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B/3E/wKhkGGY7H1iAQqxRAAJWdKNep1Y910.jpg)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B/3E/wKhkGGY7H1iAQqxRAAJWdKNep1Y9102.jpg)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B/3E/wKhkGGY7H1iAQqxRAAJWdKNep1Y9103.jpg)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B/3E/wKhkGGY7H1iAQqxRAAJWdKNep1Y9104.jpg)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B/3E/wKhkGGY7H1iAQqxRAAJWdKNep1Y91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卷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范仲淹登岳阳楼,看见洞庭湖里“浮光跃金,(1)______”,思绪万千;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即景生情:“秋草独寻人去后,(2)_________”,惆怅又感伤;欧阳修醉翁亭静观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3)_________,(4)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用一连串名词画出早行的清冷:(5)______,(6)______;李白感叹“行路难”,但壮志犹在,借用典故鼓励自己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建一番宏图伟业:(7)______,(8)______;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淘汰哲理的句子是:(9)________,(10)______。【答案】①.静影沉璧②.寒林空见日斜时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⑤.鸡声茅店月⑥.人迹板桥霜⑦.闲来垂钓碧溪上⑧.忽复乘舟梦日边⑨.沉舟侧畔千帆过⑩.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词“璧、斜、霏、暝、茅店、迹、霜、垂钓、碧溪、忽、乘舟、侧畔、帆、病”的正确书写。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文段一】由于柴进的关照,林冲在沧州被安排看守草料场。但高俅要对林冲赶尽杀绝,派陆虞候到沧州谋害林冲。陆虞候在多次谋害不成后便想一把火烧了草料场并把林冲烧死。当夜大风将林冲住的草屋掀倒,林冲不得不到附近的山神庙暂住而躲过一劫。后来得知内情的林冲忍无可忍,杀了陆虞候等人,在柴进的周济下连夜投奔梁山泊。【文段二】武松回家路过景阳冈,因他在冈下喝了十八碗酒,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躺下,忽然有一只猛虎向他扑来,武松趁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把老虎打得到处流血,不能动弹,他又举起哨棒打了一阵,等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1)文段一、二分别是《水浒传》中的两个故事,请填写相关的故事情节:文段一是,文段二是。(2)看下列表格:简要分析林冲和武松的共性与个性。共性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个性林冲武松【答案】(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景阳冈打虎(2)林冲:有地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万般无奈,忍无可忍后被逼上梁山。武松:下层侠义之士,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性格强悍,无所顾忌,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最后被逼上梁山。【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由文段一“由于柴进的关照,林冲在沧州被安排看守草料场”“当夜大风将林冲住的草屋掀倒,林冲不得不到附近的山神庙暂住而躲过一劫”可知是《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文段二“武松回家路过景阳冈,因他在冈下喝了十八碗酒,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躺下,忽然有一只猛虎向他扑来,武松趁势骑在虎背上”可知是“武松景阳冈打虎”。(2)林冲和武松的相同点:刚烈正直,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开头有关林冲救过李小二免送官司的插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武松的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等情节都展现了其正直刚烈、有勇有谋的性格。不同点: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如林冲在野猪林明知高俅有意害他,他却劝住鲁智深不要杀害差人,心甘情愿做个阶下囚;武松则是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因此,武松得知自己的哥哥被潘金莲和西门庆所害,并且无法伸冤,当机立断,杀死二人。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3.2022年,故宫举办了“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班级研学小组的成员前去观展后整理了以下文段,请你帮忙修改完善,为展示做准备。(展览概述)书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生活空间、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走进故宫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即可体味到古代文人以书房为象征的文化精神。第一部分名为“委怀琴书”,出自陶渊明的诗句。这里展出了《五经萃室记》炕屏、《毛诗郑笺》、玉壶冰琴等文物。古代读书人正是与这些器物相伴,秉烛夜读,听琴挥墨,磨lì品格,滋养精神。第二部分“正谊明道”则处处充盈着古代文人流淌于血液中的家国情怀:乾隆楷书《大宝箴》挂屏印证了帝王对自我修养的重视,《文天祥行书上宏斋帖卷》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国家忧难的关切和爱国忠心……徜徉于展览的第三部分“结契霜雪”,时时可见松竹梅的身影。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梅,凌寒傲雪。作为书房三友,它们是文人气质和精神的象征。以松竹梅为主题的屏风、曲水流觞式的展台,仿佛为我们勾勒出这样的场景:晴朗之日,闲xiá之时,三五好友相聚,奇文共赏,品茗长谈,诗词唱和,杯酒同歌。总之,这场展览匠心独运,从无形书房的精神阐释,到有形书房的空间陈设,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1)给加点字注音。①正谊明道()②诗词唱和()(2)根据拼音写汉字。①磨lì()②闲xiá()(3)画线句作为总结句,表达欠妥,请修改。修改: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yì②.hè(2)①.砺②.暇(3)修改:这场展览匠心独运,从有形书房的空间陈设,到无形书房的精神阐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注音。①谊(yì):交情②唱和(chànghè):指唱歌时彼此呼应相和;以诗词相酬答。【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①磨砺(mólì):在磨刀石上磨擦。比喻磨炼。②闲暇(xiánxiá):平安无事。也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悠闲从容。【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结合划线句“这场展览匠心独运,从无形书房的精神阐释,到有形书房的空间陈设,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可知,这里语序不当,应将“无形书房的精神阐释”和“有形书房的空间陈设”位置互换,因此修改后的句子是:这场展览匠心独运,从有形书房的空间陈设,到无形书房的精神阐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4.某班级举行“走进醉翁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1)在琅琊山醉翁亭景区,慈孝竹郁郁葱葱,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却“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长地久”……如果你看见一人正在涂鸦,准备如何劝阻他?