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定稿教学设计、教案、电子备课_第1页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定稿教学设计、教案、电子备课_第2页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定稿教学设计、教案、电子备课_第3页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定稿教学设计、教案、电子备课_第4页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定稿教学设计、教案、电子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

天堂》、《月迹》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

所选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

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

的变化”,主要是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

由读到写的训练。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关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文要素,为学生初步

体会作者描写方法打下一个基础。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课

文优美的语言和充满情趣的韵味。习作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

由读到写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古诗词三首》2—3课时

《四季之美》2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月迹》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主备教师备课时间2020年12月2.日

组长审核

______年—月__日

领导签字______年____月__日

-1-

教学内容21古诗词三首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文,共包含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描绘了秋

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枫桥夜泊》写的

教材是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在

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已有学习

分析

经验,运用熟悉的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受诗句中景物描写

的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

教学2

桥夜泊》。

目标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会认“瞑、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

教学这个多音字。

.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

重难点2

难点:体会作者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目标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激趣导入:

L出示单元导读页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学习

与语文要素,明确本单元学习的目标要求。单元主题,

2.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指名读题,强调“暝”字的整体把握

读音。学习要求。

3.简介作者。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简介作者,

(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这个环节

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能让学生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们了解作

《王右丞集》。者,并加深

二、初读理解对作品的

1.指名朗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确、读流利。理解。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

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

-2-

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

用轻快的调子诵读。读中理解,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品味诗歌

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节奏美

的满足心情。和韵律美。

三、感悟意境

(-)题解课题“山居秋暝”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

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感悟诗歌特点。

师: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

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从题目入

世外桃源一般。手,紧接着

(板书:诗中有画)抓住重点

1.出示诗句,指导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诗句来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味诗中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给学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生以美的

2.提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感受,能提

了什么样的意境?高学生的

生交流汇报,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审美意识,

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同时提高

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学生学习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的兴趣。

3.探究: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学生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

节。

4.比较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5.学生交流,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

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

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

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生活美)

6.引导思考: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颈联写得十分

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

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7.学生交流,明确这里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

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

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

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王维《鹿柴》,对比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对比阅读

同与不同。作者表达

-3-

2.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学习的特色。通

积累。过练笔,训

3.根据诗句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写成一篇练学生表

小散文。达。

景:月松泉石----静

板书设计(清幽宁静,合乐恬淡)

人:浣女归渔舟下一一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会写生字“愁”。

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意。

3.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乡愁。

学前准备熟读诗句,多媒体PPT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解题导入,了

1.教师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学生齐读课题。解时间、地

2.破题。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点,铺垫诗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情感基调。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什

么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伤感、凄凉、忧愁与寂寞。通过初读,指

4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导学生把诗

感受,我的感受会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读通读顺,建

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立对诗歌总

3.学生自由读诗。体印象。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汇报,依次找出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霜满天、客船、钟声等景物。

3.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红色突出显

示。)

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围绕诗人的

-4-

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这条情感线

感的字,是什么字呢?(生:愁。)索,借助课前

师指导学生批注阅读,找出诗句中体现“愁”字的相自学,从重点

关描写。词,到诗句的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抓住“乌啼”“霜意思,精读感

满天”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悟,以读促

5.出示三四句,指导学生品读,抓住“江枫”“渔火”悟,体会古诗

等词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孤独心境。蕴含的思想

6.师生讨论: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内涵。

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想

象,回答,深刻感悟诗人漂泊多年却失意落寞的心境)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揭示张继深夜孤独难眠的原因

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配乐朗诵:他落

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

没有他张继的名字。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

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

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

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补充资料,让

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学生在理解

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古诗内涵的

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基础上,加深

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对诗人之所

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以有此情感

2.师追问: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的认识和理

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解,在拓展练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生:孤独、愁郁。)笔中自由表

