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市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7000字(论文)】_第1页
【S市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7000字(论文)】_第2页
【S市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7000字(论文)】_第3页
【S市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7000字(论文)】_第4页
【S市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7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市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认知现状的调研分析报告目录TOC\o"1-3"\h\u摘要 前言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临床最为常见且最为危急的心血管疾病。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报道[1],美国每年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100万人次,病死率约为30%。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约1800万人,中国每年死亡人数约400万人[2]。其中,急性心机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3]。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AMI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4]。国外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AMI症状识别有限,62.6%患者医护人员告知之前未意识到是AMI症状的发生,只有26%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感知到心脏疾病症状,导致患者疾病预后差[19]。目前有关我国社区居民对于心肌梗死相关认知较少,我国STEMI急诊救治现状研究显示,AMI知识调查仅有68.34%老年冠心病患者知晓胸痛或胸部不适是AMI典型症状,有76.62%人知晓至少一个AMI非典型症状,未能及时识别症状是造成患者院前及院内就医延迟的主要原因之一[20]。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特征的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的认知程度的分析,在于可以长期而深入地对社区居民健康观念、疾病认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引导和干预。为不同特征的社区居民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以及重点关注人群,提高社区人群对心肌梗死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因此,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至关重要,但是降低发病率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提高患者对于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的认知[5]。1资料和方法1.1调查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21年10月-11月对天场镇和东坎镇社区常住居民100例。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有该辖区户籍;(3)意识清楚,能进行语言和文字交流;(4)居民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2)拒绝配合调查或者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3)年纪>65岁;(4)其他原因退出本次研究者[6]1.2研究方法1.2.1调查工具经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采用专家设计的问卷社区老年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认知程度。问卷内容包括:(1)居民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情况。(2)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心肌梗死的知晓情况、注意事项、急救药品、应对情况、临床症状、及时就医对预后作用;认为掌握本病知识是否有用;自己及身边人患病情况。1.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取得同意后指导患者填写。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两次问卷的有效回收率100%。1.3质量控制调查前获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调查时,首先向社区居民讲解调查目的和意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应用统一规范用语指导社区居民规范填写,确保问卷调查顺利进行。若社区居民有特殊情况不便独立填写,则以客观真实的问答方式询问患者真实情况并代为填写,填写过程中避免使用暗示性语言。回收问卷时,详细检查问卷填写有无错误、遗漏,如有则及时在场纠正,以确保问卷完整无误。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描述指标主要为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2结果2.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年龄65岁以上社区居民,其中女性47例(47%),男性53例(53%);65岁居民38例(38%),65-70岁社区居民22例(22%),70-75岁社区居民18例(18%),75-80岁社区居民12例(12%),80岁以上社区居民10例(10%);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为:初中及以下68例(68%),高中及以上32例(32%);居民的经济情况为:经济状况一般的社区居民74例(74%),经济状况良好的社区居民26例(26%),具体见表1。表1社区居民的一般资料(N=100)项目组别例数(n)构成比(%)年龄<70601.670~80303.3>80101.2性别男531.8女472.1居住情况与伴侣561.7与子女263.8独居185.5经济情况一般741.3良好281.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81.4高中及以上323.12.2对心肌梗死的知晓情况结果显示,75例(75%)的社区居民知道心肌梗死这个疾病,25例(25%)的社区居民不知道心肌梗死这个疾病,将其分别纳入知晓组和不知晓组,对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心肌梗死知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知晓组男性、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不知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不同特征社区人群对心肌梗死知晓情况分析(n,%)人口学特征例数(n)知晓组(n=75)不知晓组(n=25)x2P年龄<706046(61.33)14(18.67)0.2670.87570~803022(29.33)8(10.67)>80107(9.33)3(4.00)性别男5345(60.00)8(10.67)5.9010.015女4730(40.00)17(22.67)居住情况与伴侣5644(58.67)12(16.00)3.5600.169与子女2616(21.33)10(13.33)独居1815(20.00)3(4.00)经济情况一般7459(78.67)15(20.00