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权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_第1页
绝对权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_第2页
绝对权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_第3页
绝对权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_第4页
绝对权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对权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一、概述在法学领域中,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是两个核心而复杂的概念,它们在维护法律主体的权益、保障社会秩序以及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对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任何他人的不法侵害,均可请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等,以恢复权利圆满状态的权利。而侵权责任方式,则是指行为人因其违法行为导致他人权益受损时,依法应承担的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形式。尽管两者在保护权益的目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性质、功能、适用条件等方面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这两种权利保护方式的深入研究和明确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而且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以期为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1.阐述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概念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在法律体系中,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是两种至关重要的法律工具,它们在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对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在其绝对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之虞时,得请求妨害人除去妨害或防止妨害发生的权利。绝对权,如所有权、人格权等,都是针对不特定人的权利,其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任何人,任何人均负有不得侵害其权利的义务。当绝对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无须证明侵害人有过错,即可要求其承担绝对权请求权所规定的责任。这种权利请求权的存在,对于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潜在的侵害行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侵权责任方式,则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这种责任方式的存在,不仅是对侵权行为的有效制裁,更是对受害人权益的有力保障。在法律实践中,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能够为权利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还能够引导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同时,这两种权利请求方式也为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实现法律的正确适用和统一裁判标准。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概念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对于法律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探讨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适用场景。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作为法律体系中保护个体权益的两种重要机制,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适用场景,一直是法学界争议的焦点。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探究其在不同法律场景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本文将对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进行理论阐述,明确各自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当前学术界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和研究现状。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不同法律场景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中的法律适用情况,揭示二者在保护个体权益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各自在不同场景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将对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法律实践提供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指导,推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二、绝对权请求权概述绝对权请求权,作为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指权利人对侵犯其绝对权的行为,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一种法律手段。绝对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对象享有的排他性权利,如所有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保护权利人的绝对权不受侵犯,维护权利人对特定对象的排他性支配。绝对权请求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源于民法的相关规定。例如,我国《民法典》第23条规定:“权利人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这一规定为绝对权请求权提供了法律基础。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权利人必须拥有合法的绝对权存在侵犯权利人绝对权的行为权利人需通过法定程序向法院提出请求。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权利人需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绝对权受到侵犯。绝对权请求权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侵权行为的制止,即权利人有权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二是对权利人损失的赔偿,即权利人有权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人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绝对权请求权在实践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另一方面,它有助于促使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如举证难、执行难等问题,需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绝对权请求权作为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权利人的绝对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确保绝对权请求权的有效行使。1.定义绝对权请求权,包括其性质、特点等。