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3-2024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黎民、庶民、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B.“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戏曲四行当”是指生、旦、净、丑。C.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D.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的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B.张家界电视台的编导精心策划,把几个旅游类节目办得绘声绘色,深受好评。C.大型山水实景剧《天门狐仙》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D.这群游客在见到了“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美景后,激动得语无伦次。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乡愁》《故乡》《春》《威尼斯商人》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分类,依次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B.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C.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D.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成语“无人问津”“一鼓作气”“德隆望尊”分别出自《桃花源记》《曹刿论战》《送东阳马生序》。B.词是一种诗歌体裁,其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C.金柝即刁斗,三足一柄,白天用以烧饭,夜晚用以打更;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D.“髫”指古代青年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未冠者头发下垂,故常用“垂髫”代指青年。5.默写。⑴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⑵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⑶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⑷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⑸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自嘲》))⑹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⑺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环境会改变人,但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品质表明人们完全可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6.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母爱、自然、童真是冰心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雨后——随着蛙声,荷盘上的水珠,将衣裳溅湿了”这首诗体现了母爱这一主题。(___)(2)在去巴西种植园的途中,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上,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他和“星期五”一起成功试种出大麦、水稻,解决了吃的问题。(___)(3)一天晚上,简·爱被庄园中奇怪的声音惊醒,发现罗切斯特房间着了火,而罗切斯特正在酣睡,简·爱浇灭了火,救了罗切斯特。(___)二、阅读7.(一)卖油翁(宋)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二)陈母教子(宋)王辟之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节选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三)陈谏议教子(南宋)吴曾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时,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旦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乃曰:“内翰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节选自《能改斋漫录》(四)钱思公虽生长富贵(宋)欧阳修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节选自《归田录》1.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日有宴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B.久而不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C.不见是马是非木杮(《河中石兽》)D.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2.在封建时代,对有功于国家的王公大臣,在其死后,朝廷一般会追封谥号加以褒奖。陈尧咨死后被朝廷追封太尉,谥号为“康肃”。那么,在陈尧咨成长为陈康肃公的过程中,身边人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根据前三篇笔记内容加以探究。卖油翁冯夫人陈谏议所说的话(译文)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练罢了。你父亲教导你用忠孝来辅佐国家政事,现在你不把精力放在实施仁政教化却专擅个人射箭的技能,这难道是你父亲的意愿么?(1)所做的事现身说法,用勺酌油从钱孔灌入葫芦,钱孔不湿。(2)批评陈尧咨把恶马卖给商人是嫁祸于人,并命令他收回恶马,赔偿马价,养马到死。对陈尧咨的影响让他明白做人要谦虚内敛,做事熟能生巧的道理。(3)(4)3.古代笔记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从(二)(三)两篇笔记中任选一篇,举例具体分析。4.欧阳修在《归田录》自序中说:“《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归田录》的写作目的是否如欧阳修所言,是“备闲居之览”呢?请结合《卖油翁》和《钱思公虽生长富贵》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吝情去留C.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当是时2.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3.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节奏。(划两处)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4.翻译下列语句。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5.(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图上有什么不同?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①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②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开心一笑,夜举烽火,戏弄诸侯援兵。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③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④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⑤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西周时期,__________;汉代,________________;清朝末年,________________。2.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3.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却说孙权与周泰守宣城,忽山贼窃发,四面杀至。时值更深,不及抵敌,泰抱权上马。数十贼众,用刀来砍。泰赤体步行,提刀杀贼,砍杀十馀人。随后一贼跃马挺枪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枪,拖下马来,夺了枪马,杀条血路,救出孙权。馀贼远遁。周泰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策闻之大惊。帐下董袭曰:“某曾与海寇相持,身遭数枪,得会稽一个贤郡吏虞翻荐一医者,半月而愈。”策曰:“虞翻莫非虞仲翔乎?”袭曰:“然。”策曰:“此贤士也。我当用之。”乃令张昭与董袭同往聘请虞翻。翻至,策优礼相待,拜为功曹,因言及求医之意。翻曰:“此人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真当世之神医也。当引之来见。”不一日引至。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乃待为上宾,请视周泰疮。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策大喜,厚谢华佗。遂进兵杀除山贼,江南皆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人名)。2.选文中对华佗的描写主要采用的是的手法。3.请分析选文中孙策的形象。三、应用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全民K歌”是社交类型的K歌APP,属腾讯系产品,侧重社群运营。比如可以用微信和QQ登陆“全民K歌”,直接导入好友,此外还有官方的家族,线上K歌房等。说到底,“全民K歌”打的还是社交牌。而“唱吧”是打造生态链,在线上运营线上商城,线下经营KTV。而且“唱吧”更注重唱歌本身,曲库比较丰富,音质也相对较好,不少媒体都曾报道“唱吧”的打分比全民K歌科学性更高。根据上面的文字,给“全民K歌”下一个定义。张晓很喜爱唱歌,今年初三毕业后,她想利用暑假提高一下自己的唱歌水平,你认为“全民K歌”和“唱吧”哪一个更适合她?为什么?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作文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品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涵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使你获得享受或启迪……请你以“品味”为题,写一篇文章。(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1、D【解析】