3.全班齐读背诵,深入感悟。达,升华情

4.师小结,布置练习。感。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

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

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同学们,此时,假如此

时你就是诗的作者,你的内心有还有哪些想说的呢?请

大家动笔写写吧。

5.交流反馈。

枫上比月落乌啼霜满天

桥所儿、所感江枫渔火对愁眠凄凉愁闷

板书设计

篇所闻夜半钟声

教学

反思

-5-

第三课时

1.会写“榆、畔”2个字,能正确读写及理解“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查看注释,查阅资料,联系想象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前准备查阅了解作者资料,了解纳兰性德生平。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利用旧知迁

L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移学习新的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知识,奠定本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文学习的整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感情基调。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长相思),指导通过对比

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借助工具书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和已有经验,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自主理解,感

词的节奏。知大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教师引导,预设:

“风一更”中的多音字“更”,借助工具书读准

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

更,雪一更”的景象。

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

预设: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学习诗句。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

通过融

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情想象的过

(二)学习上阕。

程,让学生和

请一名同学读词的上阕。

诗人进行对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话,真正了解

(榆关,即山海关)

纳兰性德故

指名简要介绍山海关。

园梦破碎的

-6-

师: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内心世界,体

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会诗人舍弃

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与家人团圆

的£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生:路陡,的机会而毅

山高,水深...然保家卫国

3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阕的意的高尚情怀。

思?(生答)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先指名读,再齐

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

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阕读一读。

(三)学习下阕。

1.引导读中思考:是啊,夜深了,奔走了一天的将

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

还亮着呢?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2.抓住词中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边关征战的艰苦。

3“.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

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创设情境,读

把它写下来。(故园有怎样的什么,有……,还有……)

中感悟,升华

4.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阕的意思?(指名交流)

5.诗范读下阕?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情感认识。

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

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

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6.指名与师合作读,连读边引导学生想象边关将士

面对风雪,夜深人静时的心境。(师:在这里,没有

故乡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谁还想再读?读

的时候假想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

兰性德。)

7.齐读。(注意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

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

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全班一起读。

2.发挥联想和想象,配乐朗读。

3.拓展阅读纳兰性德作品,进一步感受人物丰富的

内心世界,感受其作品风格。

,叙事山水漫长

板书奈上阕舞嘉冤羁旅怀乡

设计思下阕叙事思乡

-7-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2四季之美

本篇文章是学习“动态描写”的好例子,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黎

教材

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

分析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

目标3

独特韵味的写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

重难点韵味的写法。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1.会认“窠”等6个生字,会写“黎”等10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四季的美,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

扬个性。

教学重难点朗读体验,初步感受自然之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出课题,简介

2.出示资料,简介作者。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作者相关资

的课文出自一位日本作家之手。(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料,建立对作

作家清少纳言。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清”字。她者及作品初

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初读课文,学

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生运用已有

-8-

2.学习“黎、晕、漆”等生字。方法自学字

出示课件,指名认读生字。在识字中引出部分句子,词,在朗读中

初步体语言之美。初步体会课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文语言之美。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

段的中心句。

2.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结

3.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构,体会作者

体会。表达的特点。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1.感受“四季之美”的不同。

教学目标2.将文中的“四季之美”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一齐读课题《四季之美》,上节

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跟着作者清少纳言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复习导

冬,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清少纳言认为春夏秋冬最美是什入,迁移

么时候?又写了哪些景物?旧知,达

1.交流反馈,板书内容。到温故知

2.这四个时间段给你什么感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新。

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给人“静”的感觉。)

二、精读品悟,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回顾本单元学习目标: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

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一)个性化阅读,想象画面,感受事物的美

1.默读感受,作者笔下哪个季节的美最打动你?为什

么?

预设1(第一自然段)精读品

生说理由,想象画面。重点指导理解动词:泛着、染上、析,在预

飘着,区分词语意思,感受彩云的动态美。美读指导,由轻设中引导

到重,感受天空变化带来的惊喜之感。学生感受

预设2(第二自然段)作者静态

生说理由,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关注三种夏夜的美各有描写和动

不同。作者重点写的是雨夜里的萤火虫,补白想象(观看萤态描写的

火虫视频),感受萤火虫在宁静的雨夜飞行的迷人景象。美,pj尺、,切1

读指导,读出迷人的感受。住语言体

-9-

预设3(第三自然段)会四季之

生说理由,想象画面。说出归鸦的动人之处(归鸦反哺美丽。

动人美好的情感),大雁令人感动之处(团结一心,不落下

一个的美好情感)(观看大雁齐飞视频),以及风声、虫鸣

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抓住中心词“心旷神怡”,通过字理

识字,理解“旷”的宽阔与辽远。联系上文,想象画面的辽

阔,声音的辽阔,心情的辽阔。美读指导,读出动人,读出

感动,读出心旷神怡。

预设4(第四自然段)

