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血小板功能异常与出血点形成第一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与出血点的病理生理机制 2第二部分血小板粘附障碍与出血点形成 5第三部分血小板聚集障碍与出血点产生 8第四部分血小板分泌障碍与出血点相关性 10第五部分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 12第六部分代谢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16第七部分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18第八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凝血检测诊断 20
第一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与出血点的病理生理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1.血管损伤后,血小板与暴露的组织因子接触,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2.激活的血小板改变形状、释放颗粒,并通过整合素GPIb-V-IX受体粘附到血管壁。
3.粘附的血小板进一步激活并释放ADP和TXA2,促进更多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栓。
血小板释放反应异常
1.血小板释放反应是血小板激活的重要步骤,释放ADP、TXA2和血小板因子4等促凝物质。
2.血小板释放反应异常会导致ADP或TXA2等促凝物质不足,从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和栓形成。
3.血小板释放反应异常可能由遗传缺陷、药物抑制或疾病状态所致。
血小板粘附缺陷
1.血小板粘附需要整合素GPIb-V-IX受体与血管壁的因子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结合。
2.血小板粘附缺陷可能是由于整合素GPIb-V-IX功能缺陷、VWF缺乏或异常,或其他机制所致。
3.血小板粘附缺陷会导致血小板无法牢固地附着于血管壁,从而影响血小板栓的形成。
血小板聚集缺陷
1.血小板聚集是形成血小板栓的关键步骤,需要整合素GP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之间的结合。
2.血小板聚集缺陷可能是由于整合素GPIIb-IIIa功能缺陷、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其他机制所致。
3.血小板聚集缺陷会导致血小板无法形成稳定的栓,从而影响血管止血。
血小板寿命异常
1.血小板寿命正常约为10天,由脾脏清除衰老和功能异常的血小板。
2.血小板寿命缩短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功能异常。
3.血小板寿命缩短可能是由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或其他机制所致。
血管异常
1.血管异常,如血管舒缩异常或血管结构缺陷,会影响血小板栓的形成和稳定性。
2.血管舒缩异常会导致出血性疾病,而血管结构缺陷会影响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3.血管异常可能由遗传因素、疾病状态或药物作用所致。血小板功能异常与出血点的病理生理机制
1.血小板粘附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减少。
*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表面GPIb-IX-V复合物缺陷,阻碍血小板与损伤血管的暴露胶原蛋白结合。
*伯纳德-苏利埃综合征:血小板表面GPIIb-IIIa复合物缺陷,影响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2.血小板激活异常
*血小板功能障碍型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对ADP、血栓素A2和凝血酶等激动剂的响应减弱,导致血小板凝聚和聚集缺陷。
*储存池释放异常:血小板储存池中的释放因子(如ADP、血栓素A2和钙离子)释放受损,影响血小板聚集。
*免疫调节血小板减少症:自身抗体靶向血小板表面受体(如GPIIb-IIIa),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
3.血小板聚集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陷症: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影响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无力综合征:血小板聚集力减弱,通常是由GPIIb-IIIa复合物功能障碍引起的。
*血管扩张性出血性疾病:血管性质改变,例如异常的血管松弛,阻碍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出血点的形成过程
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点形成的过程涉及以下阶段:
1.血管损伤
组织或血管损伤暴露胶原蛋白和组织因子,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2.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通过GPIb-IX-V复合物与暴露的胶原蛋白结合,并通过GPIIb-IIIa复合物与释放的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
3.血小板激活
激活后,血小板改变形状,释放储存池中的因子并表达表面受体,促进进一步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4.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后,它们聚集并形成血栓,阻止出血。纤维蛋白原、ADP和血栓素A2等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
5.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2等因子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出血。
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上述步骤,导致血小板聚集缺陷和出血点形成。出血点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血小板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第二部分血小板粘附障碍与出血点形成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与出血点形成
1.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缺陷:导致威勒布兰德因子(vWF)结合受损,阻碍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
2.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缺陷:影响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破坏血小板栓塞形成。
3.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缺陷:导致伯纳德-苏利尔综合征,表现为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大小异常和大出血倾向。
血小板分泌障碍与出血点形成
1.血小板释放颗粒缺陷:导致血小板释放颗粒中储存的促凝因子、血小板活性因子和促血管收缩物质受损,影响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
2.血小板ADP分泌缺陷:血小板释放ADP减少,影响P2Y12受体的激活,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血小板血栓素A2合成缺陷:血栓素A2合成不足,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受损,增加出血风险。
血小板信号转导障碍与出血点形成
1.P2Y12受体缺陷:影响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功能障碍。
2.GPVI受体缺陷:影响血小板与胶原蛋白的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受损。