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完《岳阳楼记》后,小笑拟了上联,请你以《醉翁亭记》为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希文俯瞰洞庭湖心忧天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风景区的旅游广告语。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醉翁亭。【答案】(1)你好,这郁郁葱葱的慈孝竹,为这醉翁亭景区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这样刻刻画画,真有点煞风景,让我们做个文明的旅游人,好吗?(2)示例: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3)醉翁亭四周古树苍翠,亭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那翘起四角亭檐,若苍鹰凌空飞越。【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他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用语文明礼貌,要以理服人。例如:你好,你看这竹子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它们是醉翁亭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你这样刻刻画画,实在是有点大煞风景,让我们做个文明的游客吧。【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联。本题的内容必须结合《醉翁亭记》的相关句子,符合对联常识,体现文章主旨。上联中“希文”是范仲淹的字,因此下联可用《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的字“永叔”来与之相对;“俯瞰洞庭湖”是《岳阳楼记》中作者所为,此处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动词+三个字的地点,因此下联可用《醉翁亭记》中作者“醉游醉翁亭”来与之相对;“心忧天下”体现的是《岳阳楼记》中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体现的主题思想是“与民同乐”,但这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因此可选与之相近的短语“乐惠黎民”来与“心忧天下”相对,因此下联可以是: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图文的转换能力。根据课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语句“峰回路转,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以及结合对图片的认知,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述,突出醉翁亭的特征即可。例如:醉翁亭布局紧凑别致,古朴典雅,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的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亭子的四周都是山,环境优美。二、现代文阅读(55分)【一】(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灯侯发山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小伟心中顿觉温暖。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是个孝子,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④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⑦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鮟鱇(ānkāng)鱼。⑨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⑩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⑪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⑫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⑬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⑭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⑮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⑯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⑰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得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⑱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有时做事啊,不能太招人眼了。⑲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⑳父亲愣怔了一下。㉑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不是炫耀,也不是为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㉒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举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㉓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㉔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㉕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5.小说第⑤至⑩段详细记叙了父子俩钓鱼的经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得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7.小说标题为“灯”,“灯”在文中多次出现,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8.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答案】5.用父子俩钓鱼的经过为父子俩的沟通创设了情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以及小伟向父亲袒露心迹做铺垫,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6.(1)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说明小伟此时已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身影”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表达了小伟因为有父亲这盏“灯”为自己照路内心所感到的踏实,也表现了小伟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7.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灯塔的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父亲也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8.运用对比手法,将没有路灯的黑暗与小伟走得踏实、不担心会迷路做对比,写出了父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主要情节作用的分析。通读第⑤至⑩段可知,这里写了父亲提出晚上去钓鱼。小伟父子两空手来到江边,在小伟疑惑不解中,父亲下水捉鱼后又扔掉鱼,为下文第⑱段“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有时做事啊,不能太招人眼了”,第㉕段“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可知,父亲借鱼说出做人的道理,小伟大明白了一切,他为有这样明理,支持自己工作的父亲感到踏实。据此可知,详细记叙了父子俩钓鱼的经过为父子俩的沟通创设情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丰富父亲人物形象、深化主题。【6题详解】①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一热”是对小伟的心理描写。“潮湿”是对他的神态描写。“挥了挥”是对他的动作描写。联系前第⑰段“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可知,这三个词语说明小伟此时已经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并因为父亲的苦心而内心感动,再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一组词语表现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之情。