生说理由,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冬天早晨的和谐美。

美读指导,读出由一开始的和谐美转到后来的扫兴。

(二)揭示矛盾,感受静中的动态美拓展练

1.质疑:作者写的是四个时间段不同事物的动态美,笔,将课

我们却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为什么?内表达方

2.交流感受。法迁移内

3.唯有静下心来才能拥有一双慧眼,看到人世间微小化,用学

的事物,微小的变化,这种美才最令人心动。生熟悉的

4.美读巩固(背景音乐)。事物展现

三、拓展练笔出来,学

1.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再对其颜色、动作、声音、以致用,

形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描写,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如:落下表达情

来的雨点,池塘里的鱼儿,风中的落叶,傍晚天空的云,升感。

上天空的月亮,荷叶上的露珠……

2.展示交流,生生评价

四、布置作业

整理练笔内容,和自己的同学或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

春天黎明天空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动态美)

四季之美秋天黄昏归鸦和大雁喜爱之情

设计

冬天早晨熊熊的炭火

教学反思

-10-

教学内容23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记叙了“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不同景

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

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

教材

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赞

分析美。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

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二部分为第10—14自然段,写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

天堂”时看到的情景以及对它的留恋和赞美。

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0个字,会写“陆续、白

茫茫”等个词语。

教学9

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目标3.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

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1.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

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之美,培养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教师准备PPT

第一课时

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0个字,会写“陆续、白

教学目标茫茫”等9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大榕树的静态美。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激趣导入,学习字词关注题目中

1.引导学生关注“天堂”的特点。(幸福、美好)的关键词语,

2.今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进:《鸟的激发学生学

天堂》。习的兴趣。

二、借助预学,分享重点字词

1.指导书写:桨、桩、暇。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在初读中感

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白茫茫涨潮受鸟的天堂,

榕树纠正树梢画眉陆续整体切入新

3.出示句子,朗读体会。课。从字音、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字形到文中

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选段,由易到

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难,使学生更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容易走进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思考:作者去了几本。

次“鸟的天堂”,景象有什么不同?

-11-

预设:两次到“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傍晚,看

到了一株静静的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众鸟纷

飞的热闹景象。

(一)初读,体会静态美

1.自由读第1一9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角度的变

化。

预设:由远及近

2.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与榕树描写无关为何

要写?

预设:奠定轻松、愉快的基调引出“鸟的天堂”

(二)再读,感受静态之美

1.默读第5-9自然段,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

预设: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2.聚焦第7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谈一谈作者是如抓住文中重

何描写榕树之大的。

点词句,在朗

(1)不可计数

预设:枝干多到数不清,写出榕树之繁茂。读中感悟,感

“卧”

(2)受榕树大而

提示:不仅写出榕树之大,也勾勒出榕树古老而安

静的姿态。繁盛的姿态,

3.聚焦第8自然段,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榕树生命力

为下文刻画

旺盛的?

(1)拟人句。“鸟的天堂”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

埋下了伏笔,

示给我们看。

预设:“展示”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榕突出作者写

树旺盛的生命力。

作的特点,让

(2)关键词语。

提示:“一簇”“堆”展现树叶之密,“照耀”“颤学生明白作

动”展现树叶之绿,从而体会榕树蓬勃的生命力。

(三)三读,读出自然之美者的写作意

1.生机勃勃与安静矛盾吗?图,为学生理

预设:不矛盾,环境是安静的,生命是蓬勃的。

2小结写法。解为何大榕

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树的确是‘'鸟

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静静地卧在水面上,

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对榕树的大及枝叶等进行了的天堂”做铺

细致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是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

垫。

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

3.指导朗读:节奏舒缓,语气带有赞美之情。

读出自然和谐之美,读出生机勃勃之美。

四、存疑结课,布置作业

1.同学们,人们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繁盛的榕

树却“独木成林”。可遗憾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时却不

曾看到鸟的影子,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鸟的天堂

-12-

里没有一只鸟的影子!

