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1/23/wKhkGGY1DzGAZixiAAJ70SoVaKQ507.jpg)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1/23/wKhkGGY1DzGAZixiAAJ70SoVaKQ5072.jpg)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1/23/wKhkGGY1DzGAZixiAAJ70SoVaKQ5073.jpg)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1/23/wKhkGGY1DzGAZixiAAJ70SoVaKQ5074.jpg)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1/23/wKhkGGY1DzGAZixiAAJ70SoVaKQ50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10.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理解详略安排材料的妙处。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碧辟交错转换的特点。3.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词语之妙。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梳理字词。1.出示《朝花夕拾》,引出人物(1)阿长是什么人?明确:阿长(?——1899),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2)鲁迅还在哪几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师引导: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2.探究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对阿长感情1926年秋,45岁的鲁迅先生久病初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非常孤独和寂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怀旧散文,让鲁迅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童年的、社会底层的力量和慰藉,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下列词语。烦琐粗拙疏懒疮疤 诘问 惧惮霹雳震悚孤孀惶急絮说渴慕脐骇玑掳懿 (2)划出自己不懂的词,查阅工具书理解意思。【诘问】追问;责问。【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惧惮】害怕,畏惧。【絮说】絮絮叨叨地说。【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面如土色】脸色像土那样。形容因惊惧、病痛或气急等而脸色灰暗。【深不可测】形容水、洞穴等很深。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活动二:梳理事件,把握内容。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快速阅读课文,并说说本文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①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②阿长喜欢切切察察。③阿长对“我”过分看管。④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⑤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⑥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⑦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⑧阿长谋害“我”的隐鼠。⑨阿长给“我”买《山海经》。(2)浏览全文,勾画出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词句。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追问:由上面可见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是(对阿长的)感情变化(3)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先抑后扬)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4)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尝试梳理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3—18):叙写阿长的日常事件。第三部分(19—31):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活动三:分析事件,领会情感。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限制“我”的行动、“长毛”的往事、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谋杀”我的隐鼠等。详写了给“我”买心仪已久的《山海经》。点拨: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要依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详略之分,如果一概详记,不仅可能啰唆,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充分表现。另外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她表示同情。※课堂小结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串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研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事件和细节,理解阿长的形象。2.品析语言,探究作者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细节,分析形象。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上,其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使“我”对阿长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那么,为什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会让“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细节,探讨究竟。1.再读课文,思考“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1)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这是动作描写,“竖”“点”展现出阿长动作的粗俗,生动传神地勾勒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说人长短的特点。(2)写阿长的睡相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这是比喻,把阿长睡觉时的样子比成大字,形象生动。也说明阿长睡相不好,暗含我对长妈妈无可奈何的厌烦之情。(3)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阿长朴素而又善良真诚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的渴望,符合底层劳动妇女的身份。语言:“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连用四个感叹号,五个“恭喜”,表现了阿长心满意足的欢喜之态。(4)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阿长讲故事绘声绘色,语言生动传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她对“长毛”并不理解,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讲“长毛”故事时语言的荒诞,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可笑。2.精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体味深情。思考以下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什么心理?明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说明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明确:“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我又惊又喜、感激不尽,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3)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明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也包含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3.由这些事情中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愚昧无知,而又善良、真诚、淳朴热爱、关心孩子的人。4.课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明确: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它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5.梳理总结,完成表格。事情人物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不大佩服先抑后扬摆成“大”字的睡相粗俗、不拘小节令人厌烦的规矩善良真诚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特别的敬意为“我”买《山海经》热爱关心孩子新的敬意※活动二:品析语言,探究写法。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还有不少词语以“大词小用”的形式出现,细细品味,妙趣无穷。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然后说出你的理解。(1)含义深刻: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是写“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2)诙谐幽默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的福橘。这里的幽默来自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这里的幽默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除此以外,作者童言无忌的表述,长妈妈一本正经的荒诞,对常识的荒诞表述,都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3)感情浓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写作时的追忆与感慨,这其中是作者不尽的深情与怀念,还含有一份愧疚与歉意。时过境迁,当作者提笔写下“阿长”这一人物时,那个给作者说各种故事的人,那个让作者又“讨厌”又崇敬的人,那个给作者买“三哼经”的人却再也不在了。作者自始至终对其真实名字不能着一字,只能用“阿长”这个带着小人物标签的名字进行回忆和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句,是作者对长妈妈最深情的祝祷。(4)大词小用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夸张手法,句中用到了“憎恶”“谋死”二词,并非真有这二词所表现的程度,只是为了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愤怒与不满。