妙,真是傲视中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课时
《梅岭三章》1课时
《短诗五首》2课时
《海燕》2课时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1.语言运用: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思维发展: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3.审美鉴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4.文化传承: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1.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越挫越勇的民族,她敢抗争、不怕输,有顽强的韧性。屡次遭遇灾难,她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加强大。2023年的洪涝灾害,让中华民族的力量再一次得到了凝聚,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舒婷一起,用这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去歌颂“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歌《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1979年。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摆脱了深重灾难、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悲哀、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的情感,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急促感,寄托了诗人对祖国既深沉又热烈的爱。
2.生难字词
(1)字音
笑涡(wō)干瘪(biě)胚芽(pēi)驳船(bó)迷惘(wǎng)
淤滩(yū)簇新(cù)蜗行(wō)纤绳(qiàn)隧洞(suì)
(2)词义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伤痕累累】形容人的心灵或身体受过很多伤。
三、初读课文体会诗韵
1.播放朗诵视频,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氛围。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的旋律。
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思考并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点拨:第一节:表现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表现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展示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表现“我”愿为祖国献身的热望。
2.齐声诵读,梳理情感变化。
师:作者对祖国的深情有哪些变化呢?如何读出这些情感的变化?
全班交流后课件出示:
点拨:情感变化:先抑后扬
第一、二节:抒发悲哀之情。
第三、四节:抒发欣喜之情。
3.再次诵读,体会“拳拳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把握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及感情变化,是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和主旨的基础。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重音、情感进行整体的把握,明确本诗的感情抑扬变化,为接下来深入品味诗歌奠定基础。
五、指导品读理解诗歌意象
1.引导品读诗歌。
(1)默读诗歌第一节,勾画出这一节诗中出现的意象。
点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诗人用了哪些修饰词来修饰第一节诗歌中的意象?勾画出来,体会这些词的特点。
点拨: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意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1949年到1976年,中国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重工业等领域也面貌一新,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重体力劳动行业,生产手段、劳动条件、劳动收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点拨:破旧的老水车,象征的是落后的农业;熏黑的矿灯,象征着凋敝的工业;干瘪的稻穗,象征着人民的饥饿;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象征着祖国的落后。
诗人以诸多落后和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2.自主品读诗歌。
师:学习了第一节诗中的意象及其意蕴后,我们根据这一经验,默读诗歌第二至四节,并结合课件里的任务提示,自主分析其中的意象。
课件出示:
(1)勾画出诗歌第二至四节中出现的意象。
(2)结合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意蕴。
(3)前两节诗和后两节诗中的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着怎样的中国?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任务,老师指导并明确)
点拨:(1)(“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2)“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美好、希望,然而却千百年来未能实现,这让人民感到痛苦。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古莲”象征长久以来人民心中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终于熬过冬天,走向春天,伟大的理想冲破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冒出希望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黑暗刚过,黎明将至,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光明与希望,尽管脸上还有伤心的泪水,但心中更有满满的欢喜。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要实现理想,祖国就要与时间赛跑,奋力拼搏。
“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漫漫长夜终于到了尽头,曙光以不可阻挡之势在聚合,喷涌而出,象征着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3)前两节诗中的意象具有贫穷、落后的特点;后两节诗中的意象具有积极向上、生机蓬勃的特点。分别象征着贫穷、落后的中国和新生、充满希望的中国。
结束语: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理解诗歌大意。饱含深情的朗诵又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语言魅力,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品味这首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的抒情语句,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再读诗歌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人在诗中使用的大量意象,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二、悟读诗歌品味修辞
师:这首诗歌除了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匠心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总结并分析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并讨论)
点拨:(1)排比:第一节诗“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以及第三节诗“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使用排比,增强了抒情的气势,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2)对比:主要表现在诗歌第一、二节和第三节,将祖国的落后、衰败、保守、愚昧、希望渺茫,与如今蓬勃向上的腾飞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希望。
(3)反复:一是每一诗节均用“我是……”领起;二是每一诗节均用“祖国啊"收束,使情感表达渐趋强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上下文的基础上,赏析具体语句,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研读探究体悟情感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点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2)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点拨: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诗,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四、理解诗中的“我”体会主旨
师:诗歌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其实诗人并不可能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而且去掉主语“我”和谓语“是"之后诗句仍是顺畅的,那么诗人采用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点拨:诗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最后,诗人更是跳出了个人情感体验的狭小范围,“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不只是诗人自己,而是全国人民都同祖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升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有助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祖国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热爱祖国不仅要为祖国骄傲和自豪,还要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最后,我想以艾青的两句诗作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拓展延伸
阅读舒婷的诗《思念》,并简要赏析。
3.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第5题,为课文续写两节诗。
(2)完成本节内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破旧的老水车、希望、黎明……)
“我"与祖国紧密相连(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我”代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梅岭三章
上课素材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损失惨重。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旌旗、捷报、取义成仁"等词语。
2.思维发展: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审美鉴赏: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4.文化传承: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2.生难字词
(1)字音
旌旗(jīng)_烽烟(fēng)_阎罗(yán)
捷报(jié)遍种(zhòng)血雨腥风(xīng)
(2)词义
【旌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三、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1.朗读这三首诗。
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小序,了解背景。
学生齐朗读小序,并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点拨: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点拨: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3.理解诗歌内容。
(1)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
课件出示:
示例: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招集我过去的部下,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凶恶残暴的敌人。
