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西地平线上》教案《西地平线上》教案1
一、学习内容: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1.读准字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2.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
3.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地观察。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联想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三、活动设计
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西地平线上》教案2
《西地平线上》课堂实录
师:(上课)想问问同学们,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一片温润江南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优美自然景物存之于世呢?
(生议论,各种见解。)
师: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两句诗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齐点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投入的想象过那种旷远辽阔中浸染着深深的苍凉的景色,不知大家有没有感受过那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人心。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西部作家高建群的笔,去领略一下大自然这个魔法师带给我们的别样的精神盛宴。(投影西部风光图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概括一下,在作者笔下的西部风景,是具有怎样的特点的?
生:是雄伟的,是一种大美。
师:好。作者说西部风光是“雄伟”的,“雄伟”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词语了。就如同它所指向的地域一样遥远。与之相联的,同学们还会想起哪些呢?
生:旷远、辽阔、苍凉、蛮荒……这些也是文章给我的感觉。
师:一口气联想到了这么多词语,那么这些感受同学们以前有没有在阅读中体会到过呢?
生:有。我曾经读过唐朝边塞诗人的诗歌,从那里我也有类似的体会。
师:哦(有兴致状),那能不能给我们举几句这样的例子呢?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好。古人有这么多的诗句可以让我们想起那胡马、北风的西部大漠。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到课文中来,看看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眼中的西部大美风光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景色描写及个人情感的寄托点。
生:作者通过描写三次日落,来展示西部风光的魅力,所以他的寄托点应该是三次日落。
师:(板书)(一)定西高原
日落(二)罗布淖尔荒原
(三)阿勒泰草原
既然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三次日落,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震撼人心的大漠日落吧!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2——5段,感知第一次日落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具体感受。(朗读并思考1到2分钟)
生:那是一轮很大而且色彩极为艳丽的落日,但却并不带给人特别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师:哦,说它艳丽,艳丽在什么地方呢?说它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艳丽”是色彩方面的,因为作者说它整体是“血红”的。而说它没有冲击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色彩,带给人的却是“柔和、美丽、安谧”的。所以我觉得第一次对日落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视觉及心灵的双重震撼。
师:好一个“双重震撼”,这是我们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那如果单单就这一轮落日挂在天边,它与西地平线的关系似乎不是很紧密啊,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生:作者写到了群山,模糊的群山轮廓作为了背景,这就把日落直于极为广阔的空间了,也与作者说的“恍若梦境”照应。
师:恩,群山轮廓不清楚,而落日也有不真实的感觉,两相呼应,将广袤的的西域风光了展现出来,可以说是如画似梦啊。
如果说第一次日落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那么第二次日落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冲击呢?
请同学们详读作者对第二次日落的描写,比较两次日落的不同情形。(3分钟)
师: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第二次日落的情形。
生:最初时是“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给人毫无生气的感觉。还有“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上照耀着”,都能说明这一点。
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让作者会对这次日落产生兴趣了呢?
生:作者及同行人在一次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了此时的太阳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有了前面那些描写的衬托,他们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师:好。作者发现了日落的变化,可作者在文中有没有着力进行描写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第一次已经描写过了。(同学笑)
生:其实也有描写,比如“血红”“回光返照”。
师:后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人要去世之前突然会有的一种精神亢奋的状态。
师: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这次日落合适吗?
生:合适。因为日落也代表着一种消亡。而此时落日所散发出的光芒似乎是落入地平线前最后的爆发,引起了人们无限的想象。
师:会想象到些什么呢?
生:我会想象到似乎有强烈的死亡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师: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前面作者描写过音乐所带给人的那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这让我更能体会到这次日落带给人的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作者说的“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让我第一次敢于面对并思考这个问题。(其他同学露出倾听、思考神情)
师:说的太好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一轮红日突然驻停在西地平线上,它带给我们的那种庄严的震撼和感动。可能觉得这种描写还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作者又记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景象,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为了强调日落更美,因为文中说,“落日的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师:那这属于哪种写法呢?
生:烘托。用日出烘托日落的悲剧感。
师:在第二次日落的描写中,作者借日落带来的震撼,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在解读了这两次日落之后,我们不禁要想,第三次日落作者会怎样写呢?会有哪些新的内容展现出来呢?(自由朗读2—3分钟)
生:第三次没有直接写落日,而是写了火烧云,也是很壮观的景象。但这壮观的景象也是落日导演的,所以应该是在间接的描写日落。
师:如果仅是这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似乎这第三次日落也不足为奇啊。它还有没有别的特殊之处呢?