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句中“空前”与“敬意”二词,所包含的是两种视角的含义,从儿童视角来看,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从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看,也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2.“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师引导:在谈及“大词小用”时,我们说“空前的敬意”一语中包含着两种视角的意义,一种为儿童视角,一种为写作时的成人视角。两种视角同时在文中出现是否合理呢?这恰恰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本文中不仅有“写作时的回忆”,也有“童年的感受”,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这一特点。明确: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又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叙述角度。※课堂小结作者在本文中常常“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有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错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小练笔:写一写身边的“阿长”?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优缺点?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11.老王教学目标1.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情谊,理解人性之美。2.品读重点段落,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3.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感受作者自我批判的精神。4.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精思”的三种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散文——杨绛写的《老王》。作者与老王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二、揭示目标1.理解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与老王的“幸”与“不幸”的人生样态。2.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3.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感悟作者“愧怍”中蕴藏的高尚人格。4.认识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中的善良之美,感受老王及作者的优秀品质。三、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钱锺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洗澡》。钱锺书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2.背景资料《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蹬(dēng)惶恐(huáng)荒僻(pì)肿胀(zhǒngzhàng)绷(bēng)取缔(dì)降格(jiàng)镶嵌(xiāngqiàn)捎(shāo)门框(kuàng)眼翳(yì)骷髅(kūlóu)攥(zuàn)侮辱(wǔ)愧怍(zuò)滞笨(zhìbèn)理解词义【惶恐】惊慌害怕。【荒僻】荒凉偏僻。【塌败】塌陷破败。【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滞笨】呆滞笨拙。【愧怍】惭愧。四、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极差等情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后面几个段落,是最后一个片段,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感悟精彩词语】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句中两个“也许”和“更深”有何含义?两个“也许”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宽厚的性格。2.第⑤段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句表明了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概”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这一句是对前面的“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的补充说明,表明老王从来没有想过要占“我们”的便宜或是欺负“我们”,可见老王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大概”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大概”表示一种猜测,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做出的一种猜测。3.“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一句中的“货”有什么深刻内涵?“货”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表明老先生愿意帮助老王,另一方面表明老王生活越来越困难。作者这样写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含有悲哀。【感悟精彩句子】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愧怍”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是由作者的道德观所生发出来的高尚情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分析主体形象】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3.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⑤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4.综上所述,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关心他的生计,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把握文章主旨】细读课文,归纳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五、说老王之“不幸”过渡:从这句话看,作者所说的“不幸者”是指谁?(老王)1.下面我们来看看老王到底有多不幸?投影: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老王的不幸是他是个没有组织的单干户。2.下面我再来看看老王的家庭情况: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分析:原句改变顺序,强调了老王没有亲人,无依无靠。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这就便是杨绛的散文语言的特点:投影:沉定简洁,无阴无晴,平淡中显波折,朴素中见华丽。3.除此之外,老王还有哪些不幸?①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生理上残疾②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别人的诬蔑、嘲笑、轻视。③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生活贫困,居住简陋,没有家的温馨。4.在诸多的不幸中,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没有家的温馨,他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家的温馨5.老王生的时候屈辱,死的时候狼狈。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当老王走到生命的尽头,竟是这个样子,请个同学来读一读。投影:配乐朗读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同学们,老王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一粒微尘,卑微得如一棵小草!他的人生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他真是不幸的。六、议杨绛之“幸运”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了老王的不幸,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结尾的那句话上来,看看作者所说的“幸运的人”是指谁?(杨绛)投影: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1.杨绛与老王相处时真的幸运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不幸”的依据吗?“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为什么不敢乘三轮车?投影: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五七干校”,被罚扫厕所,挨批斗,被剃了“阴阳头”,一度无人敢为她家提供生活服务。同学们说杨绛当时算是幸运的吗?(明明不幸运)2.那为什么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生讨论思考)①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隐忍、超越和淡定的态度,以及经历苦难之后的从容。(这篇文章写于“文革”结束后,很多经历文革磨难的人,一旦从沧桑中走出来,他们立马控诉,愤怒……而杨先生却把这一切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说得非常隐忍。比如“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怎么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杨绛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②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比起其他迫害致死的人来说幸运得多。③她得到了老王真诚的帮助,所以感到是幸运的。他们家得到了老王的哪些帮助?老王不避嫌,不怕惹上麻烦,以一个普通人最朴素的良知在帮助他们。老王给杨绛家送冰决比人家在一倍,冰价却相等。老王送钱锺书去医院不要钱老王在临死前给杨绛家送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④虽然当时的社会黑白不分,但毕竟还有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是老王的善良让杨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丝亮色,所以杨绛觉得是幸运的。总之,杨绛先生从不幸中看到了幸运,所以说从来就没有幸与不幸区别,只有不幸与更不幸。因此我们可以说杨绛不幸,老王更不幸。3.不幸的杨绛又为老王做了些什么呢?①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②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杨绛都在经济上帮助他。③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师:注意修饰词语,什么样的鱼肝油?大瓶的。对于不幸的老王,杨绛一家同情他、尊重他、帮助他,没有占他半点便宜,老师觉得已经做得够好了。那么作者杨绛为什么会说“愧怍”呢?七、悟杨绛之“愧怍”那么作者杨绛为什么“愧怍”呢?(学生讨论)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写这段话。“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明确:①杨绛觉得他对老王的帮助、关心,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甚至也有客气和疏远。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她在对人和对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绝不欠别人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举例分析:对老王的死漠不关心)②杨绛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作为一个幸运的人,有责任去改变不幸者的命运,她却没有做到,从这些理由上看,杨绛俨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③“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表明“愧怍”经历了一个过程,不断地反省和叩问自己,解剖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的境界。④杨绛先生将自己的“愧怍”写出来让世人知晓,目的就在于警醒世人,呼唤更多的人用善良去关爱别人,这又是何等的胸怀。“杨绛们”,在历经苦难之后,不是沉浸在个人所受的伤害中,而是口吻自己的灵魂,拷问众生的人性,彰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博大情怀。八、课后作业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2.阅读杨绛的《我们仨》。
