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及修复项目验收及服务质量保障_第1页
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及修复项目验收及服务质量保障_第2页
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及修复项目验收及服务质量保障_第3页
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及修复项目验收及服务质量保障_第4页
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及修复项目验收及服务质量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质量保证体系综述 2一、质量方针 2二、质量目标 2三、思想保证体系 2四、组织保证体系 2第二节修复作业安全保障及污染控制 3一、安全保障 3二、二次污染控制 4第三节修复验收措施 4一、修复验收工作程序 5二、文件审核及现场勘查 5三、验收要求 8四、验收监测布点要求 9五、修复效果评价 16六、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7七、验收报告编制 19第四节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20一、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0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1三、不确定性分析 26第一节质量保证体系综述为建立健全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自检体系,做到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依法办事;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有效运行,确保工作质量达到合同约定合格目标,全面推进质量管理水平,结合我公司的有关规定,针对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质量保证体系及管理办法。一、质量方针卓越的品质,优质的服务二、质量目标1.人员培训率100%;2.满足采购方需求;三、思想保证体系思想保证体系是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该体系就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增强质量意识,在服务的全过程中全面贯彻“一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以达到提高项目质量的目的。四、组织保证体系服务质量是各项管理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必须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管理组织,分工负责,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组织保证体系主要由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主管人员在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中所承担的任务、职责和权限,建立质量信息系统等内容构成。第二节修复作业安全保障及污染控制一、安全保障由于土壤污染物对于施工人员的潜在危害较大,因此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严格保障施工安全。在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核心,采用系统、结构化的管理模式,即从工程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现场设施建设安装期和修复设施运营期,应结合现场条件及施工状态,进行联防联控,使工程项目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安全生产采取防、管结合,专职管理和群众管理结合的办法,加强预防、预测,做到安全生产,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保持在正常的、可控的状态下运行。开展全员安全教育,以提高全员安全技术素质,强化安全意识为中心,抓好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从项目经理部到施工生产班组,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各项事故指标、控制对策、安全措施横向展开层层落实,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针对薄弱环节,选择课题开展群众性的质量安全竞赛活动,以达到控制和预防事故的目的。二、二次污染控制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污染危害较大,必须采取严格的二次污染控制措施,严格保障二次污染达标控制。首先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制订内部审核计划,组织内审员参加实施计划,审核要形成审核报告和不合格报告,并跟踪验证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制订月度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列出监督检查重点并实施,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得到控制。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加强与相关方的信息交流,不断发现体系允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文件进行修订。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收集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对施工环境保护的要求文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方案要求,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严格控制二次污染排放。第三节修复验收措施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是在污染场地修复完成后,对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进行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文件审核、现场勘察、现场采样和检测分析等,进行场地修复效果评价,主要判断是否达到验收标准,若需开展后期管理,还应评估后期管理计划的合理性及落实程度。一、修复验收工作程序验收工作程序与方法如图所示。二、文件审核及现场勘查1.审核资料范围在验收工作开展之前,收集与场地环境污染和修复相关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及修复方案相关文件: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报告书及其备案意见、场地修复方案及其备案意见、其他相关资料。(2)场地修复工程资料:修复过程的原始记录、修复实施过程的记录文件(如污染土壤清挖和运输记录)、回填土运输记录、修复设施运行记录、二次污染物排放记录、修复工程竣工报告等。(3)工程及环境监理文件:工程及环境监理记录和监理报告。(4)其他文件: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相关合同协议(如委托处理污染土壤的相关文件和合同)等。(5)相关图件: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总平面布置图、修复范围图、污染修复工艺流程图、修复过程照片和影像记录等。