绝对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在其绝对权受到侵害或妨碍时,有权请求加害人或妨碍人除去侵害或妨碍,以及请求他们赔偿损失的权利。这是一种针对绝对权(如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的保护方式,其性质具有对世性,即权利人可以向任何侵犯其绝对权的人主张权利。绝对权请求权的特点在于其预防性。在绝对权受到侵害之前,权利人即可行使请求权,要求他人不得侵害其权利。这种预防性的保护方式,有助于提前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减少损失。同时,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不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要件,即使没有实际损害,权利人也可以行使请求权。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方式多样,包括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这些方式旨在恢复权利人的权利状态,保护其合法权益。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行使绝对权请求权,以维护自己的权益。绝对权请求权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权利保护方式,具有预防性、对世性和行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在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方面,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分析绝对权请求权的产生原因及法律依据。绝对权请求权的产生,源于法律对于绝对权的严格保护。绝对权,如物权、人格权、知识产权等,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无需他人义务行为配合即可实现的权利。由于其无需他人行为配合的特性,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法律必须提供一种有效的救济方式,以恢复权利人的权利状态,防止侵害的继续发生,这就是绝对权请求权的产生原因。在法律依据上,绝对权请求权的设立源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为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民法典》物权编、人格权编以及知识产权编的相关规定,也为各种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绝对权请求权的设立,不仅是对绝对权人权益的有效保护,也是民法事前预防理念的体现。在侵权行为发生前,权利人可以通过行使绝对权请求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从而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或防止侵权行为危害的进一步扩大。这种事前预防的制度设计,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侵权法过分拘泥于补偿和制裁功能的局限性,使侵权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预防功能,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绝对权请求权的产生源于法律对于绝对权的严格保护,其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绝对权请求权的设立,不仅是对绝对权人权益的有效保护,也是民法事前预防理念的体现,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效率价值。3.举例说明绝对权请求权的典型应用场景。绝对权请求权是一种针对绝对权的保护方式,当绝对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请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等。绝对权包括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这些权利都具有排他性和对世性,即权利人可以直接对抗除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以物权为例,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当物权受到侵害时,物权人可以行使绝对权请求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等。例如,甲拥有一辆汽车,乙未经甲同意擅自将汽车开走,此时甲就可以行使绝对权请求权,要求乙返还汽车。在这个例子中,甲的汽车就是物权,甲作为物权人可以要求乙停止侵害并返还汽车,这就是绝对权请求权的典型应用场景。除了物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也可以适用绝对权请求权。例如,当一个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时,他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同样地,当一个人的专利权受到侵害时,他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绝对权请求权是一种重要的权利保护方式,适用于各种绝对权受到侵害的情况。通过行使绝对权请求权,权利人可以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三、侵权责任方式概述侵权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核心在于对民事权益受损者提供救济。在侵权法领域,侵权责任方式是指侵权行为人因其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旨在使受损的民事权益得到恢复或补偿。从侵权法的历史发展和实践应用来看,侵权责任方式主要包括损害赔偿、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损害赔偿是最常见的侵权责任方式,其核心在于填补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损害赔偿的范围通常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旨在使受害人能够恢复到侵权行为发生前的状态。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是针对正在持续或即将发生的侵权行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从而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则主要针对侵害人格权等精神性民事权益的情形。这些责任方式的目的在于恢复受害人的名誉,消除侵权行为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向受害人表示歉意和认错,从而实现对受害人精神损害的抚慰和救济。在适用侵权责任方式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等原则,根据具体案情和受损民事权益的性质、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应注重平衡各方利益,避免过度加重侵权人的责任,确保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既能够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1.定义侵权责任方式,包括其性质、特点等。侵权责任方式,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这种责任方式的核心在于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偿,并对侵权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侵权责任方式具有补偿性、惩罚性、法定性等特点。补偿性是侵权责任方式的基本属性。当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失时,侵权人应当通过支付赔偿金等方式,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弥补。这种补偿不仅包括直接损失,如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还包括间接损失,如因侵权行为导致的利润减少、精神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方式具有惩罚性。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不仅要承担补偿受害人损失的责任,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惩罚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并引导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方式具有法定性。