生:作者的.笔触还涉及到了历史。他在日落的背景下,联想到了成吉思汗西征,感受到这雄伟的景色当年一定也曾出现,一定也曾映衬过成吉思汗那魁梧高大的身躯。
师:席勒曾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第三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思考“我不敢独享”、“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这几个词句的意义。
(生齐声朗读)
生:“我不敢独享”写出了日落给我的震撼;“世间有大美”照应开头并揭示出处,
而且“雄伟”、“大美”再次总结西部、落日的特点。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从高建群的笔下所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大美。变幻万端的落日带着西部特有的雄伟气象、粗犷气质涌入我们的心中,这种冲击,我想是我们永远难以忘怀的。作家用他的笔为我们展示了如此动人的西部风光,那么我们能不能也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写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呢?或许,你也可以让自己笔下的这清秀江南散发出令人难以抵御的魅力呢!(作业:写一种代表江南特点的景色,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西地平线上》教案3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与作品,掌握散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2.从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注意字音
3.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第十八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三、研习三次落日
1.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2.第七段到第十七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3.第十八段到第二十四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四、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应题目
《西地平线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的三次落日,感受自然之美。
2、理解联想的作用,体会文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进行赏析。
教学的重、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自然美
2、理解文中联想的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研习、讨论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真切生动地描绘了西北塞上的独特风景:孤烟直上,落日浑圆。时至当代,也有一位作家为西部落日的雄伟景象而深深震撼,并用自己深情而有力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这一世间之大美。今天,我们就跟随高建群一起走向《西地平线上》去感受这雄伟的风景。
二、感知探究
1、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三次落日,每次落日都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惊呆了,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震撼,掉下泪来;第三次,惊骇,卑微和平庸。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
第一次,落日时的环境描写为这种感受作了很好的铺垫。让汽车在茫茫高原上百无聊赖地行走,然后突然出现一轮“血红的”、“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静静地停驻在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与环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所以给作者“惊呆了”的感受。而从作者对日落的动态描写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落日的速度之快。而在那一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极想留住这奇异的景观,因此,落日的消失对作者来说“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泊压抑的气息,死亡氛围及先前太阳的灰白色调使人感到死亡的感觉,而当黄昏时一轮血红的落日悬挂天空,红光罩着一切,使人感到处在一片回光返照当中,落日变得具有生命的鲜活感和震撼力,让人落泪。
第三次,在广阔的`阿泰勒草原上,这样的火烧云使大地和天空呈现一片火红,因此让人感到惊骇;而当作者联想到曾在这片草原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便觉得在大自然和历史面前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3、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感受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
明确:
第二次,联想到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多朵夫
约翰克利斯多朵夫是作者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才构思成功的,他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终其一生一无所获,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因此约翰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作者说:“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日出是一个开始,是一个新的生命,虽然它出现的场面也很壮观,但相对于落日的雄壮来说,它缺少了死亡之前回光返照的震撼力和悲剧感。
作者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看到落日,想到日出进而想到约翰克利斯多朵夫的形象,这样的联想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次,想到了匈奴向地平线绝尘而去,和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
这二者给人的都是一种雄壮的、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相互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4、理解重要语句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第一次说“这种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而第二次却说“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地事情!”。为什么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明确:
第一次是在中午的时候,太阳是灰白色的给人以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的、寸草不生的罗布泊,“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了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而《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低沉而哀婉的,更增加了这种恐怖的氛围,所以作者说“这种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而第二次是在黄昏,虽然还是在死寂的罗布泊,但落日是“血红的”,停滞在“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灰白的太阳在最后时刻辉煌了那么一刹那,虽最终免不了日落西山,但这是一种悲壮的死亡。同时《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使作者想起影片中那悲壮的死亡场景和主人公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及最后时刻的死与爱的斗争,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使他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地事情”。
5、小结:
作者以其深情有力的笔调为读者介绍了他所见的三次落日,写出了西部落日三种不同的美:第一次是壮烈奔放的自然美;第二次是庄严神圣的被拒美;第三次是沧桑厚重的历史美,展现了西部落日的雄伟景象,正如作者所言:“世间有大美”。
三、自我发现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并产生不同的联想,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令你产生心灵触动的自然景观呢?(请学生谈,老师稍作总结)
四、总结
这一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也就是我们在感受、欣赏自然是要学会像山那样沉思,从思考中体会、感悟世间的大美。正如席勒所言:“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带着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去感受自然,才能从中体会更深一层的含义。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事件,这是他当时的独特感受,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貌的还原,真正展现了“世间有大美”。
五、作业:
描写观看一处自然景观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三感受特点世
次一惊呆壮烈奔放的自然美间
落二震撼庄严神圣的悲剧美有
日三惊骇沧桑厚重的历史美大
美
《西地平线上》教案5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与作品,掌握散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2.从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二、重点词语
1.多音字
颤zhànchàn薄báobób泊pōbó
龟guīqiú汗hánhàn晕yūnyùn
2.词语
震撼hàn轮廓ku停滞zhì诳kuáng语垭yā口泥淖nào
酝yùn酿niàng惊世骇hài俗安谧mi喷薄bao弥mí漫
攫jué来胭yān脂zhi颤chàn抖雾霭ǎi瘴zhāng气
三、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四、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根据三次落日,可以把文章第二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第1层,第2段到第6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2层,第7段到第18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3层,第19段到第25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五、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具有人性化,慈爱。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震撼,自己像在画中。
第三次:雄壮、惊世骇俗。惊骇,自感卑微、平庸。
六、第一次日落中,写一棵左公柳,对于描写落日起到什么作用?