3.FcγRIIa受体缺陷:影响免疫球蛋白G(IgG)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导致免疫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风险增加。
血小板活化抑制与出血点形成
1.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增加出血风险。
2.循环抗凝物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抑制凝血级联反应,影响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
3.先天性血小板抑制剂: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循环中存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抗体或蛋白,导致出血倾向。血小板粘附障碍与出血点形成
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与血管损伤部位的暴露基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止血的关键步骤之一。血小板粘附障碍会导致血小板无法有效地粘附于血管壁,从而削弱止血功能,导致出血点形成。
血小板粘附障碍的原因
导致血小板粘附障碍的因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因素:
*血小板糖蛋白缺乏症:缺乏或缺陷导致糖蛋白Ib-IX-V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无法正常发挥功能,从而影响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
*伯纳德-索利埃综合征: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导致血小板糖蛋白Ib-IX-V缺乏或功能障碍,表现为严重的血小板粘附障碍。
后天性因素:
*药物影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的功能,影响血小板粘附。
*肾功能衰竭:肾脏能清除血浆中抑制血小板粘附的物质,肾功能衰竭时这些物质蓄积,可导致血小板粘附障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抗血小板抗体可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阻碍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
*血管性血友病: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导致血浆中缺乏或活性降低的血管性血友蛋白,从而抑制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
血小板粘附障碍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粘附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如瘀斑、紫癜、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的情况下,可发生内脏出血,如胃肠道出血或颅内出血。
诊断方法
诊断血小板粘附障碍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检查: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减少,形态学检查可排除其他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粘附试验:评估血小板与胶原蛋白或其他粘附剂的粘附功能。
*血小板聚集试验:评估血小板对各种激活剂的聚集反应。
*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情况。
治疗方法
血小板粘附障碍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包括:
*先天性血小板粘附障碍:无法治愈,需对症治疗,如输注血小板或使用替代疗法。
*后天性血小板粘附障碍: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肾功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血管性血友病。
预防措施
对于有血小板粘附障碍家族史的患者,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出血点形成: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肾功能衰竭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
*避免剧烈活动和外伤。
*如出现出血症状,及时就医。第三部分血小板聚集障碍与出血点产生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聚集缺陷与出血点形成】
1.血小板聚集是止血过程中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关键步骤,可通过激活血小板表面受体和释放聚集剂来实现。
2.血小板聚集缺陷会导致血小板无法聚集形成稳定的血小板血栓,从而导致出血。
3.血小板聚集缺陷的病理机制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血小板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和血浆促聚集因子缺乏。
【血管因素导致出血】
血小板聚集障碍与出血点产生
血小板聚集障碍是指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形成血栓的能力受损,是导致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点是皮肤或黏膜上直径小于2mm的非压性出血斑点,通常是由血小板聚集障碍引起的。
血小板聚集的机制
血小板聚集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主要步骤包括:
*粘附:血小板与暴露的血管基底膜上的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凝血酶等蛋白粘附。
*激活:血管损伤后释放的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凝血酶等激动剂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形态改变、颗粒释放和表面受体的暴露。
*聚集:暴露的糖蛋白(如GPIIb/IIIa受体)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相互聚集,形成血栓。
血小板聚集障碍的病因
血小板聚集障碍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
*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肝素等。
*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尿毒症等。
*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酗酒、妊娠等。
出血点的形成
当血小板聚集障碍发生时,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出血。出血点通常出现在皮肤、黏膜或其他组织中,表现为非压性的红色或紫色小点。
出血点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血小板聚集障碍的程度。轻度的聚集障碍可能仅引起轻微的出血点,而严重的聚集障碍可导致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聚集障碍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障碍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对于遗传性疾病,可能需要终身治疗,如输血或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对于药物引起的聚集障碍,需要停用相关药物。对于疾病引起的聚集障碍,需要治疗原发疾病。
血小板聚集障碍与出血点产生的数据
*血小板聚集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100,000。
*出血点的发生率与血小板聚集障碍的程度相关。
*严重的血小板聚集障碍可导致致命性出血。
*早期诊断和治疗血小板聚集障碍至关重要,以预防严重出血并发症。第四部分血小板分泌障碍与出血点相关性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颗粒释放缺陷与出血点相关性】
1.血小板颗粒储存和释放缺陷导致血小板分泌的活性物质减少,如血管收缩剂、血小板活性因子和生长因子。
