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髦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杜甫、王维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B.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较高的政治地位。C.“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D.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B.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C.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D.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抓住矛盾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B.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是造就了唐代社会繁荣的因素之一。D.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不大。【答案】1.C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文中无据。原文是“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而并非杜甫想凭借“布衣”与王侯分庭抗礼。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类比论证”无中生有。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文中有举例论证,如“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有引证,如“《盐铁论》:‘古者庶人髦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有对比论证,如“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但是文中没有“类比”。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无中生有。原文是“‘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没有体现选项表达的意思。B.“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概括不全。原文有“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还有经济上的“均田制”。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土地是农作物和禽畜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关乎子孙后代的遗产,其中蕴藏的农耕文化要发扬光大。(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材料二: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障遗产地农民权益;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是先民万年农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摘编自卢勇《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先民们在长达数千年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些甚至延续至今,被当代农民们继续使用。B.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历史久远,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多元开发是中国永续传统并绚烂多彩的物质保障。C.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和升华,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体现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中。D.领土广阔的中国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呈现“美美与共”的特点。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先民们拥有的“人是大自然一部分”的先进理念,让中国农业在古代农业文明中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B.我国的农耕智慧体现在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根据季节用地养地,根据劳动样式创制劳动工具来提高效率等多方面。C.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来自我国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这就体现出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的重要性。6.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的一项是()A.哈尼族利用山地气候和水土资源,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寨脚梯田,并有水系贯穿B.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等,实行间作套种等方法。C.侗族农民注重粮食和经济同发展,坚持深水养鱼、浅水栽稻、陆地养鸭的生产方式。D.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中,土壤富含钾、氮中等、磷偏低,适合种植豆类、玉米等。7.中华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有怎样的互为表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8.在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D5.B6.A7.①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其蕴含着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的精粹。②农业文化遗产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中,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成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8.①大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营造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②国家出台政策,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引领优秀农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平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构建弘扬农耕文化的培养体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错误,颠倒主客体。根据原文“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分析,应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是与此相反的表述。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拥有的……理念,让……其他文明古国”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C.“都来自……”说法绝对。原文为“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来自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中华文化的载体不是只有传统农业。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A.与材料的“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农业智慧思想。B.体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中。C.符合“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空间”的思想。D.符合“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思想。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注重筛选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自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材料二第一段,结合“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文化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等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来自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段,结合“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等分析,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形成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丰富农耕文化的内内涵,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如何保护、弘扬的角度分析,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②当代人如何做,才能保护和弘扬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等。