(回首征程——过去)
(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
课件出示:
点拨:第二首:国内革命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革命者四海为家,残酷的战争应当有止境。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国民党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定会实现。
(展望未来——将来)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四、再读诗歌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1.分析诗中意象。
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点拨:“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其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
“遍种自由花”的情景指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也是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
2.体会诗歌情感。
师: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点拨: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深入品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点拨: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旌旗”代指“军士"。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2.“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
3.“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点拨:(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4.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点拨: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六、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点拨:(1)用词准确、形象。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沉着痛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打”,与诗意不合。
(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象。再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3)善用修辞。如借代、借喻等(见上)。
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苍茫悲壮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生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2.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点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三首诗。
(2)完成本节内容。
梅岭三章
这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3*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呼兰,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是那样寂寞、凄楚。
1.语言运用: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思维发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审美鉴赏: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比较阅读诗歌,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文化传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
2.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诗歌比较阅读中,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朗朗诗声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点拨:深秋的夜晚,月光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却没有靠着。
三、写写我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第一首短诗《月夜》。在你初读这首诗后,有什么整体感受呢?现在不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批空白处。
提示: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小帮手帮助大家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建议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
课件出示:
写作背景:《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四、说说我思
在完成初读感受之后,请大家结合诗句内容来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
点拨:通过这首短诗,我读出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看到了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我们先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在这两句中作者选取的意象,分别是“霜风、月光”。
作者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生机;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作者又选取了一个意象“树”,而修饰它的词语是“顶高的”,就是很高、最高的意思。这颗树立马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而“我"与这样的树并排站立,并不倚靠着它。这不但没有给人以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
所以,《月夜》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由的意识。
五、理理我绪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本第9页的“阅读提示”,同时结合品读《月夜》这首诗的方法,整理一下如何进行诗歌的品读理解。
点拨:我们发现诗歌的品读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切入: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②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营造出的氛围,品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练练我功
请大家运用刚刚收获的品读方法,查找剩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课本旁批处分别写下你的初读感受。
提示: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意象。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望望来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品读诗歌的方法:
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意象。
二、交流探讨
(一)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并结合“你读出了这首诗歌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请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这个“问题"来学习剩余的四首短诗。
2.首先,让我们赏读《短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
3.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这首诗想表达的情感是对萧红深沉的怀念之情。
师:那么这种怀念之情在诗句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怀念吗?
点拨: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诗句的内容来进一步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①我们还是从作者选取的意象说起——第一个意象是“长途”,这是怎样的长途呢?是“走六小时”,是“寂寞的”。
作者耗费六小时去给逝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含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意象,是“山茶花"。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里诗人使用隐喻“红山茶”,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他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也正是这“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含着激情。
③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小结:所以作者表达的不仅仅是怀念,还有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断章》
1.《断章》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题目为什么是《断章》呢?
师:名为《断章》,是因为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据作者自云,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2.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①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②在这首诗中,有两组意象。第一组中,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组,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的梦的内容。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如此平常的现象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诗人发现了其中辩证的色彩,巧妙地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
小结:所以课本旁批中这样写道:“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同学们,你品读对了吗?
(三)学习《风雨吟》
这首诗歌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热烈。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这首诗中有我们常见的意象:
①第一节中有“风雨和大地”,赋予它们的动作是“卷"和“奔”,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表面写景,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②第二节,把“郊原"这个意象比作是风浪起伏的大海,把“房舍”这个意象比作是大海上漂浮的小舟。这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
③第三节,“舵手"坐实了前文的比喻,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引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就是这首短诗想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解读了课本旁批的问题: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四)学习《统一》
1.最后,让我们看看智利诗人聂鲁达的《统一》。
