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_第1页
【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_第2页
【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_第3页
【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_第4页
【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

转眼又到了鼓角声鸣、群雄竞逐的高考时节,新一届学子即将走上沙场,在人生

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中展拳脚露身手。语文是第一科,作文是最大关注点,临门一脚,

想和朋友说几句,以安军心,扬斗志,壮行色。

先看看笔者命制的两道原创作文题。说是临门一脚,其实命制时间是去年12月。

第一道: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面对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经过

踏勘调查,决定在野草丛生、荆棘遍野的南泥湾开荒屯垦。官兵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经

过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在陕北种出了水稻,把泥滩变成了粮仓,也打造了以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最近,为了应对强力的技术打压和芯片封锁,华为技术有

限公司悄然启动"南泥湾"计划,意在制造终端产品的过程中,加速推进供应链的自给。该

计划以加速推进笔记本电脑和智慧屏创新升级为主要抓手,力求在核心技术上全面实现中

国制造。班级计划举行时事评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讨论。请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

背景,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2021年1月23日八省适应性语文考卷上的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

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

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

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

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

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

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校团委举行"铭

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是不是很相似?是的,主要的相似点有:第一,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复杂关系,

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命制;第二,以事件(某一方面的成就)+精神的模

式命制。

不同点在于:首先,本人的原创卷把矛盾冲突表达得比较隐晦,没有直接提美国

的名号,用"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和"强力的技术打压和芯片封锁"写出外

界压力;第二,本人的原创卷用两段材料,体现了时间跨度,一方面指向压力由来已

久,另一方面表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和任务,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自立自强,

更重要的是,通过两段材料表明我们的“精神”在不断传承中发扬光大;第三,本人

原创卷的写作任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适应卷真题中的"迎

接挑战"相比较,更有张力,更显复杂,更有难度。

第二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战国诗人屈原以一首《天问》表达了探索宇宙的

愿望和追求真理的意志;来自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嫦娥飞向广寒宫,和玉兔朝夕相伴;人们把七

颗明亮的星星想象成长柄的酒斗,北斗七星为古人指引着时节和方向….新时代的中国科技

工作者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天间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

球上带回了珍贵的土壤,玉兔二号月球车留在月球.上巡视和探测;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全面建成,照亮我们的梦想和路途..…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现

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

流畅,书写清晰。

下面是2021年1月23日广一测语文考卷上的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

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

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

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

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代又一

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

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

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篇广播稿。②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

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③"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

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

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是不是很相似?是的,主要的相似点有:第一,基于中国航天业的成就而命制;

第二,在时间跨度体现了中华文明渊源已久,璀璨辉煌;第三,以事件(某一方面的

成就)+精神的模式命制。

不同点在于:首先,本人的原创卷用两段材料,第一段的关键词为"文化",第

二段的关键词为“科技",两段材料在航天器的名字和中国古代文化成果之间建立关

联,体现"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其次,本人的原创

卷任务比较集中,广一测真题情境任务比较复杂。

为什么原创题和真题出现这么大的相似?因为命题者都把握了"一核四层四翼"

的高考要求,在文本读写活动中落实,以体现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特征。如下面两图

所示:

立德树人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适应时代需求

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回应社会热点

方向性

愿奋斗、能创造■关注青年成长

变化

体现公共特征

教育功能:立德树人内容德

无捷径可走

高考任务:为国选材能解史问题

有规律可循技术性

变化

学科特征:以文化人情境和任务

学生发展:语文基础形式才

专业性

变化

而高考作文题虽然要力求避免套作和写作中的假话空话套话,但那是通过材料选

择和命制技术来实现,其话题指向和主旨内核还是要考出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社会

责任和时代使命,从而体现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因此,笔者2018年所画"青年、

国家、时代"铁三角和2020年所画"青年、国家、时代"核心三角+"英雄、世界、

未来"外围三角,以及2018年所画青年所处位置的坐标系非常重要。不同的年份,

不过是根据这一年份最重大的事件和最突出的问题选择材料而已。比如,2021年与

2020年相比,中美矛盾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扶贫

攻坚”任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新任务。

瞿定理恕信念用era投储

德智体美劳

靠长知识见识I培养奋斗精神|增魂媒合素质

全球互联

继往开来命运与共

创新引,时代闰维,开放共百年未有

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豕i创繁荣世界

领未来k之变局

中国力量1

中国情怀

中国担当

中国精神

中国追求

中国气度」

国家目标、民族梦想

当然,说去说来,2021年最重大的事件当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与此

相关的话题包括: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

辉煌历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卓越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伟大成就: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美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能够综合而又充分地体现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核心的诸多话题的一种命

题方式是:成就+精神+(青年)成长,通过某一领域的伟大成就来凝练我们的民族精

神,然后鼓舞、激励青年一代传承和接续先辈的基业和精神,不负韶华,努力奋斗,

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

成就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任: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乡村振

兴)、科技发展(探火I4V)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文的杜•主义・代化・♦

明交流、国际冲突与内政外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精神而向未来,树好中国形象:历史悠久、厚德载物;自强不

思、坚韧不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天卜兴亡,四

夫有责”(顾炎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孟子)

成长而向目标,找好人生榜样

2021年5月15日,新华社发文:"天问落火,总书记这封贺电有深意",全文

如下: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习近平总书记致贺电。贺电首句即点明了一个时

间节点:”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如此重大的科学工程,需要系统集成、精准

推进,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怎样的历史联系?

100年风雨兼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峡

出平湖、高原铺天路,在海上架桥、把南水北调,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探海……一个

个梦想变为现实。"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这个时间节点背后,蕴含着历史唯物

主义的强大力量。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人给航天器取名”。

我们的导航卫星叫"北斗"、科学卫星叫"悟空"、月球探测叫"嫦娥"、火星

探测叫"天问"……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传承文化就是传承精神,而探索太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精神的力量。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