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课堂实录环节一:整体把握确定方向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体悟山水神韵”中苏轼的《石钟山记》。(板书:石钟山记,苏轼)师:大家看到本文的题目,会想到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生:是一篇记游性的文章。师:记游性的文章,我把你的说法改一下,改为“游记”好不好?师: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定性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游记,有人认为是碑记。说它是游记,但又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通过记游来解读道理。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中直接描写游历细节的文字在哪里?生:第二段。师:那就请同学们先自读文章的第二段。(师巡视,并指点学生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障碍,通晓文意。)环节二:中心开花具体鉴赏师:大家读完了吧?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生读课文第二段,师生纠正字音和句读。)师:下面我来读一下课文,大家跟着我读,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字词的读音。(师领读,学生跟读。)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读这一段,读时要读出起伏,展现情境。(生自读,师巡视并指导。)师:请找出这一段文字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并交流讨论。(生寻找词句,小组讨论。)师:各组可以派代表发言。生:“舟行适临汝”中“舟”是名词作状语。“大声发于水上”是状语后置句。师:找得不错,都是重点的词法句法现象。哪位同学还有新的发现?(学生仔细看课文,教师提示:看一下文中哪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生:是“古之人不余欺也”。师:是什么句式?生:宾语前置句。师: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往往前置。句子中“欺”的宾语应是“余”,前面有否定词“不”,所以将“余”前置。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师板书: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代词“之”在此作宾语,放在“欺”的前面。除去字词、句式以外,大家再找一下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设计意图】重点词法句法现象的掌握,围然重要,但作品的价值远不止这些,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丰富的内涵世界。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独”字有单独、只身的意思。暮夜时分,山高水深,作为士大夫阶层的苏轼能亲临山水之间探求山名的来历,实属难能可贵。一个“独”写出了作者实地考察的勇气和豪迈。师:读得深,品得妙。生:“舟人大恐”中的“大”,“徐而察之”中的“徐”,形象地表现了舟人当时的表情和他们实地考察时的小心翼翼。生:“余固笑而不信也”和“因笑谓迈曰”中两个“笑”字表达的感情不同。师:噢,两个“笑”字表达的意思不同?请具体说一下。生:“余固笑而不信也”中的“笑”表现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精神。“因笑谓迈曰”中的“笑”则有讥笑的成分。师:第二个“笑”有讥笑的成分,我们看一下课文,作者考察到了真相后笑着对苏迈说话是讥笑吗?那讥笑的又是谁?生:不是讥笑。这里体现了作者在探明真相后的兴奋喜悦自豪之情。师:那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下苏轼对苏迈说的话。(生有感情地读。)师:读得不错,有一点长者的口吻。师:大家再齐读这一段,争取当堂背诵。(生齐读,师引导学生背诵整段文字。)环节三:前后勾连融为一体师:从第二段开始,本文更像一篇规范的游记,那第一段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生:有。师:为什么呢?(生思考。)生:因为第一段中提到了石钟山由来的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常疑之”,一个是“余尤疑之”,这两个“疑”字引起了下文。师:第一段提出了疑问,而第二段则是解疑,所以第一段就有存在的必要了。下面我们看一下第三段,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师:大家讨论得怎么样了?谁来说一下?生:第三段通过记游来阐发一定的道理。师:阐发了什么道理呢?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师: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改为下面的话:(一)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二)凡事目见耳闻,方可断其有无。(师板书改动的两句)大家比较一下三个句子表达的效果【设计意图】此处用揣摩比较法,引导学生体味作品原句表达的妙处。生:“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硬,带给人的感觉不好接受。生:“凡事目见耳闻,方可断其有无”,虽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但效果一般,有点儿不疼不痒。生:改动后的这两句只是一般的陈述句,而原文中的话是一个带有提醒意味的疑问句,这样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比陈述句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师:同学说得好。其实“事不目见耳闻,而隐断其有无,可乎?”是文章的“文眼”,我们比较揣摩之后才感受到这一句式的妙处,我们一块儿背诵一遍。师:大家看一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如果将其中的“叹”和“笑”两个词语换一下位置,大家再品味一下这句话和原文有什么区别?(师板书:盖笑邮元之简,而叹李渤之陋也。生反复品读改动后的句子。)师:大家通过品读感受到它们的区别了吗?生:这样一改就和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师:怎么不相符呢?生:“叹”和“笑”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鄾元、李渤二人的不同态度,“叹”和“笑”所表达的讥讽程度也是不同的,“笑”讥讽的程度要比“叹”深。生:对于郦元与李渤的观点,作者比较倾向于郦元,而那元“言之不祥”,所以“叹其简”,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其做法简单主观,所以“笑”其陋,这里“笑”就有“讥笑”的意思。师:那么,这里的“笑”也表现了苏轼不主观,不武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环节四:知人论世拓展延伸师:大家考虑这篇文章背后有没有更为深层的东西呢?生:这篇文章表面是记游的,但其目的是为了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哲理。(师板书:游记——哲理)师:我们不妨“知人论世”,苏轼才高骨做,在朝廷内部遭受排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来陷害他,与他有关的二十几个人都受到牵连,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篇文章写于“乌台诗案”后两年,文章阐发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师: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但是他却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在后人的心目中树立了两座丰碑:文学,人格。(板书:文学、人格)后人写苏东坡的作品很多,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很好的著作,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放投影)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惜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救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者,一个诗人。这是一个诗人、画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觉强烈,思想清晰,文笔优美,行动勇敢,从米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他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对间胞的福社倒非常关心。他仁慈僚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钱,却自觉和帝王一样富有。他固执、多嘴,妙语连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他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根本用不着忌妒;他大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他单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每当他套上一个官职的枷锁,他就自比为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林语堂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苏东坡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课后搜集一下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