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方案_第1页
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方案_第2页
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方案_第3页
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方案_第4页
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医疗建设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详细设计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背景 11.2.1 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1.2.2 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政策要求 11.2.3 国务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 31.2.4 互联互通测评及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需求 41.2.5 五部门联合印发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费意见》 41.2.6 卫生健康委:力争每家有名家庭医生 51.2.7 技术背景-云大物移等新IT技术将重塑传统医疗信息化应用模式 51.3 项目建设目标 61.3.1 “建平台”-以一体化集成平台支撑我区整体医疗发展 61.3.2 “助管理”-协助医改规划全面监控和管理 61.3.3 “强机构”-提升全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61.3.4 “促协同”-实现区域内外医疗机构业务协同 61.3.5 “创服务”-探索医疗健康信息惠民和互联网+服务 71.4 建设规划与主要建设内容 71.4.1 XXX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71.4.2 基于平台的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 81.4.3 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81.4.4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91.4.5 便民惠民应用建设 91.5 一期建设内容清单 91.5.1 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91.5.2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18家) 101.5.3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101.5.4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11.5.5 区第二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21.5.6 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 121.5.7 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31.6 二期建设内容清单 131.6.1 区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141.6.2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41.6.3 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 141.6.4 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51.7 三期建设内容清单 151.7.1 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 151.7.2 便民惠民应用建设 151.7.3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61.8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61.9 效益及风险 161.9.1 社会效益 161.9.2 经济效益 161.9.3 风险分析 17第二章 需求分析 182.1 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 182.2 业务系统规模分析 182.2.1 重要人群规模分析 182.2.2 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规模分析 182.2.3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规模分析 192.3 业务使用群体分析 192.3.1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202.3.2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222.3.3 其他相关机构 232.3.4 公众群体 242.4 业务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52.4.1 网络性能需求分析 252.4.2 计算性能需求分析 272.4.3 存储容量需求分析 302.5 业务需求 322.5.1 公共卫生 322.5.2 医疗服务 332.5.3 急诊救治 362.5.4 慢病防控 362.5.5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382.5.6 远程医疗协同 392.5.7 双向转诊 402.5.8 延伸医护服务与居家医疗 412.5.9 服务监管 422.5.10 数字医疗便民惠民服务 432.5.11 医保报销结算 452.5.12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462.6 技术需求 472.6.1 数据和数据流需求 472.6.2 信息标准规范需求 482.6.3 安全与隐私保护需求 482.6.4 系统性能需求 492.6.5 系统监控管理需求 49第三章 总体建设方案 503.1 总体设计原则 503.2 总体建设思路 513.2.1 融合 513.2.2 创新 513.2.3 可持续发展 513.3 标准规范 523.3.1 现有的标准 523.3.2 本地化标准制定 783.3.3 标准规范体系的管理 823.4 架构设计 843.4.1 总体架构设计 843.4.2 技术架构设计 843.4.3 数据架构设计 853.5 数据集成管理 853.5.1 新兴模式的先进性 853.5.2 整体优势 863.5.3 数据采集的安全性保障 873.5.4 数据采集交换 883.5.5 数据清洗 883.5.6 数据质控 89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914.1 “建平台”—XXX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914.2 “助管理”—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 1044.3 “强机构”—完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1054.3.1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054.3.2 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 1484.3.3 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1704.3.4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1934.4 “促协同”—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2004.5 “创服务”—便民惠民应用建设 201第五章 项目招标方案 2045.1 招标范围 2045.2 招标方式 2045.3 招标组织形式 205第六章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和卫生 2066.1 环境影响分析 2066.2 环保措施及方案 2066.3 消防措施 2066.4 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 207第七章 节能分析 2087.1 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087.2 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2087.3 能耗指标 2097.4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210第八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 2118.1 领导和管理机构 2118.2 项目实施机构 2118.2.1 组织机构 2118.2.2 职责分工 2118.3 运行维护机构 2148.4 人员培训方案 214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216第十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 21710.1 社会效益 21710.2 经济效益分析 217第十一章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21811.1 风险识别和分析 21811.1.1 组织风险 21811.1.2 管理风险 21811.1.3 业务风险 21811.1.4 技术风险 21811.2 风险对策和管理 21811.2.1 组织风险防范对策 21811.2.2 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21911.2.3 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21911.2.4 技术风险防范对策 219第十二章 项目建设预算 22012.1 一期建设预算 22012.1.1 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22012.1.2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18家) 22112.1.3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22112.1.4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22112.1.5 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 22312.1.6 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22312.2 二期建设预算 22412.2.1 区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22412.2.2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22412.2.3 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 22512.2.4 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22512.3 三期建设预算 22512.3.1 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 22612.3.2 便民惠民应用建设 22612.3.3 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 226第十三章 结论 22713.1 总体要求 22713.1.1 基于互联网实现医疗集团的业务系统 22713.1.2 实现医院信息系统模块融合 22713.1.3 采用生产环境中读写分离模式构建基于私有网络的多数据库,生产环境采集分析数据,为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准备。 