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NTENTS国际获奖纪录片的创作电视系列片与栏目纪录片的创作多样化的影视纪录片创作132国际获奖纪录片的创作ONE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导语纪录片拍摄的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人或事,如何让更多数的远关系、甚至没关系的人理解和产生共鸣?一个具体的题材,特别是相对边缘的题材,要使它有普遍的意义,即主题的普遍性,就涉及主题的开掘与伸延。从而使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观众,也能得到启发和共鸣。一、作品简介和获奖评语片名:最后的山神(The
Last
Mountain
God)片长:40分钟导演:孙曾田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完成日期:1993年9月获奖情况:1993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亚广联ABU)大奖(The
Best
Documenta-ryFilm
Award
by
the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1995年获第9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Award
of
the9thParnu
International
Visual
Anthropology
Festival)第一章《最后的山神》获奖评语:《最后的山神》1993年获本年度“亚广联”电视大奖。在领奖大会上,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保尔德贝尔先生宣读的评语(译文):“评委们高度赞赏《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这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更迭而改变着,本片选取这个常见的主题描绘了新的生活。”作品简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记述一个鄂伦春族老猎人——萨满孟金福及他的家人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信仰。主人公孟金福定居后仍眷恋着山林,认为山神是主管山林狩猎的神灵,他每到一片山林都要雕刻一座神像。本片描写了鄂伦春人的山林生活和心灵世界,展示了鄂伦春族古老的山林狩猎文化和纯美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鄂伦春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鄂伦春人追求新的文明生活,本片的大背景是鄂伦春人定居后,由传统山林生活走向现代生活之间这段意味深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二、创作的动机与选题1、选题——遵从心灵2、采访——寻找心灵的具象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三、导演阐述与初稿大纲导演阐述:鄂伦春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如今他们已离开山林定居40年,定居是其民族发展史上的转折点,生产、生活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这是一种“人为的”跨越,使其民族文化产生了没有过渡的转折,一种断裂,一种失落。以定居前后出生为界,新、旧两代人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新一代的鄂伦春人向往现代生活,而老一代人则仍然习惯并留恋着山林里的游牧生活。鄂伦春这个古老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文化正面临一种“断裂失落”——随着老一代人的死去而失落。就社会发展而言,这是历史的必然;就一个民族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失落。如西天落日,虽有几分辉煌,更多的是无奈的悲凉和苍茫。本片将纪录下这种断裂与失落,而且是最后的一线余晖,最后的一声绝唱。本片以一个老鄂伦春猎人孟金福的冬猎为主要拍摄内容,表现他所代表的鄂伦春传统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历史、价值观念,对现代与未来的看法。在表现方式上,本片强调尽量朴素、自然、真实,贴近人物,用纪实的方式把原样纪录下来。本片基调应苍凉、凝重、无奈。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初稿大纲引子苍莽莽兴安岭,一声枪响,鄂伦春猎人狩猎。母子话别。(一)山岭上的人已成了山下的人以春节为契机,表现定居生活。1.老一辈回忆当年定居的情景,表达对定居的态度。2.新一代对游猎生活的认识。3.全族过去宗教——萨满教的萨满仅存一人——孟金福。(二)最后的萨满表现萨满教这一原始宗教。它以万物有灵为基础,是其民族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文化对自然与人的认识的反映。萨满教是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生产力、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1.孟金福与老母。2.孟金福对神的态度,用细节表现孟金福信“万物有灵”。3.鄂伦春族的青年对神的态度则是相信无神论。4.猎前占卜;猎后敬山神、火神、太阳神。(三)离不开山岭的人表现定居之前成人的一代——今天六七十岁的人。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对山林的思想感情已融在血液中,无法割断。他们属于民族的过去,如果他们故去,这个民族便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了。1.孟金福冬猎。交代狩猎的环境——大兴安岭林海雪原。纪录狩猎的方法、技巧。注重细节的拍摄﹐比如如何驾驭猎马、猎犬,使用猎枪﹑猎刀。表现他对这些工具、方法的感情。纪录狩猎的过程(猎马、桦皮船)。2.过去的狩猎(资料镜头)。3.表现新老两代人狩猎目的的不同:老一辈对过去生活的怀恋;新一代以狩猎为娱乐——狩猎失去了解决衣食的意义。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六、完成台本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六、完成台本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六、完成台本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六、完成台本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六、完成台本第一章《最后的山神》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七、成片背后的细节与缺憾1、大片比的素材取舍2、被剪掉的航拍镜头3、不太和谐的采访段落4、未完成的思考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八、冷暖自知的创作体会——主题的提炼与升华《最后的山神》的创作,从选材到确定主题到最后编辑成片,有一个由浅入深、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如前文所述,刚开始报选题的时候,我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从小在北方牧区长大,又因为从小学习画画,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有着特别的欣赏。这时,我对题材的认识还停留在想象层面。到了拍摄地,随着前期采访的逐渐深入,我了解到更多的情况。我发现,事实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所想象的是他们过去在山林里游猎的生活,甚至是艺术化了的生活,但现在鄂伦春民族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为鄂伦春民族安排了定居,鄂伦春的年轻人都下了山,开始了和我们没有多大区别的现代化的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开始有些慌乱,继而考虑:是继续表现猎奇的内容,单纯地展示他们的民族风情,还是去表现我所看到的这些更真实的现实呢?这时,我意识到,作为纪录片创作人,必须面对社会的真实!思考再三,我认为应该去纪录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变迁。这样,我的创作意识从之前的想象层面进一步推进到了纪实层面。随着前期采访的持续深入,我又再次面临选择:老一代与年青一代鄂伦春民族对定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我看到了老一代人热爱山林生活,年轻人则放弃了原有的山林生活而向往现代化的生活。