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疗法(腹针总论、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配图、针刺手法、急症的治疗)内容充实_第1页
薄氏腹针疗法(腹针总论、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配图、针刺手法、急症的治疗)内容充实_第2页
薄氏腹针疗法(腹针总论、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配图、针刺手法、急症的治疗)内容充实_第3页
薄氏腹针疗法(腹针总论、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配图、针刺手法、急症的治疗)内容充实_第4页
薄氏腹针疗法(腹针总论、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配图、针刺手法、急症的治疗)内容充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者:韩××,男,52岁主诉:反复头晕2年余,加重伴左侧上肢麻木1月症

见:发作性头晕,转颈时明显,无视物旋转,伴左侧上肢麻木,手指尤甚,颈部僵硬不适,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舌淡有瘀斑,苔白腻,脉弦细。查体示:BP:130/85mmHg,心肺

(

)

,

(

)

,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生理反射存在,转颈试验(+),余病理反射未引出。医学精制病

例椎动脉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平片示:颈椎4~6椎体退行性

+5、5-6椎间隙狭窄。诊

断:颈椎病—混合型中医辨证:痰瘀阻络以

治疗:经过多次中西医常规治疗,及传统针灸、推拿治疗现

状:患者病情时好时坏,仍有反复,其痛苦不堪。医学精制2薄保腹针疗法在息诊的应用医学精制

3概

要腹针疗法总论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腹针疗法在息诊的应用医学精制腹针疗法总论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腹针疗法在息诊的应用医学精制概

要5腹针疗法总论

一、腹针疗法的定义二、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三、腹针疗法的特点医学精制6一、腹针疗法的定义

「总论」腹针是一种以神阙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新针灸疗法医学精制

71、

什么是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2、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脐带是人体最早的运行气血的通道,在人体胚胎发育成人形之前就已经存在,随后演变为神阙穴。所以,

以脐带暨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

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一用中医理论称之为先天经络系统。腹针是以人体先天经络系统一一神阙系统为核心,调控人体全身各种机能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神阙系统特点:

形成最早、部位表浅、功效强大、调节迅速。二、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总论」医学精制8无痛、安全、高效、快捷三、腹针疗法的特点

「总论」医学精制9腹针疗法总论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腹针疗法在息诊的应用医学精制概

要10一、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二、腹针在急诊科的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三、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医学精制

11一、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比例寸、水平线取穴,任脉定位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排除人体因高、矮、胖、瘦而形成的个体差异,以达到取穴准确的目的。「穴位」8寸5寸医学精制

131、腹部尺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以神阙到中庭穴(胸剑结合部)分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以神阙到曲骨穴(耻骨联合处)分为5寸

(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以神阙室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142、

腹部分寸的测量:

水平线法(1)中庭

神阙

8寸:病人平卧时,中庭到神阙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距离为8寸。(2)神阙

曲骨穴(耻骨联合)5寸:病人平卧时,神阙到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距离为5寸。(3)神阙

一腹侧的外缘6寸:神阙到腹部外侧止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距离为6寸。医学精制153、

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面,是否能准确定位任脉对于腹部取穴的精确度有着重要意义。定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医学精制

16汗毛走向中20051130色素沉着1、

脘定位:神阙上4寸,任脉上(中庭——神阙中点)功效:中、深刺——消化: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疾病咳嗽、气喘浅

刺-一口、鼻、牙、头面部疾病二

、腹针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穴位」(常用20穴位)医学精制183、

脘定位:神阙上2寸,任脉上(中脘—-神阙中点)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浅

刺——第七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医学精制2、

里定位:神阙上3寸,任脉上(中脘下1寸)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浅

刺——第一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4、

分定位:神阙上1寸,任脉上(下脘下1寸)。功效:中、深刺——呕吐、腹泻、痢疾、肾炎其他慢性炎症浅刺—-第七胸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5、

阙定位:脐之正中功效:主治肠炎、痢疾、腹泻、腹痛、中暑、妇科疾病(绝对不可针,但可灸)医学精制00QOQ00心QQ20CO0OQ0Q000CQ0水分神

明QCOOQ0O00Q0QQCQQOOQQQ7、

元定位:神阙下3寸,任脉上。功效:中、深刺—一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益肾回阳气海、关元无浅刺医学精制6、

海定位:神阙下1.5寸,任脉上(神阙——关元中点)。功效:中、深刺一一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大补元气8、

都定位:中脘旁开0.5寸。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失眠、头痛浅

刺——耳前部位疾病9、

关定位:建里旁开0.5寸。功效:中、深刺一一胃肠疾病浅

刺——颈部相应部位疾病10、

曲定位:下脘旁开0.5寸。功效:中、深刺—一胃肠疾病受精生浅

刺——颈肩结合部相应部位疾病004Q心000石关?0☆

心Q*商曲4C

0阴都022心

0C12、

穴定位:关元旁开0.5寸。功效:中、深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浅

刺——第四、五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医学精制

11、

旁定位:气海旁开0.5寸。功效:中、深刺——腰肌劳损、腰背酸困、下肢无力浅刺—-第二、三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4、

