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2024年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滕州2024年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滕州2024年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滕州2024年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滕州2024年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滕州2024年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活动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人口在州际间大规模移动迁徙。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下图中,大西洋两岸主要人口的迁出地区有A.④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贸电是为了祝贺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3.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4.观察下列战争态势图,在这场战役中被和平解放的城市是()A.①B.②C.③D.④5.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历史上,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2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3世纪初6.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清朝前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下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册封五世达赖②设驻藏大臣③设府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①②7.口号,往往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体现了中国近代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心声,其中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扶清灭洋”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③“民主”“科学”④“师夷长技以制夷”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③④②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9.下表中“苏联工业总产值位次”从1928年到1937年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改革的进行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施10.某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革衣服之制”“诏改姓为元氏”“文武尽迁洛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这部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光武中兴C.孝文帝改革D.贞观之治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数项目量时间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均肉类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A.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持续增长B.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C.农业集体化运动促进生产力发展D.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13.结合下侧漫画分析,法、德、意等国“自己组队”的目的是A.联合自强,抗衡美苏B.维护世界和平C.顺应经济全球化D.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14.1945年8月,苏联派遣军队进攻驻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军。和这一军事行动有关的国际会议是A.慕尼黑会议B.华盛顿会议C.巴黎和会D.雅尔塔会议15.以下三幅图片说明A.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宰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C.中国北京是世界的贸易中心D.中国建设成就日新月异16.下面的一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 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中国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新中国政府实行了()①包干到户②三大改造③“一五”计划④国企改革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18.横跨扬州和镇江之间的长江大桥是A.苏通大桥 B.江阴大桥 C.润扬大桥 D.南京长江大桥19.下列关于中外近代历史上各国出现过的土地政策,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是①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③实行地税改革④平均地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0.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军事集团 B.经济实力 C.外交政策 D.人权问题21.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均有损中国主权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 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2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3.下列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主张应是A.“自强”“求富”B.“变法”“维新”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24.中国著名导演蔡晶盛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 B.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C.文成公主入藏 D.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是历史的选择。废除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________改革。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在政治上通过________来加强中央集权。立足苏俄国情,承认自由贸易、允许发展资本主义的是________政策。________领导美国人民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新模式。26.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

27.1914年的_____为德国、奥匈帝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材料二:(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平城)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材料三:1153年,金迁都燕一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虽卜善地何?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中B地生活的是今天族的祖先;元政府在AB两地管辖的机构分别是、。(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做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及其历史影响。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感悟?29.(6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图一至图三反映了一个主题,请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提炼该主题。素养二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材料:《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的作者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根据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7世纪至19世纪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素养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图四、图五是对工业革命的不同历史理解比较图四、图五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者各自历史理解的不同意图。素养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说明图六反映的实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0.(7分)某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破釜沉舟草木皆兵以上成语涉及哪两个历史事件?如上图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个方面的成就?有什么共同作用?文献名称内容摘要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表中的文献及内容摘要分别体现了什么政体?除了文献资料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哪些类型的资料了解历史?请谈谈你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有什么收获?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B【解析】

依据题干“大西洋两岸主要人口的迁出地区有”,图中①是北美洲,②是南美洲,③是欧洲,④是非洲,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大批欧洲人纷纷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或开发美洲,故③符合题意。为了补充美洲劳动力,殖民者还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使得大批非洲黑人来到美洲,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故A符合题意;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成功。故B不符合题意;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故C不符合题意;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是在1970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A【解析】

