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感受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心志。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知写景

同学们,第七单元是“自然之趣”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学习如何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走近诗佛王维,感受他笔下的动静之美。

齐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借助注释是理解古诗一个好方法,我们要经常用到它。

请你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诗题中告诉了我们写诗的时间,和写诗的地点。

(3)齐读诗题。让我们走近古诗。

二、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古诗。

2.能读准确的请举手。

预设:字字正确,句句清楚。

3.你能读得有节奏吗?

预设:富有节奏,声声入耳。

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预设:老师也注意到了,你在这些词后面停顿了,难怪你能读的很有节奏。让我们像他一样有节奏的读一读。(全班齐读)

4.诗不仅读的要有节奏感,还要读出韵味。要读出韵味,就要读的声断气不断,把韵脚读得再长一些。谁来挑战?

师小结:古诗有了停连,有了长短,就韵味悠长。(6)

5.看,停顿前两个字,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里大多都是表示事物的词语。

比如说——(跳过“天气”)

6.预设:那这里呢?“随意"不是事物,这句话到底在讲哪个事物呢?

预设:就在这停顿之后。

预设:春芳就是春天花的芳香,草的清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7.秋天的黄昏,还有这春日的芬芳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这句诗中有个字告诉了我们(歇)这个歇是指人休息了,这里的意思是“尽”。

8.任凭春日的芳菲散尽吧,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师:最后一句还写了谁?

师:王孙是谁?王维为什么要自称王孙?

预设:王孙是贵族子弟,王维当时已经是中枢右丞,所以自称“王孙"。

我们知道了这首诗写的事物,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诗意了,谁能来说说?

预设:通过找事物连起来了全诗的大意,真了不起!

请你们找一找,诗中有一句话也点了题。

预设:请你来读一读。

读懂了第一句,就能更好地理解诗题了。

预设:空山和晚来秋,是对诗题的补充,再一次地强调了地点,当时的时间和当时的环境。再读第一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新雨后的空山。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1)任务一:寻诗中之画

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藏着两幅经典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让我们看看学习单上的第一个任务。

1.你来读,明白了吧,开始吧。

2.谁来汇报。

预设:王维在秋天的黄昏,步入雨后的空山,看到了——,还看到了——。你们找对了吗?

2.这两幅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呢?请你上来圈一圈。

预设1:都是两个字会让这些景物名称更富有诗意。

预设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义,真是个好方法。

预设3:山里的石头叫——山石。

预设4:莲叶动是因为船动,所以诗里写的是划渔舟的渔夫啊。

3.第一幅画里的景物有——明月,松林,清泉,山石。请你帮老师写在黑板上。

4.第二幅画里的景物有——竹林,浣女,莲叶,渔夫。

5.让我们一起再把这两幅经典的画面读一读。

预设:诗人的轻轻点染,就描绘出两幅美丽的画。

(2)任务二:“画"诗中之景

师:每幅画里藏着四个事物,今天,我们用语言文字把它画下来。

诗中到底是怎样的画面呢?展开想象将诗句描绘景象写下来。

1.谁来读任务二的要求?

2.请前四排的同学写第一幅画,后四排的同学写第二幅画。写完之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看看哪个小组能把这个画面写得很美很有诗意。

(1)第一幅

1.师:第一句哪个小组来汇报?

2.师:谁来点评一下?

预设1:你抓住了“照”,月光流泻,星光点点。

预设2:你抓住了“流”,在月光倾泻而下,影影绰绰,清泉缓缓流淌,叮叮咚咚。动静结合,更显静谧。

预设3:既有画面感,又有音乐感。你们把这幅风景画画得有声有色,带给了老师美的享受。(板书:景)

3.老师发现,你们在描述时都在抓动词来写,这是为什么?

预设:对,这样就把静态的景写活了,诗人用这个方法把诗写活了,你们也用这个方法把画面描绘活了。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老师想听你读一读。

预设1:我听到了山泉淙淙流淌。

预设2:我看到了斑驳的树影间洒下的点点星光。

预设3:我看到了苍翠挺拔的松林。

(2)让我们追随王维的脚步,继续去看看第二幅画。

1.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第二幅。

预设1:喧,喧闹。竹林中传来了银铃般的笑声。《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动有静画面灵动。

预设2:下,渔舟顺流而下。不禁让我想到,《石上》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你们肯定想把这幅画读出来。

预设1:读其诗,见其景。

预设2:景美,人更美。(板书:人)

师:你看,这两幅图有景有人,有静有动相互映衬。王维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他能将山水之美,呈现在你面前,丝毫不损,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再来一起回味诗中的美景吧。(齐读)

(三)悟情

1.师:你们想留在这幽静的山林中吗?

预设:人、景自然和谐。

2.你们想留在这里是因为这里风景美,而王维留在这里是仅仅是因为风景美吗?

学习古诗,我们还要借助背景资料,去了解诗人创作的缘由。你知道诗人的创造背景吗?

王维中年遭遇挫折,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壮志难酬。他逐渐远离官场,寄情于山水之间。

原来这样半官半隐的生活就是王维所向往的。留在像这幅画一样的地方,他就没有了在朝堂之上的什么?

你们再看。诗中这月、松、竹、莲,都是高洁之物,这也是王维追求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写照。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维想留下来,是因为他喜欢这秀丽的山水,于是他说——

王维想留下来,是因为他向往恬静的生活,于是他说——

王维想留下来,是因为他远离尘俗,淡泊名利,于是他说——

(板书留)

我们回到这首诗的开头,这座山里有山有水,有景有人,动静相宜,令人心生向往。这种美景美情之地为什么说是空山呢?(板书空)

这座山,人静、树静、水静、山静,所以让人的心也静。

这座山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逢场作戏,没有尘世喧嚣,没有案牍劳神,所以心是静的。

王维笔下处处是空山。王维在《鹿寨》中写下——空山不见人,但问人语响。

王维在《鸟鸣涧》中写下——人闲桂花落,夜景春山空。

心静则山空,请一位同学将全诗读一遍。

预设:这样一静一动的画面,让我沉醉其中。

预设:王维的高洁的品质,让我赞叹。

总结:王维留下了美丽的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