22813.1.4 采用基于组件的架构,实现业务资源服务化,支持各类终确应用。 22813.1.5 软件成熟度评测的建议 22813.1.6 数据库、操作系统及中间件选型 22813.2 服务能力及技术要求 22913.2.1 研发团队要求 22913.2.2 项目技术力量和本地服务力量要求 22913.2.3 运营安全 22913.2.4 系统管理 22913.2.5 系统集成 23013.2.6 自动升级 23013.2.7 信息系统安全 23013.3 实施方案 23013.4 其它要求 231-PAGE226-项目概述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X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背景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生活幸福的基本条件,更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历来将维护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目标,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谋求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政策举措,引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政策要求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引导合理有序就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强化分工协作机制”。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探索构建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各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并引导开展有序竞争。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工作目标。要求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2016年5月,国家医改办、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国发〔2016〕78号),将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2016年01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6〕7号),要求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开展。2017年2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卫规划发〔2017〕6号),将打造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列为主要任务之一,要求继续加强基层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支持双向转诊服务,强化社会监督,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实验室检验等功能,推广基层医疗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引入成熟度较高且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诊断系统,并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医务水平,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秩序,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1、《意见》中提出“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增加城市公立医院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预约挂号和转诊服务号源,上级医院对经基层和全科医生预约或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政策,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支付比例差距”。2、《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区域医疗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和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业务协同,促进医疗卫生、医保和药品管理等系统对接、信息共享。”“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全面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方便居民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共享检验检查结果、诊间付费以及医保费用的即时结算;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强化远程会诊、教育等服务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3、《意见》中提出“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互联互通测评及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我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明确要求“持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流程,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到2020年,三级医院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普遍提供移动支付等“一站式”结算服务;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推动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2018年8月28日,医政医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即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2017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在2015年公布的《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试行)》文件基础上,正式印发了新版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17年版)》。2017版的测评方案调整为了实验室测试和项目应用评价两个环节。分别针对以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以及互联互通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在公立医院改革、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已经进入到支撑管理创新的新阶段,需要我们从医院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信息化规划,需要在医院主导下,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目标,按照医院信息化建设应有的规律、模型和方法,把已建的、在建的、待建的信息系统,以及配套的信息化团队能力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整合起来,来满足医院综合改革以及临床管控与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实现从数字化医院向智慧化医院的跨越。五部门联合印发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费意见》《控费意见》要求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完善并落实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机制,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强化质量监管。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分级诊疗规范,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建立医疗费用控制考核问责机制,加强医疗费用监测。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以区域和机构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效率等为核心,以主要监测指标为基础,建立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卫生健康委:力争2020年每家有名家庭医生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提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力争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有一张智能健康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背景-云大物移等新IT技术将重塑传统医疗信息化应用模式建设重心将由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标准化医疗健康数据的集成及应用将成为医疗云建设核心。