枢定位:神阙穴旁开2寸。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便秘、腹泻生殖系统疾病浅

刺—一侧腰部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医学精制·

13、

滑肉门定位:水分旁开2寸。功效:中、深刺——上消化系统疾病浅

刺—一肩及肩关节周围相应部位疾病QQO

Q

天枢心Q

Q24Q0Q心OOQQQQO15、

陵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天枢穴下1寸)。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统:便秘、腹泻生殖系统疾病浅

刺——髋部及髋关节周围相关部位疾病16、

横定位:神阙旁开3.5寸功效:中、深刺一一益胃健脾、调理中焦医学精制18、

上风湿外点定位:滑肉门外1寸。功效:中刺——调节上肢经络浅刺—一腕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医学精制17、

湿

点定位:滑肉门上0.5寸,外0.5寸。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治疗上半身炎症浅刺—一肘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Q6上风湿外点0Q26OQ

O0○O0◆上风湿点0C○00Q00QQ0000QCQ

C○CQQQC00○O0020、

下风湿下点定位:下风湿点下0.5寸,外0.5寸。功效:中刺——调节下肢经络浅刺—一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医学精制19、

湿

点定位:外陵下0.5寸,外0.5寸。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下半身之炎症浅刺——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有心

心O

外陵心

下风湿点心下风湿下点0

建里商曲下脘上风湿点分上风湿外点QQ气旁

气海阴都

中脘安滑肉门气穴生I

神阙大横水分天枢奥光28心QoKI18RN11

建里KI17RNI0

=下脘RN9水分●

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内点天巨

○下风湿下点KI15RN⁷

-阴交

中注Ab7AbRRN6

气海气旁

KI14RN5

四满腹

图石关商曲滑肉门v:VoK119RN12中脘RN8

神阙KI16

育俞上风湿上点上风湿点Ab4Ab6

ST27●ST24Ab2气穴大赫KI13RN4

关元●

天枢

大横2005

/1|30医学精制上风湿外点RN3

中阴都ST26●SP15O

OST25K112Ab5Ab329*

1

针组成:

中脘、关元(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

引气归元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医学精制三、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穴位」00○0Q0Q0中

脘O0下脘o0中航00○心0气

海心关

元0Q0关元Q0□O00口0000030Q03、

关组成:

滑肉门(双)、外陵(双)功效: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精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名“腹四关”4、

气组成:

大横(双)功效: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化湿之功CC滑肉门C-○

陵☆

C00C☆

QQCQQC0○CCQO0

Q大横心QQQCQ外

陵0医学精制滑肉门大横31OC00腹针疗法总论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腹针疗法在息诊的应用医学精制概

要32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一、针具的选择

二、针刺的手法·三、腹针的操作规范医学精制

331、

肥胖型病人一—长针;消瘦型病人一一短针2、

消瘦型病人可以用长针,但要注意进针深度3、

体质好患者一—粗针;体质差患者一—细针4、

急性病患者——粗针;慢性病患者一—细针粗针为泻法医,学精细制针为补法原则:

根据病人的体质及疾病选择针具,同一病人只能选用同一规格的针具一、针具的选择

『操作」34分为:

浅刺S

、中刺M

、深刺D(1)浅刺:刺入皮下,以病人无针感为度一一对症治疗(2)中刺:介于浅刺与深刺之间—一调节经络(3)深刺:刺入较深皮下组织,以病人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度——调节脏腑进针深浅原则:根据疾病病位的深浅来确定进针的深浅,要求“刺至病所”医学精制35二、针刺的手法

「操作」1、

进针深度2、

针刺方法:(1)按照处方要求确定针刺穴位顺序(2)局部常规消毒,避开毛孔、血管进针(3)穴位定点准确,快速刺穿表皮(4)进针时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5)留针时间20~30分钟,体质好和病程短的病人时间稍短,体质差和病程长的病人时间稍长(6)

出针顺序与进针顺序相同医学精制36三、腹针的操作规范

「操作」1、

治疗前准备(1)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并确定疗效的参照标准(2)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最佳的腹针处方,并作书面记录(3)选择适当的针具2、

治疗程序(1)嘱病人仰卧体位,并全身放松,按照处方要求及正确方法度量腹针穴位(2)按照正确的针刺方法施术,完成后以适当器具保护腹部针具,并对患者腹部进行保温医学精制37常规针刺6~10次为一疗程一般疾病6次为一疗程慢性疾病10次为一疗程其中第一个疗程前三次为每日一次,后三次为隔日一次,其后则隔日一次医学精制3、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详细书写腹针病历基本处方穴位用

标记补充增加穴位用

×

记必须标注针刺穴位的序号及深浅4、

治疗疗程:初诊:

年主诉:病史症状:体征:诊断:中医诊断:西医诊断:医师:急诊腹针特色疗法病历月

姓名:性别:年龄:复

1

_年_

_日病情变化:即时疗效:即时疗效:医

:38oo腹针疗法总论腹针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腹针疗法在息诊的应用医学精制概

要39基本处方并进针顺序:1.中脘S、2.下脘S、3.上风湿点M

(双)2.下脘S分

GQ神阙Q○

气旁

气海

Q

气穴关元腹针疗法在急诊的应用3

.上风湿点M心○

、上呼吸道感染医学精制

40OO03.上风湿点MO01.中脘S辨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S高热不退,加气海D、

关元D医学精制

413.

