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发热、疼痛及抗课件_第1页
第十三章 发热、疼痛及抗课件_第2页
第十三章 发热、疼痛及抗课件_第3页
第十三章 发热、疼痛及抗课件_第4页
第十三章 发热、疼痛及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应激实验方法吉林大学药学院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发热反应大多是由致热因子作用于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热原,并进一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提高,体温相应升高。此外,物理方法可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2024/5/8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发热动物模型常用实验动物

实验前需挑选健康、体温合格的动物。*家兔发热反应较灵敏而稳定,故在发热研究中最为常用。也可以选大鼠。而小鼠和豚鼠的恒温功能差,对发热刺激的反应性低,不宜用于复制发热模型。2024/5/8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发热动物模型常用致热原(因子)

复制发热动物模型的常用致热原有:伤寒、副伤寒菌苗、大肠杆菌菌液、细菌内毒素(感染性)、干酵母、角叉菜胶、松节油、2,4-二硝基苯酚、蛋白胨及脱脂奶粉(非感染性)等。*引起动物发热所需致热原的剂量与致热原的致热效价、实验动物的耐受力等有关。故同一致热原在不同时间、条件、在不同批动物中使用时,所需剂量可能很不一致。因此,在每次实验前,应通过预试验来确定致热原的合适剂量。2024/5/8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常用发热动物模型

复制发热动物模型时,一般首选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模型,然后为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发热模型和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模型。2024/5/8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内毒素引起家兔发热模型

[造模原理]

内毒素(endotoxin)是最重要的致热原,进入机体后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经血流进入大脑,于下丘脑前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环核苷酸系统改变,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2024/5/8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模型评价]

*

本法为测定药物解热作用的最经典通用方法,体温曲线呈内毒素发热的典型双峰热型,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是研究解热药作用的有用方法。[注意事项]

室温、剂量等。2024/5/8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干酵母引起大鼠发热模型

[造模原理]

用酵母(yeast)混悬液给大鼠(或家兔)皮下注射,先引起动物体温下降。一段时间后动物体温明显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局部有明显炎症反应,与临床伴内脏或皮肤有明显急性炎症的里热证类似,故可用此作为发热动物模型以研究药物的解热效果。2024/5/8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结果]皮下注射干酵母悬液后,大鼠体温先有一个迅速而明显的体温降低阶段,至4h左右始恢复正常,然后迅速升高,至7~10h达高峰,持续12h以上。[模型评价]啤酒酵母、甜酒干酵母及面包酵母。啤酒酵母的来源及保存不便,且其用量不易做到各批实验保持一致。面包酵母制成悬液给大鼠皮下注射,能引起与啤酒酵母类似的体温变化,原料易得可长期保存。

[注意事项]操作上的细节。2024/5/8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角叉菜胶引起大鼠发热模型

[造模原理]较大剂量的角叉菜胶皮下注入可引起一个持续的炎症反应,并激活巨噬细胞,引起发热。[模型评价]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发热时,注射脚爪部位有红、热、肿、痛为特点的强烈的急性炎症,又有全身发热。发热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且稳定,*故本法是一个用以研究解热药作用的有用模型,尚能同时结合观察药物对角叉菜胶所致急性鼠爪肿胀的影响,则对阐明清热药作用尤为有用。2024/5/81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2,4-二硝基苯酚引起大鼠发热模型[造模原理]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是一种代谢刺激剂,注入体内后可引起产热增强,造成机体发热。[模型评价]

本法发热迅速,稳定,消退也快,致热剂价廉易得,使用大鼠,故本法是一个较好的发热模型。但本法发热机制在于剌激产热,为全面评价药物解热作用,还须与其他方法如内毒素所致发热配合应用。2024/5/81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发热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动物:发热实验模型对动物的要求较高,以家兔最为常用,发热反应典型而稳定。亦可选用大鼠。小鼠、豚鼠则因恒温机能差,对发热刺激反应性低,不宜选用。动物体重:家兔体重2kg左右效果最好,大鼠体重以150~200g为最适宜。2024/5/81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

3.实验室温:实验环境低温时家兔的发热反应比在常温环境中强而持久,因此在实验时应使室温保持在偏低水平(17℃~25℃)。4.剂量的选择:给动物注射菌液或内毒素时,注射量与发热反应强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注入量过大,体温有时不但不升高反而下降。剂量的选择必须恰到好处,每次实验前预实验确定致热源剂量。2024/5/81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5.给药途径:静注菌液或内毒素等引起的发热较皮下注射迅速而强烈,但化学刺激必须皮下注射才能引起较强的反应。6.筛选解热药物时,应选用3项模型和方法,每一种模型需采用两种不同的动物进行药效学评价。阳性对照药可用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2024/5/81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常用实验动物正常体温范围

狗:37.5~39.9℃;豚鼠:37.3~39.5℃;

猫:38.0~39.0℃;大鼠:36.6~38.3℃;

兔:38.0~39.2℃;小鼠:36.0~38.0℃;