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将快速进入“互联网+医疗健康”时代: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和智能终端的兴起,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医疗健康产业形成倒逼机制,实现业务创新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是未来医疗云建设的重中之重。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融合,使云计算中心将逐渐向大数据分析中心转型:提供面向海量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服务,数据将成为重要的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为政府和使用单位提升信息利用和决策能力,为居民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数据的真正价值将逐步得到体现。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应用将更深入: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把医疗健康的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物流真正融合起来。网络与信息安全将得到重视:除了软硬件运行环境的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数字认证、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软设施建设将是重要发展方向。项目建设目标“建平台”-以一体化集成平台支撑我区整体医疗发展通过建立区域卫生大数据平台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一体化的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区域信息的整合和业务的调配。平台汇集不同系统的区域内公共卫生管理及运营数据、医院临床数据和医疗机构管理运营数据,并将散在于各机构、各科室、多套系统的数据全部整合起来;统一采集居民在区域内各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数据,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和病历的互联互通,形成每个居民完整的健康档案信息,并整合到统一标准的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助管理”-协助医改规划全面监控和管理通过建立我区医疗信息分析决策系统,实现串联资源整合、医疗质控、精细管理、区域协同四大方面工作,为我区整体医疗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基础。让区域医疗监管层可以在一个统一、直观的运营管理视图中浏览区域内整体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实时数据,特别是实现各管理口(处室级)针对各自业务的全链条监控和分析、以及跨业务链数据调阅。通过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和场景模拟,不断完善资源整合和流程梳理,科学地建立区域内整体和各类各项的工作计划和全机构全员绩效管理机制。并通过工作计划的实时更新和绩效考核指标的动态管理,形成工作评价和绩效考核的自动管理,以此调动区域内机构工作的有效性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机构”-提升全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强基层是医改工作的重点,基层医改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解决基层医生的能力、效率和积极性问题,同时促进以全民健康研究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工作开展和以协同医疗为手段的分级诊疗业务开展;然后才是居民需要哪些服务和什么体验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患者获得感的落地。同时,上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也是区域协同、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行的保障及必要条件。信息化是承载这两方面工作的必要手段,特别是要做到“内容明确、质量到位、结果看见”。“促协同”-实现区域内外医疗机构业务协同本项目将在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和区级医院之间、我区医疗机构与医联体内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整体分工协作体系,包括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业务的分工协作体系建设等等。通过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建设,实现上下联动协同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共享,提升我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卫健委医改目标工作。“创服务”-探索医疗健康信息惠民和互联网+服务让城乡居民享受优质健康服务是整个医改的最终服务目标,本项目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以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工具建立各类信息惠民、便民服务。如电子健康卡、家庭医生签约、移动支付、电子处方流转、医养护一体化等。构建全新医疗管理机制,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让百姓看病不折腾。降低居民就医费用,减轻看病负担,帮助居民享受实实在在的便民就医体验。建设规划与主要建设内容XXX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依托于卫生专网,建立XXX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平台建设数据来源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系统和卫生相关业务系统,包括各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通过对区域卫生资源的资源重整和流程再造,在平台之上将建立面向医疗监管机构/组织、面向医院、面向居民的各类医疗卫生健康应用服务。实施内容包括:1)卫生资源数据采集和整合医疗卫生数据中心是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平台对外提供服务的基础。在数据中心内部将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保障数据中心数据的准确来源,同时,对采集到的数据按照卫健委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清洗加工整理,以符合标准和要求。数据中心同时通过各种组件建立对外交换服务体系,以保证区域内各类业务顺畅的数据流。2)数据库规划建立包括区域卫生的人口资源库、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医学智能库五大核心数据库、以及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等多个数据库。完成卫生信息数据的交换、存储、集中管理,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使用。并通过居民区域唯一索引和统一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人口资源库、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信息串联,从而为居民健康信息的连续调阅、数据汇聚、信息共享、区域协同提供基础。核心数据库的涉及的信息主要包括:区域卫生数据仓库:人口资源库、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卫生资源库、医学智能库。临床数据中心仓库:影像原始数据信息、入出转院记录、详细费用、医嘱信息、检验信息详情、检查信息、电子病历、病案信息、发药信息、体检信息、护理信息、手术和麻醉信息等。3)信息集成与交换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提供异构系统间数据交换时的应用接口标准,按照松耦合的原则实现各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汇集到卫生数据中心。平台支持不同语言、不同技术的接口,在保证各相关业务部门数据可靠交换和共享的同时,最小化对各部门原有业务信息系统的影响。平台保证开放和封闭网络环境下的可靠传送,通过数据安全手段,对信息交换过程实时监控、记录和审计追踪。为应用系统和业务系统中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注册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数据安全服务、行为审计服务。4)接口设计本项目需要提供标准化的业务交互接口、业务协同接口、远程医疗服务接口、居民健康卡相关接口、其他相关机构接口、上下级系统接口等等。基于平台的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1)健康数据决策分析系统建设通过一体化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采集到的区域内各类数据源,运用先进的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为卫生各级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者提供多维度的智能决策支持和业务建模,实现区域内医疗服务和质量的统一监管和预测分析。2)智慧医疗数据展示平台从各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清洗抽取,完成实时数据整合,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为领导提供智能决策支持,通过静态、动态、图形表现等多种形式提供了科学的、准确的、快速的、直观的分析数据、图表等。动态可视化支持动态图表、动态组件交互行为。通过智慧医疗数据展示平台对公立医院的机构运营情况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医改成效等各方面重点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分析和全景展示。