修复效果评价(是否达标验收标准、后期管理计划评估)。2.审核内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通过与现场负责人、修复实施人员、监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明确以下内容。(1)根据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报告、修复方案及相关行政文件,确定场地的目标污染物、修复范围和修复目标,作为验收依据。(2)审查场地修复过程监理记录和监测数据,核实修复方案和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3)审查相关运输清单和接收函件,结合修复过程监理记录,核实污染土壤的数量和去向。(4)审查相关文件和检测数据,核实异位修复完成后的回填土的数量和质量,回填土土壤质量应达到修复目标值。3.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是验收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污染场地修复验收现场勘察主要包括核定修复范围和识别现场遗留污染痕迹。(1)核定修复范围。根据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报告中的地理坐标,结合修复过程工程监理与环境监理出具的相关报告,确定场地修复范围和深度,核实修复范围是否符合场地修复方案的要求。(2)识别现场遗留污染。应对场地表层土壤及侧面裸露土壤状况、遗留物品等进行观察和判断,识别现场遗留污染,并判断污染来源。主要采用目视、嗅觉等方法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使用便携式测试仪器进行现场测试。1)场地内原有污染痕迹主要包括未按修复方案确定的修复范围进行修复和场地评价阶段修复范围划定不准确导致的遗留污染问题。应根据场地环境评价确定的修复范围对修复后的现场进行察看和测量确认,查明修复范围内是否存在污染,还应注意修复范围之外、修复过程暴露出来的污染痕迹(特别是深层土壤)。2)生产装置拆除和清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痕迹主要为生产装置拆除和清理过程中原、辅材料遗撒造成的遗留污染问题。若场地评价阶段生产装置尚未拆除或清理,在场地评价后的拆除和清理过程中,可能会对局部场地表层土壤造成污染,应通过现场勘察识别是否存在需要补充修复的区域,确认是否进行了修复。3)修复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痕迹原位修复和原地异位修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应核查修复设施和环保配套设施是否配备齐全、完好,固体废物贮存、化学品贮存是否产生二次污染,修复设施周边、污水排放口等区域是否存在污染。三、验收要求1.污染场地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应当向市(不含县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工程验收申请,并附具工程完工报告、工程设计技术报告、工程现场验收报告、现场验收记录、治理和修复工程验收监测报告和工程监理报告。2.委托具有土壤及地下水监测资质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监测部门进行治理与修复工程的验收监测。3.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文件后,应当按照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标准,组织对工程进行论证验收,并出具书面验收意见。经验收未达到有关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标准的,责令限期整改。四、验收监测布点要求(一)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完成后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考核和评价治理修复后的场地是否达到已确定的修复目标及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要求。(二)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监测污染场地经过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评价治理修复后场地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环境监测,同时也包括针对场地长期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的效果开展验证性的环境监测。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监测内容确定、监测计划制订、监测实施及监测报告编制。监测计划制订包括资料收集分析,确定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及监测工作组织等过程;监测实施包括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样品分析等过程。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范围应包括治理修复工程设计中确定的场地修复范围,以及治理修复中废水、废气及废渣影响的区域范围。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范围应与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范围一致。应包括可能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产生环境影响的范围,以及场地长期治理修复工程可能影响的区域范围。1.土壤包括场地内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具体深度划分应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结论确定。场地中存在的硬化层或回填层一般可作为表层土壤。2.地下水主要为场地边界内的地下水或经场地地下径流到下游汇集区的浅层地下水。在污染较重且地质结构有利于污染物向深层土壤迁移的区域,则对深层地下水进行监测。3.地表水主要为场地边界内流经或汇集的地表水,对于污染较重的场地也应考虑流经场地地表水的下游汇集区。4.环境空气是指场地污染区域中心的空气和场地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的空气。对于焚烧处理的应在焚烧处理时进行监测验收。5.场地环境调查的监测对象中还应考虑场地残余废弃物,主要包括场地内遗留的生产原料、工业废渣,废弃化学品及其污染物,残留在废弃设施、容器及管道内的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物质,其他与当地土壤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固态物质。(三)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点位的布设对治理修复后的场地土壤进行验收监测时,一般应采用系统布点法布设监测点位,原则上每个监测地块面积不应超过1600m²,也可参照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阶段的监测点位布设,详见表。土壤采样布点底部采样数量土壤采样布点侧壁采样数量对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如隔离、防迁移扩散等)效果的监测,应依据工程设计相关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对原地异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效果的监测,处理后土壤应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位,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m3。