空间背景——西部风情的'美,时间背景——西部人文与历史的美
七、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
(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
(2)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
(3)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4)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八、作者在写道第三次日落时,写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的作用。
作者再次笔涉历史,写到了成吉思汗西征,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九、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十、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西地平线上》教案6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诳语(kuáng)垭口(yā)安谧(mì)惊骇(hài)勒勒车(lè)攫来(jué)模糊(mó)雾霭(i)泥淖(nào)混沌(hùndùn)蓦地(m)物什(shí)魁梧(kuíwú)瘴气(zhàng)酝酿(yùnniàng)成吉思汗(hán)罗布淖尔(nào)
(2)多音字
①宁:宁静(níng)②笼:笼罩(lǒng)③钉:钉子(dīng)
宁死不屈(nìng)笼子(lóng)钉在崖壁上(dìng)
④颤:颤栗(zhàn)⑤泊:罗布泊(pō)⑥扎:挣扎(zhá)
颤抖(chàn)停泊(bó)扎营(zhā)
包扎(zā)
⑦豁:豁口(huō)
豁达(hu)
豁拳(huá)
2、字形辨认:
①沁(沁人心脾)②淖(罗布淖尔)③簿(对簿公堂)
泌(分泌)棹(船棹)薄(日薄西山)
④泻(腹泻)⑤炫(炫目)眩(眩晕)
泄(发泄)舷(舷梯)弦(弦外之音)
3、词语集释:
(1)诳语:骗人的话。
(2)垭口: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3)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4)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5)物什:杂物。泛指东西。
(6)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7)适当其时: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8)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9)恍然如梦: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像做梦一样。也形容忽然醒悟。
西地平线上(课后)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A.震撼/可汗暗淡/对牛弹琴瘴气/水涨船高
B.炫目/盘旋攫取/先知先觉恍若/虚晃一枪
C.酝酿/熨帖蓦的/功不可没游荡/安步当车
D.既然/铁骑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级而上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淌新疆。(趟)
B.一轮血红的落日象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像)
C.四周瘴气雾蔼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西地平线上》教案7
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同学习目标1
同学习目标2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
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
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
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
震撼()轮廓()停滞()诳语()
垭()泥淖()酝酿()惊世骇俗()
安谧()喷薄()弥漫()攫取()
胭脂()雾霭()瘴气()浑沌()
提示:a、课文下注释;b、;c、要能够默写
三、课前先学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课中探索
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
西地平线上
观察地点
观察过程
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
作者联想
作者的审美
感受[
定西高原
转过垭口停车、拍摄
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
背景;群山;左公柳
左
宗
棠
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
罗布淖尔荒原
匆匆行旅
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
下车观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红(胭脂色)
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阿勒泰草原
迎着落日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
匈奴
民族
成吉
思汗
卑微平庸
惊世骇俗
2.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3.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
归纳小结
达标反馈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不少于200字)
学习感悟
《西地平线上》教案8
知识目标:
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
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
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
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
: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西地平线上》.PPT
一、造境激趣导入
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天地有大美,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雅,“骏马西风塞北”的壮美,古往今来,让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今天要带大家来到一个地方,那里也许依然和贫穷落后相关,但那里有我们民族的'源,有我们文化的根,那个地方就是——祖国的大西北。说起“大西北”,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的驼铃;会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会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空旷,想起策马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相连的大西北总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油然而生一种朝圣般的庄严的感觉。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打开一扇眺望大西北的窗户,一起走进一篇当代美文《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世间大美”、“雄伟风景”。
二、写景散文研习指导
方法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解决“写什么”。
步骤设计:
1.请同学们较快速度地自由诵读全文。
2.问题设计,引领思考,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①首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②追问:大家能否在落日前加一个恰当的地域性名词作为修饰性定语?