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根据调研,本次项目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范围包括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惠民医院以及18家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区人民医院需按照医院等级评审、互联互通评测、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测、智慧医院发展等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区惠民医院、18家基层医疗机构均需进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实现全区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的互通共享,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也应接入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区域医疗协同是在信息平台基础上,以其为支点,建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顺畅的业务流和数据流。在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前提下,依托城市公立医院组建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建立和完善远程诊疗、会诊、教学培训信息平台。统一提供专业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下级医疗机构对上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认同。区级医院负责承担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并指导各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工作。便民惠民应用建设按国家卫健委要求实现”三个一”的居民健康管理,即为每一个居民配备健康卡、一个家庭医生、一份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健康门户、在线预约、在线支付、在线查询、智能导诊、健康管理等便民惠民服务。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健康服务,改善就医体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间的互动,促进医疗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安全贴身的健康管理工具。推动分级诊疗,让患者在家里通过移动端,足不出户可获得专家的优质服务,实现在线看病、拿药等。一期建设内容清单第一期建设以强化区人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能力,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及区域协同为目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中心网关系统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1“建平台”—XXX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前置网关系统数据采集系统HSB数据交互中间件统一用户管理中心集中授权管理系统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医院主数据管理系统集成门户管理健康档案数据库临床数据中心基础运行管理系统数据集管理居民主索引服务系统(EMPI)CMS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监测管理接口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改造对接基层信息系统的对接国产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18家)序号应用模块备注门诊挂号系统详细方案请见4.3.4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门诊收费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医技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医保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诊电子病历住院医生电子病历住院护理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区域检验中心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4“促协同”-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双向转诊、家签等系统对接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HIS系统(与集成信息平台、EMR一体化)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1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一卡通管理系统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出入转院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医保系统接口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门急诊护士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门诊中西药房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医技确费系统药库管理系统财务票据及统计分析系统基础数据维护住院电子病历护理电子病历门诊电子病历临床知识库临床决策支持病理质控病历归档、召回电子签名系统个人数字证书智能密码钥匙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RIS系统B超内镜病理系统患者服务提升电子健康卡改造电子社保卡改造移动支付微信服务号、自助服务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对接改造区第二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1预约挂号管理系统由区第二人民医院自行建设,自筹资金2一卡通管理系统3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4门诊、住院中西药房管理系统5中西药库管理系统6住院病人出入转、收费管理系统7门急诊医生工作站8门急诊护士工作站9住院医生工作站10住院护士工作站11医技科室确费系统12财务及综合统计分析管理系统13后勤物资管理系统14设备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15基础数据维护系统16医保接口17住院病历书写系统18护理文书系统19病历质控系统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1预约挂号管理系统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2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2一卡通管理系统3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4门诊、住院中西药房管理系统5中西药库管理系统6住院病人出入转、收费管理系统7门急诊医生工作站8门急诊护士工作站9住院医生工作站10住院护士工作站11医技科室确费系统12财务及综合统计分析管理系统13后勤物资管理系统14设备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15基础数据维护系统16医保接口17住院病历书写系统18护理文书系统19病历质控系统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1预约挂号管理系统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3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2一卡通管理系统3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4门诊、住院中西药房管理系统5中西药库管理系统6住院病人出入转、收费管理系统7门急诊医生工作站8门急诊护士工作站9住院医生工作站10住院护士工作站11医技科室确费系统12财务及综合统计分析管理系统13后勤物资管理系统14设备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15基础数据维护系统16医保接口17住院病历书写系统18护理文书系统19病历质控系统二期建设内容清单第二期建设以完善区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为目标。区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患者全息视图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1“建平台”—XXX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运营数据中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临床知识检索引擎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评审评测专业系统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1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处方点评系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健康体检管理系统传染病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不良事件管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OA护理管理移动护士工作站移动医生工作站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院感管理系统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LIS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2区妇幼保健院信息化建设常规检验信息系统试剂管理系统 条码签收、条码管理系统 PACS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RIS系统超声科PACS系统内镜科PACS系统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LIS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3区惠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常规检验信息系统试剂管理系统 条码签收、条码管理系统 PACS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RIS系统超声科PACS系统内镜科PACS系统三期建设内容清单第三期建设以实现区人民医院智慧化、实现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以及便民惠民应用建设为目标。