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二)_第1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二)_第2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二)_第3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二)_第4页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梅馆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以梅议政的新颖立意和深邃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以”字的用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通过写“病梅”、“疗梅”所表现的反对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束缚、

压制的斗争精神

难点:①理解文中某些词句是如何曲折致意的

②分清艺术美和文中所指病态美两者间深层含义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对照注释通读课文

2、查找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龚自珍的有关情况

(二)课堂教学

1、时代背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从前有

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

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

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

朝。“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

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鸦片战争前将近半个世纪中,清朝的统治已腐败不堪,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副生

产停滞、经济衰败、政治昏暗的万象萧败的景象。这种政治腐败和经济衰落的现

实,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

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一种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的局面。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他

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龚自珍要疗

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然而,这些

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群,并不能预见到中国的明天究竟是一个怎

样的社会,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和他们本身的阶级地位,限制了其思想和眼

界。但是,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毕竟为这个了无生气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风,也对

后世探求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然而,作者在当时的社会又不能直

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议政。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瑁(s©)人,号定庵,清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他出生于一个三世京官而又具有深厚文化造诣的官僚家庭。祖父龚敬身

对历史颇有研究,曾批注过《汉书》;父亲龚丽正也长于史学;母亲是小学名家段

玉裁的女儿。他三十八岁中进士,先后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

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南归。道光二H^一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书院。

龚自珍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又是著名的思想家、杰出的诗人和散文

家,才华横溢。他敏锐地感到封建统治阶级蕴藏着的危机,怀着热烈的希望,期待

着大变革局面的出现。他主张改革内政,抵制外国侵略,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

者,对以后的康梁维新运动有重要影响。

龚自珍的诗歌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热烈追求理想的精

神,文辞清奇瑰丽,别开生面,并具有巨大的抒情力量。他的散文则多抒发其对社

会、政治问题的见解,辞文旨远,纵横奇诡,不拘一格,有的汪洋恣肆而立论严

谨,有的条分缕析而构思奇特,又有寓言式杂文,短小精悍,锋芒逼人,《病梅馆

记》即属此例。作品在形式上一扫“桐城古文”和各种形式主义诗派积习,被奉

为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龚自珍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柳亚子曾写诗赞他为“三百年来第

一流,飞仙剑客古无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有“晚清思想之解放,自

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等话评

价他。

著有《龚定庵全集》。

3、翻译课文

(1)翻译第一段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

杭州的西溪,都产梅。之西溪,皆产梅。

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就没有风姿;

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姿态。”本来如此。固也。

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

不能公开宣告大疾呼用这个标准来约以(之)绳天下之梅也;

束天下的梅;

又不可以让天下种梅的人砍掉笔直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

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摧正,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折梅把梅弄成病态作为职业用来赚

钱。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

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能以其智力为也。

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

力做得到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种独特偏嗜的隐衷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

明白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端正的,培养旁逸斜出的枝条,删掉而江浙之梅皆病。

繁密的,杀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

的,阻抑它的生机,用来谋求大价

钱,于是江苏浙江一带的梅都病残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了。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

这个地步啊!

(2)翻译第二段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

没有一盆完好的。者。

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

治好他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

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毁

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名劭用饮

我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使劭用核

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辱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

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之馆以贮之。

(3)翻译第三段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的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

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用来大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

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穷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尽我一生的时光用来治疗病梅呢!

4、分析课文

(1)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梅”比喻什么?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梅”比喻人才。梅之产地多,“皆”字暗示产梅之盛,这些比喻天下人

多O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

病态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

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喊出来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天下之

梅”,实际是不敢把内心险恶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

之。”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

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

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

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

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

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5、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答]:“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

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

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

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

他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表层意言外意(比喻义)

梅人才

病梅被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斫、册h锄、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

夭、病、遏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泣、疗、纵、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

顺、毁、埋、解、复、全、辟、贮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

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6、补充《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

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离京,七月初九回

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十里,诗

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

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

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九州生气恃风雪①,万马齐喑究可哀②。

我劝天公重抖擞③,不拘一格降人材久

[注释]:

①恃(shi):依赖,倚仗。

②喑(yin):哑。

③抖擞(dousou):振作。

④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多种多样。

[分析]:

中国如果要焕发生气,就要靠惊天动地的风暴雷霆;现在这种死气沉沉的局

面,实在让人感到无限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奋发,抖擞精神,打破常规,向祖国

大地降下各种优秀杰出的人才。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

世”,是“日之将夕”;他确信未来时代的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这首诗

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他这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

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

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雪”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

的改革。诗的后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