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写作背景

元丰七年,被罗织罪名、下放黄州四年的苏轼,终于接到了移任汝州的一纸文书。虽然并未官复原职,但汝州毕竟离京城更近,为苏轼阶下囚般的谪居生活,迎来了一丝曙光。苏轼取道水路,至江西,游庐山,在这里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随后他途经湖口,与长子一起夜探石钟山,又得一番奇遇。东坡登山临水,泛舟江面,兴味盎然,写下了传世名篇《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过程

任务一:游之因。(梳理第一段)

1、概括文中关于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说法:

郦元在《水经》中提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观点。(水石相击声说)

李渤访遗踪后提出“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观点。(扣石有声说)

2、体会“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一句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至……始":强调时间之久,暗含了作者的遗憾。

“访其踪”与“《水经》云"为两种考究的方式,一是参考文字记载,一是实地考究。

3、概括作者对于两种观点的态度。

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作者对于以上两种观点有不同的态度,对于第一种,作者并未表态,只说“人疑之”,对于李渤的说法则态度鲜明。议论开篇,亮明了自已的态度。

任务二:游之程。(梳理第二段)

1、概括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2、“余固笑而不信也”中,作者为什么要“笑"?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3、作者探访的绝壁下的情景如何?

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

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阴森可怖。

听见的是“噌吰如钟鼓不绝"的水石相击打声;是“风水相吞吐”的窾坎镗鞳之声。

有雄壮、宏亮的声音,也有小而含混的声音,相互应和。

4、作者为了查明真相,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所见,阴森恐怖,余心动欲还;所闻,噌吰如钟鼓,舟人大恐;所闻,窾坎镗鞳之声与噌吰声,如乐作焉;得到真相。

任务三:游之感。(梳理第三段)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另一方面,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

第三层,分析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梳理小结:

文章记叙了苏东坡夜游石钟山,来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吕留良《晚村精选八大家古文》:“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任务四:游之法度。

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后一类文章的典范。以《赤壁赋》和《石钟山记》为例分析。

1、文章结构安排的比较,自由。

《赤壁赋》先记游,然后议论;《石钟山记》是先议论,亮观点,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2、文章内容上的比较,自由。

《赤壁赋》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而《石钟山记》,则是将情景与事理相合,以变体为记体,突破了游记的传统写法,使游记带有了考辨的色彩,自由随性,不拘一格。

3、文章句式上的比较,自由。

《赤壁赋》喜用骈文、韵文、排比、偶句,有韵律;而《石钟山记》,则是多采用散体,自由灵动、随性。

4、看似随性,体现出含蓄之妙。

人常疑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余尤疑之

(表明人们的怀疑很早就有,也很多人有怀疑,但真正去实地考证的人却迟迟没有,表达了作者对“实践精神"缺失的感叹,也为亲自考究作铺垫。)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说明李渤的看法影响浣,表现出作者对于这种观点、作法,完全是鄙夷的态度。)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笑"是作者获得了“真理”后自信的笑。古之人指郦元,这也是作者开头为什么说“人常疑之”,而不说“我也疑之”的道理,这次考证实际上只是应正之前的怀疑。)

5、看似随性,体现出曲折之妙。

白天访小曾与晚上亲自探寻;

晚上所见时相离开,到听到声音后的众人的恐慌,再到听到两种声音相互应和的美妙;

6、看似随性,体现出照应之妙。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与文中哪里照应。

“寺僧使小童持斧”与文中哪里照应。

“噌吰"之声、“窾坎镗鞳”之声与文中哪里照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与文中哪里照应。

7、看似随性,体现出声音之妙。

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随性却协调而有韵味(声音的比喻,声音的大小,声音的评价)

视听顺序安排看似随性,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突出声音之妙。

看似随意的拟声词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听觉感官享受,水声、金铁之音、鸟鸣之音、钟鼓之音。

任务五:游之意义。

1、苏轼不相信古人对于石钟山名字来源的考证,那么,后人相信苏轼的考证吗?

石钟山名考异

曾国藩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2、那么,你相信潇洒随性的苏轼会做考古这样严肃的事吗?他会热衷于为古人翻案吗?除了表达“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道理,苏轼写这样一次考证的过程,还有别的用意吗?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望江南·超然台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参考1:对名实一致的思考。可结合苏轼无辜被贬黄州的历史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分析苏轼对于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