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阁-辽河帆影-穿越古今_第1页
文溯阁-辽河帆影-穿越古今_第2页
文溯阁-辽河帆影-穿越古今_第3页
文溯阁-辽河帆影-穿越古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溯阁2014寻访文化遗产感知沈阳文明专题报道之二十五辽河是全国第七大河,是东北南部的主动脉。历史上辽河航运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天重温辽河沈阳段航的运历史,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辽河帆影穿越古今文/张新清1907年,京奉铁路新民府到奉天铁路的辽河铁桥在施工辽河下游近代河道的变迁翻开1958年前的辽宁省地图,我们会发现辽河有两个出海口,即营口和盘锦双台子,这两个出海口,说来话长。咸丰末年(1861),辽河泛滥,在盘山县沙岭镇六间房村决口溃堤,洪水顺圈河冲入潮沟(海岔子),经双台子入渤海,这是辽河又一个出海口,为了保证原辽河的水量,十二年后,这个出海口河道被堵死。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人刘春烺建议分流,获准后施工,将辽河下游盘山段一分为二,一条向东南照旧汇合浑河、太子河由营口入海;一条向西南,由盘山入海,这就是1958年前的一条辽河两个出海口的来历。1958年春,按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当地民众在六间房处封堵了流向营口的河道,这样两条河彻底分开了,浑河、太子河汇合后从营口入海,仍称辽河,原辽河在六间房处单独流向大海,这一段称双台子河。2011年辽宁省政府批准将原辽河称大辽河,双台子河称辽河。本文所说的辽河,是指历史上1958年前从营口入海的辽河,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辽河沈阳段,即包括康平、法库、沈北新区、新民、辽中等巿县的辽河的航运情况。迷雾般的辽河早期航运辽河航运起于何时,并无明文记载。两汉间新莽时期政局动荡,山东北海(今昌乐附近)名士逄萌举家渡海,客居辽东;同样东汉末年躲避战乱的邴原、管宁等也都是从山东渡海抵达辽东,这两条正史中的记载都没有明确说明辽东的具体地点,不过当时辽东郡治在襄平(今辽阳),所提的“辽东”,应包括襄平甚至辽河腹地等广大地区,按这种理解,逄萌等人应该是早期乘船渡海北溯辽河的代表人物。三国时期,孙权建吴称帝后,为了联合辽东的公孙渊共同抵御曹魏政权,于嘉禾二年(233),遣使节及军将等万余人,乘船从建业(南京)起航,渡海溯辽河而抵达襄平。景初二年(238),善于用兵的司马懿率大型船队,乘辽河雨季水涨泛滥之际,运兵至襄平城下,一举灭亡了公孙渊政权。这两次溯辽河而上直抵辽阳的活动,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其一:正因为具备了船队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特点,因此受到史家的重视,而见之于正史之中。其二:这两次活动不是孤立的,孙权与司马懿都是能谋善断的稳健之士,如果没有对辽河航运历史及现状的了解,他们绝不敢派出大型船队,深入情况不明的辽河,这说明辽河航运早已开始,并且已达到一定水平。其三:“辽海”称谓的出现,也是辽河航运情况的客观反映,曹魏时的曹植曾在谏书中说:“辽东负山岨之国,势便形固,带以辽海”。据说这是“辽海”一词的最早出处,“辽海”晚于“辽东”,据原辽宁博物馆馆长王绵厚先生分析认为,其“势便”者,多指辽海水陆交通之便,曹植用“势便形固”说明“辽海”,正是出于对辽东水陆交通发达的肯定。既然曹魏时期已经有了大型船队在辽河航行的记录,那么小型船队或是只帆独舟在辽河中游航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客居辽东”的辽东范围,不仅仅就是辽阳,也应包括辽河中游的沈阳地区。一个地区的航运水平,除河道因素外,是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军事地位重要与否直接相关的。西汉时期,辽东郡下设十八县,在沈阳范围的,一般认为是候城、髙显及辽阳三县,即是县治所在地,就应是较大的村镇,并管辖周边村屯。辽朝时期,沈阳地区出现一批古代建筑,今天能看到的,除了一些考古发现外,仅辽河沿岸就有辽滨、巨流河、石佛寺等多处可以发现古建遗址,一般情况是,塔与寺及城同时出现,所以古塔附近往往也都有古城,而河岸附近的古城往往就是水陆码头,在辽河沿岸的古城,自然就成了辽河航运的码头。此前,魏晋至隋唐间,“米运辽东”、“帆转辽海”等记载不绝于史书。康平小塔子,沈阳早期码头金代是辽河航运发展的重要时期,管理辽河航运机构的正式设立,航程抵达辽北地区的明确记载,使我们对金代辽河航运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关祺州庆云(康平小塔子)地区航运情况的记载,成为我们了解辽河沈阳段早期航运的宝贵资料。金文学家王寂(1128年—1194年),进士,曾在辽东任辽东漕运副使,漕运系指水道运粮,辽东漕运使就是主管辽河及其辽东其他江河水运粟米的官吏,金朝中央设有漕运司,掌河仓漕运之事,王寂所任辽东漕运副使,应是辽东漕运司的副职。