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研究第一部分表寒里热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第二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原理 3第三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取穴原则 5第四部分表寒里热证的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 8第五部分表寒里热证的辨证分型与针灸治疗 10第六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13第七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估 14第八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展望 17
第一部分表寒里热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关键词关键要点【病因】
1.外感风寒或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导致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正气不足。
2.内伤饮食不节,嗜食寒凉生冷之物,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水湿内停。
3.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阻碍气血运行,使寒邪滞留体内,化热生火。
【临床表现】
表寒里热证的病因
表寒里热证的病因主要包括:
*外感风寒: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表面,阻遏阳气,使卫阳不固,腠理不密,营卫失和,寒邪内郁,化热而为里热。
*内伤饮食: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腻、燥热之品,伤及脾胃,蕴积内热,郁久化火,热邪上蒸,灼灼表里。
*情志失调:情志抑郁,郁而化火,火热内蕴,灼伤阴津,阴虚火旺,热邪上蒸,熏蒸表里。
*劳倦过度:劳倦过度,耗伤正气,阳气亏虚,不能温煦周身,寒邪乘虚而入,郁久化热,热邪上蒸,灼灼表里。
*素体虚弱: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卫阳不固,腠理不密,风寒之邪易于侵袭,郁久化热,热邪上蒸,灼灼表里。
表寒里热证的临床表现
表寒里热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表证:畏寒,发热,无汗或少汗,鼻流清涕,头痛身痛,肢体酸楚,脉浮紧。
*里热证:口干口苦,咽喉肿痛,胸闷胁痛,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寒热错杂: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或寒热同见,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
*表里俱病:既有表证,又有里热证,寒热错杂,寒热虚实夹杂。
举例:
*风寒外感型:畏寒发热,无汗或少汗,鼻流清涕,头痛身痛,肢体酸楚,脉浮紧,舌苔薄白。
*饮食不节型:口干口苦,咽喉肿痛,胸闷胁痛,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情志失调型: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心悸怔忡,舌红苔黄,脉数。
*劳倦过度型:疲倦乏力,腰酸背痛,畏寒发热,无汗或少汗,鼻流清涕,头痛身痛,肢体酸楚,舌淡苔白,脉沉细。
*素体虚弱型:畏寒发热,无汗或少汗,鼻流清涕,头痛身痛,肢体酸楚,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沉细。第二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原理关键词关键要点【邪实正虚】:
1.表寒里热证是中医病证名,是一种以表寒里热为主要病症的证候,其特点是外寒与内热同时存在,外感寒邪束表,里火炽盛。
2.外寒束表可导致卫气固涩,腠理闭合,使表邪难以透达;内热炽盛则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热盛伤阴、耗气伤津等证候。
3.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遵循“驱邪外出,扶正祛邪”的原则,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疏散表寒,清泻里热,扶正固本,以达到治疗表寒里热证的目的。
【中医理论】: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原理
表寒里热证,是指机体卫表感受寒邪,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等表寒证候,同时兼有面赤、口干、咽痛、烦躁、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的中医证候群。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内伤阴津,邪热郁遏于里所致。
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其基本原则是:疏散表寒,清热泻火。
1、疏散表寒
表寒里热证的病机特点是卫表感受寒邪,卫气闭郁,营卫失和。针灸治疗以疏散表寒为先,使卫气宣通,营卫和调。常用穴位有:
(1)太阳穴:太阳穴归属足少阳胆经,有疏风散热、通窍止痛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头痛、身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合谷穴:合谷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风散热、止痛解表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恶寒、发热、无汗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曲池穴:曲池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风散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肩背疼痛、屈肘不利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清热泻火
表寒里热证的病机特点是里热郁遏,热盛伤津。针灸治疗以清热泻火为后,使里热得泄,津液得生。常用穴位有:
(1)太冲穴: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有清泻肝火、疏肝理气、平肝降压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烦躁、口干、咽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归属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有清热泻火、调理气血、滋阴养血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热盛伤津、月经不调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照海穴:照海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清热泻火、滋阴补肾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烦躁、失眠、腰酸腿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和解表里
表寒里热证的病机特点是表寒里热交错,卫气营血失调。针灸治疗以和解表里为终,使表里调和,阴阳平衡。常用穴位有:
(1)中脘穴:中脘穴归属任脉,有调和脾胃、理气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调理脾胃、补气益血、疏风散寒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腹痛、泄泻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气海穴:气海穴归属任脉,有补益元气、调理气血、温阳壮阳的作用,对于表寒里热证的虚弱、畏寒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候,选用不同的穴位组合,以达到疏散表寒、清热泻火、和解表里的目的。第三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取穴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辨证论治原则】:
1.表寒里热证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扶阳散寒,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手法。
3.对于表寒里热证的患者,一般应选用温阳散寒的穴位,如关元、神阙、气海、足三里等。
【阴阳互根】: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取穴原则
1.选穴原则
(1)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既要顾及表寒证的症状,又要兼顾里热证的症状,使表寒证的症状得以缓解,里热证的症状得以消除。
(2)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上病下取是指,对于表寒证的症状,取穴应在身体的下部,如足三里、三阴交等;下病上取是指,对于里热证的症状,取穴应在身体的上部,如大椎、曲池等。
(3)远取近治,局部取穴:远取近治是指,对于表寒证的症状,取穴应在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局部取穴是指,对于里热证的症状,取穴应在病变部位附近的穴位,如大椎、曲池等。
2.常用取穴
(1)表寒证常用取穴:
大椎、风池、肩井、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
(2)里热证常用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太冲、阳陵泉等。
3.取穴组合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取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选取穴位,进行穴位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的穴位组合有:
(1)大椎、曲池、足三里:此穴位组合具有疏风散寒、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表寒里热证的初期。
(2)大椎、风池、合谷、太冲:此穴位组合具有疏风散寒、清热泻火、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表寒里热证的进展期。
(3)大椎、三阴交、足三里:此穴位组合具有疏风散寒、温阳补虚的作用,适用于表寒里热证的恢复期。
4.针灸方法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的针灸方法有:
(1)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将毫针刺入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2)艾灸法:艾灸法是用艾绒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3)火针刺法:火针刺法是用火针刺入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4)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用电针对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5.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时,应注意避开风寒,避免受凉。
(2)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寒凉性药物,以免加重表寒证的症状。
(3)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温热性药物,以免加重里热证的症状。
(4)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5)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症状。第四部分表寒里热证的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常用穴位】:
1.合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有宣肺解表、疏风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证引起的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状。
2.阳陵泉穴:位于足少阳胆经,有疏肝理气、清热利胆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证引起的胁痛、腹痛、胆囊炎等症状。
3.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有疏肝解郁、清热明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证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胁痛等症状。
4.三阴交穴:位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汇处,有补脾益气、调肝理气、补肾益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证引起的乏力、气短、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
5.曲池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风清热、解表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证引起的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6.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证引起的虚弱、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刺灸方法】
表寒里热证的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
一、常用穴位
1.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当颞骨鳞部。太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2.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当鼻根上1厘米处。印堂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具有清热泻火、明目退翳的作用。
3.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当肱骨外上髁上。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4.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部,当第1、2掌骨间隙中点。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5.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隙中,当舟骨结节与第2跖骨底之间的凹陷处。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作用。
6.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当足心中央凹陷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具有补肾益气、清热泻火的作用。
二、刺灸方法
1.刺法:表寒里热证的刺法以浅刺为主,深度一般在0.5-1寸左右。刺入穴位后,应适当捻转,以加强针刺的刺激作用。
2.灸法:表寒里热证的灸法以艾灸为主,艾灸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一般在1-2寸左右。艾灸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艾炷的大小应根据穴位的具体情况而定。
3.针灸配合: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如拔罐、刮痧、推拿等。这些方法可以辅助针灸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
1.辨证准确: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辨证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