2.颗粒释放缺陷会削弱血小板形成止血血栓的能力,从而延长出血时间和增加出血点形成的风险。
3.常见的颗粒释放缺陷包括伯纳德-苏利埃综合征,该综合征由血小板α-颗粒释放缺陷导致。
【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与出血点相关性】
血小板分泌障碍与出血点相关性
血小板分泌障碍是指血小板释放颗粒物质的能力受损,导致血栓形成缺陷和出血点形成。
1.α-颗粒分泌障碍
α-颗粒含有多种止血蛋白,包括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因子4。α-颗粒分泌障碍会导致凝血级联反应受损,从而延长凝血时间和形成不稳定的血栓。
相关出血点:
*皮肤瘀斑
*粘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
*月经过多
*外伤后出血不止
2.δ-颗粒分泌障碍
δ-颗粒含有腺苷二磷酸(ADP)和血栓素A2(TXA2)。ADP和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聚集剂,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δ-颗粒分泌障碍会削弱血小板聚集,导致出血点形成。
相关出血点:
*皮肤瘀斑
*粘膜出血
*外伤后出血不止
*手术后出血
3.致密颗粒分泌障碍
致密颗粒含有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致密颗粒分泌障碍会降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能力。
相关出血点:
*皮肤瘀斑
*粘膜出血
*外伤后出血不止
*血尿
4.溶酶体分泌障碍
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如胶原酶和糖蛋白酶。这些酶有助于溶解血栓和修复血管内皮。溶酶体分泌障碍会损害血栓形成和血管修复过程。
相关出血点:
*皮肤瘀斑
*粘膜出血
*外伤后出血不止
*血管炎出血
诊断
血小板分泌障碍的诊断包括:
*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颗粒释放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
治疗
血小板分泌障碍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常见治疗方法包括:
*输血
*抗血小板药物
*凝血因子补充
*手术干预(如脾切除术)
血小板分泌障碍是一种严重出血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致命并发症。因此,识别和治疗血小板分泌障碍对预防出血点形成至关重要。第五部分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关键词关键要点血管损伤
1.血管损伤是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血管壁损伤导致暴露的胶原蛋白,从而激活血小板并触发血栓形成。
3.在血管损伤的部位,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血栓素等促血栓因子,形成血栓塞。
血管疾病
1.某些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炎症会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削弱血小板对损伤部位的反应能力。
3.炎症细胞释放的介质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加重出血倾向。
血管减少症
1.血管减少症是指血管数量减少或闭塞,导致组织缺血和出血点形成。
2.糖尿病、放射治疗和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减少症。
3.血管减少症会降低组织中血小板的血供,从而影响血小板的活性并增加出血风险。
血管扩张
1.血管扩张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从而降低血小板在损伤部位聚集的时间。
2.特定药物(如抗凝剂)和某些疾病(如败血症)可导致血管扩张,加大出血风险。
3.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流分流,降低局部血小板浓度,影响血栓形成。
血管痉挛
1.血管痉挛是指血管异常收缩,阻碍血流,导致组织缺血和出血点形成。
2.头痛、雷诺现象和小动脉痉挛等疾病可导致血管痉挛,影响血小板的流动性和活性。
3.血管痉挛可降低组织中血小板的供应,削弱血小板对损伤的反应能力。
血管畸形
1.血管畸形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动静脉畸形和毛细血管瘤等血管畸形可导致异常血管通路,影响血流动力学和血小板功能。
3.血管畸形中的异常血管形态和流动模式可以阻碍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
定义
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是指血管因素导致血小板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出血倾向。
病理机制
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包括以下机制:
*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可释放促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血管基底膜暴露:当内皮细胞损伤或缺失时,血管基底膜暴露,其上的负电荷表面可与血小板表面蛋白结合,抑制血小板粘附。
*血管平滑肌痉挛:血管平滑肌痉挛可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从而影响血小板活化。
*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湍流或低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干扰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血管因素
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血管因素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导致血管狭窄和内皮损伤,影响血小板功能。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影响血小板粘附和活化。
*高血压:高血压可损害血管壁,导致内皮损伤和血管平滑肌痉挛。
*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引起血管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影响血小板功能。
*血管炎:血管炎会导致血管壁炎症和损伤,影响血小板粘附和活化。
临床表现
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通常表现为出血倾向,包括:
*鼻出血
*牙龈出血
*皮肤瘀斑
*月经过多
*手术后出血
诊断
诊断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通过以下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释放试验异常
*血小板粘附性试验异常
*血小板活化试验异常
治疗
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包括: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手术治疗:血管重建术、血管切除术等。
预防
预防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包括:
*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
*戒烟
*适量运动
*健康饮食
*定期体检第六部分代谢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治疗引起的代谢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COX-1)的活性,阻断血小板花生酸和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2.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抑制P2Y12受体的活性,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3.替卡格雷是一种口服直接作用的血小板P2Y12阻滞剂,具有起效快、可逆性好、与食物无相互作用等优点。
【其他因素引起的代谢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代谢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概述