创作常识告诉我,对于这两种状态,在对照表现时,不可能是平均篇幅的表现。那么,哪一头应该作为重点呢?如果作为新闻,我认为应当以表现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为重点,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以老一代的鄂伦春人作为表现主体,年青一代作为辅助对照。第一章《最后的山神》八、冷暖自知的创作体会——主题的提炼与升华《最后的山神》的创作,从选材到确定主题到最后编辑成片,有一个由浅入深、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如前文所述,刚开始报选题的时候,我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从小在北方牧区长大,又因为从小学习画画,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有着特别的欣赏。这时,我对题材的认识还停留在想象层面。到了拍摄地,随着前期采访的逐渐深入,我了解到更多的情况。我发现,事实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所想象的是他们过去在山林里游猎的生活,甚至是艺术化了的生活,但现在鄂伦春民族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为鄂伦春民族安排了定居,鄂伦春的年轻人都下了山,开始了和我们没有多大区别的现代化的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开始有些慌乱,继而考虑:是继续表现猎奇的内容,单纯地展示他们的民族风情,还是去表现我所看到的这些更真实的现实呢?这时,我意识到,作为纪录片创作人,必须面对社会的真实!思考再三,我认为应该去纪录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变迁。这样,我的创作意识从之前的想象层面进一步推进到了纪实层面。随着前期采访的持续深入,我又再次面临选择:老一代与年青一代鄂伦春民族对定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我看到了老一代人热爱山林生活,年轻人则放弃了原有的山林生活而向往现代化的生活。创作常识告诉我,对于这两种状态,在对照表现时,不可能是平均篇幅的表现。那么,哪一头应该作为重点呢?如果作为新闻,我认为应当以表现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为重点,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以老一代的鄂伦春人作为表现主体,年青一代作为辅助对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老一代的生活将要消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老一代的生活将要消失,因此纪录老一代更有珍贵性,而纪录片有义务把行将消失的东西纪录下来;第二,我个人也对民族传统的生活与文化有天然的兴趣。到了这一步,我的思路从最初简单的想表现这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深入到表现这个民族所面临的变迁和矛盾。再进一步想,表现鄂伦春民族在时代里的变化,也不能是表面地纪录变化,而应在更深层次上,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层面。鄂伦春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很多方面,我应该选择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呢?最后,决定表现老一辈鄂伦春人
“敬畏自然”的精神。很多观众大概会认为,狩猎民族是猎杀动物,那就是破坏自然,但实际上他们是敬畏自然,他们狩猎就像农人种地,取得衣食,同时也保持了自然的循环,他们绝不会像商业社会一般贪婪无休止地狩猎。比如,鄂伦春民族从不打怀孕的鹿;多年来,他们也从来不因篝火而造成山林火灾;他们居无定所的游猎方式也使他们的打猎不至于造成局部环境失衡。事实上,选定“敬畏自然”这样的主题,我有一个考虑;影片要有当代视角,要与今天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相呼应﹐主题要具有普世价值。那么,哪些东西是今天人类最关心的课题呢?我想,今天全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正是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敬畏自然”的主题恰恰是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能够与今天的人类生活达到很好的对接——人类不可能不索取,索取是必然的,但是索取一定要在平衡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的循环,这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第一章《最后的山神》纪录片拍出来,不是为了放到博物馆,而是要传播,让今天的观众看到片子有所触动,联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最后的山神》的创作过程,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题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纪录片创作者一定要主动去开
掘影片的主题。同一个题材,可以开掘出的主题会有很多种。《最后的山神》不是重大前沿题材,但这部片子之所以能有幸在国际上获奖,受到广泛的好评,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影片的主题——影片所表现的生活是边缘的、陌生化的,但是影片表现的主题并不边缘,而具有普世价值,它与全人类面临困惑的命题相关。影片的主题表达超越了题材本身的纪录。换句话说,就是生活是原始的,主题是当代的,生活是昨天的,主题是今天的。当然,纪录片的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对于生活的认识、学习、思考的过程。思考的阶段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影片题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题材仅仅是材料﹐是开掘主题的材料,是一块未雕琢的石头。创作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对于生活的认识,思考,提炼主题,表达思想!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九、评论摘编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九、评论摘编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九、评论摘编第一章《最后的山神》九、评论摘编思考与分享应该选择创作者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还是选择时下流行的选题?二者冲突吗?如何从具体特定的题材中﹐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有些学者将该片视为人类学纪录片,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你认为人类学纪录片有哪些特质?在今天,如果让作品能面对更广泛的受众,远离大众的少数民族风俗应该如何表现?第二章《神鹿》导语纪录片拍摄一个人物﹐就要从心理上去理解他。如何做到推已及人?从心理上的理解拍摄对象﹐并且要放在其民族文化的环境中﹐合情合理地理解,这样才能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的意义。每个人都被文化塑造也是文化的缩影﹐要理解人,特别是要理解人心。第二章《神鹿》—.作品简介和获奖评语片名:神鹿呀,我们的神鹿(Fading
Reindeer
Bell)片长:73分钟导演:孙曾田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海岸线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完成日期:1997年获奖情况:.1997年获第11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Award
of
the
1lth
Parnu
International
VisualAnthropology
Festival)1998年获第3届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Award
of
the
3
Ethno
Film
Fest
Germany
Berlin)1998年获第7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Special
Award
of
the
7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V