这意味着侵权责任方式的种类、适用范围、责任承担方式等均由法律规定,不能由当事人自行约定。这是为了保障法律的统一性和公正性,确保侵权责任方式的实施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实践中,侵权责任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这些责任方式的选择和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结合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进行判断。2.分析侵权责任方式的产生原因及法律依据。侵权责任方式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二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责任承担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在法律依据上,侵权责任方式主要源于民法体系中的相关规定。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就十分详尽。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了“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为侵权责任的承担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同时,民法典还对于不同类型的侵权责任方式,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为司法实践中处理侵权责任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除此之外,侵权责任方式的法律依据还包括了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就对于侵权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规定,为处理侵权责任纠纷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也为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侵权责任方式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法律依据则主要源于民法体系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这些规定为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3.举例说明侵权责任方式的典型应用场景。在一起交通事故中,甲驾驶的汽车与乙骑行的自行车相撞,导致乙受伤。经交警认定,甲负全责。在此情况下,乙作为受害人,有权向甲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判决甲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乙的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赔偿等。这种赔偿责任即是侵权责任方式的一种典型应用。某电器公司生产的一款电饭煲存在设计缺陷,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用户丙受伤。丙在了解情况后,可以向电器公司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法院在认定产品缺陷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后,会判决电器公司承担侵权责任,赔偿丙因此遭受的损失。这种因产品缺陷致人损害而承担的赔偿责任,也是侵权责任方式的重要应用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侵权案件也日益增多。例如,某网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他人拍摄的照片作为自己的社交媒体头像,并在其上标注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和肖像权。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权责任之诉,要求网红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院在认定网络侵权行为成立后,会判决网红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四、绝对权请求权与侵权责任方式的比较绝对权请求权与侵权责任方式在维护绝对权方面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部分将从权利的性质、保护方式、构成要件以及救济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权利的性质来看,绝对权请求权是一种原权利,具有对世性,即权利人可以对抗不特定的义务人。而侵权责任方式则是在绝对权受到侵害后产生的救济权,具有相对性,即只能向特定的侵权人主张。在保护方式上,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目的在于预防妨害和排除妨害,以维持权利的圆满状态。而侵权责任方式则侧重于对受损权利的填补和救济,通过赔偿损失等方式使权利人恢复到受侵害前的状态。再次,从构成要件来看,绝对权请求权的成立一般只需要证明权利人享有绝对权且义务人存在妨害行为。而侵权责任方式的成立则需要满足侵权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过错等要件。在救济效果上,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可以迅速排除妨害,恢复权利的圆满状态,具有预防性和即时性。而侵权责任方式则需要在损害发生后进行救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由于赔偿损失等方式的限制,可能无法完全弥补权利人受到的损失。绝对权请求权与侵权责任方式在维护绝对权方面各有优势。绝对权请求权具有预防性和即时性,可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而侵权责任方式则具有填补损失的功能,可以在损害发生后对权利人进行救济。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以更好地维护绝对权的稳定和安全。1.从性质、特点、产生原因等方面比较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异同。定义和基础:绝对权请求权是基于绝对权利(如物权、知识产权)的请求权,其核心是权利人对特定客体的直接控制和排他性使用。法律效力:绝对权请求权的法律效力通常是预防性的,旨在保护权利人免受未来侵害。适用范围:绝对权请求权通常适用于物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利领域。定义和基础:侵权责任方式是基于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涉及对他人权利的不法侵害。法律效力:侵权责任方式的法律效力是补偿性的,旨在对已发生的侵害进行赔偿或恢复原状。适用范围:侵权责任方式广泛适用于各种民事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财产侵权、人身侵权等。绝对权请求权的产生通常源于对特定权利的确认和保护需求,如财产权、知识产权的确立和保护。侵权责任方式的产生则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实际发生的侵权行为,保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相互关系: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保护民事权益方面相辅相成,绝对权请求权侧重于预防,而侵权责任方式侧重于救济。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法律效力和适用时机。绝对权请求权具有预防性,适用于权利未受侵害时的保护侵权责任方式具有补偿性,适用于权利已受侵害时的救济。2.分析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适用上的优劣。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二者在适用上各有优劣。绝对权请求权的优势在于其直接性和预防性。当权利人的绝对权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行使绝对权请求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从而迅速恢复权利的正常状态。这种直接性使得权利人的权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绝对权请求权的预防性也体现在其能够预防潜在的侵害行为,通过要求侵权人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侵害行为的发生。