工程验收监测过程中,如发现未达到治理修复目标的地块,则应在二次治理修复后再次进行工程验收监测。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环境空气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分别与修复时的监测点位相同,可考虑原位修复工程的相关要求适当增设监测点位。对地下水进行验收监测,可利用场地环境调查、评价和修复过程建设的监测井,但原监测井数量不应超过验收时监测井总数的60%,新增监测井位置布设在地下水污染最严重区域。场地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项目包括环境调查确定的场地特征污染物和场地特征参数,土壤的监测项目为风险评估确定的需治理修复的各项指标。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的监测项目应根据治理修复的技术要求确定,还应考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具体应根据场地治理修复工艺技术要求确定。监测工作的分工一般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监测计划编制、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现场分析、样品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监测报告编制等。承担单位应根据监测任务组织好单位内部及合作单位间的责任分工。监测工作的准备一般包括人员分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计划编制、个人防护准备、现场踏勘、采样设备和容器及分析仪器准备等。监测工作的实施主要包括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一般情况下,监测工作实施的核心是布点采样,因此应及时落实现场布点采样的相关工作条件。在样品的采集、制备、运输及分析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一)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相关结论确定的地理位置、场地边界及各阶段工作要求,确定布点范围。在所在区域地图或规划图中标注出准确的地理位置,绘制场地边界,并对场界角点进行准确定位。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测常用的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包括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分区布点法,如图所示。对于场地内土壤特征相近、土地使用功能相同的区域,可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随机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地块,从中随机(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地块,在每个地块内布设一个监测点位。抽取的样本数要根据场地面积、监测目的及场地使用状况确定。对于原位修复场地,主要对修复范围内的污染土壤进行采样。修复范围内部和边缘布点原则与异位修复场地相同,采样点的深度可依据现场目视判断,并结合场地污染状况和场地环境评价的采样深度确定。如场地土壤污染特征不明确或场地原始状况严重破坏,可采用系统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布设。系统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地块,每个地块内布设一个监测点位。对于场地内土地使用功能不同及污染特征明显差异的场地,可采用分区布点法。分区布点法是将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再根据小区的面积或污染特征确定布点的方法。场地内土地使用功能的划分一般分为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原则上生产区的地块划分应以构筑物或生产工艺为单元,包括各生产车间、原料及产品储库、废水处理及废渣贮存场、场内物料流通道路、地下贮存构筑物及管线等。办公区包括办公建筑、广场、道路、绿地等。生活区包括食堂、宿舍及公用建筑等。对于土地使用功能相近、单元面积较小的生产区也可将几个单元合并成一个监测地块。土壤对照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1.一般情况下,应在场地外部区域设置土壤对照监测点位。2.对照监测点位可选取在场地外部区域的四个垂直轴面上,每个方向上等间距布设3个采样点,分别进行采样分析。如因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物扩散迁移特征等因素致使土壤特征有明显差别或采样条件受到限制时,监测点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裸露土壤,应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场地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如有必要也应采集深层土壤样品。(二)对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效果(如客土、隔离、防迁移扩散等)的监测采样,应根据工程设计提出的要求进行。1.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易分解有机物污染、恶臭污染土壤的采样,应采用无扰动式的采样方法和工具。钻孔取样可采用快速击入法、快速压入法及回转法,主要工具包括土壤原状取土器和回转取土器。槽探可采用人工刻切块状土取样。采样后立即将样品装入密封的容器,以减少暴露时间。2.如需采集土壤混合样时,将等量各点采集的土壤样品充分混拌后用四分法取得土壤混合样。易挥发、易分解及含恶臭的样品必须进行单独采样,禁止对样品进行均质化处理,不得采集混合样。(1)土壤样品的保存与流转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样品和恶臭污染土壤的样品应采用密封性的采样瓶封装,样品应充满容器整个空间;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可采取适当的封闭措施(如甲醇或水液封等方式保存于采样瓶中)。样品应置于4℃以下的低温环境(如冰箱)中运输、保存,避免运输、保存过程中的挥发损失,送至实验室后应尽快分析测试。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样品装瓶后应密封在塑料袋中,避免交叉污染,应通过运输空白样来控制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情况。具体土壤样品的保存与流转应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2)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的监测对完成污染土壤清挖后界面的监测,包括界面的四周侧面和底部。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的强度,应将四周的侧面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40m,在每段均匀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将底部均分成块,单块的最大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地块中均匀分布的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对于超标区域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挖的边界,二次清挖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达到相应要求。