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健康医疗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2“助管理”—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分析系统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基于DRGs的医疗绩效评价系统建设便民惠民应用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公众健康门户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5“创服务”—便民惠民应用建设医生APP统一预约挂号系统移动支付电子处方流转云药房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序号应用模块备注智慧化服务建设详细方案请见章节4.3.1区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智能导诊系统医院防统方系统护理电子看板电子床位牌智能护士工作站输液监控系统床旁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其中区第二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为医院自筹。效益及风险社会效益本项目通过信息化手段,借助XXX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互动渠道,根据群众需求,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方式和方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健康信息咨询服务试点,推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以全员人口信息为基础,以完善全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体系为着力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构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本项目为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政策,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就业、就医、教育、住房、社保等实际问题,推动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为政府合理配置公共管理资源、加强部门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支撑。经济效益1、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通过项目建设,围绕当前人口健康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适应健康发展趋势的变化,必须加快建设卫生健康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分地区健康发展趋势预测,为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与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开展医疗卫生决策分析,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健康发展政策和评估指标,健康发展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开展养老辅助决策,打造养生养老信息化服务试点,把握好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提升XXX在全省的综合竞争力。2、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以政府主导、统一政务网络平台共享的人口健康服务协同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建立健康资源共享新机制。经过各级卫生健康管理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实现以卫生健康服务资源共享和协同,可有效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3、拉动信息产业发展该项目的建设需要在信息基础设施、软硬件、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投资,在相应政策和措施的保障下,投资将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国内信息行业的市场需求,同时还会拉动信息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风险分析该项目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符合政府长远发展利益,总体上属于“小风险”范围。本项目风险分析是在市场分析、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和社会评价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识别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潜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提示风险来源,提出规避风险对策,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需求分析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1、在《2006-2022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将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卫生领域则要求统筹规划电子病历应用发展,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满足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行“健康中心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建设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行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一批区域临床医学健康数据师范中心。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本项目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建设以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为基础,推行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卫健委对于地方健康医疗信息化的要求,推进大健康医疗体系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业务系统规模分析重要人群规模分析根据《襄州年鉴》(2017)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末,XXX人口总数87.7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8‰。其中,XXX0-17岁青少儿人口数量占比约为20.01%,18-34岁人口占比约为27.39%,35-59岁人口占比约为37.0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5.56%。根据估算,到2022年XXX人口预计为91.6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规模分析根据《襄州年鉴》(2017)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末,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4家,本次项目接入范围包括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幼计生中心、区惠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在内的5家区级医院以及18家基层医疗机构(注:从顶层设计出发,测算系统性能时以634家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据)。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住院人次约为15.7万人次,门急诊人次约为200万人次。定义2022年XXX总人口预估值为A;定义2016年总人口为B;定义2016年XXX住院人数为D2、门急诊人数为D1。因此根据下面的示例公示可以概算出2022年XXX门急诊业务量E1,如下:E1=D1×(A/B)=200×(91.67/87.71)≈209(万人次)2022年XXX住院业务量F1,如下:F1=D2×(A/B)=15.7×(91.67/87.71)≈16.4(万人次)门诊业务量和住院业务量总计约为225.4万人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规模分析为了适应可能出现的最大业务容量,整个系统的业务并发量设计按照2022年全年的业务容量进行分析,鉴于医药卫生业务的特殊性,分析原则如下:全年扣除休息日,每月按照22个工作日计算;每日80%以上的工作量在上午的4个小时内完成,以该时段内的峰值并发量为参照。业务实施后的交易并发数负荷分析见下表:表:每分钟服务并发量分析每日平均服务人次(每月22工作日计算):225.4万人次/12/22≈8538人次忙时平均服务人次(每日80%在上午完成)(最高峰值)8538*0.8/4=1708人次/小时平均每分钟服务人次(服务响应率小于2s)1708/60/2≈15人次业务使用群体分析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包括两大类别的用户,即居民个人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及服务机构。不同用户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需求有不同的关注点,具体如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如何加强疾病管理、卫生管理、应急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如何有利于针对性的服务的开展、健康管理的系统化等方面。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区域资源共享水平、强化绩效考核、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其它相关机构:主要指公安、民政、食药监等相关机构。