代谢异常影响血小板能量生成或信号传导,导致血小板功能受损。这些因素包括:
*糖尿病
*尿毒症
*肝病
*酒精使用障碍
糖尿病
*血糖升高:高血糖可通过糖基化降低膜蛋白的活动,损害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末梢血管疾病可减少血小板对损伤血管的粘附。
*血小板数目减少:胰岛素抵抗可促进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巨幼细胞生成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巨幼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体积和释放粒子的异常。
尿毒症
*尿毒毒素:尿毒症患者产生的尿毒毒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粒子的能力。
*血浆蛋白异常:尿毒症导致血浆蛋白异常,如白蛋白减少,这会影响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物:尿毒症患者的血浆中循环着血小板聚集抑制物,如硫酸软骨素和无机磷酸盐。
肝病
*合成异常:肝病患者血小板生成所需的蛋白质和因子合成减少。
*血浆蛋白异常:肝病导致血浆蛋白异常,如白蛋白减少,影响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胆汁淤积:胆汁酸淤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粒子的能力。
酒精使用障碍
*血小板减少:酒精使用障碍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加。
*血小板功能障碍:酒精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粒子的能力。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尽管血小板计数减少,但酒精使用障碍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酒精诱导其他凝血因子激活的结果。
管理
代谢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的管理侧重于纠正基础代谢异常:
*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微血管病变。
*尿毒症:透析或肾移植以清除尿毒毒素,改善血浆蛋白异常。
*肝病:治疗肝病,纠正血浆蛋白异常和胆汁淤积。
*酒精使用障碍:戒酒以恢复血小板生成和功能。
此外,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输注血小板来控制出血。第七部分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主题名称: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阻断血栓素A2合成,发挥抗血栓作用。
2.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等噻吩并吡啶类药物通过阻断P2Y12受体,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萘普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阻碍前列环素合成,导致血小板聚集减少。
主题名称:抗凝血剂
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小板功能,包括:
抑制血小板聚集剂: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阻止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替罗非班:通过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阻止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激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双嘧达莫:通过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加血小板表面腺苷浓度,抑制环磷酸腺苷(cAMP)分解和血小板聚集。
*硫喷妥钠:通过抑制血小板膜离子通道,阻止钙离子内流和血小板聚集。
干扰血小板促凝血活动:
*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催化抗凝血酶III对凝血因子IIa(凝血酶)和Xa的灭活。
*低分子量肝素:与标准肝素相似,但具有较低的抗Xa活性,对凝血酶的亲和力较低。
*直接口服抗凝血剂(DOAC):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直接抑制因子Xa或IIa,阻断凝血级联。
干扰血小板生成:
*环孢菌素A: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减少血小板生成必需的免疫因子。
*长春新碱:干扰有丝分裂,抑制血小板祖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
增加血小板破坏:
*非甾体抗炎药(NSAID):通过抑制COX-1和COX-2,减少血小板保护性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增加血小板活化和嗜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破坏。
*奎宁:通过产生氧化应激和引起血小板膜损伤,增加血小板破坏。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剂量相关:
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通常与剂量相关。低剂量可能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较小,而高剂量则可能导致显著抑制。
临床意义:
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事件,如心梗和卒中。
*抗凝血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房颤(AF)中的血栓栓塞。
*免疫抑制剂:可抑制血小板生成,增加出血风险。
*NSAID:可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与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血药物联合使用时。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仔细考虑其对血小板功能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血治疗以及出血风险增加的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口语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商职业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单抗导向药物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宝鸡中北职业学院《晋剧剧目赏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体育V》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2025年初三二诊模拟考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河北北方学院《生物基材料及化学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商法(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自考15040习新时代思想概论高通过率题库
- DL-T5024-2020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 个人医保代办委托书
- 202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现场考核试卷答案
- DB36-T 1694-2022 餐厨垃圾集约化养殖黑水虻技术规程
- 井控培训知识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课件
- 十二讲船舶制冷装置课件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 耳内镜微创外科技术PPT通用课件[通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