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点击画面播放视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第三课时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素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第一次先学后教(预习检测)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至圣:孔子。知识备查作者简介出处背景主张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知识备查《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知识链接知识备查“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淮南子·览冥》高诱注)。他们分别代表合纵(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故有纵横家之称。《战国策》所述皆纵横家的活动和合纵连横之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该书内容相似。知识备查淫yínjiàn贱贫妾qiè衍yǎn公孙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孙叔敖áo读一读预习检查粟sù米域yù疆畔pà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即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第二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自学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注释,疏通大意。3、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了作者的什么主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fúsùpàn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诵读指导诵读课文时,注意读对字音,把握节奏,留意停顿、重音、语气。
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外城。围。连词,表转折,却。这。这样却。(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译文方圆三里的内城。之,助词,的。城,内城。连词,表顺承。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的原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凭借,靠。巩固。武器的锐利。震摄。城墙。护城河。粮食。充足。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而,连词,表顺承。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固锋利。坚,坚固;利:锐利、锋利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译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动词,到。通“叛”,背叛。归顺,顺从。所以。不战则已。极点。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代词,……的人。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介词,凭借。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
3.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了作者的什么主张?常见的考查形式答题技法(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本文(或某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宏观掌握。2.分析评价。(1)抓住文章关键句,进行分析、归纳。(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观点结论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第三次先学后教(精细研读)自学指导:1、【把握观点和思路】用“”画出文中的观点句,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点的?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提出观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论述战争层面治国层面“人和”之重要失道者寡助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攻城战例守城战例对比域民固国威天下反面亲戚畔之④________不以君子战必胜天时<地利地利<②_____封疆之界山溪之险③________人和兵革之利天下顺之1.【把握观点和思路】用“
”画出文中的观点句,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点的?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天时而环攻之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不如胜败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地利不如人和胜败不如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顶真顶真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状元贴士第四次先学后教(精细研读)自学指导: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2、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性作用2.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以其弃城而逃的结果论述“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否定“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的作用,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由此,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不可以。原因: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的三个阶段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这三个句子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第五次先学后教(合作研究)自学指导:1、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4、文言实词清单
1.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合作探究示例: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2.“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善良的心,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合作探究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合作探究通假字合作探究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合作探究古今异义(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亲戚畔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合作探究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名词,有利形势)(形容词,锐利、锋利)(名词,内城)(名词,城墙)(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之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代词,它,指“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攻亲戚之所畔(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合作探究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合作探究文言句式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也”表判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成语积累曲高和寡失道寡助(少)百依百顺天下顺之(归顺,服从)论述严密有力善用对举、排比写作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材料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施行“仁政”结构梳理概括主题课堂小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板书设计提出观点举例说明再次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得道多助,类推失道寡助[名句默写]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因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课堂检测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观点明确,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B.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时,作者着重强调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C.本文开篇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得出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D.本文运用多个双重否定句,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充沛,章法严密,逻辑性强。D(贵阳中考)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___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________的重要性。人和仁政(湘潭中考)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得道”,即“施行仁政”(或:“人和”)。理由:得道者多助。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yín惑乱,迷惑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自学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2.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3.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yǎnɡuànrǔyínwèi诵读指导首先把握节奏,准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句子做好句内的停顿,只有把握好句内的停顿,才能把握文章整体的节奏。其次要注意那些语气词,疑问语气声音要上扬,感叹语气声音要下沉。读好语气词就能把握文章的语气。
注意读音的轻重。像“富贵不能淫”,重读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效果不同,要整体把握,确定好重音。整体感知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译文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熄,平息、消亡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连词,表顺承。安静、安定地生活。难道。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译文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告诚。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怎么,哪里算作,算是。动词,往、到。【反问】孟子针锋相对,以反问句表明态度。“是焉得”一句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这。‘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这里指丈夫。‘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译文介词,把。助词,的。动词,往、到。妾妇:泛指妇女谨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之,助词,的。实现。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译文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住宅居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译文叫做。【排比】运用排比句,说明“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具体指出大丈夫的道德标准。状元贴士“纵横”外交策略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
