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1/54考纲内容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B级(了解)。考纲阐释 “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一项综合性考查,既包括文言知识,又包括文段内容了解。“了解”就是准确了解句子在文本中意思,它是断句、翻译前提和基础;“翻译文中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当代汉语语法规范白话文。“断句”是检测“了解”文言句子主要伎俩,所以,考纲中虽没有出现“断句”要求,但近年广东高考卷中“断句”题还是一道高频出现题目考点分布1.断句。2.翻译。粤考解读2/54粤考精讲

(以下三题文本见专题八“粤考精讲”)1.(年广东卷)以下文句中,断句正确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3/54

【名师剖析】本题形式上考断句,实际上考是对段落内容整体把握。本题仅设5个断句点,其中有3个又是相同,真正要考只有两处,而“咏”须做“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主语,C、D两项排除;而“时……之际”是固定结构,可理解为“当初正是……时候”。【参考答案】A4/542.(年广东卷)将以下句子翻译为当代汉语。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4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第①句翻译关键在于“自活”,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但因为在否定词“不”后加入了介宾结构“以盐”。“蜂聚”中“蜂”活用作状语,应该有落实文言考点这种意识才不会被忽略。从句意上来看,主要落在“苟”、“深”两个词和成份省略上。第②句翻译关键在“名之”,“名”带宾语“之”,活用作动词“叫”、“称呼”。“傅先生天下贤士”是考纲要求判断句式,翻译时当然要表达出来。

6/54

【参考答案】①(饥民)假如不用贩卖私盐方法养活自己(让自己活下去),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形成隐患就严重了。②傅先生是天下德才兼备人,我尚且不能够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敢叫他名字!7/543.(年广东卷)将以下句子翻译为当代汉语。①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54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①“赈”,意为“赈济”、“救助”、“赈灾”,联络全句不难了解;“歉”,“粮食歉收”,与“乐岁”(丰年)形成对比;“去”,“除去”;②“旌表”,“旌”有“表彰”、“表彰”之意;“以”,目标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③关键点在“病”与“竟”上。“病”,活用为动词“患病”;“竟”,意为“完成”、“实现”。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9/54

【参考答案】①收成不好就用储存粮食来救助灾患,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不过去除了“社仓法”弊端。②(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好风气和好习俗。③(陶澍)晚年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政策,以后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10/544.(年广东卷)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11/54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了解和断句能力。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关键在于准确领会文意。所以,断句前首先要重复阅读文句,做到对文句意思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把能断开先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终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切忌边看边断,这么就目无全句,轻易误读、曲解。给本句断句时,要注意句中标志词“乃”、“也”、“此”、“然”、“既”、“其”、“殆”、“安”等。断句后,要通读一遍,看句意是否完整通顺。

【参考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辛/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能够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12/54(2)翻译下面句子。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54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了解一定要准确。力争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到达“信”、“雅”、“达”标准。翻译这两句时,要注意:第①句为省略句,“匿(于)上流水中”省略介词“于”,要落实“泅”、“上流”、“匿”意义;第②句中“历”为副词,译为“逐一、一一地”,“洵”为副词,译为“诚然、确实”,能够联想《诗·邶风·静女》中句子“洵美且异”,推断“洵”意思。14/54

【参考答案】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泳(或:泅渡)人(或:勇士),(让他们)拿着尖锐锯子事先隐藏(或:躲藏)(在)上游江水中。

②(罗提督)还(或:而且)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楚地)记载他(做贼)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男子汉啊。15/54粤考规律

“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重点,题目所占分数普通在10分左右,形式是断句和翻译,考查是学生文言阅读综合能力,且含有不错区分度,适合高考选拔功效。

文言文断句,在广东近年高考中几乎每年都有考查,只有

年在命题上探索改革,取消了文言断句内容,年却又以新奇面貌(由之前主观题变为选择题)回归,显示了命题人对这一考点在文言阅读能力考查中重视。但断句题变成选择题后,降低了难度,从而失去高考选拔意义。所以,断句题考查还会深入探索。16/54

广东卷文言语句翻译,普通是从原文中选取2~3个句子要求考生翻译,分值6~10分。所选句子在内容上普通是对文章阅读了解有主要影响,以此作为考查点,落实对文本整体阅读;同时,要在翻译中考查学生文言知识功底,即把握题目中文言知识得分点能力。17/54考点透析考点一文言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利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一个主要标志。断句正确是否,直接影响对文意了解,断句失误,必定误解古文原意。18/54

文言文断句,普通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轻易断开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络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19/54

要做好断句题,首先要有句子意识。句子在表意上经常是表意完整、清楚,在结构上主干成份齐全。从构句成份来看,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常做谓语。断句时能够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前找主语,后找宾语。也能够找名词、代词,确立主语、宾语,断句点常在名词、代词前后。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20/54