Festival)第二章《神鹿》获奖评语:1998年第3届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上,纪录片《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荣获评委会大奖。评委会评语(译文):“通过制作者长时间精心地投入创作,这部影片向人们呈现了优美的画面和敏感的诗意内涵,极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体现了作者在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艺术的把握能力。影片已成为那个民族文化命运的缩影。”作品简介:“在城市里,我是一个真正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工作了7年,深感精神上的孤独。
1992年的春天,她返回了在大兴安岭山林中的驯鹿部族。然而,多年城市生活,柳芭在精神与身体上都难以回归传统的山林生活,昔日的爱情创伤也在时时煎熬着她。重返山林,并没有让她获得归属感——“家里人说我是个城市人!”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山林,她反而更加失落了——柳芭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人,陷入痛苦之中。1993年她离家出走,流浪中被―汉族人收留,随后成为他的妻子。婚后她以回忆民族生活作画……后来家族的神鹿死了,驯鹿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1994年她的女儿出生……本片跟随主人公拍摄3年,真实纪录了主人公灵魂无可依归的心路历程。第二章《神鹿》二.创作的动机与选题《最后的山神》得了国际奖,自己感觉受到很大的鼓舞,但同时也感到《山神》中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就想拍一个更好的、更纯粹的纪录片。拍摄《最后的山神》时,又发现在大兴安岭这个游猎文化圈之内,还有即将消失的驯鹿生活,驯鹿文化,就产生了拍摄这个驯鹿部落的想法。我之前预计要拍“山林三部曲”,取了一个总名字叫“一个部族的最后历史”。第一部:拍这个民族的生活,名为《老人与鹿》,表现老一辈人,体现民族本身的文化形态;第三部:选择这个民族中的一个作家,通过他来阐述面对大文化对小文化的覆盖与冲击时所持的态度,用理性思维来思考民族的变迁与如何适应这种变迁;第二部:就是这个“神
鹿”,拍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变化的,表现这种文化形态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心灵痛苦。于是,拍摄的过程中分成几个组,一个组拍摄老人的生活,一个组拍摄作家。但各种主客观条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之前预计要拍“山林三部曲”,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决定放弃另外两部,全力进行《神鹿》的制作。第二章《神鹿》三、导演阐述与人物分析导演阐述:第二章《神鹿》三、导演阐述与人物分析导演阐述:第二章《神鹿》三、导演阐述与人物分析人物分析:本片属于纪实拍摄,内容不可预知,也不便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大纲,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分析和定位。这是一个人物曲折命运的片子,所以就首先要着重分析人物的命运,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神鹿》的主人公叫柳芭。发现柳芭这个人物,来自于别人告知的一则传闻。说有这么一个驯鹿的鄂温克姑娘,天
生有绘画才能,考到中央民族学院学油画。毕业后分到内蒙古出版社工作,工作了几年自己又不干了,干脆跑回家乡,酗酒度日,当地人都说这个女孩子比较没出息。我听了心里一动,觉得不会这么简单,她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似乎有更深层的东西!我对她的心理变化很有兴趣,于是便去找她。纪录片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生动,二是深刻。生动来源于生活,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情节和细节;而深刻就是要看到生活背后所隐藏的来龙去脉,如果只表现生活表层的东西,纪录片就缺乏意义。唯有深刻才能对生活起到启示性的作用,让观众产生共鸣。但是,怎么做到深刻呢?那就首先要对事物、人物,对题材有深刻的认识。第二章《神鹿》三、导演阐述与人物分析人物分析: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整个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时代,都以现代文化作为一个强势的标准,只有现代文化才是先进
的,其余的文化都是落后,原始的。但是对柳芭来说,她的生活经历,她的民族文化基因,甚至她的创作题材都大部分来源于她自己的民族文化。以现代文化作为一个强势的标准,这就对她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让她觉得自己是很落后的,生活在落后的文化圈中,前景暗淡无光。她感到纠结,不知哪个是对的,哪个是好的。她感到痛苦,一种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心灵痛苦。以上是共性原因,还有个性原因。我将另一个和鄂温克族差不多的少数民族青年学者与柳芭作了对比:同样到大学念书,同样走出山林,走出过去的生活,但是这个青年学者并没有像柳芭那么纠结,或者纠结得不是特别明显,最终也没有返回家乡。这说明柳芭肯定有她的个性,有和别人不太一样的个人生活。随着拍摄中的相互熟悉.我看到两个东西:一是柳芭作为一个艺术家,她的心灵很敏感,她的文化圈很小,四面八方的压力让她不堪重负;二是柳芭作为一个鄂温克人,她的民族文化也很敏感。鄂温克人就像鹿一样,他们见到强大的东西是往后退的,是躲避、逃跑,而不是像狼一样向外冲。鄂温克人自杀的特别多,也可能与此民族的性格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仍然有很多和柳芭一样的鄂温克人出来念书就不再回去,为什么她自己却选择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经过采访,我发现她的几次恋爱对她的影响很大。第二章《神鹿》四、拍摄散记1.拍摄内客大纲(1)“故乡的驯鹿”内容:鹿群,牧鹿的场景。母亲制作鹿铃,鹿铃的含义。神鹿出场,拍摄时和其他的鹿群不一样。鄂温克人每隔一段时间带着鹿群迁徙。迁徙的过程。神鹿怀孕。神鹿难产。进行风葬,风葬的经过。第二章《神鹿》四、拍摄散记(2)“柳芭的内心”内容:柳芭回家,母亲和姥姥的反应。柳芭家乡的面貌(帐篷﹑森林、鹿群、晚上围着篝火跳舞的民俗展示)。母亲制作口烟、鹿铃;姥姥展示神袍。柳芭的皮画。一家人迁徙(柳芭摔跤﹑掉队)。柳芭化妆。柳芭去为初恋情人上坟,唱情歌。柳芭喝酒离家出走(在雪地上走的场景,来到另一个村子)。和小熊结婚,和小熊两个人的生活。柳芭的绘画创作《母子鹿》。柳芭怀孕,生育孩子的过程。第二章《神鹿》四、拍摄散记2、拍摄中的一些问题处理人物的出场问题多种光源的运用拟人化拍摄不同身份人物的拍摄柳芭的拍摄活动情节的拍摄民俗的拍摄环境的拍摄风藏段落的拍摄结尾段落的拍摄第二章《神鹿》五、编辑提纲第二章《神鹿》五、编辑提纲第二章《神鹿》六、剪辑台上的思考1、剪辑策略本片的剪辑在大的结构上,分为外在的、内在的两个部分。外在的叙事结构为柳芭的生活历程,而内在的叙事结构为柳芭的心灵痛苦,表现出柳芭不断失去心灵家园的过程。具体而言,在剪辑中还贯穿着三条线索;第一层面是柳芭的情感线索。以回到家里的兴奋来引导。随后,迁徙时身体的不适应,表现出柳芭和山林生活的距离,觉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处在两难间。然后上坟,回忆起过去的情感经历。两段恋情的不成功则深刻反映出文化的冲突。第二层面是三代女人的命运线索。三代女人的命运一脉相承,姥姥代表山林文化,妈妈是走下山林的一代,柳芭代表从山林走向外界的一代人。神鹿则和姥姥—起形成了文化的符号。第三层面是情绪的线索。柳芭的情绪渐渐地从返回家乡的快乐——渐渐不适应出走——婚姻的尴尬——神鹿死亡,整个片子也渐渐走向悲剧的高潮。而生孩子这一生命的延续也是很重要的象征,生下的孩子已经是一个混血儿。从文化上说,是失去过去文化背景的下一代;从情感上说,也不是完全的爱情结晶了。这个片子的很多情节,都既完成了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又表现了心理的痛苦,还具有文化的寓意,显得深厚、丰满。不单单是一个人物的命运,而是和这个世界产生了联系,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使片子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纪录片的接受往往有三个层面,看到故事——被感动——理解主题并受到启示。而作者型纪录片需要把导演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警示传达给观众,并对民族文化的变迁有深入的认识。拍摄《山神》时,我认为应该保留多民族的文化,但后来我逐渐认识到单纯的保留是不现实的,应该有更深入的对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我认为,应该主动地吸收有益的文化基因,融人新的文明,主动吸收创造新的文明。第二章《神鹿》六、剪辑台上的思考2.剪辑中的几个细节(1)纪录片素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拍纪录片很容易想到要拍摄哪些内容,却很难想象这些内容的先后顺序。比如我想拍几代人的生活、生产,却很难确定到底是生活在前还是生产在前。所以真正关键的环节还是剪辑。我一直认为拍纪录片像做建筑,在前期都是买建筑材料,唯一要做到的就是心里有数,大致知道需要什么材料,而不是一箩筐地什么都买。如果心里没有数,丢掉很多材料也不行。故事片则完全不同,整个结构在拍摄之前就基本构想好了,而纪录片在拍摄前往往不会有特别准确的分镜头。(2)配乐的问题风葬的过程增加了鹿铃的声音,鹿铃一直是片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同时风葬神鹿时,柳芭又一次唱起了她在男友坟