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为连横。秦燕赵齐魏韩楚合纵燕秦赵齐魏韩楚连横抗抗服事3.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第二次先学后教(精读细研)自学指导: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精读细研
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敬仰、崇拜、羡慕的语气,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精读细研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反问】以反问句提出观点,又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歆羡(xīnxiàn)甚至崇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精读细研
4.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两个层次。精读细研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第三次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学指导:1.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3.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5.文言实词清单。
1.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合作探究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顺从君意,没有独立人格,称不上大丈夫。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坚守仁义礼;穷达有道;不淫不移不屈合作探究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思。顺从权力
3.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合作探究讨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大丈夫”?举例说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合作探究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合作探究往之女家同“汝”,你。通假字合作探究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与民由之安居而天下熄(古义:对人的尊称,你。今义:儿子。)(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生命。)[古义:遵从。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古义:平息,消亡。今义:熄灭。)古今异义合作探究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⑦
以顺为正者⑧
富贵不能淫(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常法。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合作探究一词多义道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得道多助道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名词,规则)(名词,道路)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助动词,能够、可以)(动词,实现)得道多助(名词,道义)居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名词,住宅)淫富贵不能淫淫慢则不能励精(动词,惑乱、迷惑)(动词,放纵)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往、到)(助词,的)《诫子书》合作探究词类活用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②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合作探究文言句式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②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居天下之广居[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省略句:(“……者,……也”表判断)威武不屈指人意志坚强,任何胁迫都不能动摇。贫贱不移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富贵不淫指金钱和权势不能使之迷惑。志得意满得志,与民由之言不由衷与民由之耳提面命父命之(实现)(遵从)(教导,训诲)成语积累合作探究富贵不能淫个人修养公孙衍、张仪之道是“妾妇之道”(类比)正面提出大丈夫的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责任担当穷达有道处事原则不淫,不移,不屈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何谓“大丈夫”结构梳理课堂小结《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有破有立,论述严密类比说理,善用排比写作特色课堂小结富贵不能淫立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大丈夫景春之言妾妇之道板书设计1.名句默写
(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资阳中考)阅读经典,点亮人生。读《论语》,我们应拥有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大度;读《孟子》,我们应坚守大丈夫“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节。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课堂检测2.(荆州中考)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C【解析】“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有误,以“妾妇之道”作比,意在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本质,表明他们称不上大丈夫。3.(广东中考)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惑,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4.(河南中考)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2段的内容简要分析。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
气势磅礴。5.(曲靖中考)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被迷惑乱心;在陷入贫苦及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坚定意志;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英勇捍卫,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一)古代成人礼冠(ɡuàn)礼笄(jī)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行礼的吉日与协助行礼的贵宾。加冠(ɡuān)时,先加缁(zī,黑色)布冠,次加皮弁[弁(biàn),一种帽子;皮弁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最后加爵弁(“爵”同“雀”,这种弁的颜色赤而微黑,如雀头的颜色,故名爵弁)。三加之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古代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加笄时举行仪式,盘发插簪。加笄后为她取字,之后一般用字来称呼她。拓展延伸襁褓(qiǎnɡbǎo)婴儿而立三十岁孩提儿童、幼儿不惑四十岁垂髫(tiáo)幼年知命(知天命)五十岁总角(jiǎo)幼年花甲六十岁豆蔻(kòu)女子十三四岁古稀七十岁及笄女子十五岁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加冠(ɡuān)、弱冠(ɡuàn)男子二十岁期颐(yí)一百岁(二)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第三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自学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2、结合注释,疏通大意。3、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整体感知quǎnyuèɡéáoxīkònɡfúwéizēnɡbì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组成排比句,陈述语气,读时语气要平缓,不可疾行。然后文章进入议论部分,议论排比,读时声音要开始提高,语速稍快一些,“曾益其所不能”语气要坚定一些。接着文章排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议论,读时语气要激昂,重音要放在后面,国恒亡,要着重强调。最后一句要读得平缓而悲凉。诵读指导整体感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ɡ)实。筑,捣土用的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译文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结合注释,读通大意。介词,从。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译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介词,给。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使……痛苦。使……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饿,使……饥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用这些,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增加。曾,同“增”。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译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困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译文连词,表顺承。常常犯错误。恒,经常。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译文连词,表假设。介词,在连词,表并列1.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体感知第二次先学后教(精细研读)自学指导: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2.诵读下面的这段话,说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受怎样的磨炼。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5.结合全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目的: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这段话旨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的道理。精读细研人物出身成就共同点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畎亩(农)天子①_____(泥水匠)版筑相鱼盐(小贩)辅佐武王士(监狱)海(隐居)市(集市)②___相大夫历经磨炼③_________相终成大器铺排就是把一系列相关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和相同的结构进行排列,从而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增强语势。状元贴士农夫→天子泥水匠→相小贩→辅佐武王监狱→相隐居→相集市→大夫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成大器