其次,虚词是断句主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前后,往往是该断句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惯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惯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惯用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这段文字断句,大部分以句中虚词为界,可见,利用虚词这个标志,是有利于正确断句。另外,文言文中句式尤其是文言固定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断句。文言固定结构种类及形式只要熟记,即可在断句时成为很好“帮手”。21/54

第三,凭借文言句子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古人写文章考究语言工整,多利用对偶、排比、顶真、重复等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语言上一大特点。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这几句作者多利用对偶句,每句四字,句式整齐匀称,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很轻易断句。

第四,利用人物对话时惯用“曰”、“云”、“言”等词断句。碰到这些字,我们很轻易依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内容。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22/54

第五,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23/54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个情况进行议论,最终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能够大致断句了。当然,以上所述各种断句方法并不是孤立利用,而应是多管齐下,综合利用,才能奏效。24/54考点二文中语句翻译

文中语句翻译作为一个综合性考查方式,能够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真实水平,也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综合利用能力考查。 普通而言,文中语句翻译,应该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正确了解句意,一部分是经过翻译落实语句中突出文言现象,主要包含:①文句中惯用主要实词;②文句中主要虚词;③与当代汉语不一样句式;④与当代汉语使用方法不一样词;⑤句中利用与当代汉语不一样修辞格。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也与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它们既是采分重点,也是翻译难点,需要切实掌握。25/54(一)正确了解句意

正确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前提,不少考生经常犯毛病就是没有了解句子意思就去翻译,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角度来说。26/54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了解并翻译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难度。从这个意义说,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确实切认知。普通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古今同形异义词、词类活用词。如:

(何子平)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27/54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了解,难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了解?“州中”即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说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说某人之任职,所以应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相互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这么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依据已知求未知。“求”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过程。28/54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又不轻易,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么可能会寻求到正确了解。如:

(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29/54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么看来,全句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换原句,恰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碰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30/543.烛照全文,求援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援于“左邻右舍”——上下文。如:

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31/54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异”是“异心”,还是“不一样”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愿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请求。从这里能够看出,裴晋公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一样”,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所以本句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一样,不愿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这“文中”,强调就是语境,不论是“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详细语境,往往是要犯错。32/54(二)正确翻译文中语句

按照高考评分标准,翻译赋分点在句中主要词语和考纲要求掌握特殊句式上,所以,翻译关键就在于判定句中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判定关键词语(1)关键实词这里,尤其注意两类词判断:

①通假字判断,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要靠平时积累和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一是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二是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33/54②活用词判断(见专题“了解惯用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对确定好了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比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尤其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翻译: ①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34/54

②活用词。要遵照一定规律和固有格式。如:用作状语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介词,如“像……”

、“用……”、“在……”;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活用为普通动词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鼓”应译为“擂鼓”;意动使用方法要用“认为(认为)……”或“以(把)……为(看做、作为)……”格式进行翻译;使动使用方法要用“使(让)……怎样”格式翻译。

③疑难或陌生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35/54(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分为必须译出虚词和无须译出虚词,能译出要尽可能译出,不须译出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必须译出虚词:①对有实词义项虚词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②当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虚词能够进行替换,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正确词替换。36/54无须译出虚词:①起语法作用,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②表停顿作用,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作用,不译; ③起衬字作用,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之”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④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夫”为发语词,不译。37/542.判定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这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不然就极轻易易造成失分。其中省略句在广东高考文言语句翻译中十分常见,我们一定要注意,并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内容补出来。38/54

特殊句式翻译,如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当代汉语语法结构形式;省略句,要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成份;被动句,要译出句中被动关系;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方式进行翻译。39/54文言文句子翻译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当代汉语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通顺。这时就要采取“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40/54

(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保留。另外,“留”指尽可能保留原句结构形式,依序写入译文中,不得随意变换词序。41/54

(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有了发展,使用方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用当代词汇替换这些古代词汇。如:

这里“拜”、“寻”、“除”应分别替换为“授予、任命”、“很快”、“授予、任命”。而“郎中”、“洗马”属于官职,则应该保留。文言中还有一些特定词语,即各个领域中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左迁”、“卑劣”,表时间、年纪、风俗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替换成现在说法。42/54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修辞格,翻译时普通采取更换方法。诸如这类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使用方法,在当代汉语里没有对应词替换,假如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含发语词、凑足音节助词、结构倒装标志词、句中停顿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份等。43/54

(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成份或古今用词不一样地方,可依据当代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份,使译文显豁通顺。如: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44/54

(5)调。指句式调整。因为古今语法演变,有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一样,翻译时,应按当代汉语语法习惯调整,使译文合乎当代汉语规范。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例句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是主语,“甚善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次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45/54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用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当代汉语表达,次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46/542.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意思进行翻译,尽可能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料原文词义。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句子,普通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位置能够改变。意译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当代汉语表示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对原文不能字字落实。47/54

(1)互文。即把应该放到一起说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词。这么句子翻译时要合并上下句意思,以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假如我们译出句子是这么:主人下马,客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