前唱过的哀怨的情歌,那么凄婉,那么忧伤。死去的神鹿就像死去的男友一样,让柳芭心碎神伤,让柳芭同自己的民族文明渐行渐远,让柳芭再也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第二章《神鹿》六、剪辑台上的思考2.剪辑中的几个细节(3)旁白的问题解说,是按照心理过程来结构的,是对人物心理的一种分析。为什么让柳芭自己来充当解说,采取一种自述的方式呢?最开始的时候,我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解说,写完后就觉得别扭。柳芭的痛苦更多来自内心世界,这种内心独白由第三者解说显得很不真实,最后决定换用第一人称。于是,我们邀请柳芭来北京录制解说。一开始本想不用稿子,让她直接看着画面自由地说。但这种方法试下来感觉不行,她说的时候总是磕磕巴巴,节奏和画面也不匹配。于是我就大致写了个文稿,让她熟悉后再做旁白。之所以让柳芭这样来做旁白和她的身份有关,她是受过教育的大学生,说一些很书面的语言也和她的身份贴切,观众听起来不觉得别扭。但如果是拍摄一个农民,让他来自己充当解说,说一些很文学化的语言,就会觉得古怪。最后影片的旁白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状态;既不是采访,又不是解说。柳芭亲口说出自己的情感和变化是完全没问题的,角色是对的,听起来也比较流畅,同时还能强化纪录片的真实性。柳芭解说的语言和当时接受采访的语言是一个系统,一些词和语言用得很精练、很准确,因此最后的解说十分流畅。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七、完成台本第二章《神鹿》八、成片背后的细节与缺憾1、使用胶片拍摄带来的问题——拍摄时长2、几个细节:柳芭出走段落,因为当时摄制组和柳芭住得距离比较远,也没有什么通讯条件,很遗憾没有拍到,所以只能采用一个大的过渡性的段落,靠采访进行了补充说明。另一个是柳芭醉酒的段落。喝酒是柳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她最后不能自拔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拍到了柳芭醉酒的内容,但剪辑时感到醉酒的仪态破坏了片子的美感。再有,因为和被摄对象建立了感情,也不想让她在镜头上出丑,所以最终剪掉了。现在想起来,纪录片还是应该表现生活的残酷,表现一些不美的东西,这样才可以使片子更深刻,人物更丰满。这是一个剪辑中的遗憾。出于相同的原因,柳芭生孩子的段落,在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后,我们拍摄了生产的过程,但也考虑到缺乏美感,所以当时没有拍摄全景,只拍摄了特写。这就让一部分观众对这个段落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补拍的。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拍全景,即便后来不用,这是当时拍摄中的一个失误。第二章《神鹿》八、成片背后的细节与缺憾1、使用胶片拍摄带来的问题——拍摄时长2、几个细节:另外,还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根据拍摄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作品风格的问题。当时拍摄《神鹿》时使用胶片,令拍摄的自由性受到影响。如果不能自由,就向追求片子的外在美感努力。但追求外在美感就容易不生动,好在《神鹿》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较大。上一部作品《山神》很大的特点在于其生动性,没有太多打动人心的命运因素;《神鹿》则更多靠命运的冲突打动观众,所以在细节上可以适度地放轻一些。《山神》和《神鹿》是两类片子,如果当时《山神》用胶片拍摄可能会不出彩,而《神鹿》如果用摄像机拍摄可能比现在更好。此外,还有一个拍摄打板的问题。因为是纪录片,先打板会影响被摄者的情绪,于是我们当时研究出一个倒打板的技巧,就是先拍摄,最后再打板。这样就不会影响他们,并且也能给后期剪辑提供参照。摄像机在拍摄时可以不停机,电影摄影机就要根据拍摄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一些技巧。第二章《神鹿》九、冷暖自知的创作体会1、微言大义2、记录的价值3、淘金者4、从选择到提炼第二章《神鹿》十、评论摘编思考与分享纪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在这个问题上,它和故事片是否有分别?纪录片对人物心理的发掘,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有哪些重要手段?第三章《祖屋》导语面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心理中一些比较观念性的东西,如何用影像手段进行解读和向大众传播?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时代,如何把传统文化中比较深层的东西进行电视化、影像化解读,是当代影视的一个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本片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第三章《祖屋》—.作品简介和获奖情况片名:祖屋(Ancestral
House)片长:54分钟导演:孙曾田﹐许丹制作单位: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福建电视台完成日期:2000年获奖情况:2001年获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银屏奖”(Silver
Screen
Award
of
the
34th
U.S.International
Filmand
Video
Festival)。作品简介:“宏琳厝”建于1795年,是中国现今整体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坐落在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占地17832.28平方米,共有住房666间。200多年来,一直住着主人黄氏一族。子孙繁衍,人最多时达126多户1
000男丁。今天已不足百户,仍保持着中华礼仪文化和传统道德。每年农历中秋节,全族祭祖。族长由族中辈分最大和最年长者担任。家族重大问题由家族会议讨论。“耕读传家”今天仍是宏琳厝中黄姓族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以农为生,多数人以读书为荣,写字为乐。迎亲嫁娶称红喜,老人寿终是白喜。最喜的当然是生子添丁。不论是厝里厝外,只要是族里人生男孩,都要回来放鞭炮报喜,报给族人,也报给祖宗。200年岁月,这座祖传老屋免遭兵火,子孙绵延,据说是风水的玄机。可这座举世少见的家族社区,到今天终于顶不住“商战”的压力,要被开发成旅游点了。第三章《祖屋》二.创作的动机与主题思考这个选题当时我一看是一般化的,就是老房子。但是我去采访,发现里边住的人和过去见过的老房子里的人不一样。过去的老房子是大院,基本就剩个壳了。而这个院子从祖上开始一直到现在,虽然差不多都是农民,但互相感情比较
深,都是温文尔雅,孔孟之道还保持着。我以前经常设想的事儿,现在正好碰到这个题材。近一二百年来,中国是落后了,但是我一直觉得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文明之间,好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中华文明、农业文明在农业社会里竞争不是很激烈,就是人人相让;到了工业时代,西方文明的弱肉强食占据主流;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跟人很少直接冲突,也可能中华文明经过更新和融合,又会适应新的时代,中华文明还是有价值的。再有,我看这个院子的人保持传统的美德,还是挺和谐的。我们这个片子不拍壳,而是拍里面的人的文化和精