2.穴位选择准确: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穴位。如果穴位选择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刺灸手法正确: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掌握正确的刺灸手法。如果刺灸手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患者疼痛,甚至损伤局部组织。
4.注意卫生: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注意卫生,避免感染。针灸操作前,应清洁双手和穴位,并使用消毒过的针灸器具。
5.循序渐进: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治疗初期,应以较小的刺激量开始,逐渐加大刺激量。如果刺激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甚至加重病情。第五部分表寒里热证的辨证分型与针灸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表寒里热证的辨证分型】
1.辨证要点:表寒里热证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恶寒、发热、口渴、咽干、头痛、肢体酸痛、脉浮或沉紧。
2.寒热表里辨别:表寒里热证的寒热表里辨别主要根据症状的轻重和先后顺序来判断。表寒症状较重,而里热症状较轻,则为表寒里热证。
3.邪正盛衰辨别:表寒里热证的邪正盛衰辨别主要根据症状的轻重和持续时间来判断。邪气盛,正气虚,则为邪盛正虚证。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
#表寒里热证的辨证分型与针灸治疗
一、表寒里热证的辨证分型
表寒里热证是一种中医常见病证,其辨证分型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苔脉象等因素。
#1.卫表气血不足型
证候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卫表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郁阻肌肤,营卫失和,郁而化热。
#2.阳明气滞血瘀型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口渴,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细。
病机:阳明气滞血瘀,热郁营分,蕴积经络,化热为病。
#3.阴虚火旺型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咽干口燥,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扰乱心神,化热为病。
#4.痰热郁结型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郁结,阻滞气机,化热为病。
二、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
#1.卫表气血不足型
取穴:肺俞、大椎、足三里、阳陵泉。
刺法:肺俞、大椎用毫针刺入0.8~1.2寸,其余穴位用毫针刺入0.5~1寸,均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灸法:肺俞、大椎、足三里、阳陵泉穴艾灸10~15分钟。
#2.阳明气滞血瘀型
取穴:阳明、血海、曲池、合谷。
刺法:阳明、血海用毫针刺入1~1.5寸,其余穴位用毫针刺入0.5~1寸,均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灸法:阳明、血海、曲池、合谷穴艾灸10~15分钟。
#3.阴虚火旺型
取穴:太溪、照海、肾俞、三阴交。
刺法:太溪、照海用毫针刺入0.8~1.2寸,其余穴位用毫针刺入0.5~1寸,均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灸法:太溪、照海、肾俞、三阴交穴艾灸10~15分钟。
#4.痰热郁结型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刺法:中脘、天枢用毫针刺入1~1.5寸,其余穴位用毫针刺入0.5~1寸,均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灸法: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穴艾灸10~15分钟。
三、讨论
表寒里热证是中医常见病证,其辨证分型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苔脉象等因素。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具有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除湿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时,应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和刺灸方法。卫表气血不足型以温阳补气为主,阳明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为主,阴虚火旺型以滋阴清热为主,痰热郁结型以化痰除湿为主。第六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注意事项关键词关键要点【辨证论治】:
1.表寒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兼见,恶寒轻、发热重,无汗或微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
2.表寒里热证的治疗原则是:疏散风寒、清热解毒。
3.表寒里热证的常用穴位有:风池、风门、大椎、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曲池、合谷等。
【穴位配伍】: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1.辨证准确
辨证准确是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的关键。表寒里热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与其他证候相混淆,因此在治疗前要仔细辨证,明确病机,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2.选穴准确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选穴应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穴位,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解毒、调和阴阳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
-表证穴:风池、太阳、迎香、合谷、曲池、外关。
-里证穴:三阴交、足三里、太冲、肝俞、脾俞、肾俞。
-调和阴阳穴:关元、气海、神阙、命门、四神聪。
3.手法适宜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手法应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补虚以温补为主,泻实以寒凉为主。具体手法应根据病情轻重、虚实寒热程度而定。
-表证较重者,宜用泻法,手法宜轻,以疏散风寒为主。
-里证较重者,宜用补法,手法宜重,以温补气血为主。
-寒热并重者,宜用补泻兼施的方法,手法应轻重适宜,以调和阴阳为主。
4.时间适宜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时间应根据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来说,急性表寒里热证,宜早治,以防邪入里化热;慢性表寒里热证,宜持久治疗,以巩固疗效。
-急性表寒里热证,宜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慢性表寒里热证,宜每周2-3次,10-20次为1个疗程。
5.注意事项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应注意以下事项:
-治疗前应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
-治疗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针灸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应慎用针灸治疗。
-皮肤有破损、感染者不宜针灸。