绝对权请求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适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适用于物权、人身权等绝对权受到侵害的情形。对于其他类型的权利,如合同债权等相对权,则无法适用绝对权请求权。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往往需要权利人具备一定的举证能力,证明其权利受到了侵害。在某些情况下,权利人可能难以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相比之下,侵权责任方式在适用上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无论是绝对权还是相对权,只要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都可以通过侵权责任方式来寻求救济。侵权责任方式的归责原则通常为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侵权人存在过错,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种归责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权利人的举证负担。侵权责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救济方式往往具有事后性,即在侵害行为已经发生后才能寻求救济。这可能导致权利人的损失无法得到充分弥补。侵权责任方式的实现往往需要依赖于司法程序,包括起诉、举证、判决等环节。这一过程可能耗时较长,且成本较高,对于一些轻微的侵害行为可能并不划算。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适用上各有优劣。在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救济方式。对于绝对权受到侵害的情形,可以优先考虑行使绝对权请求权对于其他类型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则可以考虑通过侵权责任方式来寻求救济。同时,也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权利保护的效率和效果。3.探讨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法院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法律手段,以实现法律的公正与效率。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往往会对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产生影响。当权利人的绝对权受到侵害时,其可以选择向侵权人提起绝对权请求权的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这种诉讼的提起,不仅可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对侵权人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轻易再次实施侵权行为。同时,如果侵权人拒不履行绝对权请求权的判决,权利人还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进一步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实现。这种情况下,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实际上为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提供了前提条件。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也会对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产生影响。当权利人选择通过侵权责任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其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的承担,不仅可以弥补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还可以对侵权人产生一定的惩罚作用,遏制其再次实施侵权行为的冲动。而在侵权之诉中,法院往往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损失大小等因素,来确定侵权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的确定,实际上也为权利人行使绝对权请求权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支持。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二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上。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法院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法律手段,以实现法律的公正与效率。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权利人可能既可以通过行使绝对权请求权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通过提起侵权之诉来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此时,法院就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两种法律手段的优势与不足,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处理案件。这种协调与配合的实现,不仅可以提高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还可以提高法律实施的效率和效果。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提高法律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为未来的法律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五、绝对权请求权与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场景1.分别阐述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不同法律场景下的适用条件。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法律实践中各自具有独特的适用条件。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绝对权,如物权、人格权等,具有排他性,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通过行使绝对权请求权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侵权责任方式则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绝对权请求权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一是权利人的绝对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之虞二是侵害行为或违法状态持续或有实施、发生之虞。当这些条件满足时,权利人可以向侵害人或有侵害之虞的人主张停止并消除已经存在的妨害或预防妨害发生。例如,在物权纠纷中,当他人的行为妨碍了物权人行使权利时,物权人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要求排除妨害。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条件则主要基于侵权行为的发生。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例如,在人格权纠纷中,当他人的行为侵犯了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时,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包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适用上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在某些情况下,权利人可以先通过行使绝对权请求权来预防或消除妨害,如果妨害已经发生并造成了损失,权利人还可以依法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同时,侵权责任的承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类似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不同法律场景下各有其适用条件。