从材料二中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把握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第一个关注的内容方面,需要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内涵,比如材料二第三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分析,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的角度理解,解说宣传的重要性。第二个角度,可以概括材料二第四、五段的内容,比如国家、地方方面应该做的事情等。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等分析,国家出台政策和指导思想,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结合“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分析,打造一个很好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政府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三、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①,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②茵席③,颜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黎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沈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④,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注】①胼胝:手脚上的老茧。②笾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③茵席:褥垫。④矫矫:超凡脱俗,不同凡响。)9.下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和“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小序〉两句中的“资”含义相同。B.“而皆后之”和“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后”含义相同。C.“盍亦求之”和“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盍”含义相同。D.“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咎犯听到晋文公的相关做法后,半夜里哭泣,晋文公对此疑惑不已并做出解释。B.介子推认为晋献公九子中,只有文公健在;主持晋国祭祀的国君,非文公莫属。C.文公即位后,多次行赏有功之臣都没有轮到陶叔狐,于是他托咎犯向文公陈情。D.孔子认为君主治国要讲究德行,施恩不求回报,受恩则要必报,居功而不自傲。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2)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答案】9.C10.B11.D12.(1)我在外逃亡十九年,现在就要回国,先生不高兴反而哭泣,为什么呢?莫非是不想让我回国吗?(2)大臣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绝晋”是动宾短语,其后断开,排除AD;“二三子者”作句子的主语,“以为己力”作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后:使动,使……后/动词,走在后面。句意:却让他们走在后边/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子认为……受恩则要必报,居功而不自傲”错,依据原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可知,孔子只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没有说“施恩不求回报,受恩则要必报,居功而不自傲”,无中生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逃亡;“反国”,回国;“其”,难道。(2)“劳勤”,勤勉劳苦;“持施”,掌控施恩;“牧下”,管理臣下;“无所德”,不求回报。参考译文:晋文公出亡时,陶叔狐跟从着他,文公返回晋国(即位后),三次行赏有功之臣但都没有轮到陶叔狐,陶叔狐谒见咎犯说:“我跟从国君出亡十三年,脸色晒黑了,手脚起了老茧,如今国君三次行赏有功之臣却没有轮到我,想来大概是国君忘记我了吧?还是我有大的过错呢?您试探着替我问一下国君。”咎犯就报告了文公。文公说:“唉,我怎么会忘了他呢?为别人殉死不如保存别人的性命,跟别人逃亡不如保存别人的国家。三次行赏之后,就轮到有劳苦功绩的人了,有劳苦功绩的人中,这个人当然排在首位,我怎么敢忘了他呢?”晋文公进入晋国,来到黄河边,命令将(出逃途中使用过的)笾豆茵席全扔掉,让脸色晒黑,手脚起老茧的人走在后面,咎犯听到后,半夜里哭泣。文公说:“我在外逃亡十九年,现在就要回国,先生不高兴反而哭泣,为什么呢?莫非是不想让我回国吗?”咎犯回答说:“笾豆茵席,是用来吃饭和休息的东西,倒被扔掉了;脸色晒黑,手脚起老茧,是操持劳苦造成的,却让走在后边。我听说,国君抛弃士人,就无法得到忠臣;大夫抛弃交游的友,就无法得到忠实的朋友。现在回到自己的国家,我竟在被抛弃之列了,禁不住哀伤,所以哭泣。”文公曰:“祸福利害,我如果不能与您共同担当,河神可以做证。”面向河水祝祷,于是将玉璧沉入河中并盟誓。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责怪了他们,还去效法他们,我的罪过就比他们还大了。而且我说出了抱怨的话,决不吃他们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到死,介子推母子再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崇尚不求回报,承受德泽的人崇尚必求报答。因此,大臣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所以《易经》上说:“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对国家立了大功,但不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别人的感激、赞扬,这是敦厚之至的表现。”四、古代诗歌阅读(1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于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主要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的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C.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14.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3.A14.①《过秦论》中“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暴政;②本词中“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③词人借“销锋镝”一词,表达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主要借景抒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错误,结合注释可知,上阕主要是用典抒情,且不能奠定全词感情基调,作者在结尾对宋高宗抱有期待。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过秦论》中相关语句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始皇收缴天下的兵器并销毁,是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作者借“销锋镝”表达对秦始皇施行暴政的批判之情。本词中“通辂传,销锋镝”,是说使者乘着马车传递皇帝的诏令,要求南宋军队放下兵器。也就是说朝廷放弃了抵抗,选择和金国议和来换取安宁。根据“渡江天马”“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可知,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打算在东南一带传承基业,延续国祚。作者借“销锋镝”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五、情景默写(12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指出君子正确处理好“质”与“文”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之短暂。【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千里之行④.始于足下⑤.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野、始、堂、暮。六、选择简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只会墙上挂相框,到学着“实景布置”;从支起几张空桌子就开张,到如今张罗起多媒体影音手段;从讲述村子的历史,到发扬村风村德的教化之用……分布在中国乡村的大小村史馆,照见着一代代农民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生生不息的______。忆乡愁,看变迁,逛村史馆已成为一些乡村的新年俗。走进村史馆,村史馆馆长李洪浩追忆起当年________,他的爷爷李义丰带领村民修建了最早的石泉湖水库,后来总共修了四座水库,使80%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石泉湖村获得连年大丰收,成为沂蒙老区农业战线的典型。