“鸟的天堂”真的没有一只鸟的影子吗?真正的“鸟

的天堂”究竟是什么模样的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去看看

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场面吧!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3.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大榕树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体会大榕树的动态美丽,与静态描写进行比较,体会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一、回忆内容,复习导入复习导入,通

L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繁过对旧知的

盛、有生命力)联系,为学习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同欣赏了榕树的静态掌握大榕树

之美,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数不清的小鸟。第二天清动态美奠定

晨,作者又来到这里,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基础。

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鸟的天堂》。

二、读议结合,体悟动态美

(-)读懂写作顺序

自读第10-13自然段,用“—”划出表示事情

发展顺序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由

寂静到热闹的过程的。

预设:起初:寂静学生活动以

后来:一声鸟叫同桌交流为

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主,学生在交

继续:热闹,到处……到处……流汇报过程

(二)细读感受动态之美中体会动态

1.聚焦第12-13自然段,感受作者如何描写出“鸟描写的写法,

的天堂”的欢腾热闹。感受“鸟的天

学习提示:默读第12~13自然段,用~~~”划堂”的热闹欢

出表现鸟儿欢腾热闹的语句,和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体腾。

会。

通过品读鸟儿欢快、种类多、姿态各异感受“天堂”

含义。

出示: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

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指导体会“应接不暇”一词,没有写出具体数量,

却让人感受到鸟的数量之多让人数不清。

小结提示:描写了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

况,这种描写事物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

-13-

2.“鸟的天堂”热闹非凡,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

只画眉鸟呢?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

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提示:这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将“鸟的天堂”热闹欢腾的场面描写得层次分明,细致

入微。

3.指导朗读。百鸟纷飞,众鸟欢唱,本是寂静的大

榕树变得热闹非凡,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

预设:欢快的节奏,惊喜的语气。

三、动静对比,领悟写法

(一)梳理线索“鸟的天堂”

1.文中好几次出现“鸟的天堂”的句子,找一找,

说说自己的理解。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通过对比阅

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读,提高学生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对作者两次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经过“鸟的天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堂”的不同感

的天堂啊!受,体会表达

2.提示:4句话共出现5次“鸟的天堂”。前四次的特点。

都是指大榕树这个地方,只有最后一次是指小鸟生活的

好地方。

(二)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

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提示1:第一次看到的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发的榕

树,没有看到鸟。第二次看到百鸟纷飞,听到众鸟欢唱,

感受到“鸟的天堂”热闹非凡。

提示2:结合榕树的生机勃勃和鸟儿的欢腾雀跃这

两方面来说,鸟和榕树和谐共处。

(三)总结提升

如果说黄榕树的生机勃勃,给我们一种静态的美,

那鸟儿的生机盎然,就是一种动态的美,动静结合,让拓展延伸丰

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美。这已经不仅仅是巴金心中的鸟富学生的情

的天堂,更是他心中幸福生活的美好天堂。感体验,迁移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表达,丰富学

1.描写一处从静到动的有变化的场景。例如:学校、生的情感体

商场、海滩等,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把内容写生动。验。

2.阅读巴金的《筑渝道上》(节选),在阅读中继

续发现静态与动态的变化之美。

-14-

干:不可计数

鸟第一次榕树枝:枝上生根静大至

根:直垂地面舒心关

板书的(傍晚)(一株)

风景如画

天叶:充满生机

和谐美好

设计堂

弟二次仇父处处鸟声

(早晨)乌多,「~动态美

处处鸟影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4*月迹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本课中作

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

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

月一一院中望月一一杯中饮月一一河中寻月一一沙滩议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

也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

教材

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展

分析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

愿望。

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

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

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目标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

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难点难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