公众群体: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能获得可及的、优质的卫生服务;获取连续的健康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能够获得以下服务:以满足医护工作者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针对性的开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医院医生:①获得医疗卫生信息标准;②获得/注册医疗卫生信息医学术语及相关字典;③通过健康档案浏览器查询健康档案具体内容,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历次诊疗信息,及当前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④医生在为患者诊治时可以获得包括重复检验/检查、危急值等提示;⑤医生可以为患者进行就诊预约、会诊、转检、转诊;⑥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等客观资料。护士:①获得医疗卫生信息标准;②获得/注册医疗卫生信息医学术语及相关字典;③通过健康档案浏览器查询健康档案具体内容,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历次诊疗信息,及当前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④为患者提供实时快速的护理服务。物资管理人员:建立预警功能,保证院内物资能满足需要,同时降低库存。医院管理者:可以有效统计医院医疗费用、效率及医疗质量,辅助医院的管理决策;可以将各个卫生健康行业管理需要的医疗数据自动提供给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不需要通过单独的接口手工填写数据。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提供更优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可以调阅到管辖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在远程医疗和会诊时可以调阅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可以通过查询、分析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优先考虑的问题、危险因素,为制定社区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群健康、实施有效管理、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项目完成后能够满足以下需求:1)易于采集、动态更新、充分利用“活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信息的互通,实现区域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利用;2)在提供各种卫生健康服务的时候,能够实现数据一点采集、多点应用、共享,避免数据重复输入,提高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同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居民满意度;3)医生在为患者诊治时可以获得重复检验/检查提示;4)医生可以为患者进行专家门诊预约、会诊、转检、转诊;5)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3.卫生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卫生健康专业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妇幼保健、疾病管理、疾病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血液管理、计划生育等。(1)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妇幼保健服务。妇幼各业务工作量大,需建立与其他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横向网络体系,完成妇幼保健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做到数据一处录入,多处利用,实现妇幼保健行政管理业务的全面整合。(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实时从各医疗服务机构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方便、实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方案发布服务,让整个区域所有卫生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该体系纳入全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和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业务联动,共同构筑区域人民疾病预防的健康大堤。(3)健康教育机构希望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疾病分布情况和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有针对地进行健康教育计划,发布健康教育知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全区的健康水平。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满足以下需求:1)可以将公共卫生机构系统采集的数据与医院系统、社区系统、计划生育系统、国家大疫情系统进行共享及整合,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2)可以及时获得各个医院上报的疾病数据,从而可以及时开展工作,更好的进行公共卫生服务;3)可以在应急状态下完成对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支持所有的资源数据进行统一查询,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实现对资源的统一调配。并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卫生健康资源的存量预警功能,对所有的卫生健康资源信息进行集中监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1)卫生行政管理及监督部门建立了个涵盖区域全民诊疗信息、预防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全面的卫生数据中心。利用平台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就可以实现对业务、管理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由于对全区在运行系统的数据有了跟踪能力,及时关注,避免管理上的被动。可以通过平台全面掌握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内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利用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对全区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归并与挖掘分析;提供业务监督与决策支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针对全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基本状况进行监督,监测XXX所有的卫生信息资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事故等信息,实现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效率,具体需求如下:1)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对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2)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在公共卫生方面实施有效管理,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性,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对社区、家庭、居民健康信息的分析,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社区综合防治规划;3)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获取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基础数据,及时准确把握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现状、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趋势;在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为卫生健康资源调配、卫生健康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卫生监督机构建立起管理对象档案,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实现不同机构,不同业务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和关联,实现将个人的健康管理和人群管理统一起来。通过信息共享,加强执法力度,杜绝人工管理的弊端,实现卫生监督的实时、动态的高效管理,覆盖到全区各卫生监督所、医院、“五小行业”、公共卫生、学校等,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为一体的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网络体系。其他相关机构其它与卫生健康相关的单位(如:人社、民政、公安、食药监等)通过项目成果获取相关数据,以满足各自对卫生健康的相关需求:(1)对于人社项目建成后能够对医保部门人口个案户籍、社保方面的信息进行补充,并可以对未来的“三保合一”进行数据和业务上的支撑,从而有效的优化居民的就医流程。(2)对于民政项目建成后能够对民政部门的人口婚姻关系信息、社区管理系统提供的人口个案信息、居住证管理系统提供的人口个案信息等进行补充,并可对区域内的特殊人群给予一定的照顾措施,当特殊人群就诊时实现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3)对于公安项目建成后能够把区域内的居民与公安的人口数据进行对接,对区域内居民的唯一身份进行有效的标识等。(4)对于食药监项目建成后可获得丰富的药品使用有关数据,可了解药品流通最后一个环节,即药品从药房药店流入病人手中的环节,建立健全的药品溯源系统,加强对药品的监督管理。公众群体主要是全区范围内有医疗卫生信息服务需求的城乡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迫切需要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及时获取有效的医药保健信息,提高生活质量。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及的卫生服务:通过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医院开展专家门诊预约、转诊、转检、慢性病跟踪监控等服务,使居民就医更方便。