神。我一直在关注民族文化的问题,我心里明白其实中国的主体民族还是汉族,所以这一次有这么一个体会,找到这个题材——我拍片一般是早想、早思考,然后碰到适合的题材。过去拍摄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小的文化圈,它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要发展,小的文明肯定要消亡。从历史看,有的文化是一些大的文明交叉,交流、冲击产生新的文明。东方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的文明,它不会消亡,它跟其他社会文化冲击以后产生新的文明才有生命力。所以,我以前拍的片子和这次拍的片子不是特别一样,以前那些片子拍的是小的民族文化,从世界各个民族来看,小的民族文化都在消亡。第三章《祖屋》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很大,单元众多,结构复杂。这个片子是和福建台合作拍摄﹐从什么角度去做是值得考虑的:是客家人家族史?还是历史深奥的儒家文化?最后定位于反映汉文化的特征。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不止一次的反“孔"运动,但实际上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深藏着儒家文化的因素,文化像基因一样渗透在民族的血脉里。中华民族特殊性就在于,更迭不断的改朝换代并没有抹杀其文化的一脉相承,尊孔的文化根基从未断裂或失落。当时觉得,我们有可能把这种文化心理通过影像展现出来,眼前有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家族题材,但l问题是———如何纯化?在此之前的两部片子拍的是变化,这部片子其实讲的也是变化,但为了纯化对儒家文化的表现,我们相对封闭地拍了一个祖屋里的家庭,展现农业生活、家庭习俗、婚丧嫁娶。和前两部片子的又一个不同是,本片拍摄的目的性较强,一开始就是瞄准国际市场的。同时,本片也尽量注意通俗化,是我创作中由个人化纪录片向面向市场的纪录片的一次转型。第三章《祖屋》三、导演阐述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宅子,在兵火不断的200多年能保存至今,显得十分珍贵。但本片的着眼点不能局限在这个层面上,房屋建筑是“壳”,人才是“核”。我们要探究、纪录和展现的是:在这中规中矩的房屋院落中,宗族的孔法制度、人际关系、纲068纪录片创作常观念﹑思想意识……这座老宅子和里面的人及人的意识,某种程度上是汉民族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破旧立新”的革命,即使有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人骨子里的文
化遗传多少还是孔孟的底子,不管你说它好还是说它坏。《祖屋》的叙述语态是一种散点式的表达,追求“笔断意不断”的效果。片子的定位主要是对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能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有画面表达空间的载体——祖屋,所以做的比较浅﹐能够让外国人明白,让普通观众明白,是一种文化解读式的形象表达。影像表达追求通俗化,结构上则是版块化、篇章化。第三章《祖屋》四、拍摄要求与拍摄方法一般拍纪录片,有事发生就得到现场,但本片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中国,除了题材资源还有人才资源,此外还有中央和地方的资源。中央电视台可以覆盖全国,但拍摄的时候机动灵活性比较差,地方电视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事件往往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新闻也如此,当地有什么新闻突发事件,中央电视台有时候就不能及时赶到,还是要考虑到整合优势。我们这个片子里头有死人的、结婚的、生孩子的、祭祖的,当时考虑到福建电视台离那里很近,一有突发事件马上能到现场,而中央电视台不可能有急事了再赶过去。福建台当时距离福州两个小时车程,随时有事,或者有能体现中华传统的民俗、民风的仪式,马上就可以开车过去。因此,并不是拍摄每一个情节我都在那里。《祖屋》与前两部片子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不再担任摄影师,而只是担任导演。我与摄制组遵循一个大的拍摄要求,达成一个较好的默契。这个片子涉及的人比较多,生活节奏也比较慢。当时我们也受到“直接电影”的影响,觉得
我们不应干涉他们的生活,而采用“直接电影”的手法进行拍摄。我们聘请的摄影师可以很沉静地、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在那里观察和拍摄。摄影师在院子中连续住了两个月,而导演却没有在那里驻扎那么长时间。我们提前大体商定好一些拍摄内容,比如拍摄几家人,都拍摄谁,等等。但具体的拍摄方法,都是由摄影师在现场具体选择和拍摄的。拍摄采用了旁观的、平面的、等待的方法,固定镜头也比较多。只有出现了比较大的活动,整个摄制组才会出动。第三章《祖屋》有突发事件时,便显示出了福建台临近的地理优势——距拍摄地只有100公里。比如突发性的葬礼、结婚等,都是福建台及时赶到,加强拍摄的力量。另外,拍摄院落的全景使用了热气球,而拍院落廊回路转则采用了斯坦尼康——这些大场面的拍摄和平时的拍摄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方式。《祖屋》获奖有几方面原因:一个是联合起来的力量;另一个是内容上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道德。现在从国际上讲,也是比较关注中国文化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国力增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变化,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在《祖屋》的拍摄过程中,运用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方法,但在后期的剪辑时,却没有使用“直接电影”的剪辑手法。第三章《祖屋》五、剪辑台上的思考文化思考本片在开始剪辑时,面对采用“直接电影”手法拍摄的大量碎片化素材,因为没有过多的故事,而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好在在选题阶段,对选题有比较深入的文化思考,对目标观众也相对熟悉。我们考虑,是否可以用中国式的叙述
方式,比如章回体、折子戏的形式来结构全片,展示给境外的观众。此外,我们也考虑是否可以用版块结构,一个版块诠释一个概念。如此看来,本片拍摄采用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方法,剪辑却采用了中国传统折子戏或章回体的叙事方法。人类学思考一般的故事片或纪录片都是一人一事,但本片的任务是要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另外,院子中的每家人都是分隔的、平行的。这种情况造就了我们选择这种叙事的方式,也适应了我们要表达的主题,适应了我们平面的、条块化的素材。现在看来,能贯穿到底的也是儒家文化这样一个线索结构。我认为,纪录片是根据材料进行搭建的
体裁,只要可以传达出主题,所有的结构都是可以采用的。第三章《祖屋》3.如何通俗化耕读传家仁者爱人祖宗风水红白喜事4.散点布局、章回结构从内容上讲,《祖屋》更多是展示性、平面式的,没有往深里挖,估计年龄大的人看完之后会觉得浅显。中国绘画实际是卷着看的,折子戏也是一折一折地看的。这个片子在结构上就是散点式,追求“笔断意不断”。另外,这个片子的形式前人也没怎么用过。电影的“形式”是外国人传给我们的,所以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出中国化的“形
式”,中国化的影片?章回体、篇章化的结构有助于将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归纳出来,外国观众看起来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每个篇章相对独立,像一个屏风,或是折子戏,每个章节集中表现一个主题,让观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形式的弊端是影片会显得比较平面化。总之,我们通过这种影片形态,将抽象的文化符号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生动