依据题干“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字的形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A项符合题意;金文、小篆、隶书是汉字以后的演变形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神速动作,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分割包围,截断了国民党从海上南撤和西逃的通道,之后,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和各方面的推动下,北平国民党军总司令傅作义率领部队接受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图中③处是北平,故C项符合题意;图中①处是张家口,故A不符合题意;图中②处是保安,故B不符合题意;图中④处是天津,故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解题的第一步是认识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是北平。第二步是知道图中的图中①处是张家口,②处是保安,③处是北平,④处是天津。5、A【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6、B【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顺治十年(1653),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1684年,清设府,隶属福建省。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故选B。7、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扶清灭洋”是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口号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口号③“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④“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思想家魏源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的,故正确时间顺序是④①③②,C项符合题意。ABD时间顺序排列均错误,故选C。8、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这种“僵化”体制是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后来日益僵化。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这一“僵化”体制的弊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先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没有彻底改变该模式,但是开苏联改革之先河,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列宁、B项斯大林都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前,不符合题意。D项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9、B【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位次”从1928年到1937年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21年—1928年,C项是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D项是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0、C【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包括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等。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材料选择题要尊重原材料的意思,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本题的关键语句是“革衣服之制”“诏改姓为元氏”“文武尽迁洛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根据这一关键语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D【解析】

依据材料“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及计划和生产都是经济手段等论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见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是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均发生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C项出现在1980年前。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2、B【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没有变化,这说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故B符合题意;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持续增长与题干不符,故A不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农业集体化运动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3、A【解析】

依据题干漫画和所学知识,法、德、意等国“自己组队”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一体化启动,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走向联合自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D【解析】

根据“1945年”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1945年8月,苏联派遣军队进攻驻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军。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1945年”,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1938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21-1922年;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是1919年;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15、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在中国北京举办的2014年APEC会议、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与2016年G20会议,这三者共同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6、C【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中的重大事件。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符合题意,答案选C。17、B【解析】

根据题干“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编制和实施了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③符合题意。包产到户和对外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8、C【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润扬大桥,是中国江苏省境内一座连接镇江市和扬州市的桥梁工程,选项C符合题意;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南通市和苏州(常熟)市之间,选项A不符合题意;江阴大桥位于江苏省长江南岸江阴市北岸靖江市,选项B不符合题意;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C【解析】

①.太平天国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解决土地问题,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提出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属于资产阶级改革。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权;属于资产阶级改革④.孙中山提出民主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0、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多种因素起着作用,但起决定作用应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的基础,经济实力的强大有利于提升其他方面的实力,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实力,ACD项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与题意不符,故选B。2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但中国不是一战的战败国,是战胜国。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2、C【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知,是日本割占;“输此巨款”是指赔偿巨额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的是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故“新约”是指《马关条约》,故C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3、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A符合题意;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故B不合题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故C不合题意;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主张“民主、科学”,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24、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例如唐朝时期,日本对此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唐太宗时期玄奘到天竺取经,回国后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加强了中印之间的交往。而文成公主入藏是属于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不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所以不恰当的是C,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属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1861年农奴制废藩置县新经济罗斯福【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促进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立足俄国国情,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26、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27、萨拉热窝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二战转折点则是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考点:萨拉热窝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藏;岭北行省、宣政院。(2)①理由:巩固北魏统治,促进经济发展;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缓和社会矛盾;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先辈迁都促进了民族发展等;影响:加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鲜卑对汉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②原因:上京偏僻,漕运不便;燕京地势险要,易于据守;燕京物产丰富、文化先进,有利于加强金国实力。影响:加强了金国的实力;促进了金国对汉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3)感悟:符合国情的社会变革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文化文化融合等。【解析】

(1)依据材料一“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可知,B地是今天的西藏地区,唐朝时吐蕃人生活在这一带地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辖,元政府在A地设岭北行省,在B地设立宣政院。(2)①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巩固北魏统治,促进经济发展;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缓和社会矛盾;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先辈迁都促进了民族发展等;影响:加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鲜卑对汉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②金迁都燕京的原因:上京偏僻,漕运不便;燕京地势险要,易于据守;燕京物产丰富、文化先进,有利于加强金国实力。影响:加强了金国的实力;促进了金国对汉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3)综上所述可知,符合国情的社会变革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文化融合等。29、(1)工业文明的发展。(2)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