2024/5/81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第二节疼痛动物模型

疼痛作为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动物实验只能间接借助由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反应作为测量指标。2024/5/81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二、疼痛动物模型热刺激法化学刺激法机械刺激法电刺激法2024/5/81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热刺激致疼痛模型

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原理]

小鼠的足部接触热板,受热刺激而产生疼痛反应(舔后足),以产生痛反应时间为痛阈值。通过测量给药小鼠痛阈值的改变而反映药物的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2024/5/81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雌性小鼠,体重20g左右2024/5/82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热板刺激测痛仪2024/5/82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方法调节恒温水浴55±5℃金属盘底部接触水面;秒表记录小鼠置于热板后舔后足时间为该鼠的痛阈值;用药前测定两次计算平均值(同时筛选小鼠,大于5s小于30s合格);给药后每隔30min-60min测定1次,连续数次。2024/5/82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方法痛阈值超过60s即停止测试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以时间为横坐标,痛阈提高率为纵坐标,绘制镇痛作用曲线2024/5/82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模型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观察指标明确动物可反复利用敏感性差,对作用弱的镇痛药不敏感。2024/5/82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选用雌性动物,体重以20g为适宜。为避免个体差异,剔除痛阈<5s或>30s,或喜欢跳跃者。室温选择在13℃-20℃,以减少动物反应波动。2024/5/82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大鼠及家兔光热法

2024/5/82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

聚光灯光束凸透镜聚焦大鼠的尾巴家兔鼻部甩尾甩头2024/5/82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鼠尾辐射刺激测痛仪2024/5/82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大鼠,体重200g左右,雄性;家兔,体重2kg左右。

2024/5/82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大鼠)

75%乙醇擦净大鼠尾部,用墨汁在距尾端1/3处标出光刺激点的位置,固定、调节辐射热测痛仪的焦距,并在聚焦的鼠台档板上作一标记,测痛时使鼠尾光刺激点的位置与档板上的标记对映重合。每次实验应于每日同一时间进行,每次设生理盐水或溶媒对照。2024/5/83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从照射开始到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作为痛阈。实验开始时先测2次,每次间隔5min,计算其平均值为基础痛阈。选用潜伏期在5s以内的动物。间隔一段时间后测给药后潜伏期。光照截止时间6s或以潜伏期升高150%为限。操作步骤(大鼠)2024/5/83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计算公式2024/5/83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模型评价大鼠甩尾法操作方便,反应恒定,重复性好,对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及非麻醉性镇痛药均适用,故使用最多。甩尾反应是一种脊髓反应,骨骼肌松弛药也可出现阳性结果,筛选药物时应注意。2024/5/83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家兔)家兔鼻部或嘴角附近剪毛后,用墨汁划出测痛的区域,以辐射热照射引起甩头的反应时间作为痛阈。实验开始时,测定2~3次痛阈,每次刺激不超过30s,取其平均值为100%。2024/5/83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家兔)为避免皮肤灼伤,用药后若痛阈升高超过基础痛阈的200%,应停止照射。家兔痛阈正常参数为7s±0.3s。2024/5/83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化学刺激致疼痛模型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一)扭体法2024/5/83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小鼠或大鼠腹腔内注入化学刺激物,由于刺激腹膜可引起深部、大面积较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动物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收缩内陷、躯体扭曲、后肢伸展及臀部抬高等。

镇痛药对此有抑制作用,可明显减少发生扭体反应的鼠数。2024/5/83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将化学刺激物注入动物腹腔内。扭体反应可表现为腹部内凹(呈蜂窝腰)、躯干与后腿伸张、臀部高举起等。实验时室温宜恒定于20℃,因室温过低,小鼠扭体次数减少。大鼠所用药物剂量可根据体重增加。2024/5/83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二)钾离子透入法2024/5/84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采用一定强度的直流电经动物不同部位的皮下透入饱和氯化钾溶液,可使家兔缩腿、挣扎、扬爪或使大鼠甩尾、嘶叫等均可作为致痛指标。2024/5/84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家兔:应用“直流电钾离子测痛仪”大鼠:应用“K+-4型测痛仪”2024/5/84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原理]

*大、小鼠足底皮下注射甲醛溶液所造成的疼痛反应分为两个时相:0~10min为第1时相(早期相),是甲醛溶液直接刺激C纤维所致;10~60min为第2时相(迟发相),有炎症机制参与。阿片类镇痛药对这两个时相均有抑制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只对第2时相起作用。此外,尚诱发中枢痛觉易化状态,动物出现明确的保护反应。(三)甲醛溶液法2024/5/84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四)催产素法及前列腺素E法

可模拟痛经。2024/5/84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机械刺激致疼痛模型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大鼠尾尖压痛法(大鼠压痛测定装置)小鼠尾根部加压法(弹簧式压力测痛仪)2024/5/84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电刺激致疼痛模型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电流刺激动物的尾部、足跖、齿等部位,引起疼痛反应。反应以动物产生嘶叫为指标。比较给药前后痛阈值的变化,以测定药物的镇痛效应。2024/5/84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小鼠尾刺激法大鼠尾刺激法小鼠足跖刺激法家兔齿髓刺激法2024/5/84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三、抗应激实验方法应激反应系指在过度紧张性刺激的作用下,机体由原来的正常平衡状态转入非特异性的紧张状态。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称为应激原(stressor),如创伤、感染、中毒、大失血、精神刺激、寒冷、高温、放射损伤等。2024/5/85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应激反应常用方法小鼠游泳实验耐缺氧实验常压缺氧减压缺氧脑循环缺氧化学性缺氧实验