③追问:写了西地平线上的哪三次不同的落日景象?
④追问:三次落日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分别是什么?
⑤追问:让作者能产生这三种感觉和美感的落日各具有哪些特征?
⑥追问:三次落日给作者的具体的美的感受又分别是什么?
⑦追问:你能从第一段中找出一句总领全文的中心句(文眼)吗?
3.教师评价,小结文章“写什么”。
方法二:深入文本,局部研习,解决“怎样写”。
步骤设计:
1.过渡语设计:落日之美固然是世间大美,但若没有一管才气十足的笔,又怎能再现那世间大美?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进入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营造他的美丽的落日世界的。
2.问题设计,引领赏析。
①首问:从作者的感觉和审美感受来说,三次落日之间呈现出怎样关系?
②追问:凭感觉你最欣赏他的哪一次落日描写?
过渡语设计:好,那我们就将目光锁定在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上,看看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将它们写活写美的。
③设问:作者写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手法提示:①描写角度②抓住特征③修辞手法④联想想像⑤语言风格]
[教师期待中的要点:同:①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都运用到了侧面描写③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④都展开了联想⑤都运用了富有色彩的热情洋溢的语言。异:前者先抑后扬,正面侧面相结合;后者只从侧面描写落日。]
④插入性设问:文中写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笔下的日出有什么作用?
3.学生自主、合作研习,回答交流。
4.教师小结“写什么”。
方法三:融身入境,忘我品读,调动经验或想像,情感共鸣,解决“为何写”。
1.过渡性设问:任何写作都是有目的的,那么作者为何要向读者展示那雄伟的落日景象呢?
2.问题设计:
①追问:面对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作者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②追问:什么是世间大美?仅仅是自然的美吗?
[要点:自然的大美、死亡的大美、英雄的大美]
③追问:在草原落日中作者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顺着作者的思维你还能想到另一些在历史的深处西行远去的英雄吗?(激发学生联想体验)
[让读者分享西部的大美,感受作者对西部的热爱,他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
3.引导学生激情诵读
三、教师总结本课要点,启发学生去感悟自然感悟历史,提升学生的人生使命感。
四、作业设计
1.用老师教授的方法,从《读本》中挑一篇感悟自然的文章,细细品读一下。
2.回忆一下你的旅游经历或者就从你身边选择一样给你产生美的印象的自然物,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情景或情理交融的散文。
专家点评本课亮点:
1.设计新颖,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向度上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符合新课程理念;
2.教学思路明晰,节奏紧凑,重点难点突出。
3.准确运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关注了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高效方式;
4.准确定位课堂的师生关系,将主人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下的科学学生观;
5.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正确教材观: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6.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上,更注重散文阅读的方法引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7.问题设计有梯次感,关注知识与能力在课堂上的主动生成。
《西地平线上》教案9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西地平线上》因为“日落”所引出的许多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殊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优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该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四、学情分析
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
《西地平线上》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方法:
研习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可能都看过落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他对落日的震撼性感受可能是我们都没有过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地平线是落日下沉的位置,西指明了地平线的方位。西地平线给我们交代了他看落日的地方——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作者在此看到落日引发震撼性的感受,并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三、整体感知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层,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四、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本文的写作,在谋篇布局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行文思路清晰而填密。文章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接着分三层?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少),分别描写了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强调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景象带给自己内心的震撼,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是表现手法丰富而贴切。文中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分别描写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时,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第一,注意了欣赏的多地点。文中写到的三次落日的景象是作者分别在定西高原上、罗布淖尔荒原上、阿勒泰草原上观看到的,而且在地点的安排方面,总体上越来越向西北的纵深方向(感性上的西地平线的边缘)发展,能给人以空旷荒凉的
西部地区的落日同样壮美甚至更加辉煌的心灵震撼。
第二,注意了观察的多方位。例如写第一次观看落口是前瞻,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一致;第二次观看落日则是回望,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相对。
第三,注意了描写的多手法。一是动态跟踪与静态特写相结合,比如写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侧重表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则侧重于静态的特写式描绘。二是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比如对定西高原和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采取正面描绘的手法,而对阿勒泰草原上看到的落日则采
取侧面烘托的手法
第四.注意了联想的多角度文中三次写落日景象,都运用了联想手法,而且手法多样:写定西高原L的落日,写到“左公柳”,用的是相关联想;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写到罗曼·罗兰由日出而构思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用的是相反联想;写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写到匈奴民族的迁徙和成吉思汗的誓师,用的是相关联想。
总之,文章正是借助这样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的叙述,使得“世问有大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才有了具体印证;也使得“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这句话赋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五、小结与作业
略。
《西地平线上》教案11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体会几次落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谈。
很多古诗的歌颂都送给了西部。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我们来说,西部是充满新奇和陌生的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西地平线上的几次落日。
二、整体感知
1、文中记录了几次落日?