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的监测可作为修复工程验收结果的组成部分。(3)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的监测治理修复过程中的监测点位或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设计中规定的原位治理修复工艺技术要求确定,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m³。应对治理修复过程中可能排放的物质进行布点监测,如治理修复过程中设置废水、废气排放口,则应在排放口布设监测点位。治理修复过程中,如需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环境空气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应按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或修复工程设计的要求布设。五、修复效果评价1.有机污染土壤我司通过对有机污染区域修复所有资料审核及现场踏勘结果表明,污染区域全部清挖完毕,污染土壤运输处置过程及处置量均满足招投标文件中的要求。(1)污染区域经验收监测单位进行清挖效果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污染土壤全部清挖完成。(2)污染土壤协同处置单位已完成7029m3污染土壤的高温焚烧。(3)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措施满足该项目《污染治理项目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中的要求,修复过程不存在二次污染。有机污染区域经修复后可以用作规划的商业金融业用地。2.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对重金属污染修复区域所有资料审核及现场踏勘结果表明,污染区域全部清挖完毕,污染土壤处置过程及处置量均满足招投标文件、商务合同中的要求。(1)污染区域经验收监测单位进行清挖效果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污染土壤全部清挖完成。(2)清挖出的污染土壤全部经过固化稳定化处置后达到修复目标,暂时堆置于修复区域防渗地坪之上,并覆盖防雨布,后期将用作该项目市政道路的路基。(3)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措施满足该项目《污染治理项目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中的要求,环境监测结果均合格,说明修复过程不存在二次污染。重金属污染区域经修复后可以用作规划的商业金融业用地。六、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一)采样过程我司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中应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为避免采样设备及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对样品产生影响,应注重现场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二)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我司在钻机采样过程中,在第一个钻孔开钻前要进行设备清洗;进行连续多次钻孔的钻探设备应进行清洗;同一钻机在不同深度采样时,应对钻探设备、取样装置进行清洗;与土壤接触的其他采样工具重复利用时也应清洗。一般情况下可用清水清理,也可用待采土样或清洁土壤进行清洗;必要时或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无磷去垢剂溶液、高压自来水、去离子水(蒸馏水)或10%硝酸进行清洗。(三)采集现场质量控制样是现场采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样一般包括平行样、空白样及运输样,质控样品的分析数据可从采样到样品运输、贮存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反映数据质量。(四)在采样过程中,同种采样介质,应采集至少一个样品的平行样。样品采集平行样是从相同的点位收集并单独封装和分析的样品。(五)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指标时,建议每次运输应采集至少一个运输空白样,即从实验室带到采样现场后又返回实验室的与运输过程有关、并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便了解运输途中是否受到污染和样品是否损失。(六)现场采样记录、现场监测记录可使用表格描述土壤特征、可疑物质或异常现象等,同时应保留现场相关影像记录,其内容、页码、编号要齐全以便于核查,如有改动应注明修改人及时间。(七)修复技术保障修复边界不准确、污染因子识别不全、修复技术选择错误、现场环保安全措施失误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分析。七、验收报告编制验收监测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报告名称、任务来源、编制目的及依据、监测范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布点原则与方法、监测点位图、采样与分析方法和时间、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评价标准与方法、监测结果汇总表等。同时还应包括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采样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相关信息。监测结果可按照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等不同阶段的要求与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最终需要提交验收报告,主要包括总论、验收标准、验收目的、内容及程序、场地调查、采样方案、修复后场地风险评价、结论及建议。污染场地修复验收评审需要由污染场地责任人、污染场地修复监理方、场地修复施工方申请,经当地环境保护相关单位批准,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评审专家联合评审,提出评审结论和意见,场地验收最终评审结果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存档、备案,污染场地责任人申请将本场地从地方重点污染场地名录中删除。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流程如图所示。第四节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一、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平行样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时,则用其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各分析项目不同监测方法的分析结果,其有效数字最多位数和小数点后最多位数按方法规定执行。当测定结果高于分析方法检出限时,按实际测定结果报值;当测定结果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时,按所使用方法的检出限值报值,并加标志位“L”。1.平行双样的精密度用相对偏差表示。2.