权利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法律实践也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合理确定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范围。2.分析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不同法律场景下的适用效果。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法律实践中各有其独特的适用效果和适用范围。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下,二者所展现出的功能与作用也各有千秋。在物权纠纷中,绝对权请求权的适用效果尤为显著。当物权受到他人不法侵害时,物权人可以直接依据物权的绝对性,请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或返还原物。这种请求权具有优先性和直接性,无需证明侵权人的过错,只要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即可。在物权保护领域,绝对权请求权的适用能够迅速、有效地恢复物权人的权利状态,保护其合法权益。而在债权纠纷中,侵权责任方式则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债务人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侵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以通过追究债务人的侵权责任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绝对权请求权不同,侵权责任方式需要债权人证明债务人的过错,并依据具体的损害后果来确定赔偿范围。在债权保护领域,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能够确保债权人获得充分的赔偿,弥补其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在知识产权、人格权等领域,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也各有其适用空间。对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直接行使绝对权请求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而对于人格权侵害行为,由于人格权的特殊性,权利人通常需要通过侵权责任方式来寻求救济,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不同法律场景下的适用效果各具特色。在物权纠纷中,绝对权请求权的适用能够迅速恢复权利状态而在债权纠纷中,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则能够确保债权人获得充分赔偿。同时,在知识产权、人格权等领域,二者也各有其适用空间。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来选择合适的救济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提出在不同法律场景下如何合理选择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下,选择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细致分析并权衡各种因素,以确保权益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权利人的绝对权受到侵害时,如物权、人身权等,权利人可以直接依据绝对权请求权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等。这种方式快速有效,可以直接针对侵害行为采取行动,保护权利人的权益。例如,在物权受到侵害时,物权人可以直接要求侵害人返还财产,无需经过繁琐的诉讼程序。在一些情况下,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可能面临困难。例如,当侵害行为涉及多方主体,或者侵害结果难以确定时,权利人可能难以直接行使绝对权请求权。此时,通过侵权责任方式来保护权益可能更为合适。侵权责任方式包括损害赔偿、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可以针对侵害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权利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还需要考虑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和成本效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侵权责任方式寻求救济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诉讼程序,而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则可能更加迅速和高效。在选择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救济途径。在不同法律场景下选择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既要考虑权益保护的效果,也要考虑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和成本效益。只有我们才能确保权益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标。六、结论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深入研究了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保护民事权益方面的作用与限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在理论基础、适用条件、救济效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绝对权请求权作为民事权利的原始保护方式,具有直接性、预防性和绝对性等特点,为民事主体提供了更为迅速、有效的救济途径。而侵权责任方式则侧重于对侵权行为的事后救济,具有补偿性、惩罚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绝对权请求权能够更好地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预防潜在的侵害行为,但其在救济效果上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侵权责任方式则能够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补偿,并具有一定的惩罚作用,但其在预防侵害行为方面可能显得力不从心。在民事权益保护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对立起来,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在预防潜在侵害行为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绝对权请求权的作用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我们则应借助侵权责任方式为受害人提供有效的救济。同时,我们还应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民事权益保护水平,为民事主体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法律保障。1.总结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及其适用场景。绝对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侵害或妨碍其绝对权的行为人,得请求其停止侵害行为或除去妨害状态的权利。它是一种物权、人身权等绝对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请求侵权人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排除妨害等的救济方式。绝对权请求权的行使,主要依赖于权利人自身的积极主张,其目的在于排除妨碍、恢复权利的圆满状态。侵权责任方式,则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它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方式的适用,需要依据侵权行为的具体性质、损害后果等因素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填补损害、制裁侵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在适用场景上,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各有侧重。