)3.3960.065良好2616(21.33)10(13.3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846(61.33)22(29.33)6.1280.013高中及以上3229(38.67)3(4.00)2.3了解心肌梗死途径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4例(14%)的社区居民是通过报纸了解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有29例(29%)的社区居民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有57例(57%)的社区居民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2.4不同特征的社区人群对掌握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的情况据调查显示,有82%的社区居民认为剧烈胸痛为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50%的社区居民认为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会有恶心、呕吐,则有18%的社区居民认为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2.5居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6例(56%)的社区居民在平时生活中是与伴侣同住,其中有26例(26%)的社区居民在平时生活中与子女同住,有18例(18%)的社区居民在平时生活中是独居的。2.5就医行为的情况关于胸痛首次发作,66例(66%)的社区居民选择30min内上医院;如果出现胸痛时,30例(30%)的社区居民选择呼叫120救护车上医院,不同特征的社区居民间的就医情况比较。2.6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知识的用处的调查85例(85%)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有用,8例(8%)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没有用处,7例(7%)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偶尔有用。3讨论3.1不同特征的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的知晓情况分析本调查显示,25%的社区居民不知道心肌梗死这个疾病,有56%的社区居民并了解本病的注意事项,说明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的知晓情况不理想,对此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以此次调查的社区居民为样本反映整个社会人群,需要大力普及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和严重程度,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不但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心肌梗死以及此病的注意事项,予以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十分必要[7],从而有效地防治疾病。3.1.1性别本调查显示男性社区居民掌握更多的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可能与男性较多关注于身体健康问题,从各个途径了解到心肌梗死的知识比女性较多有关,提示女性为社区重点关注人群。3.1.2文化层次本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上文化层次了解的心肌梗死这个疾病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相对较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居民多一些,可能与较高的文化层次获取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能力较强,了解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较多有关。因此,本调查提示在社区干预中文化层次较低的社区居民为重点对象。调查结果提示只有43%的社区居民知道心肌梗死发病时的急救药物,有57%的社区居民不知道此病发病时的急救药物。8%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本病的相关知识没有用处,因此而造成大部分居民不愿意去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处于自我封闭的一个状态,这种类型的社区居民在文化层次较低的社区居民中较多见。说明社区应大力宣传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急救药品,提高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的知晓程度及因心肌梗死这个疾病的死亡率。3.2不同社区人群就医情况分析此调查显示若心肌梗死首次发病时,30%的社区居民选择拨打120决定上医院,这一情况在年龄、性别、经济情况、文化层次几个方面比较上有显著意义,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3.2.1年龄社区老年人群多合并其他的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COPD、心力衰竭等。因此当老年社区居民发病时,会试图自己处理相关的症状,所以当发生心肌梗死前兆症状时,社区老年人选择自己处理而耽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导致死亡率大大上升。同时,社区老年人多为孤寡老人,有56%的社区老年人是与伴侣同住。当发病时,首次感受到胸痛不适,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采取等等看的说法,甚至拖到第二天天亮后才来医院就诊[13],延迟就医。自己独自居住的社区居民,长期习惯了自己一个人,有无牵无挂,没有亲人的想法因此不愿意就医,而导致自己一个人发病于家中。70岁以下的居民首发胸痛不适时,选择拨打120或者选择去医院就医,这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较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开始注重身体健康问题有关。70岁以上社区居民多选择含服硝酸甘油,这与社区居民本身慢性病较多,习惯于自己处理问题,懂一些急救的知识有关。8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首次发生胸痛不适时选择原地等待,与这一年龄段的社区居民年龄相对于来说较大,身体机能下降,对心梗产生的症状感知不明显,未能及时就医[14]不愿意去医院,不认为自己的病较重有关。因此社区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的社区居民,把8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为社区干预的中的重点对象。3.2.2性别女性认为癌症中乳腺癌对女性健康来说威胁最大,而认为心肌梗死是男性常患有的疾病,因此对心肌梗死的危险认识不足。有研究结果报告不同性别在AMI症状发生后症状表现上有差异,女性表现出不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恶心等的比例更高[15],这也会导致就医延迟。老年女性社区居民为家庭的主要照顾者,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健康关注较少,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不重要,觉得躺床上休息休息就会好转,所以不选择及时就医。3.2.3经济情况根据调查显示,社区居民经济情况有上升的趋势,所以30%的社区居民在发生心肌梗死时选择拨打120去医院就医。收入较低[8],由于经济原因,选择在家等待的态度没有及时就医而导致致死率大大增加。提示社区低收入者为社区重点关注人群。