耐低温和耐高温2024/5/85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小鼠游泳实验

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小鼠落水后,由于本能驱使其游泳挣扎使鼻孔露出水面呼吸,直至体力不支而下沉溺死。计算①自投入水中开始至鼻孔沉入水面的时间,为小鼠游泳时间(也有以②鼻孔沉入水面10s不能浮起的时间③死亡时间作为计算终点者),可作为判断小鼠体力强壮和耐疲劳程度的客观指标。2024/5/85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成年小鼠,雌雄不限2024/5/85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玻璃缸内水深20cm,小鼠投入后,用秒表计鼻孔沉入水面所需时间,为小鼠游泳时间。为缩短观察时间,可于小鼠尾部吊一定重量(体重的5%~10%)负重物。2024/5/85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水温应保持恒定,常用25℃±0.5℃冰水游泳试验,体力与应激反应的综合指标。2024/5/85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本模型应选用同性别小鼠,体重尽可能一致。最好是单只小鼠游泳,如果2只以上同时游泳,应不使小鼠彼此靠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2024/5/85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水温应保持一致。小鼠进食多少影响体重称量的准确性,也影响游泳时间,故宜禁食12~24h后进行实验。2024/5/85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小鼠爬杆实验

[基本原理]

由于身体的重量,小鼠抓持在垂直的有机玻璃棒上将消耗体力,直至体力不支而下落到水中。爬杆时间的长短可反应动物静用力时疲劳的程度。2024/5/85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耐缺氧实验

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常压缺氧实验2024/5/86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缺氧时氧化不全的酸性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蓄积,可通过对化学感受器或直接对中枢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心博加快加强,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缺氧晚期,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脑和心脏的缺氧,是引起动物常压缺氧死亡的主要原因。2024/5/86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体重18~22g健康小鼠,雌雄兼用。2024/5/86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给受试药15~30min后,将小鼠放入装有15g钠石灰的250或500ml广口瓶内(每瓶只放一只),瓶口周围涂以凡士林,以保证密封观察并记录小鼠缺氧死亡时间,比较给药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耐缺氧时间。2024/5/86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模型评价此法简单易行,为整体动物实验,不受设备条件限制是其优点,但特异性不高。2024/5/86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每个广口瓶内最好只放一只小鼠,以防互相扰动影响测定。如需要,可将给药小鼠与对照鼠配对放于同一容器内进行观察,但要防止互相干扰。容器盖的密封性、小鼠体重、室温等条件都可导致实验差异,应从严掌握。2024/5/86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减压缺氧实验2024/5/86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把容器内的空气部分抽出形成低压环境。小鼠在低压缺氧情况下,受低压和缺氧两种因素影响,引起心肌缺氧和脑缺氧因脑比心脏对缺氧更敏感,脑缺氧引起呼吸衰竭可能为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2024/5/86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体重18~22g,雌雄均可

2024/5/86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选择健康小鼠,随机分组,设受试药组及对照组。给药30~45min后,将小鼠配对放入玻璃干燥器内,容器底部放钠石灰,容器边缘涂上凡士林,保证密封。2024/5/87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使用减压缺氧装置使玻璃干燥器形成负压干燥器内小鼠死亡达半数时,立即移动活塞,使干燥器与大气相通,同时记录时间。计算两组动物的存活率。2024/5/871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注意事项本法特异性不高。压力数值、动物体重、室温等条件的差异可影响实验结果。减压缺氧装置的导管接点、活塞等必须用凡士林封严,保证整个系统密闭。也可采用动物生存时间为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2024/5/87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脑循环障碍性缺氧2024/5/873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健康小鼠,体重23±2g,雌雄不限。2024/5/874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步骤将小鼠麻醉后进行颈部手术,分离两侧颈总动脉,结扎后观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将给药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本实验主要反映动物对脑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2024/5/875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化学性缺氧实验

2024/5/876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氰化物可致呼吸链中断,使组织不能利用血中的氧,引起组织缺氧。亚硝酸盐大量进入机体后,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症,引起组织缺氧和其他中毒症状。2024/5/877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实验动物体重18~22g小鼠,雌雄不限。2024/5/878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方法氰化物中毒小鼠腹腔注射0.1%氰化钾溶液10mg/kg体重(0.1ml/10g体重),观察受试药组与对照组动物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处理。2024/5/879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操作方法亚硝酸钠中毒小鼠腹腔内注射2%亚硝酸钠溶液200mg/kg体重(0.1ml/10g体重),以动物生存时间为指标,比较给药组与对照组动物的生存时间。2024/5/880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耐低温和耐高温实验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耐低温实验2024/5/882第十三章发热、疼痛及抗造模机制寒冷刺激可使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