的画面、生活细节和人物故事,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心理。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六、完成台本第三章《祖屋》七、成片背后的细节与缺憾1、拍摄前的设想和最后完成片有很大的距离2、说明性过强,深刻性弱,生动性上也有欠缺3、和大的社会背景联系较少4、很多内容没有充分展开第三章《祖屋》八、评论摘编第三章《祖屋》八、评论摘编思考与分享纪录片是舶来品﹐那么,是否可以有中国气质的纪录片?你认为它应该有哪些特质?对于宏大主题,如何进行通俗化?除了本片的做法,你还有什么思路?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如何既适合西方观众的口味,又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电视系列片与栏目纪录片的创作TWO上篇《黄河一日》导语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前人反复表现过的题材,应该如何处理和把握?一个题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和表现。任何一个题材对你来说都是新的,都能有作为。只有陈旧的思想,没有陈旧的题材。一.作品简介片名:黄河一日片长:共30集,每集15分钟总导演:孙曾田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与28家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完成日期;1995年作品简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代表了中国人基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风貌。公元1995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联合28家地方电视台共35个摄制组,同时在上下万里的黄河流域采访拍摄,其中有黄河源头的藏族人家、入海口的油井工人,有草原牧民、窑洞农户、中原商场、乡间剧团、黄河水利工程,等等,包容了黄河流域广阔的生活空间。35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电视片,让人们看到在同一时间黄河流域不同的地域、民族、阶层、职业人们的不
同生活,看到他们的劳作与奋斗,他们的艰辛与欢乐。计划2000年再做一次回访式拍摄,20世纪末黄河流域的变化和黄河人民的奋斗将得到纵深展现。上篇《黄河一日》二、《黄河一日》项目策划(—)缘起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黄河,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纵横上万里的黄河,各地域的人民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劳作、生息。黄河以她那深广的内蕴和丰富的多样性,为电视这一时空艺术提供了无尽的创作题材。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发起,会同黄河流域28个地方电视台,共同实施一项大型电视采访活动——《黄河一日》。《黄河一日》的主体内容是选定一天的时间为历史横断面,在上下万里的黄河流域采访纪录人民的生活风貌。并计划在5年以后,即2000年再组织一次回访,将中国人民在20世纪末的奋斗与巨变进行历史的纵深表现。(二)意义与影响在同一天里,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如此大范围、大纵深的采访报道,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国家能够做到,只有中央电视台联合多个地方电视台才能实施。它将充分展示中央电视台与各地电视台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艺术把握能力,充分体现当代电视工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历史责任感。《黄河一日》大型电视采访在纪录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生活风貌的同时,也将为后人留一份完整、生动的形象资料。五年后,也就是2000年,当我们再进行大规模回访的时候,我们伟大祖国在?0世纪的奋斗巨变将得到无比真实的展示。《黄河一日》大型电视采访活动的意义和影响将超过活动本身,向世界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示中国电视传播的实力与优势,它将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件大事。上篇《黄河一日》(四)活动内容及形式1.选题范围规划《黄河一日》大型电视采访活动,是一项多台联合的整体性行动。为避免选题上的雷同,相近,保证《黄河一日》作品的选题既有地域性特色,又有普遍性价值,有必要按地区将选题做一大体范围划定。总的选题原则:特定的一家人、一个人,或一地点不同的介入者(如轮流值班人、站岗人等),在指定的一天时间里的生活状态和感情状态。选择对象要具体,表现要深入自然。分地域选题范围:强调本地域典型性的原则,“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这里同样适用。同时,思路要开阔,黄河是大的流域概念,不一定非是黄河水边上的人与事。(1)青海:强调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高原、藏族。最好是黄河源头第一家的一天,如朝圣一家人的一天,则更有力度。只是在表现上要避免简单化,增强丰富性与深刻内涵。(2)甘肃:如与敦煌有关的人,体现历史上中西文化交界处民族
融合的特点。(3)宁夏:回族、伊斯兰的民族精神,民族融合。“黄河百害,唯富宁夏”的生活背景等。沙漠中的人家。
(4)内蒙古:蒙古族、牧民、草原作为首选考虑。(5)陕西:黄土地、农民、窑洞。与人文历史有关的人、事。乡土艺
术家:皮影、民族剪纸、地方戏等。(6)山西:地域风俗特色、平遥城中人家、黄河岸边人,煤矿工人、地方戏等。(7)河南:悬河外的人家、少林寺、开封市民等。(8)山东:沿海渔民、孔孟之家、东营市长——地图市长。上篇《黄河一日》拍摄方式根据各地方台报至中央台的选题计划,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等多种因素,由组委会选定选题,确定摄制组进行定点采访、拍摄。组委会向每个摄制组提供经费3000元,不足部分由摄制组自筹解决,所有拍摄的素材与完成节目的版权和使用权均归组委会和摄制单位共同拥有。完成作品本次活动的最终完成作品有以下几种:(1各采访点摄制组根据采访所得,编辑完成一部电视片,以《黄河一日》为主标题(副标题可以自拟),片长为每部15分钟,作为评奖作品送交组委会。组委会以一天的时间为经,编辑一部打破地域分割的大型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向海内外播出。并向海内外发行,以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其他顺时应势的后期编辑作品。4.评奖本次活动共设以下奖级: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名。上述各奖级由组委会聘请影视专家和其他权威人士组成评委会评选产生,并在京举行颁奖仪式与获奖作品首映式。一、二、三等奖的获奖作品将由中央电视台安排播出,其他作品由各地方台安排播出。上篇《黄河一日》运作方案运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与各台沟通,商定各自选题,并将拍摄经费落实。宣传阶段:在适当的时机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向全中国乃至世界推出《黄河一日》电视采访活动。实施阶段:届时黄河流域集中20个以上的摄制组,同时进行采访拍摄。评奖播出阶段:组委会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评委会,对完成的电视节目进行评奖。之后,颁奖活动,由领导、专家、企业代表进行颁奖。上篇《黄河一日》三.《黄河一日》组织与实施《黄河一日》是一个大型的采访活动,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为活动,另一个为电视作品,作品是活动的完成形态。所以在总的运作上,分为活动的运作和作品的创作两方面。首先是活动的立项,只有立项之后,大的活动才能名正言顺。这是个超大型的活动,涉及多个单位、多个部门的协调。一般首先要组成一个组委会,来共同展开此项活动的运作和创作。合作单位主要有黄河流域的近30家电视台,利用了当时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协同工作的优势。协作单位有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参的空军作战部等部门。活动涉及不同部门的主管范围,要分别正式报批,并请这些主管机构发文至下属单位,请其协助整个活动。《黄河一日》作为一个活动,运作是前提,节目的创作是结果,首先要召开参与部门的协调会,对整个活动进行协调部署。作为活动,还希望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所以要实时地发布新闻,这就事关新闻单位的协调和分工。整个活动最终涉及运作组、创作组、新闻组等部门,需要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分工合作。活动以运作为先导,节目的创作随之跟进,在适当的时机,要召开各创作单位的选题协调会,确定选题、工作规范和创作原则。上篇《黄河一日》四、分级内容简介《黄河一日》分集介绍中央电视台摄制组《黄河春雷》黄河的春天来了。春水载着浮冰顺流而下,在河套地段形成特有的黄河“凌汛”。每年“凌汛”,人民空军轰炸机飞临黄河,投弹炸凌,解除险情。历年黄河炸凌的轰鸣,如同春雷宣告着黄河春天的到来。中央电视台6个摄制组分别从天上、地面多方位、全过程地纪录了这黄河上壮丽的一幕。这一天是1995年3月21日,《黄河一日》大型电视采访活动此日全线展开。青海电视台摄制组《才让家的春天》才让一家十口人,生活在黄河源头地带的察日则草原上。他们居住的地方海拔4500多米,高寒缺氧,生存条件非常恶劣。这一切并没有使才让一家离开故土。他们以黑牛毛帐房为依托,用藏民族特有的生存韧性,在茫茫雪原深处同肆虐的大自然较量着毅力。上篇《黄河一日》西宁电视台摄制组《五屯人家》青海东部,有一个叫五屯的村庄。藏传佛教绘画大师夏吾才让便居住在这里。他的祖先和乡亲们创作的民间艺术被称作“五屯艺术”,名誉海内外,堪称世界奇珍。四川电视台摄制组《熊猫和它的家》黄河流经四川时,只是在西北角上拐了一个弯,这一弯便把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美名留给了四川。四川的川西地区充满了神奇,这神奇之中包括一个大地的精灵,那就是从几百万年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活化石——大熊猫。“高高"和