而“落难沟”村改名为“落满沟”村的趣闻更是折射出这个小村庄的百年变迁史。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村干部、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全村迅速变化,泥路变硬化路,窑洞变砖瓦房,接着又通了自来水,有了宽带网,村容_________。随着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和历史的“纽带”。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修村史、扬村风,________,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物阜民丰光辉岁月焕然一新久久为功B.岁稔年丰峥嵘岁月日新月异久久为功C.岁稔年丰光辉岁月日新月异计日程功D.物阜民丰峥嵘岁月焕然一新计日程功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和历史的“纽带”。B.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越来越多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C.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和历史的“纽带”。D.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6.B17.D18.(1)“耕耘桑梓”代农事,“烟火百态”代农家生活百态。(2)表达效果:“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把“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练。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投射出了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岁稔年丰:年成好,农业丰收。横线前有“生生不息”修饰,加之此句讲的是乡村代代农民的历史,用“岁稔年丰”更合适。第二空,光辉岁月:多指辉煌灿烂、奋发有为的年轻时代。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此处追忆当年,用“峥嵘岁月”更合适。第三空,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语境中强调迅速变化,所以这里用“日新月异”强调村容的变化快。第四空,久久为功: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计日程功:指可以数着日子来计算功效。形容进展快,不久就可以成功。语境中强调唯有持之以恒,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用“久久为功”合适。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共有三处语病:第一处,“随着物质条件在得到改善之后”句式杂糅,“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在物质条件改善之后”两句杂糅,可以改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第二处,“随着……,使得……”成分残缺,删除“使得”。第三处,“寄托……历史”搭配不当,可以在“历史”前面添加“留住”。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了解“借代”这一手法。“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然后分析“借代”的构成。“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是说乡愁藏在农事和农家的生活习俗之中,但句中没有直接说“农事”“农家生活”,而是用“耕耘桑梓”的具体劳作来代指农事,用“烟火百态”的具体生活代指农家生活百态。最后分析效果。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比如“农事”“农家生活”都是抽象的概念,而“耕耘桑梓”“烟火百态”都是具体实在的活动,以此代指,能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由“耕耘桑梓”“烟火百态”这些具体的活动可以联想到家乡的具体生活,引起人们对家乡生活的感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不可论证性就比德语占有重要得多的地位;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①,即最多组织性的。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索绪尔在举证时,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②,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对索绪尔有关汉语的这一评价,尽管有着不同认识,但是两相比较,③确实更为重要,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索绪尔研究成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B.索绪尔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C.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存在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D.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9.B20.①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②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③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陈述的对象是“索绪尔”,应以“索绪尔”作主语,排除CD。下文写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结合下文“索绪尔在举证时,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可知应该是“索绪尔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而不是“索绪尔研究成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排除A。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一种是……的”,结合后文“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可知这里可以填: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第二空,由空前“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可知这里应填汉语的特点,结合前文“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的内容以及后文“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可知这里可以填: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第三空,所在句子还是拿汉语和西方语言进行比较。结合前文“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的内容以及后文“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的句式可知这里指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可以填: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七、材料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将增至近五分之二,我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同人口老龄化加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门货运资格证500道题库
- 单车位租赁合同范例
- 婚礼跟妆合同范例
- 2025年新疆货运车从业考试题
- 显微镜购买合同范例
- 2025年宜春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从业从业资格资格题库及答案
-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环境设计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2 图文并茂-精确设置图片尺寸》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清华版(2012)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
- 2025年山东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考试答题软件
- 2025年凉山州驾驶资格证模拟考试
- 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神话故事绘本仓颉造字
- MOOC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华传统造型的艺术之美-中国美术史专题精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黄蒿界矿井及选煤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家长会 课件
-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心得体会(30篇)
- 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社会医学课件第2章医学模式-2024鲜版
- 德勤测评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囚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