②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句子“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可知,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父亲的身影”比喻成“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正因为有父亲这个坚强的后盾,所以小伟才倍感踏实。结合第㉓段“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可知,这里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教导,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之情。【7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第⑨段“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可知,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结合第㉓段“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可知,灯塔的灯是为别照亮前行的道路;结合第㉔段“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可知,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结合最后一段“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路途上尽管黑暗,但小伟却走得踏实,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小伟之所以走得如此踏实,是因为在他心中,父亲就像是一盏灯一样,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从而表现了父亲的伟大与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这也是文章的主旨。【二】(16分)材料一:终身学习,方止焦虑“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的生动写照,据统计,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给人们带来了获取各类知识、学习各项技能的便捷,同时也加重了一些人唯恐被时代淘汰的焦虑感。如何摆脱这种焦虑?首先要立志于学,立下终身学习的坚定志向,与各种干扰和诱惑做斗争,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学法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其次要带着思考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持续学习和不断思考是一体两面。在学习中不能囫囵吞枣,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要思考并理清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知识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给它们做好自己的注解并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最后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通过学以致用,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并通过在实践中多听、多问、多想,检验、反馈、巩固所学成果,提高学习能力和层次,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总之,终身学习,方止焦虑。(节选自《法制网》,有删改)材料二:“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节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材料三: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站在新起点上,从读书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兴趣,突出重点,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别的书籍,涉及不同的领域,阅读乐趣也各不相同。读文学经典,可感悟人间悲喜冷暖,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读历史典籍,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立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胸怀和担当。学思结合,深化认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就是说,读书要善于运用统摄的才能,舍弃书的枝蔓,掌握书的“基本线索”和“精华”。只有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方能有的放矢、学有所获。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心怀“国之大者”,坚持“行胜于言”,使学习成效转化为发扬优良传统、矢志精武强能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带着思考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B.读书,不仅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也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C.人们可以通过学以致用,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来摆脱焦虑。D.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兴趣,深化认识,进而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10.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11.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材料二第三自然段,请仿照这段文字中的画线句,补写一则论据,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材料中的作用。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高愁,不懂得“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得________(补写)。12.材料三中第三段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答案】9.B10.首先由“日新月异”的时代造成人们的焦虑感,引出论题;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立志于学,带着思考学以及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后得出结论:终身学习,方止焦虑。11.补写:示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坚贞气节示例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恬淡豁达作用:作为道理论据,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多读书。12.道理论证。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论证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进而论证了“学思结合,深化认识”才能有所获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B.