“遥远"快乐地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里。为了它们,许多人在努力着……上篇《黄河一日》甘肃电视台摄制组《家乡的沙》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环抱着的地方——甘肃民勤,有一群被沙漠折磨却又不离开沙漠、被沙漠塑造又在改造沙漠的人。3月21日,对民勤人来说,是大风起兮沙飞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对我们来说,则有幸结识了邱家明老人、宋和村人.治沙科研人员……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厮守、人和沙漠的调和。兰州电视台摄制组《大河家的北京人》黄河边的大河家是青海和甘肃的交界处,7个民族近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退休教师许志桐从北京来到这里任小学教师直到退休,已经40年过去了,在他多民族的家庭里,子承父业也有10个年头了。敦煌电视台摄制组《敦煌一日》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20世纪)40年代来到敦煌,投身流沙50年,潜心研究敦煌艺术。在以他为代表的敦煌学家们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改变了昔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他的一天平淡而充实,艰苦而富于情趣。上篇《黄河一日》宁夏电视台摄制组《纳家户一天》黄河中游,宁夏纳家户村是回族聚居的地方。纳树雄、阎翠梅夫妇有3个女儿。夫妇俩承包了20亩果园,承包期20年。阎翠梅成天起早摸黑,在果园,奶场劳动;纳树雄操劳家务外,每天坚持上寺礼拜。他们希望女儿学而成才,企盼赴麦加朝觐……银川电视台摄制组《山里人家》在宁夏海原县兴仁镇,有一对勤劳的夫妻。女主人叫伏兆娥,男主人叫李金普。6年前,他们从缺水的香山脚下搬到了能够饮用黄河水的兴仁镇,并开了一家小饭馆。伏兆娥是当地的一位出色的剪纸艺人,闲暇时常用剪纸来表达对山
外世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篇《黄河一日》内蒙古电视台摄制组《草原人家》康永荣住在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白音乌拉小村,方圆几十里,只有他一家人。他的几个孩了中,只有三儿了红星闯了
出去,在广州赛马场当了一名骑手。父亲希望儿女们都像红星一样出去闯闯,混出个人样来,但儿女们各有各的主张。年青的一代有自己的人生想法。包头电视台摄制组《炼钢工的一天》汤潜是包钢最年轻的平炉炉长,他的一天是紧张的。早晨要送妻子和六个月的女儿坐通勤车上班,接着要赶到五六公里以外的厂里接班。炼钢工的工作是艰苦的,汤潜带领7名工人冒着高温加料、冶炼,测炉温、取钢样等,最后出钢。回到家,他还要在灯下自修大专课程。鄂尔多斯电视台摄制组《沙海深处》春风吹破了黄河的冰层,黄河几字形的大弯上出现了最壮观的一幕——流凌。在黄河南岸20多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深处,已经有一个造林集体在活动,这就是杭锦旗治沙公司。这个治沙公司只有8个人,他们当中有蒙古族,有汉族,有干部、复员军人,也有牧民。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把成千上万的人冲向赚大钱的行当时,他们却走进沙漠,寻求绿色的
回归。上篇《黄河一日》西安电视台摄制组《秦人》秦兵马俑博物馆北边西杨村里,住着杨新满一家人。21年前三月的一天,老杨和几个乡党在村南打井,挖出了陶俑和铜弩机,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秦人祖先创造的奇迹跃出地面,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秦人后裔的生活。杨新满便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人。延安电视台摄制组《家住天尽头》延安与黄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小山村叫天尽头。一股若有若无的甜水供养着全村90多口人,于是早起抢水便成了村民们一天的头等大事。天尽头人守着的是一座秃山,烧柴也十分困难。孙世仁和他的全家年年用汗水滋润着脚下的黄土,天天迎接着一轮崭新的朝阳。积极热情的态度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青年摄制组《日子》骊山脚下,兵马俑的故乡东杨村一户农家。不论是烧俑,还是种地,真正支撑这个家的是女主人。陕西电视台摄制组《我的黄河一日》1995年3月21日。早上6点,我准备机器,为《黄河一日》去拍一个婴儿的诞生,偏偏今天婚姻登记处又通知我去办理离婚手续,拖了2年的离婚官司今天完结了……我用一天的时间纪录了一个婴儿的降生。这一切都纯属偶然。无论是怎样尴尬,它的确是发生在那特定日子里的真人真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到了记者头上,这还是第—次。那个没来得及起名的男孩,5年后再见。那个死亡的婚姻,5年后……上篇《黄河一日》太原电视台摄制组《运煤去》船窝村是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小村,因过去船多而得名。如今公路修通﹐船用处也就不大了,只有杜万祥一家还驾着木船,以运煤为生。他是船窝村最后一个摆弄木船的人,眼看着船在一天比一天旧,眼看着过去的船老大都上岸靠公路运输发了财,老杜不能不为未来打算了山西电视台摄制组《河曲艺人》地处山西、内蒙古、陕西交界的河曲是一个极具历史感和文化色彩的小县。100多年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二人台”,像山花一样盛开在黄河两岸,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本片纪录了一个常年活跃在黄河岸边的“二人台”剧团。透过他们的一天,您能感觉到黄河文化独特的魅力。上篇《黄河一日》六、分集内容简介《包钢防凌篇》本集讲述几代包钢防凌人防治凌汛的往事。凌汛是黄河内蒙古包头段特有的现象。每年春天开河,冰块堵塞河道,常常危及两岸人的生命。包钢取水口正是位于黄河凌汛的多发地段。水是包钢的命脉,鉴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每年炸冰治凌,让包钢取水口畅通无阻,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是包钢防凌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59年包钢投产,经历了大跃进、十年浩劫,再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生产的今天,防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几代防凌人讲述着他们的个人经历。《腾格里沙漠篇》本集讲述黄沙对宁夏沙坡头的当地居民生活的危害,以及几代人治沙的往事。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端,生活在这里的生命随时受到黄沙的威胁。老人们的脑海里还残留着沙暴吞噬亲人的恐怖记忆、沙神庙的神秘传说。国家修建包兰铁路,防沙治沙的任务就摆在了当年的科研人员面前。当年满腔热血走进大漠的年轻人现在已经两鬓斑白,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荒漠上书写了一段人力与白然抗争的历史。《河津船运篇》本集通过记述山西河津船窝村的历史、现状及船工杜万祥一家的生活史,从侧面展现了黄河上的运输史。船窝村地势险峻,千百年来,黄河上的行船一直是这里的人和外界交往的唯一工具。躺公的撑杆世代相传,发展着家族运输业。通往外面的公路修通了,面对更为现代化的公路运输业,船运业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船工和他们的子孙面临着选择。