2.诵读下面的这段话,说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受怎样的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精读细研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艰苦环境的磨炼苦其心志①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_____________主观因素客观因素③______,④______,而后作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精读细研4.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个人主观因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正面反面精读细研5.结合全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列举六位名人事例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个人)国无忧患必灭亡(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读细研第三次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学指导: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3.本文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在证明观点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4.“忧患”如何使人成才?“安乐”如何使国家灭亡?5.《〈孟子〉三章》中的三篇文章在写作思路上有何异同?试简要说明。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奋图强。他卧薪尝胆,还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合作探究
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合作探究用排比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本文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在证明观点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不同点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富贵不能淫》以“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对比,本文则从个人成才、国家兴亡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生与死的结论,构成对比《富贵不能淫》采用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本文先以六个“历经磨炼最终成就大业”的人物为例,然后分析,层层深入,由个人到国家,最后得出结论4.“忧患”如何使人成才?“安乐”如何使国家灭亡?孟子以六位名人历经磨炼后成就大业的事例,论证了艰苦的环境是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而“困于心,衡于虑”是成才的主观因素。这就证明了常处忧患之中才能使人成才。
国内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国外没有实力相当的邻国并存、威胁,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从而论证了“安乐”会使国家灭亡。
5.《〈孟子〉三章》中的三篇文章在写作思路上有何异同?试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谈论的话题文中谈论的人物文中人物的共性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更为重要何谓“大丈夫”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得道者、失道者公孙衍、张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得道者施行仁政,失道者不施仁政公孙衍、张仪都无原则顺从君主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成就大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人物的用意描述得道者、失道者的结局是为了从治国层面上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一味顺从君意,没有仁义道德原则,谈不上是“大丈夫”,从而明确“大丈夫”的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续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作思路孟子说理的特点提出观点—举例论证—道理分析先破后立,层层推进列举事例—从个人到治国—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续表)手法多样:善用类比、排比、对比、比喻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层层推理,论证严密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增”,增加。同“横”,梗塞、不顺。同“弼”,辅佐。合作探究通假字合作探究古今异义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发表;揭露。)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往上伸;选举。)④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对人的美称。)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动词,表判断词。)⑥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⑦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集、征用。)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⑧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通过这些。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⑨入则无法家拂士⑩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内,文中指在国内。今义:进来或进去。古义:在外,对外,文中指在国外。今义:从里面到外面。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动词,显露、流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从)(介词,给)生于忧患(介词,在)有时朝发白帝(动词,出发)发拂于国国恒亡国人道之(名词,国家)(名词,国都)而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合作探究词类活用①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②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③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④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⑤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⑥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倒装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合作探究文言句式“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状语后置,“于……之间”,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成语积累不言而喻、家喻户晓而后喻(了解、明白)防患未然生于忧患(祸患)门庭若市百里奚举于市(集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事实讲道理正面个人层面名人事例贫贱—大业艰苦环境造就人才客观因素生于忧患正面个人层面过而能改有所作为思想斗争造就人才反面国家层面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主观因素结构梳理课堂小结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然后阐明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概括主题课堂小结学后感悟课堂小结
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丧失斗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乐观地面对它们,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这样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事例典型,论述缜密善用排比、对举写作特色正反对比论证举例排比论证个人国家事例经受磨难的好处磨难出人才板书设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名句默写]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课堂检测(泰安中考)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C【解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西宁中考)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绥化中考)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由个人到国家,使文章论述更全面、更深刻。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述的,而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述的,如果删去,本文的论证就不够全面、充分。考点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昆明中考)文本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__________,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直接抓关键句综合分析概括文段标题、中心句、段落首尾句、评述性句子从对人物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孟子》三章课后总结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释义】(圣人)出自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于众人。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释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
动的人被别人管理。孟子名言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同“圆”,圆形)。(《孟
子·离娄上》)【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5.一日暴(读“pù”,同“曝”,晒)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释义】(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曝晒它一天,再冷
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了。
《富贵不能淫》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引出“妾妇之道”,进而又提出“大丈夫之道”,在二者的对比中引出作者认为的大丈夫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病人血糖管理
- 品德与生活课件
- 电扶梯安全管理制度
- 万达融资管理案例分析
-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
- 初中生的生涯规划书
- 库尔班大叔课件
- 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率QC小组改善PDCA项目汇报书
- 碳减排计划执行
- 风温病护理查房
- 扬州市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9课《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课后练习+答案
-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13含条文说
- 厦门住宅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及收费指导价一综合管理服务
- 2023年河南省对口升学考试汽车专业真题及答案
- GB/T 3477-2008船用风雨密单扇钢质门
- GB/T 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格鲁尼格《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课件
- (新版)卫星天线理论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3.色彩的变化|赣美版 (共19张PPT)
- 班主任技能大赛-13张课件
- 100道题单名数复名数单位转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