由材料二第②段中“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可知,读书并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选项“读书不仅是应付外界需求”的理解有误;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文本一第①段“‘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的生动写照,据统计,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给人们带来了获取各类知识、学习各项技能的便捷,同时也加重了一些人唯恐被时代淘汰的焦虑感”“如何摆脱这种焦虑”可知,这里“日新月异”的时代造成人们的焦虑感,引出论题“如何摆脱这种焦虑”;接着第②段“首先要立志于学,立下终身学习的坚定志向,与各种干扰和诱惑做斗争,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学法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不能囫囵吞枣,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要思考并理清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知识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给它们做好自己的注解并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最后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通过学以致用,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并通过在实践中多听、多问、多想,检验、反馈、巩固所学成果,提高学习能力和层次,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首先强调了立志于学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带着思考学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总之,终身学习,方止焦虑”得出结论:终身学习是摆脱时代焦虑的有效方法。【11题详解】本题考查仿照例子补写论据。结合例句“‘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高愁”“‘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可知,作答时应引用诗歌,来感受读书的魅力。示例:“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自信。作用:这些引用的诗文名句及其特点可以作为道理论据,结合“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可知这是从反面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多读书。【12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结合材料三中第③段的画线句“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可知,这里引用了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结合材料三中第③段“学思结合,深化认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以及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可知,这里引用的名言证明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学思结合,深化认识”才能有所获的道理,使得论证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身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⑤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⑦,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採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选自张岱《金山夜戏》)【注释】①兖:yǎn,兖州,位于山东省。②晡:bū,傍晚时分。③舣:yǐ,停船。④噀:xùn,喷洒。⑤傒:仆人。⑥韩蕲王:南宋名将,⑦阗:tián,哄闹声。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___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__________(3)呵欠与笑嚏俱至俱:__________(4)徐定睛徐:__________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15.有人评价张岱金山夜戏是“狂”行,湖心亭赏夜雪是“痴”行,请简要概括他“狂”和“痴”的具体表现。16.请概括说说两篇选文分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13.①.消失②.哪能③.都(或全;全都)④.慢慢地14.(1)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2)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15.“狂”表现在:半夜划船到金山殿佛寺,盛张灯火,彻夜唱戏,锣鼓喧哗,惊吵众人,吓煞寺僧,甚至让其不知是人是怪还是鬼;“痴”表现在:雪夜独自去湖心亭赏雪,遇到知音更是强饮三大白。16.甲:遗世独立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乙: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哪能。(3)句意: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俱,都,全,全都。(4)句意: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徐,慢慢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2)疏疏:稀稀疏疏。如:像。【15题详解】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狂”:根据乙文中的“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可知,作者半夜的时候划船到金山殿佛寺。根据“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可知,作者盛张灯火,彻夜唱戏,锣鼓喧哗,惊吵众人。根据“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可知,他的行为把僧人吓坏了,不知是人是怪还是鬼。“痴”:根据乙文中的“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雪夜独自去湖心亭看雪。根据“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作者于亭上遇到有相同情趣的人,喝了三大杯酒。【16题详解】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于大雪三日之后的深夜,独自去往湖心亭看雪。从这一独特的行为之中,可以看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根据乙文中的“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可知,作者划船到了金山寺,已经是二更了,也就是深夜。他全然不管他人,兴之所致,居然就在大殿里唱起戏来,行为乖张,僧人不敢阻止。从这个行为里,可以看出作者随性而为,率真自然,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的生活态度。【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十分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都漆黑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三、作文(55分)17.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路边长看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策略组态MCGS》课件
- 《品读林黛玉》课件
- 《COS治疗的指南》课件
- 2025年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题目答案大全及解析
- 微课教学交流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 年度合作成果回顾模板
- 咨询项目半年汇报模板
-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的方法研究
- 小区道路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 实施国学教育必要性的策略培养论文
- 《乌有先生历险记》注释版
- 2023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六年级口算训练每日100道
- 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的评估新技术
- 专项债券在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作用
- 四川省泸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试卷(附解析)
- GB/T 44255-2024土方机械纯电动液压挖掘机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 GE-LM2500+G4航改燃气轮机在舰船和工业上的应用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融合教育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