绝对权请求权主要适用于物权、人身权等绝对权受到侵害的场合,权利人可以直接向侵权人主张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救济。而侵权责任方式则适用于侵权行为已经发生,并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场合,侵权人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民事权利保护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场景。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民事权利救济的完整体系,为权利人提供了全面、有效的保护。2.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改进和优化建议。在研究了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之后,我们发现这两者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对于绝对权请求权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存在差异,绝对权请求权的适用范围和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对比研究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绝对权请求权,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本质和运作机制。对于侵权责任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其与其他法律制度的互动关系。例如,可以考虑侵权责任方式与合同法、物权法等其他法律制度的衔接和协调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侵权责任方式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完善侵权责任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还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对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两种权利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和问题,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建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保护需求的增加,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在数字经济和网络空间中的应用。例如,可以考虑如何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等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新型法律挑战,同时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有益参考。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多个方面对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方式进行深化和拓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请求权,是指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请求另一方主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的进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请求义务人配合。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债权人自己无法实现债权,只能请求债务人履行一定的给付义务才能实现债权。1.“请求权”的第一层含义,是指获得某种特定的给付的要求。他人可以请求这种给付,至于该他人能否获得其希冀的给付,则是另一回事。民事诉讼上的请求权,多为这种理解。2.请求权定义为“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该种请求权以存在一项有实体法依据的请求权为前提。在另一方面,该请求权不一定非得(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提出不可。该项请求权的存在,不受是否有人提出主张的影响,也不受债权人是否知悉其请求权的影响。这一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是由Windscheid从罗马法和普通法中的“诉”(actio)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诉”的概念乃着眼于程序法而非实体法。债权上的请求权:赔偿损失请求权,基于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请求权;物权上的请求权:确认所有权、排除妨碍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其特点是:(3)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权利,因为民事诉讼可以分为三种,即确认、给付、变更之诉。这三种诉讼中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而给付之诉的基础就是请求权。请求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权利的内容(权能)。请求权与债权的关系是:请求权是债权的主要内容,但债权又不限于请求权,债权的权能除了请求权之外,还包括“选择、解除、终止等权能”。债权请求权因时效而消灭时,债权虽然减损了其强制力量,但仍然存在。债务人仍为履行之给付者,不得以不知时效为理由,而主张返还(《民法通则》第138条、《民通意见》第171条)请求权既然可以是某权利的内容,说明它是基于基础权利而发生的,有基础权利,才能有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人格权上的请求权,身份权上的请求权(抚养费、赡养费),占有保护请求权。从历史上来说,请求权概念产生于德国。在罗马法时代,事实与规范尚未分开,是诉讼创造权利,而不是先有权利,再依据权利起诉。这种通过诉权形成法的事实,使得诉权本身就是实体权利的表现,而诉权又是通过诉讼来表现的。所以,在罗马法中,actio既表示诉权,也表示诉或诉讼,还意味着实体权利。在十五世纪,罗马法逐渐为德国继受,诉权(actio)制度也传入德国。在罗马法诉权制度传入德国的过程中,德国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事实与规范不分的罗马法已不能适应诉权大量增加的社会现状,于是,诉权日益实体法化,诉讼法逐渐脱离实体法而独立存在。1856年,德国学者温德沙伊德(Windscheid)在《从现代观点看罗马法的诉权》一书中提出了请求权的概念,他认为罗马法是审判保护产生权利,而在现代法意识中,权利是本原,对权利的审判保护则是结果,于是将罗马法中的actio分解为请求权与诉权。利用请求权的概念,他将实体法上的内容自actio中分离出来,并把剩下的部分划归诉讼法。实体法与诉讼法、请求权与诉权实现了分离。此后,德国学者赫尔维格将诉权、诉讼上的请求权和实体上的请求权三个概念区别开来。认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是既存的实体权利,而诉讼法上的请求权,则是原告在诉讼程序中所提出的权利主张。原告须将实体法上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具体和特定,方能成为法院的审理对象。至此,请求权概念进入民法理论。1900年《德国民法典》第194条第1款规定: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的,因时效而消灭。请求权概念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从历史上看,《德国民法典》的规定正是接受了温德沙伊德的思想。温德沙伊德创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借助于请求权的概念以便将罗马法和旧的普通法中属于程序法概念的诉权移植到实体私法中,使之成为私法的实体法的一部分,以便为程序上的保护提供基础,使其在程序上成为可能。因为根据温德沙伊德的观点,私法上的权利是基础性的权利,是第一位的,而通过诉讼程序予以实现的可能性则是第二位的。诉讼程序的任务在于,当实体法权利受到侵害或引起争议时,通过诉讼确认这个权利,使它得以实现。为了借助于给付之诉贯彻其请求权,原告必须有一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以证明其诉讼上的请求是有根据的。所以,民法典必须从实体法的角度规定请求权的概念,以便使当事人为自己的诉讼找到一个实体法上的基础。德国法学家拉伦茨认为,“如果《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们所意味的请求权包括了一个通过要求连续性的诉讼来实现这个权利的可能性的话,那么,这个由实体权利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和公法上针对国家而要求法律保护的权利,以及基于与请求权相应的法院的判决之上的权利即要求司法保护的请求权相混淆。”