一组测量值的精密度常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现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应包括:防止样品污染的工作程序,运输空白样分析,现场重复样分析,采样设备清洗空白样分析,采样介质对分析结果影响分析,以及样品保存方式和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等,具体参见相关规定。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见《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异位热脱附》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我司在监测结束后,项目组应指派专人负责调查原始资料的收集、核查和整理工作。收集、核查和整理的内容包括监测任务下达、样点布设、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运输、采样记录、样品标签、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试剂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校准曲线的绘制、分析测试记录及结果计算、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原始记录。核查人员应对各类原始资料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如有可疑之处,应及时查明原因,由原记录人员予以纠正;原因不明时,应如实向项目负责人说明情况,但不得任意修改或舍弃可疑数据。收集、核查、整理后的原始资料应及时提交监测报表(或报告)编制人,作为编制监测报告的唯一依据。整理好的原始资料应与相应的监测报告一起,须经技术负责人校核、审核后装订成册提交给项目负责人。(一)质量控制指标数据质量控制包括布点、采集、处理、保存、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分析等过程的质量控制。监测布点应考虑是否能代表所有要考察场地环境的质量,所设置的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和标准化,使各监测点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特殊点位应达到该点位的设置特殊性要求。最佳监测点数在优化布点时应经过严格的数字计算,考察点位可行性及均匀性,对监测点具体位置进行复查,及时纠错。样品采集过程取样设备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取样频率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取样量应足够,满足测试目的要求。样品处理与保存过程,应按照各样品中特征污染物,小心保存、固定或现场监测,并防止二次污染。数据分析的质量措施包括数据的核实、有效数字记录运算、处理检验以及结果的综合整理。应谨慎对待离群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和质量分析。1.精确度:指测得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其与真值的接近程度。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精确度是测得值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2.精密度:指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都可以用来表示精密度的大小,较常用的是标准偏差。通常实验室内的精密度在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平行性表示,三个因素中至少有一项不同时用重复性表示,实验室间的精密度用再现性表示。3.准确度: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得的分析结果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准确度的评价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析标准物质;第二种是“加标回收”法,通常在样品中加入与待测物质浓度接近的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以确定准确度,多次回收实验还可以发现方法系统误差。4.误差种类:误差是分析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系统误差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过失误差也称粗差,是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的。系统误差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如方法、仪器、试剂、恒定的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它不因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随机误差由随机因素造成,虽然其符号和绝对值大小无规律且不可预料,但随着测量次数增加,一般认为随机误差呈正态分布。粗差通常属于测量错误,较易发现。在测量与数据处理中,应当剔除粗差,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使测量值中仅含随机误差。误差按表示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二)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是确保分析数据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污染场地正确评估的基础。在这方面,国内外均非常重视,其内容基本一致。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数据质量分析主要包括:1.分析数据是否满足相应的实验室质量保证要求。2.通过采样过程中了解的地下水埋深和流向、土壤特性和土壤厚度等情况,分析数据的代表性。3.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补充采样。4.我司根据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样品检测结果,分析场地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分析基础条件,包括分析人员、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用水、实验器皿、化学试剂等方面的要求;(2)监测仪器,包括分析仪器的调校、准确度以及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内容;(3)试剂配制和标准溶液标定,包括化学试剂的等级、配置和标定方法、标准溶液的使用和保存等方面;(4)原始记录要求,包括记录的内容、记录的过程、记录的方法以及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等方面;(5)有效数字及近似计算要求,主要包括有效数字的判别、换算及其表达形式等;(6)校准曲线的制作要求,包括校准曲线的绘制、适用范围等。(7)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包括监测结果的单位、精密度表示方法、准确度表示方法等内容;(8)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质量认证、分析质量控制程序等方面的内容。设置实验室质量控制样,主要包括空白样品加标样、样品加标样和平行重复样。要求每20个样品或者至少每一批样品作一个系列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质量控制样品,包括土壤和地下水,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