明确:除开头结尾外,共写了三次落日。
过渡:作者写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带给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他到底是如何写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复杂,先让我们共同来赏析。
三、文本研习(6—16自然段)
1、作者如何描写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样的特征?
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落日的句子。
师生明确,多媒体展示以下句子:
①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②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运用错觉,幻觉描写,也突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③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
④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学生找一个句子分析,随机让发言好的学生读分析的句子。齐读第③句。
师点拨并总结手法:
我们可以从色彩、形状写景,运用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突出景物的特征。这里又突出了落日的一种变化之美。
2、观赏了这轮落日,作者有哪些感受?
学生找句子,谈作者感受。
明确:
①这时我们的车停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追问: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侧面衬托了落日的辉煌。
②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问:你如何理解“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句话?
你们看,起初落日毫无生机,在降落之前突然变得血红。
明确:落日让人想起人的生命走到尽头,人应当轰轰烈烈地辉煌地死去,而不应默无声息。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
③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壮丽庄严圣神
3、文中还写了其它内容。如何理解《泰坦尼克号》音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①两次写《泰坦尼克号》音乐,用意是否相同?(生读第9、13两个自然段)
明确: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死亡的气氛,悲凉的音乐与罗布泊的慌凉空旷以及太阳的灰白相谐调。
第二次渲染了庄严、神圣的气氛,由悲凉变为悲壮。
②问:为什么写约翰?克利斯朵夫?
追问:约翰?克利斯朵夫诞生于太阳,为什么写日落后紧接着写日出?
明确:日落是生命的消亡,日出则是生命的开始。作者想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日落也代表重生。情感转为激昂。
全班齐读。
4、小结
作者对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落日悲壮的美。
四、自主赏析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断任选其一,找一两处触动你的句子或语段品读并加以赏析。
学生思考。
按照学生意愿,先集中讲一次落日。
⑴第一次落日
示例
①第2段:“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赏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作静态的描写,还运用比喻,突出了它又红又大的特点。
②第3段
赏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作静态的描写,突出了它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
③第5段(发言学生读此句)
赏析:a作者对落日作了动态描写。我们平常以为太阳是静静落下去的,可是这里的太阳却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可见观察之细致。
b作者又运用拟人的手法,说太阳“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将落日写活了,使之具有人的`感情色彩,很亲切,让我们想到它对人间的依恋也就是人对生命的留恋。
④第4段:“我们全都惊呆了。”
第5段:“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可见奇幻。
请一生总结刚才学生发言。
柔和、美丽、安谧
⑵第三次落日
问:第三次落日和前两次有何不同?
示例
①第17段(发言学生读)
赏析:没有直接实写落日,而是通过火烧云来写落日,这是侧面描写、虚写的手法。
追问:有什么好处?
明确:
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突出了落日灿烂、热烈、夸张的特点。虚写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想象。
补充:徐悲鸿《万马奔腾图》以实画六匹马和飞扬的尘土来暗示万马奔腾。
②第21段
③第20段“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
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卑微”、“平庸”?
——他由落日联想到曾经在西部土地上发生的历史,联想到成吉思汗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造福了后人,所以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吉思汗而非平庸的人?
——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成吉思汗是英雄,衬托出落日的雄伟。
请一生总结刚才学生发言。
灿烂、热烈、夸张
五、齐读头尾两段
刚才我们赏析的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头尾两段写了什么。
生齐读。
问:有何特点?文眼是什么?
