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课题扬州慢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吟诵,置身诗境,体味作品的黍离之悲。2、掌握赏析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拟人、通感、移情、对比、虚实结合等)的方法,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作品的主题情感。3、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树立初步的文学史整体观。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吟诵,置身诗境,体味作品的黍离之悲。教学难点掌握赏析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拟人、通感、移情、对比、虚实结合等)的方法,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感知作品的主题情感。一、导入清代诗人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承载着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扬州慢》就是这样的一首词。体味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我们首先要通过诵读来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老师配乐朗读,同学们注意听,注意感受。(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品读(一)初读:把握基调感知悲1、听完老师的朗读,大家感受到这首词的基调是什么?能不能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悲2、从哪里看出来的?萧条、寒水、暮色等;戍角清寒、黍离之悲。3、也就是说这种悲不仅仅是景色之悲,还是情感之悲,这种情感之悲又叫作——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呢?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学生参考课本注释回答)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传说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黍离之悲”又称为“故国之思”或“亡国之悲”。黍离佚名(先秦)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周大夫路过故都生黍离之悲。那么为何姜夔来到扬州也生此悲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扬州的地理位置。从“戍角悲吟”来看,扬州早已成为金人铁蹄下的沦亡之地了,成了战争频发的边疆。已经不再是李白笔下“烟花三月”、杜牧笔下“春风十里”的那个扬州了。那么词中有没有李白或杜牧笔下的扬州的影子呢?我们来读一读词的正文,边读变勾画。(学生带着问题齐读)(二)再读:对比之中体味悲1、要求:第一个空填名词,所填之词在文中要有依据;第二个空填形容词,由第一个空推测而来。横线上填写自己的解说词,要求包含原句,并有相关赏析(如意境、手法和情感等)。要求用词精准,语言简洁。昔日的扬州城是()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因为词里说:。示例:昔日的扬州城是(红药)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美丽)。因为词里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们可以猜想,之前的扬州城,芍药花开,如霞似锦,肯定是美丽的,浪漫的。学生答案展示:杜枚时代的扬州是(桥)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繁华)。词里说“二十四桥仍在”,扬州属于水乡,有很多精致的桥,桥上行人如织,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扬州的繁华。杜枚时代的扬州是(湖水)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柔情)。词里说“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是湖水,现在是冷的,但杜枚时代的扬州,应如春天的湖水一样,充满了柔情。杜枚时代的扬州是(明月)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宁静)。词里说“冷月无声”。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在杜枚的年代,月亮照着扬州,非常安详、宁静。杜枚时代的扬州是(美女)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浪漫)。词里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指年轻的女孩子,烟花三月的扬州,是男女约会浪漫的扬州,是诗意的扬州。……(板书:杜牧:佳处、春风、豆蔻、青楼、梦好、红药、月夜——名都)由此看来,昔日的扬州是美丽的、浪漫的、繁华的、令人向往的。在中国古代,浪漫繁华的都市往往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庇护着落魄文人和士大夫无处安放的灵魂。比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想沉醉在美梦之中的除了落魄的杜牧,当然还有身世凄寒、屡试不中的姜夔。盼望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他“解鞍少驻初程”,满是欢喜地来到扬州城,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朗读“过春风十里……都在空城”,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姜夔的扬州。同学们边听边勾画。)2、我们从自己的解读中看出了姜夔眼前的扬州到底是怎样的扬州呢?“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戍角悲吟”等景物,体现了现在的扬州城是一座被金人马蹄践踏后四顾萧条、残败不堪的“废都”、空城。板书:姜夔:荠麦、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黄昏、清角吹寒、戍角悲吟——空城。注意“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和多种感官相结合手法的分析:景之悲,声之悲,情之悲。期望越大,失望可能就会越大,眼前的景象,抵不住词人内心的惊诧与凄凉。情由景生,景又源于情,我们把自己置身当时的情景,再来读一读。(生齐读。提示:要带有凄凉之情)3、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除了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人事凋零的扬州城还剩下些什么呢?桥、波心、冷月、红药等。4、二十四桥的热闹不在,可是桥还在,湖水还在,月亮还在,一个“仍”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无生命的、永恒的事物面前,有生命的事物显得十分脆弱不堪。词人预想明年桥边的红药盛开,是为谁而开呢?最后一句的问号能不能换成句号?为什么?问号是强烈的反问,更能突出词人的伤感。句号是陈述,情感表达过于平淡。纵观全词,词人经历了从欣喜期望,到惊诧凄寒,再到失意怆然的情感变化,而这种情感变化,蕴含着词人复杂的生命体验。请一位同学配乐吟诵,带我们再次感受词人当时的心境。(一学生配乐有感情地吟诵)(三)深读:知人论世深味悲1、姜夔的美好期望在“废池乔木”面前变成了失望,词人仅是有感于扬州城表面的景事变化吗?如果不是,可能还有什么因素?(学生分小组讨论)①金人两次入侵的历史现实;②身世凄寒、屡试不中、孤独失意等。(提示:知人论世)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作者简介: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原来,看起来简单的情感,背后却有着复杂的人生体验。姜夔的人生,我们试着走进;姜夔的情感,我们试着体验;但是,姜夔的雨巷,走也走不尽,说也说不完……让我熟读成诵,一起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这首深情的《扬州慢》。(生齐读)三、拓展(作业)同含有国破土丧之悲,一条长江,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两部文学史上永远灿烂的作品,在风格上却有着巨大反差,试比较姜夔《扬州慢》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风格上的具体差别,并思考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风格:①《永遇乐》苍凉中透露悲壮、豪放;②《扬州慢》则幽寂悲凉、婉约。(2)原因:“靖康之变”给宋朝文人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悲愤、爱国、渴求统一成为了时代文学的主旋律。朝廷的孱弱怯懦,民族的奇耻大辱,身家的颠沛流离,强烈地烧灼着这一时代文人的心灵。以此反映到词作上,这种悲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