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A)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A)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A)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A)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作业手册第13单元(29A)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二十九)A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小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3.郭嵩焘的《条议海防事宜》中记载:“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利,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A.实行地方自治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C.重视发展海防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4.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5.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已刊行的译书分类如下,这说明当时()项目政史商学教育理化技术军事数量8种3种3种28种90种39种A.学习西方制度为先B.重商思想正式形成C.尚武思潮开始萌发D.科学技术备受关注6.“夫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A.主张学习西方技术B.主张学习西方制度C.富含中体西用精神D.坚持全盘西化理论7.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其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C.颠覆了士大夫的传统认识D.康有为曲解了托古改制8.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C.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9.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10.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此吾数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A.实现宪政体制B.维护君主立宪制C.建立民主共和制D.渐进式变革制度11.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12.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A.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B.近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是谋求独立C.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D.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梁启超《爱国论》材料二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子学校及爱国学社。——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活动。梁启超与蔡元培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彼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法国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模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整理自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材料二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课时作业(二十九)A1.B[解析]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由材料不能得出《海国图志》不够系统和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B[解析]“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思想,目的是减小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强调中体思想,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3.B[解析]据材料可得,“自治”是指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富强起来,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教化上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仅在海防上造船制器是欲速则不达,还要向西方学习其他先进的东西,C项不是他要强调的主旨,故错误;材料未涉及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4.D[解析]奕?是洋务派代表,其主张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意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奕?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开始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故C项错误;“西学中源”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维护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体现出其局限性,故D项正确。5.D[解析]从译书数量上看,政史类数量较少,由此可知西方制度不是此时中国人优先学习的内容,故A项错误;商学类书籍数量最少,由此无法看出当时重商思想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军事类书籍数量较多,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尚武思潮的萌发,故C项错误;技术类书籍数量最多,超过其他类别总和,表明当时的中国人重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D项正确。6.B[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表明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先进技术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表明早期维新派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观点,故A项错误;主张学习西方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7.C[解析]“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这仅是对材料题干的重复而非遭到抨击的原因,故A项错误;动摇封建儒学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的根本的政治目的就是托古改制,他在该书中将孔子装扮为改制的先师,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士大夫对传统封建伦理的认识,故C项正确;“康有为曲解了托古改制”,这只是表象和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8.B[解析]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A项错误;白话类报刊的创办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白话类报刊为获取资金而办,故C项错误;白话类报刊的创办为维新变法服务,故D项错误。9.C[解析]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言论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看不出严复等人的主张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可知,此时是民族危机时刻,而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想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材料中的言行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10.A[解析]根据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不能行宪政……皆不可也”“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可知,梁启超在反复强调宪政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可知,梁启超强调宪政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现在之基础……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可知,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宪政问题,而非强调渐进式变革制度,故D项错误。11.D[解析]材料中“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体现出民众并没有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陈独秀对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寄予期望,故B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非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故C项错误;陈独秀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特别是民众的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12.C[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得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中国谋求独立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得出鲁迅先生是在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主张,故D项错误。13.(1)主张:兴民权是爱国的基础;提倡维新变法。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主张: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在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教育救国。活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得出兴民权是爱国的基础,据所学知识得出提倡维新变法;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先培养革新人才”得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在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材料二“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子学校及爱国学社”得出教育救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主题就是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14.(1)特征:西方:肯定世俗生活,歌颂爱情;肯定人的价值,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结合。晚清:强烈的批判现实性;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原因:西方: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由此引起了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取得进展。晚清:自然经济受西方经济冲击逐渐解体,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晚清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挽救危亡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2)解读: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