——照应、“世间有大美”。
六、总结
我们领略到的三次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之美,是西部风情之美,也是西部历史人文之美。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怀。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同学们不仅学会作者写景的手法,还希望你们也从此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如果你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七、课外作业
大自然时刻向我们敞开爱与美的胸怀,一个睿智的人,能从自然界发掘美,让生活更美好。
请同学们选择你熟悉的风景,写出它的大美。(300字)
写景抓住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联想和修辞。
西柔和美丽安谧世
地间
平壮丽庄严圣神有
线大
上灿烂热烈夸张美
课后反思
作者描写的三次落日中,我个人认为第二次落日最难理解、也是对作者触动最大的。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立足“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的教学重点,选择第二次落日作为示例,让学生从写景的基本手法入手,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最后能够自主赏析,并在分析中解决教学难点。预设的课堂节奏是先紧后松,最终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亮点。但在实施过程中,突显出很多不足,值得我好好反思。
一、未能恰当点拨,教师压抑了气氛。示例投影出句子,第一个学生发言不好时,我应当明确地从赏析要点如“颜色(视觉)、形状、动静变化、感觉”进行点拨。发言的氛围是需要一开始就营造的。为了活跃气氛,也可先让学生举手发言,能自主举手的学生一般有一定的欣赏水平,他们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再者,自己课前未能先观察一下地形,结果自己未能站在两组中间,一开始请学生发言就被动采取了开火车方式,压抑了课堂气氛。所以,原本设计为20到23分钟的“文本研习”环节拖到了28分钟。
二、引导不够是因为课前忽略了备学生。因为前面环节费时多,“自主赏析”环节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未能真正让学生认真思考,大都让举手的学生发言,学生亦不能畅所欲言。对回答有偏差的学生引导不够,一切都是因为课前对学生知识水平预估不足。所以,这堂课,对学生的写景写作有多大帮助,很难说。
三、未能灵活应对形势。学生分析了其中一次落日,如果讲得好,把教学重点落实好了,其实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我可以很灵活地把未分析的那部分内容留作课外作业。朗读不灵活,个别读太少,教师一直在挥舞指挥棒,学生中规中矩,未真正成为主体,教学气氛单调。
四、最后应对“大美”稍加解释,可再补充席勒的话:“真正美的东西,存在于自然,且要体现理想。”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吃透教材,备好学生,针对不同欣赏水平的学生,多设想一些问题来点拨引导,扎扎实实地备课。虽然大雨已过,但回顾所来径,人们总能见到横着的翠微苍苍,作为一种警醒或者鞭策。
《西地平线上》教案12
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前一篇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亮丽而又淡雅宁静的水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向西部,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看看那将是一幅怎样壮丽的油画。
二、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五、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结合《同步导学》收获整理图表(地点景物特点作者的感受)
明确: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特征:“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背景: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
感受:惊呆了恍若一场梦
柔和、美丽、安谧
写法: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小结: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特点:像灰白的硬币、冷冷边缘不大清晰不死不活胭脂红
背景:荒凉空旷雾霭弥漫
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联想:罗曼●罗兰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特征:大片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上一片红光
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联想: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写法:侧面描写,虚写
小结: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六、布置作业:预习思考《同步导学》三题:质疑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教学目标:
3、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4、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次:落日的柔美——具有人性化,慈爱。
第二次:落日的崇高美——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落日的力量美——雄壮、惊世骇俗。
二、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
(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
(2)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
(3)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4)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三、作者在写道第三次日落时,写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的作用。
使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四、对文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一句如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春游出行活动策划书(3篇)
- 租赁合同附带担保抵押合同(3篇)
- 高中体育教学反思【15篇】
- 入职培训心得(12篇)
- 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无答案)
- 河南省通许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绿色环保安全生产协议
- 调研报告: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现状研究及建议
- 证券交易指定银行协议
- 航海学天文定位第四篇第6章天文定位
- 第8章 腹部检查(讲稿)
- 浅谈深度教学中小学数学U型学习模式
- 物理电学暗箱专题30道
- 湿法脱硫工艺计算书
- 江西上饶铅山汽车驾驶科目三考试线路
- 通过一起放火案件浅析放火案件的移交工作
-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现实表现证明
- (医学PPT课件)NT检查规范
- 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的现状及未来临床研究思路
- 导电炭黑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