建立区域性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改变城乡居民的就医观念,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有效缓解“看病难”的状况。优质的卫生服务:居民在进行诊疗时,可以让就诊医生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及诊疗信息,从而使就诊医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并可以通过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等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并可对不必要的检验/检查进行提示,逐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连续的健康信息:按照标准,收集整理各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建立居民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群众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使用统一的标识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从而进行自我医疗管理、制定自我疾病防范及维护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医疗集团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以下服务,以满足可及的、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连续的健康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基础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扩展健康档案)服务;2)获得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卫生健康保健的服务,即“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健康受益模式;3)获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获得连续性、综合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4)获得个性化健康信息查询、健康互动及信息发布;5)方便就医,减少就诊环节等待时间;6)从专业网站能获得健康教育信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在需要时,可以获得专家的咨询服务;7)有专业的工具和软件管理自己的健康,了解自己健康情况。业务系统性能需求分析网络性能需求分析前台业务汇聚的性能需求分析本次项目规划的平台应用为25个,根据实际需求预留应用10个,总应用为35个。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业务系统的服务并发率最低应该满足每分钟15人次的并发服务设计,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每人次的服务最大由35个应用系统进行协同交互完成。预估每人次服务需要4个页面,每个页面最大调用的应用系统数量为35个,即前台的一次点击在后台触发关联的35个系统,则:每次服务将调用应用系统次数=4×35=140次每分钟服务将调用应用系统次数=15×140=2100次从前文业务功能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符合相关政策及本次建设需求的前台业务子系统共有35个。根据前期报告中的调研数据,可以将15人次并发服务所产生的2100次并发业务量分解到每个前台业务子系统中(后台业务子系统另外进行单独设计),同时在医疗卫生行业,普通文本Web数据、普通图像数据以及医学影像数据每笔业务产生的常规流量分别为450Kbits、2000Kbits、25000Kbits,极限情况下每次服务设计的应用交互按4个进行计算,可以计算出每分钟从全634个医疗卫生机构上行汇聚到平台的网络流量规模约为4*2100*(450+2000+25000)/3≈73Gb。前台业务内部协同交互的性能需求分析数据中心前台业务内部交互性能需求计算方式参照云计算平台进行,云计算平台的IT资源大规模集中运营,虽然可以极大优化基础资源的分布与调度,但是随着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业务需求逐步增大,云计算网络的性能要求超过常规应用数据中心,这样的要求使得网络平台构建上性能的考虑区别于传统的认识。网络的交换容量和网络浪涌的吸收容量即是云计算(或大型数据中心)网络的性能关注点要同时关注的两方面。根据前期对国内外大型专业云平台应用系统(例如阿里巴巴、百度、亚马逊等)的流量测试结果(如下图),云平台内部流量在秒级、分钟级以上的宏观时间尺度下,流量A和B的采样曲线十分平滑,这是因为流量观测的累积平均效果造成的,当采样尺度缩小到毫秒级,我们发现,从端口得到的流量曲线发生了变化,最高的流量值可能达到平均流量的2-3倍。图:数据中心微观流量测试视图另外,在前期对国内外大型专业云平台应用系统(例如阿里巴巴、百度、亚马逊等)进行调研和测试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内外部流量模型和传统的应用数据中心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下图)。传统的应用数据中心大多数流量产生于外部用户直接访问服务器,该流量在应用数据中心的整体流量模型中的占比可以达到95%左右,而数据中心内部的交互流量仅占5%左右。云计算数据中心平台内部由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业务多交互、业务多协同而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中心内部流量,云计算数据中心平台内部流量的占比已经达到整个数据中心整体流量模型的75%,而外部用户与服务器交互的流量仅占有整体流量的25%。(如下图):图:平台内外部流量占比调查数据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在每分钟将要汇聚由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上行的73Gb数据,而这73Gb数据由于业务协同、业务交互的应用环境,将产生巨大的云平台数据中心内部流量,根据前文国内外大型专业云平台应用系统的部署经验,数据中心内部流量和上行汇聚流量的比例为75%:25%,则:每分钟平台内部流量=上行汇聚流量/0.25×0.75=73/0.25×0.75=390(Gb)每分钟备份业务突发流量按实时数据流量的1.2倍进行计算,则每分钟备份业务突发流量=390×1.2=468(Gb)为了不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整个平台每分钟需要能够快速收敛390Gb的实时数据流量和468Gb的备份流量,共计承载每分钟858Gb的突发流量,即理论上每秒钟平台平均需要应对近14.3Gbps的突发流量,而根据“图:数据中心微观流量测试视图”,只有当支撑平台最大能够承受3倍于秒级宏观浪涌流量时,平台才能实际上应对微观的毫秒级流量浪涌。计算性能需求分析(1)数据库计算资源需求数据库服务器作为业务系统的核心,具有业务量大、存储数据量大等特点。它承担着业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任务,因此关键数据库服务器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的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承载的数据库数据,主要包括区卫应用、基础服务、监督管理等系统。涵盖全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本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业务,基本药品管理及综合管理服务,支持远程医疗服务及健康服务门户等。在面向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病患提供服务时,数据库对于服务器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大型数据库来说,服务器往往仅用来运行数据库,或仅运行单一的应用,需要有较高的CPU处理能力,大容量内存为数据缓存服务,并需要很好的I/O性能,使用这类应用时,通常需要有较高的CPU主频。CPU处理能力估算为概算整个平台的计算处理能力,按照以下数据进行计算。平台访问压力主要来自23个医疗卫生机构,全区同时使用平台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按照C=23计算,在业务高峰时间段(8:00-12:00)按照平均每个机构有12项并发I/O请求(以n表示)访问业务系统,每次系统操作所产生的数据库事务数最高为35次(35个应用系统按每个1次,以a2表示,即前台的一次点击在后台触发关联的35个系统,),考虑到系统的可用性,保留20%的余量,即利用率为80%(以M1表示,该利用率是指满足峰值业务以后还应预留20%的空闲CPU核心数来保证高可用要求,而非单个核心CPU的计算负荷)。通过以上章节可知,2022的门诊量和住院业务量为225.4万人次,每年处理能力的增长率P=1%。根据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数据库服务器所需要的CPU并发访问量N的值为:N=C*n*a2*(1+0.4%)4 =(23×12×35×1.0046)/0.8 ≈12368参照数据库性能权威测试组织TPC.org提供的数据,配置为1颗主流处理器,主频为1.9GHz,每颗CPU为10核心,可支持的并发模拟访问量为1,200,011。根据官方公布的计算方法,测试过程中业务并发测试指标值对应的实际交易值比例为100:1,则单颗CPU核心所支持的并发访问量概算为: N1=1,200,011/(1×10×100)≈1200 因此,所需要的CPU数量为: N2=N/N1=12368÷1200≈11(核)由于数据库在部署的时候,采用的是集群的方式,真正使用的时候,11核心是以资源池的形式存在,11核心是以分布式协同工作的方式处理数据库业务。内存容量计算由于大型数据库系统对内存要求比较高,根据医疗在线业务系统对并发性能的高要求,采用每CPU核心对应2GB内存比例,可达到比较好的性能。则数据库服务器总内存需求为22GB。服务器硬盘容量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在硬盘上安装系统软件和功能软件,以及保存功能软件的系统数据,为了发挥数据库服务器的处理性能,建议采用RAID0+1方式存储,RAID0+1相对于RAID5和RAID6拥有更好的磁盘I/O性能,并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硬盘需采用转速为15K的SAS硬盘,相对于SATA硬盘有着更好的性能优势,建议每台服务器配置4块300G硬盘,采用RAID0+1的方式,总的IOPS可达720,可以很好的满足数据库系统对性能的需求,RAID0+1的方式最少要求4块硬盘。(2)应用服务计算资源需求考虑到基于传统的二层数据处理结构中系统拓展性、维护成本、数据安全性和应用间通信功能障碍等原生性问题的存在,平台系统在部署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三层架构进行规划,即Web表现层、中间业务层以及数据访问层。