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2分析论证特点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2分析论证特点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2分析论证特点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2分析论证特点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2分析论证特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二分析论证特点信息类文本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个主要文类,在思路和手法的考查上,常见的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和论证特点,主要是分析材料的整体思路或局部思路,分析论点提出的方式,分析论证的方法和语言。学案3分析结构思路复习目标:1.掌握论述类文章的一般行文思路和局部层次安排特点。2.能够分析论述类文章的论证展开方式、结构特点,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知能建构教考融通一、论述类文本整体思路安排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二、论述类文本本论部分层次安排“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部分,其内部层次有: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提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三、论述类文本段落之间的关系

关系类型子类型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分总、总分总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教材题点链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是《说木叶》一文的结构图示,请结合图示和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参考答案

文章从古诗文中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运用大量的材料分析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最后指明在艺术形象的领域,“木叶”与“树叶”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考能突破思维提升例1(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从而尊重其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都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典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参考答案

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思维路径首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第一段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第二段提出论点,即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第三段从“不能做什么”的角度阐述底线意识,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第四段从“能做什么”的角度简要阐述基准意识;第五段具体阐述基准意识所包含的“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内涵。其次,分析论述的层次,本文可分为三层: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处”,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典题]请简要分析这段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

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处”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的三个问题。思维路径此题考查分析段内层次的安排,分析段内层次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第一句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即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的例子驳斥这一观点。第四句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两句为第二层。答题策略

分析行文思路“三步骤”触类旁通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0·新高考Ⅰ卷)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考法提醒:分析行文思路是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常考点,题干用语较为灵活,或为“论证思路”,或为“行文脉络”,或为“论证结构”。答题一般是按照文本的先后顺序,采用表顺序的词语串联文本内容;或采用总分的表述方式,先总提某个观点,然后分几点展开论述,各分论点是什么,得出怎样的结论。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请简要梳理这则材料的行文思路。参考答案

①材料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学案4分析论证特点复习目标:1.了解论点提出的方式、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论证特点。2.能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某一论证特点在文中的体现与作用。3.了解议论性文章的语言特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鉴赏。考能突破思维提升一、论点提出的方式及作用

论点提出的方式作用标题显示论点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由某个故事或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有理有据,自然流畅。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论点的提出更加有力,引发读者的思考。结尾总结出论点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二、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三、掌握论证语言的特点及表现特征

语言特点表现特征严谨严密运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词语在文中前后照应;词、句顺序的前后安排符合事理和认知规律。准确科学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等限定词、限定成分,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通俗平实使用口语化词语、俗语、方言词语,借助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有生活气息。语言特点表现特征鲜明有力善用正反对比;爱憎分明;以设问句开头,再在设问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使用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如“唯一”“只有”“由此看来”。生动形象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对联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化深奥为具体。诙谐睿智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改写经典语句,活用成语,夸张,褒词贬用,妙趣横生。简练概括叙述事实时,不需要铺排渲染,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容易喧宾夺主。教材题点链接1.(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一文中,“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什么?参考答案

第二段点到“拿来”后,第五、六段再次点到,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做铺垫。2.(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反对党八股》(节选)在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①比喻论证。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形象地批判了长而空、令人生厌的文章。②对比论证。用斯大林的演说与党八股形成对比,树立正面例子,在对比中提出战争时期的写作要求。③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资本论》是举例论证,俗语是引用论证,二者共同论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的道理。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中,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的这个事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而非外行人的意见。通过这一类比,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4.(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在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算得”“进步”应如何理解?参考答案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齿的。考能突破思维提升一、分析论点提出的方式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典题]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②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思维路径

材料分析材料一材料一开头,先是三个问句,以否定句作答。据此可知,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二、分析论证方法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新兴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例如“美哉室,其谁有此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夫”(《国语·楚语》)。《墨子·非攻》说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约两千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从文字材料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百代皆行秦制”,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许多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等。中国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的地位确立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行”“可望”。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就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中国建筑物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宗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建筑艺术》)图解文本