12.台阶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梳理情节,概括故事的大意。2.运用批注的方法品读细节描写,欣赏“父亲”的形象。3.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二、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凹凼(dànɡ) 尴(ɡān)尬 筹(chóu)划黏(nián)性 涎(xián)水 烟yǐn(瘾)门kǎn(槛) 烦zào(躁)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交流: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交流: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着。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三、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细节,做适当批注,并交流展示。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议一议。以“父亲是一个的农民”为话题品评人物。交流:父亲是一个坚强的农民父亲是一个要强的农民父亲是一个勇敢的农民父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民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2.从全文来看,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交流:勤劳、顽强、倔强、纯朴、善良、谦卑、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不怕千辛万苦,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3.可是,父亲在文中的表现又是不知所措的。主要表现在哪里?交流:①不敢放鞭炮:自卑②手没处放:手足无措③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背是驼惯了的:逆来顺受、屈从生活4.新台阶建成了,却没有给父亲带来预期的荣耀和内心的愉悦,反而让他原本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为什么会这样?交流: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无法同步走,一条腿踏上了物质的九层台阶,另一条腿还停留在精神的三级台阶。②父亲的理想是修建高台阶,理想一旦实现,便会产生无尽的失落和空虚,没有了目标,生活也失去了意义。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交流: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课文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况状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我们也应与作者一样尊重、敬佩为我们默默付出的父亲。五、布置作业父爱如山!是父亲,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为我们荡平路上的崎岖;是父亲,在我们渐渐长大的途中,把我们扛在肩上,让我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是父亲……假如今天是父亲节,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对父亲的敬爱。
13.卖油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欧阳修和《归田录》等作家作品,积累相关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句义。3.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4.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尝试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2.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尝试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是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熟能生巧”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去感受这位老人高超娴熟的技艺。二、学习目标1.了解欧阳修和《归田录》等作家作品,积累相关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句义。三、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者,领导了北宋时期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宋英宗诒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归田录》便是作者在出知亳州时所作。《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写的笔记小说集。(笔记体小说代表作品:干宝的《搜神记》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考。书中故事短小精悍,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不刻意褒贬,语言简洁,形式灵活,风格平易闲适,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四、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汝[rǔ]亦知射乎康肃忿[fèn]然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康肃笑而遣[qiǎn]之2.读出节奏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温馨提示:朗读节奏划分秘诀★“意义单位”划分法。即先揣摩句意,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做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整体,“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停顿。★语法结构剖析法: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陈康肃公/善射,“陈康肃公”是主语,“善射”是谓语。“公/亦以此/自矜”,“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康肃/笑而遣之”等句同理。★辨别词语区分法: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可作停顿。“尝/射于家圃”,“尝”做副词意为“曾经”,“但/微颔之”的“但”(只是),“徐/以杓/酌油沥之”的“徐”(慢慢地),“而/钱不湿”的“而”(但是)都是如此划分。★综合品读感悟法。根据语感来划分。3.学生朗读(个别读、齐读)五、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1)重点字词【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自矜】自夸。【圃】园子。【释担】放下担子。【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但微颔之】只是对他微微点头。【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安】怎么。【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以】凭、靠。【酌】舀取。【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覆】盖。【徐】慢慢地。【杓】同“勺”。【遣】打发。(2)全文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他相比,他也因此而自夸。他曾经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很久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卖油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勺舀取油滴入葫芦,(油)从钱孔穿过去,但是钱不湿。于是(卖油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六、整体感知1.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善射;自矜。以此人物特点为后文故事中两人矛盾激化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睨之久而不去,微颔。说明略表赞许的同时又感到美中不足。3.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多功能数字功放式调音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污泥脱水机LD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智能定时电源控制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头枕导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印刷用胶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UPVC内螺三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增白润红营养霜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安保外包合同终止协议书
- 建筑该工程施工安全合同协议书
- 宠物运输道路运输协议范本
- 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法课件
- 中国旅游地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与反洗钱
- 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课件
- 民航保密培训课件
- 血库输血培训课件
- 诗词写作入门
- 学校教育中的STEM教育模式培训课件
- 电器整机新产品设计DFM检查表范例
- 桩基础工程文件归档内容及顺序表
-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3450-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