Web表现层位于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中间业务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信息,或者是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数据访问层进行保存,或者是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函数再次读出这些数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响应来自Web层的请求,推送和回写来自数据访问层的数据。因此,中间业务层相对于Web访问层来说,对硬件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根据应用的部署规律,Web表现层与中间业务层的硬件配置比例为10:1。应用服务器用于部署除数据库以外的系统,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系统中的业务系统,以及中间件系统等。应用服务器上部署的应用程序服务的业务共有61项之多,其特点是需要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处理用户访问的请求,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I/O请求和高速的I/O吞吐速度。在考虑硬件系统的压力时,我们主要考虑关键系统压力,即考虑来自23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访问压力。医疗卫生机构计算需求概算Web层与中间业务层计算资源需求计算襄州全区共有634个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机构有10项并发I/O请求,每次系统操作所产生的业务量最高为35次,因此,目前医疗卫生业务系统的并发量Nb为:Nb=Nx×Nr×Ny=634×10×35=221900人次Nx——医疗卫生机构数量;Nr——平均每机构使用业务的人数;Ny——业务系统总数。考虑到系统的可用性,保留20%的余量,即利用率为80%(以M2表示,即利用率为80%(以M1表示,该利用率是指满足峰值业务以后还应预留20%的空闲CPU核心数来保证高可用要求,而非单个核心CPU的计算负荷)。XXX每年的业务增长速度以0.4%的估算,参照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部署云平台的业务测试经验,一般每颗2.1GHzCPU核心,2GB内存在考虑程序正常开销的情况下,可支撑的最大并发访问量N1为1431,在考虑硬件的规模的时候,为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保留20%的计算能力,即按照资源的利用率为80%进行设计。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系统同时产生的并发量Nb1为:Nb1=634×10×35=221900不考虑运行效率所需的CPU核心数Nc为Nc=Nb1/N1=221900/1431≈155实际需要的CPU核心数Ns为Ns=Nc/M2=155/80%≈192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平均增长率为0.4%,到2022年,需要的CPU核心数Nv为:Nv=Ns×(1+0.4%)6=192×(1+0.4%)6≈197(核)最终,所需的计算资源的cpu核心数为197,每个核心对应2GB内存,总内存为394GB。存储容量需求分析由于应用系统本身的特点,在系统中产生的数据包含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包括电子病历的索引、业务系统的数据、协同数据库等,而非结构化数据包括PACS影像系统产生的影像资料以及电子病历中部分文本数据等。不同的数据特点对存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基卫信息系统中需考虑这两种存储。应用系统中涉及结构化数据的应用主要的特点是访问频率较高,并发程度高,但是数据量不大,并且主流的数据库都是基于块设备进行部署的,这就要求存储满足性能高,扩展性好,冗余程度高特点。而涉及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主要的特点是访问频率相比结构化数据应用要低,但是并发访问程度高,并且单次访问的流量较大,数量容量大,不容易备份,存储空间要求较高,数据在未来的增长速度也较快。这就要求存储满足并发访问性能好,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可扩展,在本地要能实现数据的安全性,性能要随着存储空间的扩展线性增长。(1)结构化数据需求根据行业经验,以每年每人次诊疗产生的数据为3MB计算,根据上述分析每年总的服务次数约为225.4万次,考虑20%的冗余,因此,一年产生的数据约为7.74TB。考虑到每年数据的平均增长量约为0.4%,到2022年的数据量为7.74×(1+0.4%)6,总容量约为7.9TB。(2)虚拟机数据需求结合应用数量,虚拟机1中间件2个web进行计算,每个应用需要3个虚拟机,则虚拟机总数为105台。每台虚拟机占用的空间按50GB计算,其中,每台虚拟机的OS存储容量为20GB,软件安装所需的数据存储容量为30GB。虚拟机需要占用的非结构化存储容量大小为105×50GB约为5TB。因此,结构化存储需要有效空间为7.9TB+5TB,即12.9TB。由于医疗行业的数据的重要性,系统建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容灾备份的方案,否则,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灾难性事故,或者人为的误操作都会使整个系统将毁于一旦,数据将一去不复返,整个系统将遭受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还需要在异地建一套和备份存储系统空间和性能一致的存储系统。一般来讲,备份需要的磁盘或者磁带的容量是在线系统容量的三倍,然后根据制定的策略每周做一次全备每天做一次增量备份,备份空间中始终存储一份全备份数据,保证第二次全备份数据备份成功后方可删除第一份全备份,因此,总备份空间共需在线存储系统容量的三倍。但结构化数据使用备份软件一般都可以进行压缩,平均可达到2:1的效果,也就是说本地机房结构化备份存储的空间大小需求为12.9TB/2×3,约为19.35TB。(3)非结构化数据需求平台系统中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类型包括PACS等图像影像文件和电子病历中的非结构化数据等,2022年住院业务量约为16.4万人次,按照每人次平均产生的PACS图片影像数量为5张,每张的大小为37MB,因此,每人次产生的图片影像数据为185MB计算,其它像电子病历中的非结构化数据按照每人次3MB进行计算,每年的数据量约为29.4TB。同时应考虑预留本地的备份空间,需要的非结构化存储容量按双倍计算,为58.8TB。(4)存储容量需求汇算表表:存储容量需求汇总表序号名称数据来源存储容量1结构化数据(含业务虚拟机数据)到2022年累计数据总量为7.9TB,业务虚拟机合计5TB。12.9TB2非结构化数据(含虚拟桌面用户数据)到2022年累计数据总量为29.4TB按照100个移动办公用户(采用虚拟桌面方式),每用户300GB容量,即30TB。考虑到数据备份,每个数据双副本,非结构化数据总计(29.4+30)x2=118.8TB118.8TB3数据容灾备份一般按照结构化数据量的3倍计算,因为备份系统可以采用至少2:1比例压缩,即:12.9×3/2=19.35TB19.35TB业务需求公共卫生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具有接种对象明确、人数清楚、科学性高、计划性强、节省疫苗、管理要求严格等特点,是比预防接种投资少、收效更大的一项工作。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加强疾病监测,控制暴发疫情等目的,必须实施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用疫苗及类毒素对易感人群(主要指婴幼儿和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控制、甚至最终消除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计划免疫业务的管理和监控,是提升计划免疫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妇幼保健目前所使用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主要都是以上级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所建立的纵向业务系统为主,妇幼卫生、婚检、新生儿等信息已形成独立的网络和应用系统,工作人员需要重复录入各种相关信息,多个纵向业务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也无法进行整合,不能被卫生管理部门综合采集与利用。因此,需要在卫生信息平台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系统改造和接口的编写,逐步整合各个纵向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将必要的信息在上报上级管理部门的同时,能够整合接入到数字医疗信息数据中心,完成妇幼保健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妇幼保健行政管理业务的全面整合。慢病管理慢性病发病趋势方面,近十年来,我国一些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为例,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在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8.8%和2.6%。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这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但是,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中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疾病预防控制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疾病控制机构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进行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疫情调查与控制。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类似,有上级部门统一指导使用的多个纵向业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用来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与上报。同样需要进行接口建设与整合,将疾控相关信息整合到数字医疗信息数据中心,实现统一管理与使用。老年保健随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慢性病成为老年人群主要健康威胁,而其与“失能、失智”相携,更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医院资源相对紧缺,养老院及社区医疗技术滞后,家庭照护能力不足,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则不失为一条通途。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