-针灸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第七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表寒里热证针灸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1.辨证论治:辨别表寒里热证的症状,包括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的表现,如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咽喉肿痛、咳嗽、痰少粘稠、口渴、尿黄、大便干结等。
2.取穴原则:选取能够疏散表寒,清泻里热、扶正祛邪的穴位,常用穴位包括:外关、合谷、委中、足三里等。
3.针刺方法: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如补泻法、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法等。
4.疗效评定: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变化,并根据症状缓解、体征改善、舌苔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评定治疗效果。
5.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注意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避免因针刺引起局部疼痛、出血等不良反应。
【表寒里热证针灸治疗临床疗效】: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估
#临床表现
表寒里热证患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咯痰色黄或白、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或微黄。
#辨证要点
表寒里热证的辨证要点为:
1.表证: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咯痰等症状为主。
2.里热证:以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或微黄等症状为主。
3.脉证:浮脉或沉脉细数。
#针灸治疗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主要以疏表散寒、清里热为主。常用的穴位有:
1.表证穴:风池、风门、大椎、肺俞、曲池、合谷等。
2.里热穴:胃俞、脾俞、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
#治疗方法
1.手法:以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为主。
2.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3.疗程:一般为10-15次,隔日或每日1次。
#疗效评价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症状改善:观察患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咯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2.体征改善:观察患者舌苔、脉搏等体征的改善情况。
3.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
4.生活质量改善:观察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临床研究
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
1.一项研究纳入60例表寒里热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咯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组患者的舌苔、脉搏等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2.另一项研究纳入80例表寒里热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咯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组患者的舌苔、脉搏等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结论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八部分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展望关键词关键要点【微系统调控与平衡】:
1.表寒里热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中常见的证候,其病理特点是表寒与里热并存,寒热错杂。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可通过微系统调控与平衡,发挥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2.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从而改善机体的整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3.针灸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从而达到治疗表寒里热证的目的。
【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
表寒里热证的针灸治疗展望
表寒里热证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属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表证与里证并存的复杂证候。其临床表现为外感风寒,兼有里热炽盛,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口渴、咽干、舌红苔黄等症状。
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灸治疗表寒里热证的优势在于,既能疏散外寒,又能清泄里热,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1.疏散外寒:表寒里热证的外寒证候,多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针灸治疗可通过选择相应的穴位,如风池、翳风、曲池、合谷等,疏散风寒之邪,使外寒得以宣发,从而缓解外感风寒的症状。
2.清泄里热:表寒里热证的里热证候,多由感受热邪,或因外寒内热,或因饮食不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精密微动开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粉末橡胶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硫磺行业供需形势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石榴行业市场发展前景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白云石行业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版
- XX学校共享教室管理方案
- 智能制造业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 课外阅读激励方案设计
- 2024年征地补偿合同
- 雨水收集系统检查井施工方案
- 上下班安全交通培训
- 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查房
- 《招商招租方案》课件
- 第六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结语练习-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结算周期与付款方式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S钢材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探究17000字(论文)】
-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新表)
- 蔬菜出口基地备案管理课件
- 子宫异常出血的护理
- 高考英语单词3500记忆短文4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