3.2.4文化层次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社会层次越低的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越薄弱,这类人群没有认识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的风险,甚至没有听说过和主动去关注过,而采取忽视的态度,这与黄东辉[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文化水平高的社区居民,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更能理智的解决问题。因此文化层次较低的社区居民为重点关注对象。诸多因素导致社区居民没有选择及时就医,提示在社区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对重点关注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宣教。在社区健康教育的宣教中,加强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判断,使社区居民识别心肌梗死典型与不典型症状的临床表现,并将社区女性、低收入人群、文化层次较低、80岁以上社区居民作为健康宣教的重点干预人群。3.2.4居住情况同时,社区老年人多为孤寡老人,有56%的社区老年人是与伴侣同住。有28%的社区居民与自己的儿女同住,当发病时,首次感受到胸痛不适,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采取等等看的说法,甚至拖到第二天天亮后才来医院就诊[13],延迟就医。则8%的社区居民独自居住,长期习惯了自己一个人,无牵无挂,没有亲人的想法因此不愿意就医,而导致自己一个人发病于家中。3.3不同社区居民知晓心肌梗死临床症状的情况分析据调查显示,14例(14%)的社区居民是通过报纸了解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有29例(29%)的社区居民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有57例(57%)的社区居民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心肌梗死这个疾病。因此14%的社区居民有看报的习惯,可以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表现,社区可以针对这一人群定期出宣传周报或小册子。29%的社区居民通过网络了解到心肌梗死相关的临床症状,因此社区应针对这一人群制定宣传视频及答题等活动。57%的社区居民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心肌梗死相关表现,这一人群3.4不同特征的社区人群对掌握心肌梗死的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5%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有用,8%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没有用处,7%的社区居民认为掌握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偶尔有用。说明社区居民对了解心肌梗死知识的自愿性不强,因此社区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宣教。说明社区居民对心肌梗死的严重性缺乏认识,需要大力普及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及重要性。参考文献MateticA,BharadwajA,MohamedMo,etal.SocioeconomicStatusandDifferenceinthemanagementandoutcomesof6.6MillionUS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AmJCardio,2020,129(8):0-18ZHOUM,WANGH,ZENGX,etal.Mortality,morbidity,andriskfactorsinchinaanditsprovinces,1990-2017: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7[J].Lancet,2019,394:1145-1158.霍勇.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蓝皮书201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6-110.于晓迪,李红岩,李舸,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7):2805-2806,2804.唐艳,刘小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症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6):144-145.马林.fayipian多学科团队协作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12):1489-1490.DOI:10.16096/J.cnki.nmgyxzz.2020.52.12.051.李亮,张锦玉,胡世华.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院前急救延迟时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9,17(01):92-96.EBRAHIMIH,ABBASIA,BAGHERIH,etal.Theroleofpeersupporteducationmodelonthequalityoflifeandself-carebehaviorsofpatientswithmyocardialinfarction[J].PatientEducCouns,2021,104(1):130-135.DOI:10.1016/j.pec.2020.08.002.SANCHISJ,SASTREC,RUESCASA,etal.Randomizedcomparisonofexerciseinterventionversususualcareinolderadultpatientswithfrailtyafte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AmJMed,2021,134(3):383-390.DOI:10.1016/j.amjmed.2020.09.019.吴婷婷,李红,穆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发生院内心搏骤停前8小时生命体征变化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8):926-931.陈海燕,张晶,张丽萍,等.同伴教育在社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2):137-142.李盼,陆关珍,张栗,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及防控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5)851-856.黄东辉,张文良,孙皓,等.辽宁省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2469-2474.李盼,陆关珍,张栗,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及防控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5):851-856.JEB,HMK,EJG,etal.SexDifferencesinSymptomPhenotypesAmongWomanandMenWithMyocardialInfarction.[J].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qualityandoutcomes,2020,13(2):e5948.王飞龙,苟凯,杜淑梅,等.252例不同人群急救自救知识普及现状及显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6):363-364.孙洁.促进全民医学科普教育,强力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J].中国科技产业,2018(05):22-23.田思佳,牛升梅,张进军.我国老年急救面临的困难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