课件出示:聂鲁达是一位智利的政治诗人,宣扬革命,主张正义,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2.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①诗中,诗人选取了简单的意象“叶、花、树木、大地”,并且把它们放到“所有的……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这几个形式相似的句子中,那么想表达什么呢?“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一看并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一样的。所以第三句诗说道: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②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可以这样解读,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所以,紧接着两句中的果实和树木也同样如此,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最后作者说道: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是作者消除了差异性,回归统一的本质思考。
小结:所以本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人从“叶"花”“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2.布置作业
(1)再次熟读本课五首诗。
(2)请仿照《月夜》这首诗,选择一些意象,塑造一个“我”,写一首关于“月夜"的短诗。
月夜追求独立自由
萧红墓畔口占对比―→对亡友真挚的怀念
风雨吟意象:风、雨、大地、郊原、房舍、舵手、“我”
统一
《短诗五首》在第一单元中处于“自读"篇目这样一个位置,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重在考虑让学生以第一首诗为范例,以课后“阅读提示”内容为切入点,进行独立自主的诗歌赏析。但有不足,就是未能设计朗读指导环节,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令人欣喜的。继续努力,继续完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不懈追求的。
4海燕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1.指名朗读。方法:找出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2.听录音带朗读。(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的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3.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的韵味。
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掠起、蜿蜒"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理解诗歌丰富的象征意义。
3.审美鉴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4.文化传承: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会归纳诗歌中的意象,总结其象征意义,并分析诗人设置不同意象的用意。
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诵读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应当都有过淋雨的经历,不管是人,还是小猫小狗这些小动物,对于倾盆而至的雨,大都是避之不及。然而在沿海,却生活着这样一种小“精灵”,它丝毫不惧怕暴风雨的来临,在大海上骄傲地飞翔,它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俄语中,这海燕也被人们冠以了“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还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黑色的小“精灵”,一探背后的究竟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著名散文诗。
2.生难字词
(1)字音
高傲(ào)呻吟(yín)飞窜(cuàn)翡翠(fěi)
掠起(lüè)海鸥(ōu)蠢笨(chǔn)蜿蜒(wānyán)
(2)词义
【高傲】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文中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困乏】疲乏。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三、立足“海燕"研读诗歌
(一)寻“海燕”之影
听朗诵音频,辨清生字词,注意重音、停连和语气,把握诗歌节奏;并根据暴风雨渐次逼近的线索,为诗歌划分结构。
点拨: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第1~6段):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7~11段):暴风雨迫近之际,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12~16段):写暴风雨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二)品“海燕"之“境”
1.诗歌描写的重点是海燕,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呢?
点拨:
对比反衬,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惊惧和畏缩,与海燕的乐观勇敢、斗志昂扬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海燕坚定无畏、卓尔不群的形象。
2.课文歌颂的是海燕,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为什么还写了闪电、雷鸣、狂风、乌云、大海和暴风雨呢?
点拨:烘托海燕战斗的姿态,突出海燕的英勇、敏捷和乐观。
(三)析“海燕"之意
“海燕”仅仅是“海燕"吗?
1.资料助读——初识高尔基
2.背景探究——俄国1905年革命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了解20世纪初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不同意象的情感态度。
点拨:
意象特点象征意义作者情感
海燕乐观、高傲、自由、勇敢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赞美
乌云、雷鸣、闪电、狂风环境恶劣沙皇政权及其反动势力憎恶
大海、波浪宽广、深不可测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情、同仇敌忾
暴风雨猛烈、扫清六合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希望和向往
海鸥、海鸭、企鹅恐惧、胆怯害怕革命、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嘲笑与不屑
4.总结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悟“海燕”之情
赏析下列语句,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1.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点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的风暴近在眼前,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
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拨: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用对暴风雨的渴求和期盼,表达了作者急切要求惩治腐恶的义愤填膺,渴盼经受革命风暴和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的豪情,以及肯定革命并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也有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中的暴风雨,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
2.拓展延伸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身实际,说说《海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点拨: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面对“暴风雨"的考验时,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敢地和困难做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3.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完成本节内容。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朗读感知内容方面已经明确了海燕之“影”、海燕之“境"、海燕之“意”、海燕之“情”,本节课继续挖掘海燕形象,还写了海燕的哪些方面?
二、品析语言海燕之“语”
1.学生朗读全文,找出体现海燕“语言"描写的语句。
点拨:①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②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③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这些句子写出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引导:教师可在此加强朗读教学,通过对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的朗读品析,感悟海燕的形象。
点拨: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斗志昂扬、无所畏惧。
3.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塑造了这样的海燕形象呢?
点拨:《海燕》描述的背景是1905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所以海燕的形象是作者在时代浪潮里的思考,有其时代的烙印。
4.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燕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如何理解?
点拨: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5.“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点拨:含义: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
感情:要求惩治黑暗和腐败的义愤,奋起斗争,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必将爆发并胜利的信念。
三、探究主旨海燕之“魂"
1.学生再次研读课文,有感情地选读句子,寻找体现海燕情感的语句。
2.师生共读,品析重点句子: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拨:海燕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斗志昂扬、无所畏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四、拓展延伸海燕之“思”
海燕的形象突出而鲜明,在海燕之“影"、海燕之“境”、海燕之“意"、海燕之“情”、海燕之“语"、海燕之“魂”、海燕之“思"外,你还在文中读到了关于海燕的哪些内容?
提示:多角度思考全文,没有固定答案。
点拨:海燕之“愿”(海燕的美好心愿)。
五、布置作业
本文在体现诗歌意象的时候很注意手法的运用,如象征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修辞手法也让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农业的土地利用规划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动画史与经典作品赏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药用植物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食品技术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结构力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家庭社会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房屋建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商业摄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实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民间借贷利息计算表
- 2024江苏省铁路集团限公司春季招聘24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试卷 2套(含答案)
- Q GDW 10115-2022 110kV~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2023《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PPT
- 设备运行分析报告(模板)
- 后勤日常工作.ppt
- 独特的我PPT课件
-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 精神病医院住院患者护理评估单
- 生活中的音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