D“花甲之年”指六十岁。故D错误。2、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B.“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不能用来形容“旅游类节目”。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3、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常识和内容。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B中《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而不是奥斯特洛夫斯基,B错,故选B。【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4、D【解析】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故选D。5、萧鼓追随春社近落霞与孤骛齐飞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求闻达于诸侯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老骥伏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骛,濯。6、(1)×(2)×(3)√【解析】

试题分析:(1)“雨后——随着蛙声,荷盘上的水珠,将衣裳溅湿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不是体现了母爱这一主题。(2)鲁滨孙是自己种植大麦和水稻,而不是和星期五一起。(3)正确。据此可作答。二、阅读7、1.B2.(1)你是朝廷的贵臣,跟随你的人这么多还是没有办法制服这匹马,叫一个经年累月都在外面跑的做生意人能够养这样的马吗?你这是嫁祸给别人了。(2)以父亲的教导告诫陈尧咨,并杖打陈尧咨,打碎他的金鱼佩饰。(3)教训陈尧咨做官要“以忠孝辅国家”,对百姓要“务行仁化”,不要整天宴集射箭以技夸人。(4)教训陈尧咨,做人要厚道,不能自己驯服不了踢人咬人的恶马,就卖给商人,不能移祸于人。3.笔记小说描写人物一般都比较简略。如《陈母教子》用“问”“杖之”等寥寥几笔,描写陈尧咨母亲冯夫人的动作、语言,表现冯夫人教导儿子的严厉和深明大义的品质。如《陈谏议教子》用“诘”“命”“戒”等寥寥几笔,描写陈谏议的动作、语言,表现他教导儿子的严厉和正直厚道的品质。4.《归田录》的写作目的,是备闲居时看的,既有自勉的意味,也有劝诫的目的。《卖油翁》一文通过陈尧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告诫自己即使熟能生巧也不能骄傲自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一文钱思公与宋公垂好学笃学的经历,勉励自己读书作文一定要付出努力与艰辛,才能有所成就。【解析】