“辽东漕运司”一职过去不见记载,当属金朝首创。咸平(今铁岭开原市)为当时东北地区南北交通的枢纽,是联系金代上京与中都的重要之地,当时庆云县(今康平小塔子)、荣安县(今康平齐家坨子)均归咸平府管辖(今属沈阳),王寂后来在巡视辽东的日记《辽东行部志》中说:“昔予运漕辽东,居此者二年”,其上句是说过去主管辽河水运粮米,曾在咸平府住了二年。《辽东行部志》是有关辽东问题的最早专门文献,因此辽东漕运使也就成了,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专门主管辽河水运的官职。《金史·河渠志》说:“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昨以按视东京(今辽阳)近海之地,自大务清口并咸平铜善馆,皆可置食貯粟以通漕运,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相济”,这是当时一位尚书奏折的内容,这个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落实。“馆”在金朝多为驿站之所,“铜善馆”就是驿站,地处铜山县,铜山县与庆云县都隶属咸平府,其县治在今天的开原中固,史书说,咸平在明代筑有城墙,金朝的咸平情况不详,估计规模不会很大,铜山县就更小了,按说咸平、铜山并不紧靠辽河,铜善馆可能在铜山县西,离辽河要比铜山近些,因而被确定为待运粟米的仓储之地。庆云县虽然比铜善馆距离咸平要远一些,但它其他方面的条件超过铜山县。辽代的祺州,金代的庆云县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城邑,也是这一带有名的渡口,因此金朝要加强对辽北乃至上京一带的控制,在水运这个环节上,是必然要利用庆云这个码头的。这样铜善馆就成了这一带码头的代名词,说到铜善馆,实际上也包括了庆云县。今天的小塔子村就在辽河岸边,其古城址距辽河仅数十米,这座古城辽时称祺州,是辽太祖攻掠檀州(今北京密云)人口而在这里建立的军州,原来在檀州的汉人,被掠到辽东后仍被集中在一起,筑土城而居,其住地仍称为檀州,后来不知何因改檀州为祺州。祺州同时还是庆云县的所在地,属于州、县同城。作为府、县治所,该地不仅有城,还有塔(后来有寺),一时成为辽北地区的名邑。金代这里不再设州而保留了庆云县治,隶属于咸平府。金代王寂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3月4日巡视辽东时,曾到过这里,并从这里渡过辽河。明清之后,这一带出现了多个码头,但在辽金乃至元朝时,祺州不仅是辽北的繁盛之地,而且还是少有的水陆码头。既然金朝廷决定在“咸平铜善馆置食贮粟以通漕运”,那么水运米粟的部分任务,由庆云来完成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荣安县(所治在今康平县的齐家坨子,或说北四家子),辽朝曾设县,到了金代,作为辽河水运的条件,已无法与庆云相提并论了。由此可知,沈阳的康平小塔村,即金朝的庆云县,在当时已成为辽河沈阳段早期的航运码头。至于当时辽滨塔(今新民)、石佛寺(沈北新区)等靠近辽河的沈阳界的古城,历史上也都曾是码头,辽滨古城地处秀水河子与辽河交汇处,东晋时为军事重镇,辽时从蓟州迁来大批人口,成为辽金时的辽州;石佛寺古城位于辽河左岸,辽金时曾是双州,双州当时起着镇守辽河渡口的作用。明初,辽东用兵仰仗辽河水运元朝在东北设立辽东行省,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次辽东饥荒,朝廷“发粟十万,海运济之”,一次水运十万石粮食救灾,规模很大。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建立明朝时,辽东地区尚在元朝势力控制之下,但他已经认识到辽东的重要:“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洪武四年(1381),明军从山东渡海抵辽,控制了辽东,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只有派重兵才能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而重兵入辽又要保证后勤供给。当时辽东驻军有多少呢?清初的杨宾在《松漠纪闻》中说:“明初(辽东)设兵一十九万二百余名,万历初存操兵八万六千六百,”明末多战事,兵员又升到13万多人,杨宾治学严谨,他列出的数字比较可靠。明初辽东设立卫所,辽河沿岸先后设立了12个卫,海州(今海城)、沈阳、铁岭地区驻军最多。那么这近20万大军及相关辅助人员的粮饷如何保证?古代军队有就地求粮一说,但明初不行,元末由于战乱,明初辽东人口大量流失,已不足10万人口,根本无法提供20万大军的口粮,而且辽东当时不种棉花,这样各类物资均需要由关内江南供给,当时陆路今山海关一线,尚在元朝残余势力影响之下,明朝要搞运输只能是通过渤海,将粮饷运至辽东。朝廷规定,每个军人每月给米一石,军官逐级增加,到指挥一级是三石;另外军服、靴鞋、帽袜等也要由朝廷供应,或者给成品,或者给布匹、棉花等自己加工。与部队有关系的辅助人员,也有规定,民匠充军的给米八斗,守城时则如数给之。对军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