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新高卷地区使用)(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答案A解析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C项“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以偏概全,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由材料三第二段“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答案C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由材料二第二段“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说“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答案B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和“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浔阳江头那一夜林那北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霖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蹬过黄河,涉着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盆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盆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都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森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属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跳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摘编自《文汇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白居易的视角介绍了江州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物产,赞美了它的水光潋滟,展现出“满眼是水”带给诗人的惊诧和欣喜。B.文章第二段集中介绍了白居易的为官履历,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与学识,表现了作者对他仗义执言却无辜被贬的同情与不平。C.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D.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的名字来源于“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取希望其“一生处于平易之境”“以待天命”等意,并借此来衬托白居易的刚毅与正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文章以白居易的视角介绍了……”说法错误。文章是以第三人称这一旁观者的角度作为叙述视角的,不是以白居易的视角进行介绍的。B.“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与学识,表现了作者对他仗义执言却无辜被贬的同情与不平”说法错误。第二段集中介绍白居易为官的履历,是为了表明即使他见过世面,但还是被眼前的水所震撼和惊艳,表现他对看到的水的喜爱。C.“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说法错误。文章介绍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是为了突出白居易正直敢言的性格。故选D。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通过对比描写呈现出浔阳城与长安城不同的气候特点,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做充分铺垫。B.文章将水、船、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和两岸连绵不绝涌动的生命联系起来,自然关联湓浦口,情境化再现诗人浔阳江头送客的情景。C.文章用“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交代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来到江州后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D.文章结尾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州秋天的风景,在想象中化虚为实,表现了对白居易的赞赏和仰慕,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做充分铺垫”说法错误。由文中“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可知,后文中并没有描写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了巨大落差。C.“表现了他来到江州后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说法错误。“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是表现诗人有隐居之志。D.“在想象中化虚为实”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可知,应是化实为虚。故选B。8.文章在概述《琵琶行》的内容之后,又提及了《题浔阳楼》,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描绘了白居易于浔阳楼上所饱览之胜景,表现了白居易对江州山河的赞美。②既展现出白居易在浔阳生活的踪迹,也表现了他被贬谪后志不能抒,而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由《题浔阳楼》的内容“……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盆浦月,平旦炉峰烟……”可知,这首诗中描绘的是白居易在浔阳楼上看到的江州河山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他对江州山河的赞美之情。由文中“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可知,浔阳楼是他所到之处,展现出白居易在浔阳生活的踪迹;同时,他又是为了缓解被贬后内心的郁结之情而登上浔阳城楼的,所以这首诗也表现了他被贬谪后志不能抒,而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9.文章题目为“浔阳江头那一夜”,然而对“那一夜”的内容却简略带过,请结合文化散文的特点对此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作者不局限于浔阳江头送别这一事件,而是将其简写,成为介绍白居易的一个切入点,由此拓展开来,详细介绍白居易被贬的前后,有助于读者了解他,彰显了文化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特点。②略写浔阳江头送别的场景,详写白居易到浔阳的各种境况,想象其身处浔阳的心境,凸显出文化散文的语言之美。③略写浔阳那一夜,详写白居易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既使文章得到拓展,又使文章的各个内容和浔阳那一夜产生关联,体现了文化散文自由不拘、形散神聚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那一夜”的内容指的是白居易去西门外一个叫盆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在本文中作者没有详细描写浔阳江头送别这一事件,而是将其简写,一笔带过,是因为“浔阳江头那一夜”只是作者介绍白居易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从这个点拓展开来,详细介绍了白居易被贬前后的相关内容,可以让读者更加详细具体的了解他,彰显了文化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特点。小说只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简略描写了浔阳江头送别的场景,而将写作重点放在白居易到浔阳的各种境况上,想象其身处浔阳的心境,如“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凸显出文化散文的语言之美。小说略写浔阳那一夜,而详写了白居易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如“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这些内容既使文章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又使文章的各个内容和浔阳那一夜产生关联,体现了文化散文自由不拘、形散神聚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注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是正确的,请在正确断句的字母处打勾(3分)()今媪尊长安君之位/A而封之B以膏腴之地/C多予之D重器/F而不及今令有G功于国【答案】ACF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B.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D.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答案C解析“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错。