上风湿点M0上风湿外点-Q

-大

描0

陵下风湿点Q

下风湿下点2.下

脘S○下脘下水

分○滑肉门-Q-

一天

枢○

气旁气海OO0

C

气穴关

?3.上风湿点M1.

脘SQ

心i神

朗中脘、下脘两穴浅刺有清利咽喉的作用。·

上风湿点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气海、关元以培正补虚,驱邪外出,以利退热。留针30分钟。针毕按进针顺序起针,观察即时效应。医学精制42一般资料表1

三组年龄、病程、初诊时体温比较表(x±s)例

(

)

发热时间(小时)

初诊时体温(℃)腹针组3637.28±21.54055.611±42.0131

39.194土0.6616中药组

36

42.83+22.41943.111+42.992939.017士0.3542西药组

36

39.64+19.861

59.1111+48.7734

39.194士0.4757三组病人年龄、发热时间、初诊时体温,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医学精制

43蒙落英2ml(肌注)44临床研究路径西药组医学精制柴胡针4ml

(肌注)治疗方法腹针组中药组针刺开始退热时间

(min)腹针组

24.68士13.288中药组

43.70士8.819*首次降至正常时间(min)87.08士50.496154.44士53.355完全退热时间

(min)114.38士89.978125.00士35.071热退反复时间(H)24.79士12.66521.13士5.632西药组

22.36士8.408

77.50士30.050

62.50士8.864

23.25士7.362与中药组相比P<0.05,

与西药组相比P>0.05表3

三组退热时间比较(x±S)医学精制

45表4

三组分型治疗有效率比较组

总例数

中医证型*卫分证**

卫气同病证***例数

有效数

有效率

例数

有效数

有效率腹针组

36

16

14

87.6%

20

16

80.0%中药组

36

16

13

81.3%

20

10

50.0%西药组

36

11

11

100%

25

25

100%*两个证型之间疗效比较P>0.05;**腹针组与两个对照组比较P>0.05;***腹针组与中药组比较P<0:05y

西

较P>0.05

46组别例数无效有效显效痊愈治愈率*总有效率**腹针组3661210822.2%83.3%中药组3613116616.7%63.9%西药组361314822.2%97.2%表5

三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医学精制

47*P>0.05,**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

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医学精制48二

、颈

病基本处方及进针顺序:1.中脘M、2.关元D、3.商曲S

(

)

4.滑肉门M

(双)医学精制

49○C心滑

门M4商曲S6心CQ*

3

商曲SC2

元DC心5滑肉门QQ1中脘M心心○Q分型加减:颈

型:加建里S神经根型:加石关S

(

)或商曲上S

(

)及麻木区对映点S椎动脉型:加下脘S头晕加重时加下脘上S医学精制

50混合型:上几方相合医学精制51辨证加减(1)伴有心悸时,加气旁S

(

)(2)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3)耳鸣、眼花加气旁(双)。医学精制

52总计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颈椎病39036392.3%临床总有效率为:92.3%医学精制

53基本处方并进针顺序:1.中脘D

、2.下脘D、3.气海D、4.关元D5.天枢M

(双)5天枢D

神阙

B天枢M0

心0

0

Q

气旁

0心

3气海I·三、急性胃肠炎医学精制

54Q

心2下脘D4〇Q

4气穴

A关

元DC01中脘DQ0辨证加减: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

(右)便秘,加天枢下M

(

)腹泻,加腹泻穴M(神阙下0.5寸任脉上)水泻,加水道M(

)虚寒型,加大横M

(双)、神阙温灸医学精制

55总计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腹泻8080100%最短起效时间10分钟,最长起效时间40分钟,平均起效时间19.6分钟。医学精制

56典型病例:罗××,男性,20岁,因“反复腹痛伴腹泻、发热3天”就诊,患者于3日前晚餐后两小时开始出现腹痛,并连续腹泻10余次,泻下水样便,同时出现发热,最高为38.4度,到大学城急诊室输液治疗,腹痛无明显好转,腹泻次数减少,仍为水样便量很少。随来我处就诊,症见:反复腹痛,腹泻褐色水样便2次,并时有便意,暂无发热,舌红苔干,脉弦细。查体:腹部弥漫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见板状腹,余未见异常。血常规见:WBC1.2×109/L,NE%:86.8%

诊断:中医诊断:腹痛(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腹针处方:中脘

(M)、

下脘

(M)、

水分

(M)、

气海

(

D)、关元

(D)、

腹泻穴(脐下0.5寸,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