1.B.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A.聚会;C.这;D.大概。2.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第(1)空,考理解与翻译。首先要找到陈谏议教育陈尧咨所说的话,即“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注意以下词语分翻译:“汝”,你。“左右”,跟随你的人。“旅人”,在外做生意的人。“安”:怎么。“是”:这。第(2)空,概括冯夫人所做的事。可提取“杖之,碎其金鱼”一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空,冯夫人对陈尧咨的影响。可提取“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一句分析,即可得出让他明白“做官要‘以忠孝辅国家’,对百姓要‘务行仁化’”的道理。第(4)空,陈谏议对陈尧咨的影响。可提取“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一句分析,即可归纳出让他明白“做人要厚道,不能移祸于人”的道理。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二)、(三)两篇笔记小说的分析,描写人物一般用语都极为俭省,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陈母教子》用“问”“杖之”“碎其金鱼”等寥寥几笔就描写出冯夫人对儿子的严厉和深明大义的品质。同样《陈谏议教子》用“诘”“命”“戒”等寥寥几笔,描写出他教导儿子的严厉和正直厚道的品质。白描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4.题干要求结合《卖油翁》和《钱思公虽生长富贵》两文内容谈谈《归田录》的写作目的。文言文要点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几篇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要读懂题干“《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一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归田录》这书,是史官不记载的朝廷中的轶事,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纪录的,把它记录下来以供闲暇的时候看的书。再结合《归田录》的内容,我们便能明确其写作目的:是备闲居时看的,用以自勉和劝诫。而《卖油翁》与《钱思公虽生长富贵》都有自勉和劝勉之意。前者告诫自己即使熟能生巧也不能骄傲自满,后者勉励自己读书作文一定要付出努力与艰辛。所以这两篇文章与《归田录》有异曲同工之妙。【点睛】(一)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二)译文:陈尧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世人都把他当做神射手,小子常常自称“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我每次都把射箭作为娱乐,在座的客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佩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正确,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这就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么?”于是用棒子打它摔碎了她的金鱼配饰。(三)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周围的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四)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告诉同僚部署,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写作吧。8、1.D2.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3.B【解析】

1.A.优势/锋利;B.增加/竟不;C.发迹/显现;D.都解释为“这”。故选D。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字词的意思:“入”:在国内;“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亡”:灭亡。3.B项有误。选文第二自然段是先论述,再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点睛】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9、1.C2.B3.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4.(1)用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用来;“动、(忍)”:使……震动(坚强);“曾”:通“增”,增加)(2)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固……乎”:难道……吗?)5.表达方式上: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彻;乙文以叙述为主,用直言劝阻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中心上:甲文告诉人们,国家和个人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告诉管理者应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解析】

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年代:战国乙文选自:《汉书·张释之传》作者:班固年代:汉【乙文解释】张释之当廷尉时,有一次,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皇上座车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派侍卫骑兵把他拘捕起来,交给廷尉办罪。张释之审问被捉来的人,那个犯人回话说:“我是县城里的人,刚才听见皇上出巡,管制交通,禁止通行,就赶紧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巡行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跑出来,哪知正巧碰上皇上的车马,所以吓得快速奔跑。”廷尉向皇上报告他的判决,认为:“这个人违犯了交通管制,禁止通行的禁令,应判决罚金。”文帝听了很生气的说:“这个人亲自惊吓了我的马;幸亏这马的性情柔顺温和,假使是别的马,岂不是使我受伤了吗?而廷尉你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法律,是制定来让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依法只能判决这样的罪,如果再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相信了,而且,当事件发生的时候,皇上立刻叫人把他杀了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付廷尉来审理,廷尉是天下执法的标准,一旦执法有所偏差,就会使全天下执法的人,都因此而任意减轻或加重,叫人民要如何来遵守法律呢?希望陛下明察。”过了好久,皇上说:“廷尉你的判决是对的。”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加点词意思不同,分别是:当:应当。/当:在。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B项理解不正确,文章讲述的是汉文帝的车马被桥下钻出来的人惊吓到了,但是汉文帝并没有从马上摔下来,更没有受伤。选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A、C、D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意思是:皇上座车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派侍卫骑兵把他拘捕起来,交给廷尉办罪。所以断句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有:“所以”:用来;“动(忍)”:使……震动(坚强)。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表达方式上: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彻;乙文以叙述为主,用直言劝阻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表达意图上:甲文告诉人们,国家和个人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告诉管理者应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10、1.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2.“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3.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题干中已给出朝代提示,到文中筛选出“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分析语句的手法,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加点字“悄悄告诉你”将“烽火台”拟人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说明文引用故事、名言、寓言、谜语、时代新闻等,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④结合说明方法分析。做题时还要结合文章作出准确判断。如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诗句则从引用的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11、1.三国演义罗贯中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3.①尊贤重土;②体恤部将、重情重义;③骁勇、英武、能征善战。【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文段中的“孙权”可知出自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2.文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