原文是“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可见“丈夫”在文中指成年男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又要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答案A解析B项“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错,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触龙让其子“补黑衣之数”,其实是借题发挥,委婉劝谏赵太后。C项为女儿的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错,原文“祭祀必祝之”,意思是“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不是“为女儿哭泣”。D项“既要考虑当下”错,主要是“为之计深远”。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得分点:“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2)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得分点:“至于”,到;“侯”,名词作动词,封侯;“继”,继承者)14.有效的劝说需要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结合文章,简析烛之武与触龙劝说成功的根本原因。(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伯重国家之“利”,烛之武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危秦、存郑益秦;赵太后爱长安君,触龙抓住了她的爱子之心,让她意识到让长安君当质子为国立功,将来才能“自托于赵”,这才是长远的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15~16题。滚绣球关汉卿【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游园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5.下列对这两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答案】C【解析】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16.这两首曲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6分)【答案】①《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1分)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2分)②《游园》融情于景,间接抒情。(1分)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她的心扉,诧异春景如画,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和要慎始慎终的两句分别是:“”“”。(2)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感叹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临风抒怀,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答案】(6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不给分)(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风乎舞雩咏而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山水之间,即为泱泱中国。作为承载文明历史悠久和国土空间广袤的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除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应对时空压缩的复杂条件。十年奋斗,收获满满:头顶重现碧空如洗、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全面回升、十年禁捕修复长江渔业资源⋯⋯可以说,这十年,坚持以绿色惠民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充盈,美丽中国①。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产品,生态产品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容忍度更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令出必信,法在必行。秦岭的违建别墅终被拆除,少数人“跑马圈地”营造的后花园,终被整改为洋溢蓬勃绿意的公共花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②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疆域辽阔,“西北负昆仑,东南襟沧海”,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极大。但只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③找定位、定举措、蓄动能,绿水青山就能转化为金山银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熠熠生辉②循序渐进③因地制宜(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作为承载悠久文明历史和广袤国土空间的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应对时空压缩的复杂条件。(4分,酌情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外婆摘了些木槿花,走了好长一段路,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把那些花一点点漂洗……外婆把沾满水滴的木槿花摊开于竹筐里带回了家,裹上蛋液,丢到油锅里,一忽儿浮起,焦黄酥脆的样子,堆得高高一盘子,给暑假回家的孩子吃。记忆里,外婆家院墙上遍植木槿。吃过端午的粽子,木槿便开了,一直开到晚夏,绿叶紫朵,繁复的重瓣品种,大约没有香气。童年的我躺在厅堂的竹榻上,日日面对前门篱笆墙上的一排木槿,是无尽的紫花,恹恹的样子,被烈阳晒昏头的颓唐。及长,对木槿谈不上喜欢,直至遇见白花木槿。一次在山里,低头急急赶路,转角处,忽现一丛白花木槿,有放低身段的谦卑敛淡,再看,犹如孤独一人默默不言。小径畔伴生一簇野生薰草,正在大鸣大放开着黄花,简直燃烧起来了,衬得白花木槿更加无言不争。比起紫花的平凡如常,白花自带静谧的气质。城里少见白花木槿。早前,翡翠路上紫花木槿长成一排仪仗队,日日上下班骑行于两侧,觉得稀松平常。谁知去年,园林工人把它们挖走了,再走这条路,怅然若失起来。偶尔,一小排金丝桃映入眼帘,是龙袍的黄,泼泼洒洒。还是怀念有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20.文中写到自己的外婆,没有一处使用“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①“她”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外婆”而不用“她”,似是“我”在与外婆面对面说话,体现了“我”对外婆的尊敬,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使用“外婆”这一称呼,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殷切的思念。(每点2分)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对“我”走在没有木槿的路上的心情的刻画真实可感,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答案】①直抒胸臆,用“怅然若失”一词直接明了地表达了“我”的心情。②借景抒情,用小排金丝桃的黄和泼泼洒洒,侧面衬托了“我”对长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的怀念。(每点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比拟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案】对比、夸张。(2分)表达效果:①将白花木槿和野生萱草进行对比,以萱草开放的恣意浓烈衬托了白花木槿的无言不争,以紫花的平凡衬托了白花木槿的静谧。(2分)②“简直燃烧起来了”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野生萱草开花场面的壮观。(1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27.3 位似(含答案)-
- 人造板类家具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空调安装维修合同三篇
- 洗发水运输合同三篇
- 无缝管热连轧机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农业机械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操作风险的度量》课件
- 董事会授权代理合同三篇
- 委托销售协议三篇
- 《培训机加操作者》课件
- 铸铁闸门检验标准
- 设备操作三好四会四项要求五项原则培训教材
- CCTV《开门大吉》选手报名表VM
- 乒乓球比赛用表
- 某公司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
- 关于开展全员营销活动的实施方案
- 硕士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模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砖基础工程量计算PPT课件
- 蜗轮蜗杆的设计及其参数计算
- 5-10万山平塘设计报告
- 单片机程序源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