中篇《点击黄河》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四、拍摄制作中的重点经验(一)纪实片摄影与剧情片摄影的不同观念和创作方法(二)拍摄的几种方法纪实方法、演员扮演的方法、纪实和演员相结合的方法(三)剪接制作(四)特技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五、完成台本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五、完成台本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五、完成台本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五、完成台本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六、冷暖自知的创作体会(一)自知的作品优缺点关于节奏:舒缓的、强烈的、急促的、轻松的,形成不断的波峰波谷的设计。具体在一个片段上,既有生动的场面,又像故事片那样找好剪辑点,剪辑比较顺畅。展示了景点,也展示了草原的夏夜之美。从片子的结构来看,它调整了整个片子的节奏,使激烈的段落停顿缓和下来,为下一个段落做准备。一个片子不能永远是激烈节奏,必须形成对比,激烈——舒缓——再激烈,就像音乐旋律一样,应该有节奏的变化。关于元素:考虑到片子中要有情节,商业片要有动作元素,也要有爱情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爱情的情节,既展示了马术,又具备了一个通俗商业片应该有的爱情元素。关于符号:作为一个精神符号的鹰,在片中很大一部分不再出现。这段展示了套马、赛马、爱情等情节,鹰这个符号容易被观众淡忘。所以又用特技做了两只鹰,起到连贯、提示的作用。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六、冷暖自知的创作体会(一)自知的作品优缺点关于真实与设计:因为影片拍摄时间跨度比较长,演员和情节处理得不是浑然天成,其中女演员还换过。由于演员换了,容易让观众产生误解。男演员受过伤,否则马戏可能更精彩。片子情节的连贯性还是弱了一些,可能是主创人员缺少剧情片拍摄经验所致。本来设计剧本时,是想让一个蒙古族女孩从外地回到内蒙古看到家乡的传统以
及新变化,还有女孩的恋爱、结婚、生活等情节,但这套方案后来没有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各有各的难处。做纪录片时,无中生有的剧情化设计能力会较弱;拍故事片时,处理真实生活的能力又常常会受到影响。纪录片在于选取和提炼,而故事片在于设计。纪录片像“雕”而故事片像“塑”。关于解说词与画面:商业化宣传片的信息密度较大,要在有限时间里展现与突出更多的产品,所以内容比较集中和紧凑。这留给解说词的时间就较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点化。这个片子比较虚,集中表现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现在片子看起来有些挤了,这也是商业片比较矛盾的地方。所以,后来还做了一个没有解说词的版本。关于音乐音效:音乐选取内蒙古最具特点的长调作为主题音乐和主旋律,而且请一位有名的长调歌唱家来演唱。在整个片子中,长调的主题反复出现,使人开篇就体会到内蒙古的辽阔、悠远。第一章商业化文艺影视片《草原蒙古风》c(二)商业片创作的思考1、找到自己的特点和定位2、将艺术创意和商业目的结合起来思考与分享目前有不少形象片更注重影片的形式感,采用一些最新技术进行拍摄﹐而不太注重融入历史和文化内涵,你对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本片采用了一个版块式结构,那么结构形式和什么有关?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导语拍摄人物纪录片,如何灵活处理人物相关的事件和
素材?如何增强片子的可看性,同时让片子更有厚度?做纪录片也可以先写剧本,可以按照故事片的叙事方法,即编剧法来处理纪录片的题材,完成纪录片
的创作。这样可以令其更深刻、更生动、更具观赏性。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一、作品简介片名:美好人生——战略科学家侯祥麟片长:90分钟导演:孙曾田制作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完成日期:2006年作品简介:侯祥麟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能源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他以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实践着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生追求。影片选取侯祥麟在不同时期的若干典型事件,描写和刻画了他对党和人民终生不悔的坚强信念﹑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高瞻远瞩的战略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影片从主人公94年的人生中看时代的背景,关注时代激变下的人物命运,让观众从纪录片中看到人物的命运,从主人公的命运中看到社会的变迁。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二.导演阐述(—)侯祥麟的一生始终将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同时,侯祥麟的一生始终和中国的石油石化事业相联结。本片应把侯祥麟的个人命运史和祖国百年的风云史结合起来,和中国的石油石化事业发展史结合起来。就是说,侯祥麟的个人生命史是在祖国百年风云的大背景上展开的,他的事业、成就是与中国的石油石化事业的发展相互推进的。因此,要重视人物与祖国及石油石化关系的处理。要重视祖国百年风云和中国的石油石化的描写和表现。唯此,才能真实表现侯祥麟个人命运与心路历程及其作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代表的典型性,才能大写祖国和中国的石油石化事业(内容上的主旋律),才能把本片做得大气磅礴。(二)侯祥麟是一位石油石化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据此特点,本片应选取人物参与指挥、规划的石油石化发展历程中有重大意义的大事件、大战役,以大事写人,写人的精神。由此勾画出人物与祖国共命运、与石油石化发展同节拍的丰厚人生历程。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五)电视片是声画结合的艺术作品。文稿最终将以口语化旁白解说的形式出现在电视片中。结合人物“伟大寓于平凡”的个性特点,文字不必过分
追求华丽,应在朴实中见真情。简洁、动情、文学化的旁白,也会给精美的画面以扩展、升华。希望两者和谐、有机地结合,合力制作一部符合宣传要求,感人的侯祥麟先进事迹电视片。注意:1.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帅才。在突出组织者、领导者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把人物放到千千万万共同努力的科技工作者之中,放到一个坚实可信的基础平台之上。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水涨船高。⒉.科学家的经历是与高深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紧密联系的。文稿既要科学求实,又要普及易懂。涉及的科学技术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也要考虑观众知识水平,深入浅出。尤其要根据电视片“一放而过”的特点,让观众一看就懂。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章人物记录电影《美好人生》三、、剧本写作——三易其稿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门面施工现场管理及应急预案合同3篇
- 2024年货物出口合同标的及出口规格
- 2024年社区羽毛球馆租赁协议3篇
- 2024汽车租赁公司新能源车辆推广合同
- 2024年限定版房产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跨界合作居间协议书
- 2024年铁路轨道焊接分包商协议
- 2025年度餐厅与旅行社联合运营美食旅游项目合同3篇
- 2024版铁路安全协议书
- 职业学院工会评优评先实施办法
- 新能源发电技术 课件 第6章 地热发电
- 期末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购物商场行业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期末测试(试题)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减竖式计算题100道及答案
- 《天然药物学基础》复习考试题库(带答案)
- 湖北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附真题答案】
-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研究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人民日报】72则金句期末评语模板-每页4张
- 零缺陷质量意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