“温德沙伊德的观点是,请求权表示的是实体法的权利,这个权利可以在司法程序以外得到实行(比如,通过抵销),可以通过当事人自愿履行,在许多情况下还可以被转让和免除。”由此可见,请求权本原的意义在于为民事主体行使诉权提供实体法上的基础,是民事主体寻求司法保护的手段,是连接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桥梁。正是由于请求权概念在产生之初便具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意义,为后世使用上的混乱埋下了伏笔。请求权是民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有学者考察,请求权概念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在民法基础理论领域,请求权作为权利分类的一种类型出现;二是在债权的效力领域,关于请求权与债权的请求力的关系;三是在物权法的领域,对物上请求权的认识问题;四是在责任竞合的研究领域,对请求权竞合理论的争论。请求权概念是一个贯穿于民法总论(关于权利的分类)、分论(涉及债权、物权等),并与民事诉讼法(如责任竞合问题)发生联系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引起诸多歧义的一个概念,因为在这四个领域中,对请求权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比如,债权是否等于请求权?物上请求权是属于物权的范畴,还是属于侵权法的范畴?请求权作为诉讼标的与请求权竞合论的矛盾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学术界争论不休,审判实务中也存在诸多争议。在审判实务中,以请求权为基础之分析方法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基本思维方式,学术上对请求权使用的混乱也影响了法官的思维,表现在对物权请求权的理解、请求权竞合等问题的处理上。对请求权概念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都使用了“请求”一词,这个词早已成为民法上的术语,其含义是指当事人一方请求他方做某事。这种请求是“有权请求”,是一种权利,即“请求权”。民法上的“请求”一词含有客气的意思,是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表现。《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关于请求权的规定,是对德国民法请求权体系的借鉴与变革,这意味着也是对德国请求权理论的借鉴与变革。《德国民法典》的请求权体系是根据德国学者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理论建立的。《德国民法典》总责编第194条第1款规定,向他人请求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受消灭时效的限制。请求权成为贯穿民法典各部分的内容,从而建立了请求权体系。温德沙伊德认为对物权是无限多的请求权构成的,对物权人有针对一切人的请求权,物权请求权针对的是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一项不作为。温德沙伊德还认为,物权请求权也可以要求他人进行作为,这主要是对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形;由于这种侵害,其就转换成了要求消除侵害的请求权。《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接受了温德沙伊德提出的物权请求权这一术语及其含义。《德国民法典》颁布多年之后,“支配权”这一术语才被提出,再往后,支配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被学者普遍接受。在通常情况下,物权表现为支配权,当物权收到侵害时才产生请求权。随着民法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支配权概念的确立,温德沙伊德的物权请求权的第一种含义已被否定,剩下的仅是第二种含义,即物权受到侵害时发生请求权,从区分债务与责任的观点来说,这种物权请求权的性质是物权人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诉讼时效依据时间的长短和适用范围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我国一般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二年。指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而制定的诉讼时效。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时效,我国《民法通则》141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一年:但是第2项因特殊法《产品质量法》已经变更。《产品质量法》第45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环境保护法》第42条:“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及《海商法》第265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合同法》第129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为4年。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纵观中国亲属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身份权请求权的排除妨害和停止妨害两种救济途径完全没有提及。对于基于违反身份权相对效力而产生的身份权请求权也只有一类:即违反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而产生的身份权请求权。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中国对身份权理论研究的落后以及轻视或者忽视身份权所致。同时,中国对绝对权请求权研究尚未形成深刻而系统的理论,虽有一定的成果问世,但关于身份权请求权的研究仍然基本上无人问津,甚至专门研究绝对权请求权的文章也忽略了身份权请求权。尽管修改婚姻家庭法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是除了巫昌祯、李忠芳两位教授关于家庭暴力适用停止侵害民事禁止令和杨大文教授关于“父母有权依法排除他人对其未成年子女的侵害,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建议之外(而这其实为人格权请求权的内容),民法学界对此罕有论述。不久前,我们初步提出了以身份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共同作为身份权保护方法的理论框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本文也是对该理论框架的进一步阐述。——身份权的现代特质在古代的亲属法中,人的身份体现为家族和社会的双重性,身份的法律含义体现的是国家和家族中的权力和等级特权,高等级身份的人对低等级身份的人享有在人身和财产上的绝对支配,这也就决定了身份权在产生之初就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专制支配性质。英国学者梅因指出,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在某种程度上,至今仍旧带有这种色彩。在一定意义上,到此处为止,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身份的含义逐渐变化,即排斥其原本所包涵的权力因素,注入义务中心的观念,变狭隘的特权为普遍的权利,变目的的社会结合的财产法上的支配为本质的社会结合之身份法上的支配,变单方的支配为相互的支配。上述变化是身份权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在这一过程中,身份权的客体不再是活生生的自然人,而是演变成了身份利益。身份权的主体开始具有对偶性,身份权在权利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天平开始从绝对的支配性向相对的请求性转变,身份权的性质变得复杂化,即身份权不再像物权一样是一种纯粹的绝对权。身份权已经演变成为具有相对性的绝对权。身份权的对世性和对人性,构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具有相对性的绝对权。例如,配偶权首先是一个绝对权,是对世性的权利,对世宣告只有该夫妻之间才是配偶,确定只有他们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这样的身份地位,其他任何人都必须尊重这样的配偶关系。——以身份权的现代特质为中心身份权请求权的基本内容大多与其他绝对权请求权一致,但是身份权毕竟不同于其他绝对权,本文将以此为主线逐步探索身份权请求权的主要问题。身份权请求权是指民事主体在其身份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以回复身份权的圆满状态或者防止妨害的权利。