[典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如将许多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和中国主要是宫殿建筑进行对比,突出中国的宫殿建筑并不脱离世俗生活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左传》中的话语等,论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贵族们就已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的建筑。③举例论证。如以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为例,来说明中国建筑以木建筑为主要特色,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④类比论证。如将中国建筑与中国绘画理论类比,突出中国建筑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思维路径第一步,明晓方法明晓论证方法的相关知识,并明晓这些方法的一般效果。第二步,点明技巧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或哪些行文技巧,并分析技巧在材料中的运用情况。第三步,分析效果结合语境,分析技巧在材料中的具体作用。(有些题目可以省略此步骤)三、分析论证语言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文学发展20余年,量大质不优,与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机制有莫大关系。网络文学从早期文字爱好者的自发创作,发展为成熟产业,离不开付费阅读机制。作品收益跟作品的字数、更新速度挂钩。有人曾戏称,“成功的网文作家不一定写得好,但肯定很勤劳”。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容易出现情节前后不统一、语言表达欠锤炼等问题,注水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平台的推文机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创作者的选择。在排行榜头部、点击量显著的文章,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参考的范本,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一些网络文学平台为充实“书库”,也会购买批量生产的“套路文”。此次有关部门出台的通知,对网络文学存在的“虚火”开出了药方。如要求网络文学出版单位严格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坚决抵制模式化、同质化倾向”,此外,还要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做得好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要批评处罚。所谓“不破不立”,标准明确之后,网络文学的生长路径会更加清晰。[典题]材料画线句中的“虚火”和“药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虚火”指近年来网络文学看似发展极为迅猛,实际上存在着量大质不优、同质化、套作等诸多问题,火爆背后存在危机。②“药方”指针对网络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有力措施,对网络文学发展进行的规范和调整等。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泳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典题]如何理解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4分)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含蓄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②含蓄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使诗歌富有暗示性,突出诗歌的含蓄美正是一种“不言之美”。思维路径理解词句含义与作用要注意三点1.融入语境无论什么文章体裁,对词句的理解都要结合语境,如“虚火”“药方”要融入网络文学“量大质不优”的语言环境中,“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要融入“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这样才能知道这个词、这个句子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而言的。2.联系手法对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多与一定的表达技巧、结构技巧有密切关系,可以从修辞的使用、论证方法、结构特点等角度分析。如例4中的画线句是用来论证“含蓄”观点的,运用了比喻论证,喻体“绝色美人”比喻的是好的作品,“淡扫蛾眉,不事艳妆”比喻的是“不着一字”“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比喻的是“尽得风流”“极富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泳想象而得之”。3.思考效果词句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表达效果角度,如生动形象、优美含蓄等;二是内容角度,凸显了观点,强化了说理的力量,指明了问题的性质等。答题策略分析论证特点要注意角度全面分析论证特点,要注意多角度思考。1.论点提出的角度:是否准确、新颖、独到。2.论点提出的位置、方式:①标题旗帜鲜明,使读者一目了然;②开门见山亮观点;③设问(对比、阐释概念)开篇,提出论题,论证深刻;④结尾卒章显志,发人深思。3.论据特点:①例证突出时,例证丰富、典型、新颖,论证有力;②以说理见长时,长于说理,逻辑严密。4.论证方法:要注意了解每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在答题时才可做到全面分析。5.论证方式:①立论(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②驳论(指出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③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或先立后驳。6.论证结构:在说明论证结构时要注意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整体上可分为总分式和破立式等,局部可分为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7.论证的语言:注意不同的语言特色,遣词造句的特点,等等。触类旁通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3·新高考Ⅱ卷)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①这些加引号的词所标示的是调查者一些不当的调查行为;②从反向强调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充分合作的前提是调查者要尊重被调查者。(2021·八省适应性测试)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0·新高考Ⅱ卷)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①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