界定身份权请求权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区分身份权请求权与确认身份权的请求权的界限。在中国,对于确认物权是否构成物权请求权的内容,学者曾有争论。在身份权问题上,同样存在确定身份权的请求权是否属于身份权请求权的问题。确定身份权的请求权不属于身份权请求权。与其他绝对权请求权类似,身份权请求权是基于身份权而产生的权利,但是它不是身份权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性权利,系属绝对权请求权中的一种。它的功能是预防、保全母体权利即身份权不受非法妨害,回复身份权的圆满状态。德国学者拉伦茨认为,人身亲属权(德语Familienrecht,即身份权)请求权实际上具有服务的功能。当遭遇妨害或者有妨害行为之虞时,绝对性转化为相对性,身份权法律关系中对于任意第三人的绝对义务就转变为直接针对加害人的相对义务。权利人可以向加害人直接行使,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身份权请求权具有以下独特的表现:第一,行使身份权请求权的前提是民事主体的身份权受到妨害。从身份权请求权的角度出发,妨害是没有构成损害的侵害,妨害是对权利人之于其客体意思支配力的侵害;而损害则是造成权利之于其主体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有用性减损的侵害。第二,身份权请求权通常涉及三方主体,而其他绝对权请求权的主体一般只涉及两方当事人。这是因为作为身份权请求权基础的身份权的权利主体具有共生性,此类主体的权利能力可以称之为身份性人格。这种共生性的身份权类似于团体,但又不同于合伙等团体。第三,在民事责任体系中,身份权请求权单独对应的责任形式,可以称之为状态责任,或者存续保障责任,与一般的民事责任行使不同。第四,近亲属(甚至包括其他亲属)侵害身份权的时候,受害人原谅发生的频率往往很大,身份权请求权的适用通常是当事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例如,美国学者认为,配偶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冲突不同程度的产生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惟有婚内自我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合乎逻辑的选择。而更为重要的是,夫妻间的这些冲突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已构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自我解决这些日常矛盾不仅与婚姻的性质更为适应,而且一般说来,也是对家庭生活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身份权请求权的类型具有特殊性,即除了包含妨害预防请求权和妨害排除请求权之外,还包括基于身份权的相对人违反身份权本身的请求权(即本权利请求权)而产生的作为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是指是指民事主体的身份权有受到不法妨害之虞时,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以防止妨害的权利。妨害排除请求权是指民事主体的身份权受到不法妨害时,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以回复身份权的圆满状态的权利。如前所述,身份权本身已经包含请求权。例如抚养请求权、赡养请求权、救助请求权等。这些请求权不是身份权的保护请求权,而是身份权自身的请求权,即本权请求权。如果身份权权利人的相对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或者赡养义务等身份权的本权请求权,则权利人依据据此而产生的身份权请求权获得救济,这类请求权就是身份权请求权的第三种类型。此类身份权请求权的具体构成要件,是和前两种类型相似的,在此不做赘述。与其他绝对权请求权的构成要件一样,身份权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包括了妨害、违法性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关于妨害,在《论人格权请求权》和上文中已有论述,可以参照;同时,关于因果关系的要件,也没有特别之处,因此从略。下面着重论述身份权请求权行使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身份权请求权的违法性判断标准包括违反法律规定和违背善良风俗两种情形。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违反法律规定不仅包括违反民法上的规定,违反其他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也可以被认定具有违法性。第二,违反违背公序良俗为判断身份权请求权构成要件违法性的重要标准。在身份法中,最重要的是讲究伦理秩序。“打是亲,骂是爱”、“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俗语都说明了确定身份权请求权违法性判断标准的难度。身份权的相对人对内侵犯身份权和第三人侵犯身份权的违法性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对近亲属的妨害行为适用较高的判断标准;对其他人的妨害行为适用较低的判断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传统上,直系尊亲属对子孙有教养扑责的权利,原不成立伤害罪,因子孙不孝或违犯教令,而将子孙杀死,法律上的处分也极轻,甚至无罪,过失杀死且不得论。另一方面,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也决定了不同的身份权中所包涵的此类阻却违法性的程度的大小。1.身份权的相对人作为妨害人——身份关系对其他绝对权请求权的限制身份权意味着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和亲属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身份地位,以及人格与财产两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身份权会使相对人的人格权和财产权受到一定的限制,身份权当然也会对产生于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人格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和知识产权请求权产生一定的限制。在第三人妨害身份权权利人人格权的情况下,身份权的权利人可以依据其人格权受到妨害而主张人格权请求权的适用,而身份权的相对人可以依据身份权受到妨害而主张身份权请求权的适用。例如,甲的领导乙利用职务之便不断对其进行性骚扰,并屡次对甲提出非分要求,据此,甲的丈夫可以依据身份权而主张身份权请求权的适用,而甲则可以依据性自主权主张人格权请求权的适用,从而排除乙的妨害。这两类请求权是竞合关系,因为每一种请求权的适用都会达到排除妨害的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身份权的相对人和第三人串通妨害身份权权利人的利益。最为典型的就是通奸。此时,身份权的权利人如果能够原谅配偶,则可以依据身份权请求权请求相对人履行同居义务。身份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则。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一,诉讼时效制度违背绝对权的本质。对此,中国学者已经作了精当的概括:基于绝对权受侵害所发生的存续保障责任,旨在回复权利人对其客体的意思支配力,是由绝对权的支配性所决定的绝对权自身之效力内容的表现,若使之罹于时效,则必造成由支配权之外形却无支配之力量的权利变态现象。1.在体系上,在民法典总则和分则相应部分,建立健全的身份权制度,确认身份权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绝对权。在民法典总则部分,建立统一的绝对权请求权条款,允许物权请求权、知识产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和身份权请求权基于自身的权利特点创设新的请求权类型。在婚姻家庭法编的总则中确立身份权请求权的一般规定,在其他部分直接规定具体的身份权请求权。2.明确身份权请求权是基于身份权的绝对性和对身份利益的支配力而产生的保护性请求权。确立身份权请求权包括停止妨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违反身份权相对效力而产生的身份权请求权,以上三类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同时,单独规定确定身份权的请求权,不将其作为属于身份权请求权的类型。3.身份权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包括妨害、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违法性包括违反法律规定和违反公序良俗。在诉讼上,身份权请求权表现为给付之诉。返还原物责任请求权,是指合法占有人的占有物被他人非法侵占时,可以请求侵占人返还该物的权利。在民法上,这种权利称之为“占有返还请求权”。根据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